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州:唐文瀚的婚礼


山东青州:唐文瀚的婚礼


山东青州:唐文瀚的婚礼


唐文瀚,字凤池(1884—1966)青州满族镶蓝旗人,诗人唐松寿之子,唐伯善之长孙。早年就读于旗城“海岱书院”,为清代最末一代科举秀才。他的父亲松寿诗作虽多,极有才华,但一生未能取得功名,而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文瀚身上。他有一首诗,题名《示瀚儿》:

莫作儿童戏,今年十岁余,

家贫须努力,志好是勤书。

弟辈言宜让,尊前步要徐,

课程贵实效,慎勿羡虚誉。

文瀚自幼聪慧,在父亲教导下,勤奋自勉,读书进步很快。他的诗虽不及父亲,但他志存高远,思维敏捷,而且处世灵活。光绪29年(1903),他21岁。当时,山东省创立高等学堂,要青州驻防满族推荐十名优等学生,他是其中之一。上报后省里派主考官下来面试,他排列为第十名被录取。到省里复考,规定分数列前三名者,每月奖膏火银(即助学金)三两;分数不够则被淘汰退学。复考中他一鼓作气,跃居第二名,在考生中引起很大震动。

山东高等学堂按新学要求,课程有高等数学、物理、化学、兵学、德语和英语等。唐文瀚接受新事物快,他刻苦学习,自强不息,每次考试都名前茅。

此前(1897年),德国借口其传教士在曹州巨野被杀,派舰队强占胶州湾,次年强迫清政府签定了《胶澳租界条约》,承认德国租借胶州湾九十九年,享有修筑胶济铁路及开采沿线矿产的特权。光绪32年(1906年)唐文瀚毕业时,德国人正按《胶澳租界条约》筹备修建胶济铁路。该项工程浩大,招考大批中国的技术人员,要求是大学学生和德语翻译。

山东青州:唐文瀚的婚礼

▲光绪32年唐文瀚山东高等学堂毕业证书(唐德顺)

学业一结束,唐文瀚和一批同学立即报名应考。主考官是德国人,考试的科目首先是德语。考试时一问一答,很多学生被问得张口结舌,败下阵来,第一关通不过便很难再往下考。唐文瀚在学习中数学最好,德语较差,当时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但他灵机一动,事先将自己的简历译成德语,背得滚瓜烂熟,考试时不等德国人提问,他主动将简历熟练地背了出来,德国人一听,连连点头称赞。数学及其他科目原本是文瀚的强项,因而顺利地被录取了。

参加筑路工程以后,唐文瀚的德语进步很快,不久便跟随德国的总工程师史洛斯当翻译。胶济铁路东起青岛,西至济南为山东境内东西走向的交通干线,全长786华里,途经十多个州县,有多处山区和沼泽地带。从勘察、测量、设计、筑路、铺轨到全部配套设施,工程艰巨而繁重,大量工作要依靠中国劳工和中国的技术人员。唐文瀚有文化,懂外语,工作吃苦耐劳。在铁路的勘测过程中,他同工人们一起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有时遇到狂风暴雨,断粮断炊,有时在荒山破庙中过夜。唐文瀚的实干精神,很受史洛斯的赏识,工作仅一年便晋升他为工程师。当时跟外国人干活薪金丰厚,钱捎回青州北城,全家欢天喜地。从此,破败的家庭又有了新的生机和希望。

这年,唐文瀚已二十七岁,因家境贫寒,学业紧张,一直没能成亲。“凤池当了工程师,跟洋鬼子修铁路”的消息传遍了旗城,很快有人上门提亲。女方是镶黄旗佟家的姑娘荣春,这年21岁,她爸爸瑞卿是四品官佐领。对这门亲事文瀚的父亲松寿原本不敢高攀,现在女方主动托人上门提亲,他连姑娘长得什么样也没见,就一口答应了,双方送了门户帖,认为“八字”相宜。按满族的婚俗,下一步是“相看”和“换烟礼”。因为唐文瀚不在家,免去了 “相看”,两家只是“换了烟”。然后,父母选好结婚的日子,经双方议定,便写信叫儿子回家来娶亲。

山东青州:唐文瀚的婚礼


▲清光绪31年,唐文瀚因成绩优等,由童生晋为增生。图为盖有山东巡抚兼提督衔关防打印的奖励执照(唐德顺提供)

唐文瀚接到家信,向史洛斯请假。史洛斯问:

“为什么事请假?”

唐文瀚红着脸说:“回家娶亲……。”

史洛斯耸耸肩,表示不能理解。唐文瀚向他解释说:“娶亲就是结婚,你们外国人不是也到教堂举行婚礼吗?我们中国人……”

“不,不!”史洛斯打断了唐文瀚的话。说:“我知道,你们中国人十一、二岁就结婚,而你今年二十七岁了,怎么可能还没结婚呢?不可能!”

唐文瀚拿出父亲的来信,念给史洛斯听,这个德国人还是半信半疑。最后他说:“如果真有此事,也要推迟些时间,因为目前工程太紧,你不能离开!”

唐文瀚写信给父亲,要求更改日期。父亲回信说,娶亲的日子是按生辰八字选的日子,是由双方议定,不能更改。唐文瀚又找史洛斯。史洛斯说:

“中国人真奇怪,结婚算得什么大事,哪有不能更改的道理!你如果一定要走,对不起,我只能解雇你!…”

唐文瀚知道,能参加修胶济铁路是他一生中的荣耀;再说,薪金之高也是第一流的。他不能舍弃这份工作,于是决定不回家,婚事怎么办由家中长辈酌定。

山东青州:唐文瀚的婚礼

▲清宣统元年7月,唐文瀚山东高等学堂修业证书

唐文瀚的信寄到家,全家乱了阵角。前些天,亲家几次派人上门探听,问文瀚怎么还不回来,松寿总是回答“快了,快回来了!”现在怎么办?他找到亲家瑞卿交了底,看能不能改改日子,瑞卿很固执,说那样不吉利,一定要文瀚回来。

松寿说:“他要回来,洋鬼子就解雇他,上哪找这样的好差事呀?…”

新郎不能如期回来,女方又要求按时娶亲,万般无奈松寿想出一个主意:让十一岁小儿子文田顶替!他悄悄同亲家商量,起初瑞卿不愿意,但也没有别的办法,好在文田是个孩子,别人也说不出什么闲话。瑞卿原想暂时先瞒着女儿,过了门再说;谁知老伴儿走漏了风声,荣春又哭又闹。不过,瑞卿的家法严,有权威,老两口对女儿软硬兼施,苦口婆心地劝了好一阵子,最后,总算把荣春说服了。

山东青州:唐文瀚的婚礼

▲文瀚的岳父镶黄旗佐领瑞卿

唐松寿为了表示歉意和显示家道中兴的气派,特意把儿子的结婚仪式办得格外红火:红毡铺地,高搭彩棚,棚里挂满喜幛喜联,正面有福、禄、寿三星画像,供桌上摆“斗升三戟”(陡升三级)。想借此表示,他的儿子虽未晋升武官,但大学毕业,当了洋人的工程师,也不失为光宗耀祖。

娶亲时,他派出红、绿两顶花轿,鼓乐喧天,鞭炮齐鸣,吹吹打打绕城一周,把整个旗城都轰动了。就在这天,唐文瀚跟史洛斯因公务去北京。北渡黄河时旭日东升,波光鳞鳞,文瀚看了看表:九点正。辰时──按选定的日子和时辰,正是他拜堂成亲的时刻。……

后来,松寿有一首诗,题为《拟远别离》:

妾是壁上衣,郎是箭上弦,

衣破可补缀,箭以难自返,

顾郎知妾意,归期莫迟缓。

……

我读过松寿的诗集,在他的诗中,以“妾”做第一人称是不多见的。显然,这是他看到儿媳盼夫早归的心情,有感而作。

第二年秋天,唐文瀚已不跟史洛斯当翻译了,他在东段负责某一建筑工地。史洛斯因事去济南,他告诉唐文瀚要路过青州,想到他家看看。唐文瀚不能随史洛斯西行,便画了一张青州北城的地图,写上父亲的姓名,交给史洛斯。史洛斯来到青州,骑着马进了北城东门,正巧在街上碰见松寿。他见松寿和唐文瀚面貌相似,仔细一问,果然不错。

唐松寿把史洛斯领到家中,这时,新房里的贴“喜”字虽然已退了颜色,但荣春的穿着打扮,仍然像过门不久的新娘。松寿谈起家中情况,史洛斯很受感动。他要求史洛斯准许儿子回家探亲,使其夫妻团圆,史洛斯答应了。他回去后找到唐文瀚准了他的假,可是唐文瀚因自己负责的工程尚未峻工,再一次主动地推迟了归期。

山东青州:唐文瀚的婚礼

▲唐文瀚(右一)于民国初年留影

直到第三年的春天,工程全部告峻,唐文瀚才风尘朴朴地回到青州北城。夫妻相见,感慨万千,在双方老人的主持下,两人又重新举行了新婚夫妻的拜堂仪式,这年唐文瀚已近三十岁。此事再次轰动了八旗十六佐,成为青州旗城历史上的一段佳话。(文/李凤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