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死,才是一件勇敢的事情

18年,我們失去了很多人。

主持《幸運52》的李詠沒有幸運的躲過癌症;

金庸先生走了,帶走了我們的江湖夢;

霍金迴歸了宇宙;

斯坦李回到了他的漫威世界……

當代散文八作家之一的林清玄先生,於19年1月22日,在睡夢中與世長辭。

當天早上,他還發了微博:

“在穿過林間的時候,我覺得麻雀的死亡給我一些啟示,我們雖然在塵網中生活,但永遠不要失去想飛的心,不要忘記飛翔的姿勢。”

這似乎也帶著某些預兆。

當覺得自己還年輕,以為死亡還離我們很遠的時候,童年中那些熟悉的人卻一個個的離開了。

每次突如其來的噩耗,帶來的不僅有對逝者本人的悲傷與遺憾,也同時激活了我們自己內在對死亡的恐懼。


怕死,才是一件勇敢的事情


01 大部分人,都沒有接受過真正的死亡教育。


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都是在教我們如何強大,如何成功,如何過得更好。

但從來沒有人教我們如何對待死亡。

就像白巖松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因為未知,所以才更恐懼。

中國人對待死亡的態度總是諱莫如深,這種禁忌與恐懼深埋在我們的集體潛意識中。

買房挑樓層、選手機號、車牌號,都忌諱“4”,因為諧音,“4”讓我們聯想到死亡。

掩耳盜鈴般的認為,迴避掉好像就真的可以不用面對。

有些人對死亡就不屑一顧,我的一位朋友就和我說過“人生不要活的太長了,50歲就夠了,之後老了醜了,生病了,還不如早點死了。”

無論是害怕談論死亡,還是對死亡不屑一顧,都不是對待死亡正確的態度。

口碑爆棚的電影《我不是藥神》,探討的也是生與死。

裡面那些只要有一線希望的病人,都在努力的活著。

記得片中有一幕很扎心,一位白血病老人對警察說:

“我病了3年,4萬塊的藥吃了3年,房子吃沒了,家也吃垮了。我不想死,我想活著,行嗎?”。

還有最近熱度很高的紀錄片《人間世2》,裡面每一個小人物的故事,也在告訴我們,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怕死,才是一件勇敢的事情


02 不要以為,只有老年人才會為死亡而焦慮。

《我家那閨女》裡吳昕因為吃保健品而上了熱搜。

很多年輕人看到說這就是我們的日常:吃最貴的保健品,熬最晚的夜。

與之相符的是2018年天貓的雙十一活動,進口保健品的購買量排在第一,比食品、化妝品的銷量都高。

主要消費人群就是80、90後。


怕死,才是一件勇敢的事情


抵抗衰老、疾病,其實都是在抵抗我們潛意識中的死亡焦慮。

其實每個人終其一生都在經歷死亡焦慮,不要以為只有和死亡搭邊才算。

每一次聚會散場後的沮喪,畢業散夥時的不捨,週末獨自一人的寂寞,半夜醒來突然而來的絕望……

這些都是死亡焦慮。

死亡象徵的就是破敗、消散、被遺忘,這些都是我們不願面對的。

適當的死亡焦慮是有積極作用的,人類的進步也離不開它。

但有時,死亡焦慮也會通過隱藏和偽裝,轉化成各種症狀,它正是我們所體驗到的諸多困擾、壓力和內心衝突的源泉。

也就是說,死亡焦慮常常改頭換面成一系列貌似與之並不相關的症狀或問題,以各種方式出現在人們身上。

例如對疾病的恐懼;對健康狀況的過度關注;痴迷於某種宗教;過於追求不朽的感覺,或過度追求金錢和權力。

怕死,才是一件勇敢的事情


03 如何對抗死亡焦慮?


關於如何對抗死亡焦慮,美國當代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寫了一本教人如何面對死亡的書籍:

直面死亡,深入瞭解死亡,超越死亡恐懼,才能懂得更好地生活。

死亡雖是終點,但人生的意義卻不會因此湮沒;

死亡雖是宿命,但看待死亡的視角卻可以讓人們獲得拯救。

第五季《奇葩說》半決賽有一期的辯題是:能看到別人的死亡時間,該告訴他們嗎?

邱晨很平靜地講述了自己抗癌的心路歷程。

她清楚的記得,2018年3月14日,她去醫院檢查時,被查出甲狀腺惡性腫瘤加淋巴結轉移,也就意味著,她得了癌症。

一直喪喪的她,在生活也是一個比較隨性的人。

但在“死亡”的逼迫下,邱晨終於變得主動積極起來。

她說自己改掉了多年改不掉的痼疾陋習,放下了多年放不下的偏見和傲慢,開始早睡早起,一小時鍛鍊,一小時讀書,一小時靜坐……

她想在餘下有限的時間裡,去做更多的有意義的事情。

她說,死亡讓她學會的第一件事,就是明白了:“死亡才是對生命最精準的教育。”

怕死,才是一件勇敢的事情

在心理諮詢室中,諮詢師與來訪者也會常常談到死亡,因為很多人都會陷入一個問題:

“既然人都是會死的,那我活著的意義在哪裡?”

這時諮詢師不會直接給他答案,或對他進行說教。

常用的方法有讓來訪者想象自己的死亡,包括自己的葬禮、墓誌銘等等。

讓來訪者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來觀察自己的死亡,以此來增強對死亡的覺察。

這往往能給來訪者有很不一樣的震撼體驗,從而引導他去探索自己的內心。

再通過畫出自己的生命線,用橫線表示想象中生命的長度,用豎線代表自己現在的年齡,去思考豎線前與豎線後的生活。

用這個時間停下來去進行審視,尋找到能夠讓自己燃起熱情的東西,找到自己參與世界並在其中感到價值的方式。

怕死,才是一件勇敢的事情

當你發現自己真的對“活著”這件事很有興趣時,就能對人生負起責任來。

那些難以堅持的健康習慣,那些每年立下的flag,會自然而然地變得不那麼艱難。

這就是“向死而生”的意義所在。

直面死亡才能對抗死亡,既然生命的終點在明確而堅定地等待著,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時空內追求無限:無限地擴大對生命的感受。

愚人在死亡面前變得混亂,智者在死亡面前會更加清醒。

我們不會增加生命的長度,但卻可以增加活著的清晰度。

不在永生中的無聊,而在短暫中的精彩,這就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