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在天下人擔憂之前先擔憂,在天下人享樂之後才享樂,吃苦在先,享受在後。

01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痛苦與希望,相生。

舜發於畎畝之中:相傳堯將帝位禪讓給舜之前,舜在歷山一帶耕田。

傅說舉於版築之間:相傳傅說在被商王武丁起用之前,在傅巖從事版築工作,也就是築牆修路。

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相傳膠鬲曾販賣魚、鹽。

管夷吾舉於士:管仲曾得罪齊桓公,後被囚車遣返回齊國。齊桓公不計前嫌,任用他為相。

孫叔敖舉於海:傳說孫叔敖之父蒍賈為仇家所殺,他一家曾匿藏於淮海之濱。後來楚莊王任用孫叔敖為相。

百里奚舉於市:相傳秦穆公用五張羊皮贖買了百里奚,而當時的百里奚是奴隸。

百里奚出生在偏僻的小山村,從小飽讀詩書,然年幼喪父,家裡全靠母親一人支撐,家境貧困的百里奚,從小替人種田養牛為生,來補貼家用。

在這樣環境中成長的百里奚,滿腹經綸,才華橫溢,他從南陽一路求仕,結果都不是很樂觀,幾經磨難,還被充作奴隸送到秦國。後來,百里奚從秦國逃出來,回到楚國養牛,秦穆公聽說百里奚是個人才,但是這樣大張旗鼓將他帶走恐會引起懷疑,於是,對楚稱百里奚是當初逃跑到秦國的秦奴,秦國要將其抓回,以五張公羊皮將百里奚交換到秦國。“羊皮換相”,此後成為了千古佳話。在秦國,百里奚被封為大夫,內修政治,外治軍事,廣施恩於民眾,積極舉薦賢人能士。“三置晉君”、“救荊之禍”。他以高潔的品行得到了秦國百姓的尊重和敬仰,在他死後,“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春者不相許。”

當人在身處逆境,置於憂患之時,更能激起上進的鬥志,奮發而起,置之死地而後生。

人走到一定的年齡,思維方式會變,逆境和憂患,未嘗不是一件幸事,生命說到底是一個體驗。實則,對逆境和憂患的體驗,往往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當我們回首往事的時候,可以與人從容淡定、談笑風生:那些難捱的日子,經歷過了,挺過來了,真好。

成長的人生,遠比那些一帆風順,沒有經過什麼磨難,沒有什麼特別體驗的人生要豐富得多,有價值得多!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02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生活有規律,凡事要計劃,懂得規劃自己的時間,這樣才能出效率。

在這一件事情上,我始終佩服曾文正公:曾國藩。

其實,曾國藩小時候很笨,笨到可能是你想象不到的程度,笨得連一篇文章都背不好,笨得你聽他反覆讀,都能背誦了,他還是背不出來。這樣的孩子,擱性子急的父母不是打得孩子屁股開花,就是自己氣得渾身都疼得不淡定了。

然而就是這樣的曾國藩,在世人心裡,成為了一個不可翻越的高度。憑什麼?

曾國藩小時候讀書極其認真,他的目標是:今日事今日畢。

這天夜裡,有個盜賊進入曾國藩家中欲行竊,故躲在房梁頂上,就等他背完書,好下手。盜賊心想:小孩子背書,無需多久。結果,蹲得腿麻了,人發睏了,大半夜過去了,曾國藩仍是背得磕磕絆絆,盜賊甚是著急:怎麼這麼笨!瞌睡也跑了,越聽越生氣了,他實在是忍無可忍,跳下來對曾國藩大聲怒道:

“你這麼笨,還讀什麼書?我都已經會背了。”

接著,盜賊氣呼呼地將這篇聽了大半夜的文章,從頭到尾背了出來,然後長出一口氣,溜走了,留下一臉懵圈的曾國藩。

就是這麼笨的曾國藩,他成為了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

他對自己的要求:不日進,就日退。

每天,他逼自己早起讀書,看不懂一句就不看下一句,一篇文章背再久,今天必須背會,否則不睡,他的恆心他的毅力,註定了以後的不平庸。不僅是讀書,他還每天寫字,一年下來寫滿了60萬字。

那些整日抱怨自己不聰明,學習學不下去的同學,至此,該是意識到自己真正的不足了,你輸掉的不是起跑線,而是你內心本該有的堅韌與強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十年寒窗苦讀,換來金榜提名。曾國藩不止,他30歲考上秀才,還是倒數第二名。每天起不來床的時候,他就用銅盆、秤砣、和香自制鬧鐘。香盡繩斷,秤砣重重砸落在銅盆上,驚醒自己。

他的高度,世人一輩子都學習不完。

李嘉誠說:聽他兩句話,足以學會做人做事。

讀懂了曾國藩,就真的成長了。

時常聽到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太笨,羨慕別人家孩子多優秀;也時常聽到自暴自棄的同學破罐子破摔:“反正學不好,不學了。”

再笨,一篇文章讀大半夜背不出來?就像是房樑上的盜賊,聽都聽會了吧!那麼,你有什麼理由頹廢下去,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呢?永遠都是囫圇吞棗,一學就丟,不會就扔的學習態度,你如何進步?這樣的你,該是臉紅的、羞愧的。

更何況,你不比那時候的曾國藩笨,也應知: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呀。做內心世界裡堅韌、強大的自己,其實,你也可以是最棒的!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03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歐陽修告訴世人:唐莊宗既得天下,後又失天下的根本因緣。得天下是因為他的艱苦努力,發憤圖強而成功;失天下是由於他居功自傲,貪圖享樂。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

匡衡告訴你:即便是再艱難,即便是鑿壁借光,也要多讀書,力求上進,終成為經學家。

若只圖享樂,不思進取,必定會使自己一敗塗地,毫無建樹。憂勞對於一個人,對於立足於社會,實則是有益的,人在逆境中、困境中更能激發人的潛能,不斷努力、不斷提升自己。

現在生活條件這麼好,學習環境這麼好,坐在明亮寬敞的教室裡,不用擔心颳風下雨,冬暖夏涼有空調。資源充足,查閱資料方便快捷。然而,順境加上溺愛,孩子們的成長少了學習的動力,多了懶散,生出了無所謂的心態:沒事,我有好的父母。萬事不愁,不愁吃、不愁穿、不愁將來在社會上如何立足。過度的依賴不獨立,這些孩子潛意識裡認為:父母會給我安排好一切。

這才是,真正的愁人。

殊不知逆境攀爬,對於任何人的人生,其實,都是有益的。

華為創造了屬於中國人的榮耀,而任正非一生的艱辛打拼,成為傳奇。

華為人內心,根植很深的憂患意識,堅信唯有奮鬥者才能得到最後勝利。任正非始終認為華為沒有成功,只是在成長。30年的成長,或許在外人看來,華為已經非常成功,但任正非一直保持清醒的頭腦,絲毫沒有驕傲自滿的態度。

或許苦難,才是任正非的人生裡最大的財富。他直言沒有當初所受的磨難,可能他也不會有這樣的成就。44歲時,他被南油集團除名,揹負200多萬債務,又經歷離婚,一人帶著父母以及弟弟妹妹在深圳住棚屋。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裡創立了華為,成功逆襲人生。

活在當下,活在應努力的時候,千萬不要荒廢自己。做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憧憬的美好未來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砥礪前行,活出精彩。

百學須先立志、更努力,是鷹就應該飛翔在廣闊的天空。

當然知識的儲備是慢慢積累起來的,要持之以恆。

被譽為當代“文化崑崙”的錢鍾書先生,他的博學,離不開勤奮,也離不開積累。他的外文筆記本有一百多冊,還有打字稿若干頁,共三萬多頁。中文筆記和外文筆記的數量,大致不相上下。還有“日札”二十多冊、二千多頁。

日日行,不怕千萬裡;常常做,不怕千萬事。讀書學習做筆記,長久堅持下來,你會蛻變。

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

魯迅先生讀書時,喜歡做書籤,書籤上寫著:心到、眼到、口到,夾在要背誦的書裡。讀書,不光光是讀幾遍就可以了,有的同學甚至讀一遍就不想讀了,這是不可取的。讀書,要讀懂、讀透,理解吸收。

求學之路,路曼曼其修遠兮。不必畏懼,勇敢向前,才會懂得更多、收穫更多。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心知:幸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