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明朝海軍到底有多強大?

談文論史


海軍是決定一個國家國際影響力重要力量,現在的中國海軍雖然只排在世界第三。但是在歷史上,有這麼一支中國海軍卻是堪稱世界霸主的存在,那就是明朝時期的大明水師。提起大明水師,首先想到的便是富有冒險精神的鄭和艦隊。七下西洋的鄭和,將大明的國威傳遍了亞非各地。

明初海軍建設的迫切性

羅馬城不是一蹴而就的,強大的大明水師也不是一下子就建設起來的。當朱元璋驅除元朝、統一中國之後,便定下了重建朝貢體制的戰略目標,試圖恢復中國對周邊國家的宗主國地位,重塑中國的威望。

據《明太祖實錄》載:“近高麗、安南、占城、爪哇、西洋鎖裡、海外諸國,皆稱臣入貢。……

抑我師之未加,姑以為可自安耶?茲特遣人往諭,能番知天道,率眾來歸。官加擢用,民復舊業。朕不食言,爾其圖之。”為了讓周邊國家前來進貢,朱元璋採用了武力的措施,這種方式對周邊陸軍接壤的國家有一定的奏效,但是對遠在海外的國家卻沒有一絲威懾。

特別是遠在南洋的爪哇國更是朱元璋重建朝貢體制的絆腳石。洪武十三年,遠在南洋的三佛齊遣使來華,請求朱元璋派使臣前去冊封他們的新國王。朱元璋欣然應允,可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自己派去冊封三佛齊王印綬的明朝使臣全部被“爪哇誘而殺之。”

由於路途遙遠,幾年以後朱元璋才知道自己派出去的使者都被爪哇人殺了,龍顏大怒的朱元璋卻也拿爪哇國沒有辦法。最終只能“留其(爪哇)使月餘,將加罪,已,遣還,賜敕責之”,結果造成了“使臣商旅阻絕,諸國王之意遂爾不通”。可以說這時候沒有一支強大的海軍,使得朱元璋的宏圖偉業無法實現。

成祖時期:遠洋海軍的建立

朱元璋在吃了海軍實力弱小的虧之後,便開始著手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但是這隻強大的海軍直到他去世前也沒有建設完畢。建文帝跟朱棣爭權的四年又耽誤了大明海軍的建設,等到了朱棣順利登基之後,大明海軍才步入了建設的正軌。

永樂年間,大明國力日漸強盛。在這一時期內,朱棣開始著手重組遠洋巡防艦隊。其實遠洋巡防艦隊早在洪武七年春正月就開始組建了,朱元璋死後,明朝陷入長達4年的靖難內戰之中,在內戰當中這支新生的遠洋巡防艦隊隨即覆滅。

朱棣登基後便下令重建遠洋巡防艦隊,到了永樂六年十二月底的時候,朱棣完成了遠洋巡防艦隊的重建工作,並從編制體制上強化了對沿海各省海警衛艦隊的控制和管理,明朝海軍恢復了“遠洋—近海—岸基”的三層防禦體系。

實戰是檢驗戰力的唯一標準,遠洋巡防艦隊第一次大展神威是發生在與安南的對戰當中。當時的安南權臣黎季犁在誅殺前國王后自立為王,公開與明朝武裝對抗,試圖擺脫藩屬國的地位而獨立。為了打擊安南的囂張氣焰,朱棣一方面委任張輔為為征討安南的總兵官,率領數十萬明軍去征討安南;另一方面則是派遣鄭和率領強大的艦隊遠下南洋。

南下的鄭和艦隊,首先到了占城給予占城國王強大的軍事支持,迫使原本在北部抵抗張輔的安南士兵南下。陷入南北作戰的安南在幾年之後便再一次被納入了中國的版圖,而鄭和繼續踏上了南下的道路。

永樂四年六月鄭和艦隊到達闍婆(今爪哇島),當得知在爪哇島明朝官兵受到了爪哇西王的伏擊,170 人被殺。鄭和立即組織大部隊前去救援,並準備討伐西王。寬宏大量的朱棣知道這件事後,“賜敕切責之,命輸黃金六萬兩以贖。六年再遣鄭和使其國。西王獻黃金萬兩,禮官以輸數不足,請下其使於獄。帝曰 :‘朕於遠人,欲其畏罪而已,寧利其金耶?’悉捐之。自後,比年一貢,或間歲一貢,或一歲數貢。”自知不敵大明遠洋海軍的爪哇國王,選擇了歸順明朝,從而喪失了對南洋、西洋地區的貿易壟斷地位。

以鄭和為首的大明遠洋海軍,所取得的成就還不止這些。在舊港,鄭和消滅了海盜陳祖義集團,設立舊港宣慰使司,成為明朝在南洋地區的最高行政機構。

永樂六年,鄭和第二次南洋,在錫蘭山(今斯里蘭卡)與其國王亞烈苦奈兒發生了武裝衝突。在衝突平息之後,亞烈苦奈兒及其妻子官屬被明軍俘虜,錫蘭士兵嚮明軍投降。

永樂十年,鄭和第三次南洋,在蘇門答剌遭到了與蘇門答剌新國王敵對的蘇幹刺軍隊的襲擊。鄭和指揮明軍還擊,大敗蘇幹刺並將其活捉。最終憑藉著這支強大的海軍,朱棣實現了自己與父親重建朝貢體制的戰略目標。


煮酒君


明朝海軍世界排名第一,在當時,跟現在美國海軍在世界上的地位差不多。

1420年,明朝海軍所有的艦船加起來有3800餘艘,其中有1350艘戰船,1350艘巡洋船,兩百餘艘遠洋寶船,此外還有其他各類型船隻八百餘艘。明朝的艦船,最大排水量可以達到2000多噸,同時期的西方,最多不過1500噸,而且還只有寥寥數艘。

不管是數量還是質量,明朝海軍都遠遠領先於當時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國家。


明朝海軍,於1521年屯門海戰、1522年西草灣之戰大敗葡萄牙,打破了葡萄牙想以武力打開中國市場的企圖。

1598年中日露梁海戰明朝海軍全殲日本艦隊,給予日本近乎毀滅性的打擊。

即便是明朝中後期,國力有所下降,也曾在澎湖海戰和料羅灣海戰大敗荷蘭。

17世紀中葉,鄭成功還成功收復臺灣。


可想而知,明朝海軍在當時有多強大。如果當時明朝走侵略路線,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擋住明朝的海軍。

只可惜明朝的皇帝,似乎沒有這麼大的野心,只想著偏隅一方,即使是鄭和下西洋,也只是為了對外宣揚大明王朝的實力。

之後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還曾下令實行“海禁”政策,嚴禁沿海人民出海交易,本來當時資本主義萌芽就需要廣闊的市場,卻因傳統觀念的束縛,把新的進步因子扼殺在搖籃中。



金兔歷史


大明水師(海軍)在明初曾一度達到登峰造極之地步,鄭和下西洋時期的艦隊,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也是我國古代海軍的極盛代表。但自此以後,明朝水師是開始不斷走下坡路,即便如此明朝水師還是取得了不少戰果。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簡單的盤點一下明朝海軍的幾場勝仗:

錫蘭山之戰——兩千打五萬,生擒其國王。

對手:錫蘭山國(斯里蘭卡)

這場戰爭發生在鄭和船隊第三次下西洋期間(1410年——1411年之間),錫蘭山國也就是今天的斯里蘭卡。

當時鄭和船隊途徑此處,見當地氣候宜人,居民眾多,便決定在此地停靠,開展訪問。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一開始在王宮熱情招待鄭和一行。然而,當在得知鄭和是來自中國,並且船隊還攜帶大量的珍寶和錢貨後,亞烈苦奈兒貪婪的本性便開始展露了出來。他暗地裡召集軍隊,計劃搶奪鄭和船隊。

亞烈苦奈兒派遣近五萬士兵前往船隊所停靠的碼頭,並伐木阻斷鄭和的歸路。面對此番困境,鄭和臨危不亂,判斷出錫蘭山的軍隊都去圍攻船隊了,此時的都城防禦必定空虛。與其追擊他們的大軍,不如擒賊先擒王。於是,鄭和即刻召集隨行的兵將2000餘人,取小道突襲其都城,活捉了亞烈苦奈兒一家。錫蘭山軍獲知都城被攻下,緊急回防,又被明軍截擊,打得潰不成軍。就這樣,明朝水師緊用2000多人,便擊敗了近五萬的錫蘭山軍。

亞烈苦奈兒一家後來被鄭和船隊帶到了明朝,最後明成祖憐憫亞烈苦奈兒無知,釋放他一家,給予衣食,並命禮部商議,選其國人中賢者邪把乃耶(波羅伽羅摩巴忽六世)為王,遣使齎引,誥封為錫蘭山國王。

屯門海戰——中國首次抗擊西方殖民者的戰爭。

對手:葡萄牙

1521年,新即位的嘉靖皇帝下令官員儘快驅逐佛朗機人,並再不許其入境。在通令侵佔屯門的葡萄牙人離境遭到回絕後,明朝當局決定以武力收復屯門失地,驅離葡萄牙人,這便是屯門海戰。

廣東道副使汪鋐率軍4000餘人,大小船隻50餘艘參戰。一開始汪鋐並不知西洋火器的威力,葡萄牙人憑藉手中火器,據險而戰,使明軍首戰即敗。

後來,明軍調整戰略,準備了數只裝滿油料和柴草的小舟。待有一天颳起南風,汪鋐先將這些填有膏油的草料船隻點燃,快速朝葡軍船隻駛去,隨後率全軍再次攻打葡軍船隊。由於葡軍船隻碩大,轉動速度遲緩,沒能躲開火船的進攻。很快葡軍大亂,汪鋐又趁機派人潛入水下,將未起火的葡軍船隻鑿漏,葡萄牙人紛繁跳海逃命。明軍紛紛躍上敵船與之廝殺,葡軍大敗。最後葡軍只剩下三艘大船,於9月7日趁天亮逃到左近島嶼藏身,天亮後才借強勁的北風,勉強逃過明軍的追擊,逃回滿剌加。至此,明朝一舉收回了被葡人侵佔7年之久的屯門島。

西草灣之戰——推動明軍火器研發的進步。

對手:葡萄牙

西草灣之戰,發生在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是屯門海戰的延續。不甘失敗的葡萄牙當局令哥丁霍率船隊前往援助屯門,與明軍在西草灣爆發海戰。此戰對明軍來說,取勝得比較順利。因為,在之前的屯門海戰中,明軍已積累了與葡萄牙人作戰的經驗;同時,也認識到了蜈蚣船和佛郎機銃的威力,所以在戰前便做了充分的準備。

經過反覆較量,明朝水師憑藉這數量優勢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最終,葡萄牙人不得不接受失敗的事實,徹底放棄了侵略屯門的野心。

此戰最大的收穫是,明軍從繳獲的兩艘葡萄牙戰船中,得到一些西洋火器。明朝當局在與葡萄牙開戰過程中吃了武器落後的虧,因此,明軍開始重視仿製佛郎機銃和火繩槍,從而推動了中國古代兵器技術的發展,也為日後的抗倭援朝戰爭,打下武器基礎。

露梁海戰——重創了日本水師。

對手:日本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在明朝萬曆抗倭援朝戰爭中,中朝兩國水師同日本水師,在朝鮮半島露梁以西海域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海戰,史稱露梁海戰。這場戰爭,雖然韓棒們一直在吹噓,說自己多牛多厲害,全殲日軍……但其實,此戰主要還是依靠大明水師的戰力。

此戰,明軍憑藉火炮的遠程打擊力,讓日軍見識到了大明水師的威力。最終,日本艦隊幾乎被全滅。此戰給侵朝的日軍以殲滅性的重大打擊,打得日本國力一蹶不振,對戰後朝鮮200年和平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戰鬥中,中國老將鄧子龍和朝鮮李舜臣雙雙捐軀。

澎湖之戰——收復澎湖,苦戰力克荷蘭。

對手:荷蘭

萬曆三十年(1602年),荷蘭建立東印度公司,開始爭奪東方的殖民地。

天啟二年(1622年),荷蘭艦隊侵佔我國澎湖。儘管此時的明朝早已日薄西山,但還是下令福建巡撫南居益,率軍將荷蘭人趕出澎湖,這便是澎湖之戰。由於荷蘭人的戰艦封鎖漳州海口,讓明朝水師一時無法出動。

到天啟四年(1624年),南居益親自乘船到金門,下令明軍渡海出擊收復澎湖。明軍兵分三路,直逼夷城,荷蘭人勢窮力孤,最終不得不撤離佔領了兩年的澎湖。

然而,此戰卻只是慘勝,而且也可看出中國與西方的差距已經拉得很大了。明朝在此戰中共計動員兵力達萬人,兵船200艘;而荷蘭人僅有7艘戰船,士兵900人。擁有絕對兵力優勢的明軍,此戰打得也是相當的吃力,從2月一直打到8月,前後七個月,而期間南居益還不得不增派火銃部隊支援,耗軍費高達十七萬七千餘兩之多。

料羅灣海戰——末路王朝給予海上馬車伕的沉痛一擊!

對手:荷蘭

此戰,發生在崇禎六年(1633年),此時的明朝已到了大廈將傾的地步了,關外的滿清和關中的義軍,讓明朝陷入了內憂外患的境地。然而,此時的東南沿海卻也不太平,荷蘭人也趁機打起了明朝的主意。

即便如此,明朝當局還是果斷開戰。此戰,明朝先後投入了戰艦150多艘,士兵幾萬人;而荷蘭人方面,則派遣數十艘最新式帶加農炮的戰列艦,兵力達數千人,雙方在福建金門東南海岸料羅灣展開激戰。最後,明朝水師以絕對優勢兵力,擊敗了荷蘭與劉香海盜的聯軍,給予了蒸蒸日上的海上馬車伕沉重的一擊!從此荷蘭人只能每年嚮明朝船隊繳納12萬法郎的進貢,才可保證在遠東水域的安全。

收復臺灣之戰——明朝水師最後的輝煌!

對手:荷蘭

1661年4月(清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農曆三月),鄭成功親率將士二萬五千、戰船數百艘,自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橫渡臺灣海峽,向臺灣進軍。

他們冒著風浪,越過臺灣海峽直取臺灣。荷蘭在臺灣的頭目揆一被明軍包圍在赤嵌城長達7個月,兵士死傷一千六百多人。最終,彈盡糧絕的揆一被迫前往鄭成功大營,在投降書上籤了字。至此,淪陷了三十幾年的臺灣,從此重又回到祖國的懷抱。


這些歷史要讀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二百七十六年。

明朝的軍事概況:

1,衛所制度:明代早期軍隊的來源,有諸將原有之兵,即所謂從徵,有元兵及群雄兵歸附的,有獲罪而謫發的,而最主要的來源則是籍選,亦即垛集軍,是由戶籍中抽丁而來。除此之外尚有簡拔、投充及收集等方式。此外,明朝中期以後又有強使民為軍的方式,不過都屬於少數,整體而言,衛所制仍然是最主要的軍制。衛所製為在全國各地軍事要地設立衛所駐軍,衛有軍隊五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戶所、百戶所、總旗及小旗等單位,各衛所都隸屬於五軍都督府,亦隸屬於兵部,有事從徵調發,無事則還歸衛所。軍隊來源為世襲的軍戶,由每戶派一人為正丁至衛所當兵,軍人在衛所中輪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給軍隊及將官等所需。其目標在養兵而不耗國家財力,但明宣宗以後漸無法維持,軍人生活水準及社會地位日漸低下,逃兵也逐漸增加,軍備因此逐漸廢馳。

2,火器的發展:發端於唐宋時期的中國火器製造技術,在明朝發展到了很高的水平。這時的火器不僅僅種類多,而且製造技術以及性能均有極大提高。火箭與鳥槍是明朝軍隊的主要輕型火器,地雷在明朝也很盛行,管形火器的發展尤為顯著。明朝中後期,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以及國防需要的強化,火器技術得到迅速發展。火器技術的勃興引發了一場火藥時代的軍事變革。佛郎機以及紅夷大炮等西洋火器在此時期傳入,使得明朝得以汲取其瞄準器的長處,以改良自產的火器性能。當時中國的冷兵器時代即將終結,火器時代正在來到,亦認為中國有機會趕上西方的火器技術水平,但這一過程卻隨著明朝的滅亡而中斷。

明朝海軍使用的武器:

三桅炮船:仿製荷蘭戰船,巨型,身高大,首昂尾翹,航行迅速,不懼風浪。樹3桅,主桅高4丈,船長20丈,艙5層,船面設樓高如城,可容300人,配紅夷炮8門,千斤佛郎機40門。

1549年,製造水底雷,為世界上最早的水雷。水底雷以木箱作為雷殼,油灰粘縫,以下面的繩索連接鐵錨、控制深度,再以人手操縱擊發。於抗日援朝時,明朝海軍使用了水底雷一舉擊沉日本一艘大型戰艦,為世界歷史上首次使用水雷取得實際戰果。

1590年,製造水底龍王炮,為世界上最早的水底定時爆炸物。水底龍王炮以牛脬作為雷殼,內裡安裝有黑火藥,以香點燃作為引信,憑藉燃燒時間來定時引爆水雷。

1637年,製造混江龍,與艦船直接接觸而引發爆炸。製造鐵殼地雷,為世界上最早由鋼輪壓火擊引發爆炸的鐵殼地雷。鐵殼地雷被明朝陸軍廣泛地裝備,並且於江浙地區多次使用其以重創倭寇。

明朝海軍著名戰役:

1,屯門海戰是發生在1521年(明朝正德十六年)8月底至9月間,由廣東海道副使汪指揮的在屯門地區抗擊佛朗機人的戰役。是中國第一次與歐洲國家武裝商船對抗的戰役,以明朝的獲勝而告終。

2,西草灣之戰或稱茜草灣之戰,是發生在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在廣東西草灣明朝軍隊水師與佛朗機武裝商船的一場海戰。1511年,葡萄牙已經有海員越過非洲到達滿剌加,並對當時的大明廣東布政使司的屯門軍鎮(今香港的屯門一帶)虎視眈眈,渴求佔領該地,並向大明宣戰,汪使用新式的蜈蚣船和佛朗機炮大敗葡萄牙艦隊,最終以明朝水師勝利告終,俘虜別都盧等42人,斬殺35人,繳獲大小火炮20多門和戰船2艘

3,露梁海戰是一場於1598年12月16日在朝鮮東南外海露梁海域展開的海戰。參戰雙方為中國明朝與朝鮮王朝的聯軍,以及當時征伐朝鮮的日本軍隊。這場戰役發生在“朝鮮之役”(朝鮮稱“壬辰祖國戰爭”)第二回合衝突(日本稱“慶長之役”)的後期。此次海戰中國明朝和朝鮮王朝的聯軍給與一部日軍殲滅性的打擊,對戰後朝鮮半島200年的和平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4,崇禎明荷海戰(又名明荷料羅灣海戰)發生於明朝崇禎六年農曆六月初一(西曆1633年7月6日)起至九月二十(西曆10月22日)荷蘭東印度公司對福建沿海進行的掠劫以及封鎖行為,在此段時間中福建沿海皆有零星掠劫及交戰行為,雙方規模最大的一次作戰為10月22日明朝與荷蘭和海盜聯軍於金門料羅灣的作戰,明朝水師在鄭芝龍(鄭成功之父)為前鋒下以絕對優勢兵力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與海盜聯軍。

5,鄭成功攻臺之役(鄭荷之戰、熱蘭遮城包圍戰,荷蘭語:Slag om Fort Zeelandia,英語:Siege of Fort Zeelandia)是1661年3月底到1662年2月初(中國南明永曆十五年三到十二月)間一場發生於臺灣(福爾摩沙)西南沿海的戰爭,主要戰場包括赤崁、臺江內海、大員等處;該役明延平王鄭成功率25,000大軍由金門航渡臺灣海峽,由鹿耳門水道進入臺江內海,先攻佔普羅民遮城,然後圍攻熱蘭遮城,終於迫使荷蘭東印度公司守軍實質投降、退出臺灣。鄭荷雙方在1662年2月1日簽訂正式合約。荷蘭人寫了條約18條,鄭成功以中文寫了16條,雙方互換條約。這場戰爭結束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的經營,開啟了明鄭政權對臺灣的統治。


SeaArm


明朝海軍在鄭和時七下西洋艦船有近千艘那還不記其它部門的船隻可能明朝有艦船近萬艘。因為明朝能夠取代元朝就是明朝的漢族政權能夠合理進行水戰。水戰在當時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戰爭體系擁有大量戰船是當時最必要的。中國明朝的君主特別是開始幾代皇帝特別注重發展戰船。那麼當時明朝的海軍特別強大。荷蘭人是西方的霸主他們能稱霸就是擁有西方最多最先進的戰船。可是明朝中後期荷蘭人想染指中國派出東印度公司無敵艦隊近50艘戰船向中國襲擾。可是被明軍上百艘戰艦圍困全部擊沉一個都沒有返航。西方記載貿易有風險可能會付出代價以直認為是失蹤了。可不知中國記載是紅夷犯海天朝神威幾個小毛賊被消滅。歷史短短記載缺記錄了中國的強大科技發達。明朝海軍在當時世界應當是世界最強艦船最多的海軍。戰力可謂強大。


雨霧江語


明朝海軍有多強大,這點從兩個歷史事件上就可以明確看出來,一個是明初的鄭和下西洋,另一個就是明末的鄭成功收復臺灣。

首先從鄭和下西洋來看,當時的鄭和船隊陣容應該是特別強大了吧,尤其是在整個南洋西洋各國眼中,但是就是這樣的一隻十分強大的船隊,其實也只不過是大明海軍的一隻海上機動船隊罷了,可以想象整個大明海軍是有強大,舉個例子,朱元璋時期的大明水師的兩大主力之一的巢湖水師就擁有3800餘艘船,戰艦,巡船各有1300餘,還有其他各類運糧船,大船,寶船等等。這還只是主力的其中一個,加上後來朱棣的發展,你就可以想象最強盛時期的大明海軍是有多強大了,強大到周邊像日本,遠處的葡萄牙,荷蘭海軍都被吊打,一隻鄭和船隊完全橫掃所經之地,連各國君主的皇位歸屬都能直接指定,只不過當時的中國沒有什麼掠奪,殖民的想法,導致長期對外交航行流耗費了國力,又沒什麼收入,無法持續,不然哪還有後來英國,荷蘭什麼事。

再者從鄭成功收復臺灣也可以看出大明海軍強大的一個縮影,鄭成功家族的前身不過是一個海盜,招安後組建整合起來的海軍依然可以把當時號稱海上馬車伕的荷蘭給擊潰,讓清朝幾十年睡不好覺,可以看出他的厲害之處。

還有,完善的軍備,優秀的一些水上人才,指南針什麼的也是海軍強大的必要輔助條件。尤其是有了指南針我們的船隊才能跨海遠航。


Y一花一世界YB


明朝水師曾經擁有3800艘戰船1350艘巡邏船。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


漢武帝215008207


鄭和下南洋。之後,只能在海邊玩泥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