斯大林在蘇聯極端危險時敢於死守莫斯科,是盲目自信還是胸有成竹?你怎麼看?

靜夜史


斯大林在那樣極端的情況下選擇死守莫斯科絕對不是因為他的盲目自信,他是整個國家的領袖,要考慮的是全國上上下下的生存發展,盲目的自信無疑是在斷送國家的前程。

如果我是蘇聯的人民,在當時的情況下,斯大林告訴我說,他有自信並且有成熟的計劃能夠保衛莫斯科,那麼我也不會相信斯大林的話,至少在內心已經感到絕望。

蘇聯當時國內的情況已經糟糕到極點,在西部,德軍已經快要兵臨城下,進入莫斯科,而在蘇聯的東部,日本在我國東北地區對蘇聯也是虎視眈眈。

當時的情況太過於極端了,斯大林絕對沒有必勝的信心,不可能完全胸有成竹。雖然說蘇聯之前已經在著手準備加入二戰對付德國,但是斯大林一定沒有想到,德國會搶先動手,並且也絕對不會想到,德國閃電戰竟如此之快,能在那麼短的時間內,就可以打到莫斯科的附近地帶。

當時蘇聯國內的人民情緒一定和斯大林相似,斯大林一定比他們還要緊張,可能他們內心更多的是對於前路的迷茫,是對戰爭勝利與否的恐慌。

當時蘇聯國內可以動用的兵力大概有100多萬,但這100萬的兵力,在德軍面前,不管在武器裝備,還是其他的方面,都差很多。

為什麼人數與裝備都不及德國的情況下俄羅斯還敢死守莫斯科?其實,這樣的情況與當時的我國有些類似。我們當時也是在劣勢下,還是不斷在同敵人進行戰鬥,只因為我們要守住我們這個民族的根,要守住自己的土地,即便是困難重重,我們也不斷的在堅持著。

在這一點上,蘇聯自然是與我們一樣,他們要堅守自己的國家,而且莫斯科作為俄羅斯的首都,如果莫斯科陷落,在某種程度上就意味著蘇聯的失敗。這也就是為什麼,在那樣的極端條件下,斯大林依舊要堅守莫斯科。

而且斯大林如果堅守莫斯科的話,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起蘇聯人民的鬥志,而不是像國民政府一樣,在外敵入侵之時,選擇的是退避,而不是勇敢的戰鬥,為人民保駕護航。

國民政府的種種行為,都拋棄了人民的利益,辜負了人民的信任。反觀斯大林的堅守,使得蘇聯的人民越發的愛戴他們的這位領袖。

當時整個莫斯科城已經陷入一片混亂,很多的高官都已經準備逃跑,甚至斯大林的火車飛機也都準備好了。

但是經過思考,他最終決定留下來,並且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甚至可以稱作是一場博弈。他把守衛在蘇聯東部防備日本的軍隊調到莫斯科,這樣斯大林就要承擔日本進攻蘇聯的風險。但他依舊堅持這樣做了,因為不這樣的話面臨的可能就是莫斯科的陷落。

於是在1941年11月,有了著名的紅場閱兵,這些軍隊參加完閱兵就奔赴前線,而同時,莫斯科的百姓看到了他們的領袖斯大林也是士氣大振。

莫斯科從混亂中得到了一些喘息,軍隊、人民齊心協力投入了對抗法西斯的戰爭中,最終成功保衛了他們了家園,守住了莫斯科!當然幸運的是日本在這個時候並沒有輕舉妄動。

斯大林是一位優秀的領袖,在這樣的危難關頭,他的堅持拯救了他熱愛的國家。在危難關頭,他作為人民的領袖,與自己的民眾站在了一起,給了他們堅強的精神支持,穩住了民心,贏得了最終的勝利。


小小嬴政


既不是盲目自信也不是胸有成竹,是不得不死守,失去莫斯科,他也就輸了這場戰爭。

前天我發了一篇文章,說蘇德戰場上,希特勒在柏林喊後退一步就槍斃,斯大林在莫斯科喊後退一步就槍斃,看著是簡單粗暴,實際上是當時人類戰爭藝術的頂峰。在那篇文章裡我談的是德軍方面的情況,今天借這個話題談談當時蘇聯、斯大林的狀況。

其實你要是看過兵臨城下,咱們的交流可能更順利些。

二戰初期,德軍閃擊法國,擊敗英法聯軍,發生了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30萬的英國遠征軍退回本土。但那個時候,英國的陸軍就已經廢了。這幾十萬英軍雖然人還活著,但他們在德軍面前也已經失去了戰鬥力。如果不是英吉利海峽阻擋,德軍打他們就是屠殺。如果當時德軍能順利過海,滅英國是輕而易舉的事。英軍當時沒有抵抗力,為什麼?因為他們失去了大量的“裝備”,重裝備。人在呢,裝備沒了,仗也就沒法打了。

淞滬會戰,國軍損失30萬人。數字比較大,但跟蘇聯人比,損失還是小的。但經此一役,國民黨也就失去了戰鬥力,退到重慶山城,丟失了大半的國土。日軍可以打到廣西、雲南、廣州、香港,國軍再無抵抗力。當時咱們缺不缺人?不缺。缺的是啥?裝備。精銳部隊的裝備打光了,戰鬥力也就沒了。補充30萬人很容易,補上這30萬的人裝備就要命了。

北宋趙光義北伐,吃了大敗仗,損失了10萬人馬,然後也是無力再戰了。對一個王朝來講,10萬人真的不是什麼大事,這10萬人的盔甲、弓弩、刀槍是大事。一副盔甲要打造好幾年,好的弓弩也得造幾年,你一下子損失10萬份,這個國家沒10年20年根本緩不過來。

對於大國來講,打仗,不缺人,怕的是沒裝備。

而當年斯大林他就不缺裝備,他怕的是人斷了補充。

說斯大林對希特勒的閃擊沒防備是不客觀的。在戰爭爆發前的很長時間裡,蘇聯都在把工廠、工業基地往內地遷,以圖避開德國的打擊。所以開戰以後,蘇聯的坦克、大炮、衝鋒槍還是源源不斷的從後方生產出來,補充到前線。以至於希特勒後來抱怨,要是知道蘇聯有這麼多坦克,也就不發動戰爭了。

斯大林手裡有武器有裝備,這個仗他就能打。他要做的就是下命令,把全國各地的年輕人源源不斷的拉到莫斯科,跟德軍玩命。人要是補充不上來,他就輸了。

莫斯科是首都,斯大林是領袖。領袖還在首都,他的命令就可以傳達到地方,地方政府再執行他的命令:輸送兵源。地方上動員你去,這是給你臉了,你要是不去,那就槍斃唄。這部國家機器是正常運轉。

如果他撤離莫斯科,或者莫斯科就是失守,斯大林的兵源也就斷了。

首都,是國家的中心,交通要方便,條條大路通羅馬。通訊設備也完善。斯大林如果失去首都,他的命令往下傳達,就會大打折扣。然後再撤到低級的城市,它這個交通、道路要降低一個數量級,通往莫斯科的路有十條,通往這個城市的路可能就只有一條。

命令下達本身就成了問題,道路不同,各地的兵源補充怎麼過來?首都在中心,南北方向的兵都能聚集過來,你要是撤出莫斯科,是往南撤還是往北撤?撤到南方,北方的兵咋找你?撤到北方,南方的兵咋找你?

失去首都,領袖撤走,地方政府也會陷入混亂。命令傳達不下來,我也不知道自己該咋辦。我還給不給你招兵,招完兵我給你送哪去?怎麼送過去?斯大林如果在莫斯科,這個就好辦,即便沒命令我也知道,把兵直接送莫斯科就完事了。你要是跑了,我該怎麼做?國家機器也就癱瘓了。

這跟古代打仗一樣,皇帝在京師抗戰,非常好辦。全國勤王兵馬自己就知道彙集到京師,救皇上。你說你皇上跑了,我們怎麼辦?我是追皇上還是打金兵?我要是打金兵,別人去追皇上,怎麼辦?全亂了。

戰役的結果,也證明了斯大林死守的正確。他不撤,然後從全國彙集過來100多萬的部隊,最後反攻德軍,贏得勝利。他要是撤了,就形成不了這個局面。

希特勒為啥要死攻莫斯科?就是要切斷蘇聯的中樞神經。打下來,這個國家就失去了指揮,癱瘓了。剩下的活就好乾了。

斯大林為啥要死守莫斯科?就是要保證國家運轉順暢。有裝備在手,就是能打的資本,只要你們把人都給我運過來。

誰擁有莫斯科,誰就贏得了戰爭。反過來,誰失去了莫斯科,誰就輸了,輸的是要拿自己的命來賠的。這點斯大林和希特勒都看的明白,能不玩命嘛。

所以當時斯大林的考量是:我手裡有裝備,我還能打,只要我的命令能及時的傳達下去,全國各地的小夥子能送過來,我就有贏的機會。如果失去莫斯科,我就成薩達姆了,被人家圍剿,最後從地窖裡抓出來,絞死。哎?薩達姆是誰?我怎麼會想起這個名字?算了,不管了......


銳視覺何老師


因為斯大林已經無路可退了。

莫斯科就相當於當時中國的重慶。蔣介石可以丟掉南京、武漢,但他絕對不能再丟掉重慶。一旦丟了重慶,蔣介石只能去青藏高原繼續抵抗,但蔣介石在那裡毫無威信,再加上青藏地區人煙稀少,工業落後,交通不便,蔣介石拿什麼資本安身立命,繼續和日本人抗爭?所以蔣介石可以在前期一路潰退,但重慶是他必須堅守的底線。

對於斯大林來說,莫斯科也是如此。

首先,蘇聯工業集中在歐洲部分,但這裡基本已經淪陷。蘇聯工業的3/4集中在歐洲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雖然莫斯科後面還有廣袤的西伯利亞地區可供斯大林繼續周旋,但那裡人煙稀少,工業落後,交通不便,很難支持蘇聯繼續抵抗。即便有取得勝利的可能,也將十分漫長艱難。

其次,一旦莫斯科失守,蘇聯軍隊將士氣瓦解,全線崩盤。由於斯大林的大清洗政策,許多優秀的指戰員被處決,導致蘇德戰爭初期蘇聯紅軍一路潰退,短短四個月時間就損失了300多萬人和無數裝備。

這時蘇聯紅軍的士氣已經到了臨界點,如果斯大林放棄莫斯科,那麼蘇聯紅軍的士氣必將瓦解,全線崩盤,兵敗如山倒。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有現成的例子。

與莫斯科保衛戰幾乎同時開打的塞瓦斯托波爾戰役,就是因為蘇聯最高統帥部在最後時刻選擇撤退,導致仍然在前線抵抗的蘇聯紅軍士氣瓦解,最終成片投降德軍。可以預見,如果斯大林放棄莫斯科是個什麼後果。

第三,如果放棄莫斯科,斯大林的個人統治將宣告瓦解。斯大林上臺後通過殘酷的大清洗政策和大搞個人崇拜建立起了獨裁統治。如果莫斯科丟了,那麼斯大林在蘇聯軍民中的形象將一落千丈,個人威信掃地。

不僅德國人會扶植傀儡政權,肢解蘇聯,而且蘇聯內部的政見不同者也會對斯大林發起攻擊,斯大林好不容易建立起的獨裁統治將宣告瓦解。這是斯大林萬萬不能接受的。

所以對於斯大林來說,莫斯科守不住也得守,他無路可退,成敗在此一舉。


石頭說歷史


這麼說吧,能留下就有通道離開,當蘇聯軍隊與安全部門是擺設嗎,斯大林作為國家最高領袖,是否留下與城共存亡,是經過審慎評估的,蘇聯守住莫斯科的把握非常大。當年柏林被圍的鐵桶一樣,後來證明即便到了最後關頭,如果希特勒想一樣可以走。

這都是激勵民心士氣的政治宣傳,走不走關鍵看還有沒有翻身的可能性,希特勒選擇死在柏林是因為無路可退,即便撤出柏林也是苟延殘喘,與其被捉住蒙羞,不如自己有尊嚴的死去。以蘇聯遼闊的國土面積,工業能力已經轉移到了穩定的大後方,如果莫斯科萬一失守,斯大林有以圖再起的資本,所以守不住莫斯科,斯大林就撤退到大後方是可以肯定的。

當時德軍都無法完成對莫斯科的合圍,只是攻到了城市近郊而已,形勢遠沒有拿破崙進攻莫斯科那樣危及,當時蘇軍不僅僅有信心守住莫斯科,從開始就制定了在莫斯科發起反擊的計劃,從遠東調來的精銳部隊,就是蘇聯的戰略後備隊。一個國家能投入戰略後備隊,要麼是已經到了最危機時刻,要麼就是有了反攻的有利時機,顯然以蘇聯的遼闊與可以動員的充足力量,莫斯科戰役遠沒有到最危機時刻。

之所以大力宣傳莫斯科保衛戰,以及斯大林與首都共存亡的決心,是為了渲染領袖的非凡勇氣,以及蘇聯軍民抗拒納粹德國的頑強精神。莫斯科戰役因為發生在蘇聯首都,又有領袖與城池共存亡,象徵意義遠遠大於實際軍事意義,才被蘇聯無限的誇大了。

蘇德戰爭最兇險的在於斯大林格勒,其軍事意義遠大於莫斯科攻防戰,對於蘇德雙方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不是希特勒堅持分兵奪取高加索油田,導致第六集團軍孤軍深入,斯大林格勒是守不住的。

但也不可否認的是,斯大林守衛莫斯科的政治宣傳,的確在蘇聯最困難的時期,起到了穩定軍心民心,鼓舞士氣的巨大作用。德國對蘇聯的突然打擊,給軍民造成了嚴重心理恐慌,很多人因初期的嚴重失利已經喪失了信心,所有人都儘可能能的往後方撤退。這時蘇聯急需一場有重大意義的勝利,才能消除軍民恐慌心理帶來的危機。

莫斯科戰役到來時,德軍在嚴寒中已經是強弩之末,保持進攻勢頭只不過避免遭到蘇軍反擊,重蹈拿破崙冰天雪地中的覆轍。德軍對於攻破莫斯科根本不報任何希望,只盼望捱過俄羅斯的嚴冬,守衛住現有成果,避免遭受重大失敗導致部隊崩潰。這個有利時機被蘇聯抓住了,適應嚴寒的蘇軍以及裝備,並沒有像德軍那樣陷入困境,比起初期的嚴重失利,只要在莫斯科城下,成功擊退德軍就是偉大的勝利。

果然如蘇軍遇見的那樣,被嚴寒壓垮的德軍頂不住蘇軍進攻,在蘇聯生力軍的追擊下,大踏步從莫斯科一線潰敗。莫斯科戰役的勝利被誇大了,斯大林作為領袖被神話了。

斯大林堅守莫斯科起到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幾年後希特勒面對洶湧而來的蘇軍,作為德國元首同樣選擇了與首都共存亡,不得不說這是當年斯大林起的示範作用,在希特勒的身上發揮了效果,斯大林可以與城池共存亡,希特勒又怎麼可能撤出柏林。








雯臣


從1941年6月22日凌晨不宣而戰進攻蘇聯開始,德軍長驅直入。在多條防線被突破的情況下,不論是胸有成竹還是盲目自信,即使意志堅強如斯大林也難有如此心緒。想來他也會有午夜徘徊、難以決斷的時刻,也會痛惜自己曾經的錯誤決定。

開戰後的一週之內,蘇軍西方方面軍就損失5個集團軍,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淪陷;19天內,德軍即攻打到距離莫斯科僅320公里的斯摩稜斯克,這裡是進攻莫斯科的咽喉要道,蘇聯軍隊殊死抵抗,才將防線暫時穩定下來。因為難捨基輔重要的經濟資源,斯大林多次駁斥朱可夫提出的放棄建議,致使西南方面軍的主力部隊被包圍,無數將士犧牲,被俘人數估計高達65萬人,烏克蘭首府基輔淪陷。

(斯大林(左二)在莫斯科紅場講話)

德軍閃電戰推進速度之快,讓蘇軍前線將士在以生命的代價為後方爭取著以小時和晝夜計算的防禦時間。即使德軍日益逼近,斯大林一直坐鎮莫斯科,有著必須堅守的理由。

一是德軍的“閃電戰”佔領的不僅是領土,更是在心裡、士氣上給人造成極大打擊。斯摩稜斯克被要求不惜一切代價堅守,列寧格勒要戰鬥到最後一個人,有的戰場上進攻的士兵們能選擇只是自己或敵人的子彈。作為最高統帥,斯大林在下達命令的同時更要做出表率,才能穩定全國人民的鬥志,才能激發起全民抗敵的信心和決心。

二是莫斯科作為首都是蘇聯的象徵,其精神意義遠超戰略、經濟意義。莫斯科的一些工廠從戰爭開始不久即開始遷移,留下的也大多從民品轉成軍工生產。最壞的打算,最後的最後也會被破壞殆盡,不會讓它們完好地落入敵手。莫斯科郊區修建了眾多的交通壕,一直做著防禦準備。而希特勒簽署的命令是,不接受莫斯科投降,主動投降也不予接受,包圍然後用炮擊和轟炸將其予以毀滅。

(被炮火映照的克里姆林宮)

雙方的態勢就是必須爭出個你死我活,對於蘇聯人來講,除了不計代價的犧牲,用自己的鮮血阻擋德軍進攻的步伐,還能有更好的辦法保衛自己的首都、自己國家的文明不被毀於一旦嗎?雖然從10月中旬開始,在莫斯科的部分中央機關和所有外交使團疏散到到古比雪夫,但作為最高統帥的斯大林必須用自己的行動表態,莫斯科一定要堅守,而且一定會堅守成功。

拿破崙曾經攻入莫斯科,無論進攻還是防守,都給予蘇德雙方想象的空間,雖然時任俄羅斯帝國元帥庫圖佐夫曾說過“失去莫斯科並未失去蘇聯,為了祖國我下令退卻。”但他的時代首都是聖彼得堡,放棄的意義完全不同,不可同日而語。對幾個關鍵城市,如列寧格勒、斯大林格勒、莫斯科是隻能殊死堅守的,而後來的歷史也證明,正是這些頑強堅守成為扭轉戰局的關鍵。

三是戰況允許斯大林坐鎮堅守莫斯科

斯大林曾反覆詢問朱可夫,“我們能守住莫斯科嗎?”朱可夫的回答是“能守住莫斯科!但至少需要增加兩個集團軍和200輛坦克。”在莫斯科會戰蘇軍大反攻前夕,除了零下三、四十度的寒冷天氣、泥濘的道路給德軍造成的極大困難,蘇軍在人員和裝備的數量上僅比德軍略處下風。但優勢是蘇軍軍隊相對集中,而德軍已將戰線拉到1000公里長,補給出現困難。佐爾格發來的關於“日本政府不會在1942年秋季以前對蘇作戰。”的情報也讓蘇聯部署在遠東的軍隊可以馳援莫斯科。


(朱可夫大將)

此時,德軍內部出現不同的聲音,古德里安提出立即轉入防禦、推遲進攻莫斯科的計劃被否決;南方集團軍司令馮.倫德施泰特對希特勒的命令提出抗爭被解職。24公里,莫斯科近在咫尺,德軍統帥部早已失去等待的耐心,完全忽略前線作戰士兵的實際需求和影響戰況的細節,除了進攻再沒有別的想法,等待他們的只能是無可挽回的失敗。

孤注一擲,有時是打開成功之門的最後一擊,有時卻會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斯大林在莫斯科的堅守也是一種孤注一擲,艱難的勝利不僅為他樹立起一座豐碑,更讓那些在蘇聯衛國戰爭中飄灑熱血的犧牲被銘記。


今安在的文史情緣


是有把握,包括他本人不撤離莫斯科!

為了保住莫斯科,蘇聯政府和斯大林,在窮盡一切可能,儲備戰爭物資,調兵遣將之後;作為最高統率的斯大林,面對瞬息萬變的戰局,出於對國家的高度責任感;在莫斯科是戰?還是撒的決策上,有些迷茫了,他骨子裡想守,可是萬一垮了,蘇聯將失血過多,難以復原;撤嗎?己經撤離了許多至關重要的糧倉.油田和工業基地了,蘇聯幅員遼闊;撤到最後,終將撤無可撤!


於是:他撥通了朱可夫的電話:您的判斷,莫斯科能守得位嗎?朱可夫一楞,最高統帥可從沒有這樣問下級呀,答道:莫斯科應當能守得住,,回答有一絲漏洞,斯大林默默地放下了電話,,,

戰況太逼人了,時不我待!又過了半天,斯大林不由自主的又撥通了朱可夫的電話,語氣鄭重.沉重.嚴重:"我以布什維克黨員的名義問你:莫斯科能守得住嗎?!!″。作為莫斯科戰線的最高統帥部代表、莫斯科戰線的最高指揮官朱可夫一怔,明白了這句問話的嚴重性,這關係到蘇聯的存亡,也關係到他個人的生死。遲疑了一下,憑著他對戰局的敏銳的判斷力和豐富的軍事素養,立正挺胸,大聲答道:"最高統帥同志,我以一個布爾什維克黨員的身份向您保證:一定能守住莫斯科!"



於是;斯大林決定不撤離了,與前線浴血奮戰的將士,一同死守莫斯科!


這也是君臣生死與共,為國決策成功的典範,,

莫斯科保衛戰勝利了!


bindong1


斯大林死守莫斯科,既不是盲目自信也不是胸有成竹,而是他在那個時候已經被逼到了懸崖邊上絕對不能後退,否則一旦丟失莫斯科,不僅蘇聯軍民就會士氣大跌,再也沒有心力去抵抗德軍;而且斯大林在蘇共中央的政治地位也會因此受到嚴重衝擊而倒臺。

因此無論於公於私,斯大林都必須要堅守莫斯科,要麼翻盤大殺四方,要麼輸得褲子都當掉,絕對不會有第三條路可以走。

蘇聯的工業基礎以及國家的精華部分全部都在歐洲,如果失去這些,蘇聯將毫無價值。

二戰以前的蘇聯,雖然也經歷了二十多年的發展,但是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封鎖下,實際上工業化水平並沒有多高,而且與之相關的,就是當時的蘇聯工業系統,以及絕大多數的人口,基本上都在烏拉爾山以西的東歐平原上,而東、西西伯利亞基本上都是無人我荒原。

因此在二戰中,德軍兵臨莫斯科的時候,實際上當時的蘇聯早已經瀕臨絕境,如果莫斯科被德軍佔領,那麼莫斯科以東的廣大地區,已經沒有足夠大的城市和更多的人口供蘇軍防守。

斯大林在當時做出堅守莫斯科的決定時,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蘇聯一旦失去莫斯科,那麼將從此無城可守,而那個時候等待蘇聯的將會是徹底的滅亡,所以斯大林必須要堅決守住莫斯科,以避免國家因此遭受滅亡的命運。

西方的傳統戰爭思維是首都即國家,一旦首都被佔領,也就等於國家滅亡,因此斯大林如果不想成為“亡國之君”,蘇聯就必須要在莫斯科流盡最後一滴血。

西方國家的傳統戰爭思維和東方的中國是不一樣的,中國對於戰爭理念,講究的是不拘於一城一地的得失,人在城在、人失國亡,因此在中國的戰爭中,並不是特別注重於城池的得失,只在乎最終結果的輸贏。

因此在二戰中,當時的國民政府,在南京受到日軍威脅時,先遷往長沙,而後又改遷武漢,最終來到重慶,就是基於這個原因,只要旗幟還在,國家就不會滅亡。

但是在西方的戰爭理念中,對於首都的看法與東方是截然不同的。在西方人看來,首都即國家,首都的是否被敵軍佔領,意味著國家政權是否還存在。

比如在二戰德法之戰中,當德國部隊打到巴黎附近時,法國人意識到自己已經無法保住巴黎,因此就乾脆下令宣佈投降。這在中國人看來簡直就是不可思議的,但在西方人看來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同樣當德軍打到莫斯科時,斯大林也要對是否堅守莫斯科這個問題進行考慮,很顯然如果斯大林決定放棄莫斯科,那麼對於當時的蘇聯軍民的士氣打擊將會是致命的。如果是那樣的話,蘇聯軍民的士氣將會崩潰,以後也就更沒有能力去反擊德軍了,如果是那樣的話,那麼斯大林在蘇共中央倒臺的日子隻日可見。

因此從二戰時蘇聯的現狀看,不管是從哪個角度上考慮,斯大林都不可能會放棄莫斯科,這不僅僅是因為戰略上的需要,也是政治上的需要,在這個時候斯大林的未來已經和蘇聯僅僅的綁在了一起,要麼一起生,要麼一起死,絕對不會再有第三條路可以走。1941年11月7日,斯大林自重決定死守莫斯科,並提出在紅場舉行聲勢浩大的閱兵式。所有從東線調來的紅軍官兵接受斯大林檢閱之後,將直接奔赴西部前線抗擊德軍,在經過了4年艱苦的戰爭之後,蘇聯最終擊敗了德國,為二戰的勝利劃下了完美的句號。


落下m


當時的情況,德軍剛剛取得基輔會戰勝利,合圍了65萬蘇軍。古德里安的第2裝甲集團軍抵達莫斯科城外,肉眼已經能夠看到莫斯科城中。二戰以來,德軍所向無敵,未逢一敗。

從蘇德戰爭爆發,到莫斯科岌岌可危,德軍只用了3個月。此時莫斯科城內民心惶惶。《朱可夫全傳》裡記載,很多人趁機搶劫,大街上有人撕掉黨員證,準備向德軍投降。這個時候,蘇聯當局急需穩定軍心,否則整個國家必然一潰千里。

這個時候,蘇聯採取了兩個方法穩定軍心,其一是對破壞秩序者格殺勿論,第二就是斯大林本人決定坐鎮莫斯科。這一決定首先是告訴人們,他本人有信心守衛莫斯科,其次是告訴蘇聯人,他一個六十歲的人生死置之度外,大家也都不要怕死,是命令,也是激勵。

他的決定看似危險,但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是盲目自信,畢竟歷史已經證明了一切。但是要說胸有成竹,只怕也是未必。當時的蘇聯黨政機關,除了斯大林本人以外,其他全部已經撤離莫斯科,外國使館和行政機構搬遷到古比雪夫,最高參謀部設置在古比雪夫以及古比雪夫和莫斯科之間。如果真的胸有成竹,只怕不會做出這樣的決定。

而且就算德軍最後攻破莫斯科,斯大林也有機會乘坐飛機離開。之前列寧格勒被包圍,伏羅希洛夫成功撤出,朱可夫更是進去又出來,都是坐飛機走的,有戰機保護,危險並不大。當時的情況兩國還沒有導彈,要擊落前來進攻的飛機還行,想擊落逃跑的飛機,幾乎不可能。鐵木辛哥,赫魯曉夫,也都從被合圍的基輔坐飛機撤出,幾位上將級別不夠,未能撤出,戰死。


村中無人對局


斯大林是個偉大的戰略高手!在莫斯科保衛戰中,他只想著拖延德軍進攻莫斯科的時間,他根本就沒有想過撤退出莫斯科!因為他對自己締造的軍隊有十二分的絕對把握!紅軍戰勝德軍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斯大林建立紅軍時,在比如師級創造性地加入政治委員一職並且三個左右副政委,同時,每個師有一個正師長配備兩個副師長,這種師的組織架構,是保證紅軍戰勝德軍的基礎!

在戰爭爆發時,政委代行軍長職務,協調各個位置,正師長和第一副政委率領本師官兵原地抵抗,死守不退,這就是斯大林籤處《不準後退一步》命令的原因,同時,兩個副師長和第二、第三政委則立刻出發到大後方接受兩個師的預備隊並晉升為師長和政委,並且馬上作好作戰準備!這樣,一個師變成三個師!而且,指揮作戰經驗豐富,招之即來,來者能戰,戰之能勝!由於精華幹部仍在,跟德國人拼消耗,完全沒問題!只須要拖延德國戰車進攻莫斯科的時間,等待兩個師的預備隊趕到莫斯科戰場參加作戰,那麼,在進攻莫斯科過程中損失幾十萬精英幹部的德軍的失敗就是必然的!

在西部戰場和基輔戰場,雖然紅軍損失二百萬左右軍隊,但是,斯大林從戰場上用飛機成功地接走了大部分的軍隊幹部!精華仍在,重新配置的紅軍就有取勝的希望!相反,德國軍團在雖然取得勝利✌,但是,損失了幾十萬訓練有素的精英幹部!精華塵散,攻擊力當然每況日下了!德軍預備隊還在距莫斯科數百公里之外,陷入精華消耗,進攻乏力,傷亡慘重,增援無望的困境!

在莫斯科郊外,斯大林集結了三個集團軍和二百多輛T34坦克及坦克和騎兵組成的快速打擊軍!軍力數倍於德軍,在裝備上,超過了德軍!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是必然的!

斯大林根本就沒有想過離開莫斯科!用天氣原因抹殺斯大林指揮藝術是西方媒體的傳統!斯大林的軍隊從開戰的三、四百萬,打到結束的一千二百萬是德軍萬萬沒想到的!德國戰車參謀系統收集紅軍人數情報的錯誤致使希特勒犯下一系列的戰略錯誤!德國戰敗是一定的!


畢生高人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在靜夜史看來,斯大林在蘇聯瀕臨亡國時期死守莫斯科,談不上盲目自信或者胸有成竹。就和我們行走在街上突然被一群流氓襲擊時,這時候的我們沒有辦法,不想被打死就要奮起反抗。

從波蘭東部到莫斯科,蘇聯不是和少帥一樣不抵抗讓德軍長驅直入,而是不斷抵抗但抵抗不過最後不斷潰敗下來,所以莫斯科的抵抗對於蘇德雙方而言並不意外。這對於蘇聯而言,就是本能的反抗!

但是相比於前期打不過就退的抵抗,蘇軍莫斯科可謂“一寸山河一寸血”,斯大林死戰不退,最終用巨大的代價打贏了這場戰役。

那麼,斯大林為何死戰不退?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亡國邊緣,無路可走

從1941年6月22日遭到德國的閃擊開始,蘇聯軍隊一潰千里,損失慘重。短短四個月時間,蘇聯損失軍隊超過300萬,火炮坦克等裝備的損失不計其數,國土損失超過15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損失了四分之一。

由於在1939年德國閃擊波蘭時,蘇聯很默契地佔據了波蘭的東部,由於戰線向西推進了數百公里,導致蘇聯不得不將大量的軍隊向西佈置在波蘭東部。

瓜分波蘭後,蘇德成為鄰國,蘇軍的佈置剛好處於德國的閃擊戰打擊範圍之內,這導致德國突然發起攻擊時,蘇軍猝不及防。

由於從沙俄到蘇聯,始終以西線為主要進取方向,因此這裡佈置了大量的精銳部隊,而這些精銳部隊在開戰四個月傷亡慘重。

待到莫斯科保衛戰前夕,蘇聯已經走到了亡國滅種的邊緣,蘇軍總司令朱可夫動員起莫斯科市民修建戰壕等工事,情況已經到了萬分危急的地步。

雖然此時的美國已經通過《租借法案》,但是莫斯科戰役的前夕,蘇聯戰場上的外援主要來自英國,而英國已經在德國的打擊下元氣大傷,根本無法大規模提供軍事援助。

而一旦莫斯科被佔領,對於當時的蘇聯而言,意味著南北方戰場被撕裂,很可能陷入被包圍殲滅的風險中,而作為蘇聯乃至全世界共產主義的中心,一旦莫斯科被佔領,其造成的心理陰影將是無比巨大的。

最要命的是,一旦莫斯科失守,雖然身後還有面積廣袤的西伯利亞地區可以作為縱深,但是因為人煙稀少,物資奇缺,蘇聯將難以組織大規模的軍隊對抗德國法西斯。游擊戰可以戰勝德國,但是需要的時間會很長很長。

而如果兵敗如山倒,且人口資源稀少難以進行遊擊戰時,斯大林就不得不到印度去建立流亡政府了。

2、獨裁特色,非勝即亡

1924年1月,列寧去世,斯大林逐漸成為蘇聯最高領導人。

斯大林上臺後,廢除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轉而開始了大規模的工業化道路,將蘇聯帶向了“斯大林模式”的道路上。

斯大林時代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高度集中,在經濟上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在政治上是以斯大林為首的獨裁領導形式,在行政管理上則剝奪加盟國的自主權,強調對蘇聯的擁護。

在斯大林的治理下,斯大林稱為蘇聯至高無上的統治者,個人崇拜風氣越發嚴重,斯大林稱為蘇聯神一樣的存在。

將個人神化的後果是可怕的,因為神不會失敗。

所以在莫斯科戰役時,斯大林面臨這一艱難抉擇。如果斯大林放棄莫斯科後撤,或者到印度建立流亡政府,固然可以暫時保全身家性命,但是時間一長,斯大林的處境將會更加危險。

  • 首先,由於斯大林已經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如同秦始皇創立皇權專制制度一般,如果斯大林退走,就表明自己是個失敗者,斯大林的個人權威將受到空前的挑戰。一旦民眾的信仰崩塌,那麼將會給蘇聯帶來深重的災難!屆時斯大林也不可能獨善其身。


  • 再者,如果斯大林離開莫斯科,納粹德國也和在法國一樣,扶持一個親德的傀儡政權,屆時這個傀儡政權勢必全面取代斯大林,斯大林就會淪為喪家之犬。

  • 最後,斯大林如果放棄莫斯科,那麼整個蘇聯將可能被徹底打垮,失去莫斯科的斯大林也意味著失去權威,即失去對各地絕對的領導權,屆時蘇聯各地望風投降的可能性不是不存在!


這時的斯大林,即使到印度建立流亡政府,英國即使接納,又會給什麼好臉色呢?骨子裡反俄的丘吉爾會將斯大林當成好用的工具,共產主義運動很可能徹底失敗。

於是斯大林面臨和崇禎一樣的選擇,那就是死守都城!幸運的是,他守住了莫斯科,於是一切開始柳暗花明!

3、對手助攻,抵抗有戲

在二戰期間,德國從來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但是想想自己的隊友意大利和日本,希特勒表示,我一個人能行!

因為自從1939年諾門坎之戰失敗後,日本就徹底慫了,即使德國在東歐將蘇聯打得只剩半條命,日本也不敢輕舉妄動。

此時的日本,因為被美國凍結資產,進而石油禁運,已經快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必須有所作為。

因為諾門坎失敗的巨大陰影,日本對進攻蘇聯遠東信心不足。再者,相比於穿過西伯利亞從裡海獲得石油,東南亞的油田日本顯然更有興趣,所以日本將目標指向太平洋,準備和美國一決高下。

所以在德國和蘇聯鏖戰正酣時,傳來了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好消息。於是大家都舒了一口氣:

丘吉爾:“美國終於參戰了,我們贏定了”;

蔣介石:“美國終於參戰了,我們的援助更多了”;

羅斯福:“美國終於可以參戰了,我有合適理由加入而戰攫取更多利益了”;

希特勒:“美國終於參戰了,早知道日本人靠不住”;

斯大林:“美國終於參戰了,莫斯科戰役有戲了”!

日本偷襲珍珠港,意味著日本主力南下,從而放棄了北進的道路,潛伏在日本東京的盟軍間諜佐爾格也帶來了日本即將對美國開戰的消息。

鑑於此,斯大林終於敢將遠東軍區防禦日本進攻的數十萬西伯利亞師調到莫斯科戰場。在朱可夫的指揮下,雖然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蘇軍終於擊潰了德軍進攻,迫使其後退數十公里,莫斯科保衛戰取得空前勝利,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除了有斯大林的堅強意志,蘇軍總司令朱可夫的鼓勵也同樣重要。正是由於這位元帥帶給斯大林數次的信心,才讓斯大林在極端危險的時刻選擇留在莫斯科。從而成就了斯大林,也成就了朱可夫!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