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中國的大城市有哪些?

晚風58058


民國時期,就是1912年到1949年間的38年時間,這段時間中國的大城市有哪些呢?聽我給你講一講。

說民國之前,先說說我們現在有哪些大城市。我國目前的大城市,主要是4個直轄市(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和15個副省級城市(包含廣州、武漢、哈爾濱、瀋陽、成都、南京、西安、長春、濟南、杭州、大連、青島、深圳、廈門、寧波)。

參照現在到底標準,民國的大城市有12個,都是100萬人口的行政院直轄市,簡稱院轄市或者直轄市,有時也稱作“特別市”。他們有哪些,聽我給你一一介紹。

1,首都南京。

南京是1928年到1949年中華民國使用22年的首都,去掉抗戰八年的的陪都重慶時期,也仍然有14年之久。長期作為民國政治中心存在,讓南京有了很好的發展。蔣介石為了建設首都南京,把南京市規劃為中央政治區、市級行政區、工業區、商業區、文教區、住宅區。在文教區,集中了東南大學、南京大學、中醫藥大學、郵電大學、河海大學等名校,至今,南京的很多建築和道路,就是來自於民國時期的建設。


2,陪都重慶。

重慶是抗日戰爭中的陪都,是整個大後方的指揮中心。為什麼選擇重慶作為陪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重慶有兩個稱號,一個是山城一個是霧都。重慶多山,山洞就多,這是天然的防空洞,面對日劇轟炸,十分防控優勢明顯。重慶多霧,這讓日軍轟炸找不到目標。

3,上海。

上海是《南京條約》後才建立的城市,之前只是一個小小的縣城。長時間沐浴歐風美雨,在法國、英國、美國等殖民者的庇護下,再加上遠東大港口,長江流域大腹地的支撐,上海 成為當時世界上最有名的港口城市之一。


4,漢口。

漢口和武昌、漢陽並稱為武漢三鎮,清末的張之洞在這裡經營幾十年,有很好的工業基礎,比如漢陽鐵廠、漢陽兵工廠都是全國一等一的大企業。辛亥革命首義之地,黎元洪在這裡和南京孫中山、北京袁世凱形成三足鼎立,可見這個城市地位之強。

5,青島。

青島是德國人1899年侵佔膠州灣建立起的城市。因為德國在一戰前彎道超越成為世界第三歐洲第二,青島的地位也水漲船高。日本和德國在這裡多次交鋒,青島人也最早開始北方期貨和股票貿易,形成了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

6,大連。

大連的建設,開始於馬關條約。按照這個屈辱性條約,日本獲得了整個遼東半島。即使是德國法國俄國三國干涉還遼後,日本依舊得到了3200平方公里的關東州租借地。關東州包含了大連、旅順、金州、貔子窩、普蘭店5個民政署和大連、旅順2個市,這裡是東北沿海最好的天然良港。抗戰勝利後,大連又稱為蘇聯軍事基地,直到1955年才回歸祖國。

7,瀋陽。

瀋陽的建設來自於張作霖,張作霖作為一個土匪招安成長起來的軍閥,深得袁世凱的真傳。1915年袁世凱被逼簽署二十一條,無可奈何之下找張作霖掌控東北,對日本陽奉陰違,暗中使刀子。日本人的兩次滿蒙獨立運動,張作霖從中漁利但並不幫日本人的忙,到1928年張作霖在皇姑屯被炸死,瀋陽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工業城市之一。

8,哈爾濱。

哈爾濱的建設,更多要歸功於俄羅斯人。哈爾濱最早開始於嘉慶年間的八旗屯墾制度,到近代俄羅斯侵佔了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哈爾濱成了抵禦俄羅斯的前線。中東鐵路的建設,讓哈爾濱插上了工業騰飛的翅膀。十月革命後,很多羅曼諾夫王朝很多流亡的王公貴族流落哈爾濱,甚至出現了公主賣淫為生的事情。

9,西安。

西安始終是中國西部的橋頭堡,十三朝古都的文化地位,沒有人敢輕視。


10,北平。

1928年以前,北京都是首都,北伐勝利後,北京被改為北平,1930年北平被設立為院轄市,雖然不再是首都,卻因為北京大學、北平大學(平大和北大非一個學校)、燕京大學、清華大學、輔仁大學、協和醫學院等名校,在全國仍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1,天津。

天津作為北平的孿生兄弟,關係類似於南京和上海。從清末開始,天津就是北京對外溝通的港口,到北洋政府時期,政治鬥爭失敗的政客如溥儀、張勳、黎元洪等,大都會流亡天津,因為這裡有各國租界,足以保護安全。房地產商乘機天津租界區興建豪宅,大發其財。

12,廣州。

廣州是鴉片戰爭前唯一的通商口岸,也是上海崛起前的首屈一指的商業城市。民國時期,廣州長期作為孫中山反對北洋軍閥的基地,地位很高。1949年,國民黨政府遷都廣州,孫科在廣州和代總統李宗仁唱對臺戲,成了民國草草收場的鬧劇。

另外需要一提的是,國民黨政府曾在1932年短暫遷都洛陽,因為當時上海發生了“一二八抗戰”,南京吉凶未卜。


歷史知事


1948年民國大城市排名,按人口數量從多到少排列!

第一名:妥妥的十里洋場大上海,人口達到了四百三十萬,亞洲唯一的金融中心、同樣也是亞洲最大的城市,金融、航運、貿易、紡織、造船、服務業、重工業發達,工商業體系健全,有了初步的社會保障體系。

第二名:天津,人口一百七十一萬,在工商業發展史上,唯一能與上海相提並論的城市,北方最大城市。別的不說,北京城的有錢人,很多人每到週末都會坐著火車去天津度過。

第三名:北平,人口比天津略少,一百六十七萬,六朝古都,文教產業發達,元明清一直到北洋政府首都都設置在這裡,有濃厚的歷史底蘊。

第四名:瀋陽,當時剛從“奉天”改名而來,人口一百零九萬人,東北最大城市,地理位置優越,商業繁榮。

第五名:南京,南京市是民國時期的首都,人口一百零三萬人,江淮一帶經濟龍頭。

第六名:重慶,國民政府曾經的陪都,人口剛好一百萬人,隨著國民政府還都南京,經濟形勢受到很大影響,但仍然是西南地區中心城市。

第七名:廣州,華南區域經濟中心,老牌貿易中心城市,人口九十六萬,與外國人開發上海不一樣,廣州的繁榮主要靠自己人的打拼,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廣州和香港的商家有廣泛的聯號經營制度,這也說明了省港經濟的高度協同性。

第八名:青島,人口七十六萬,青島的經濟發展主要得益於德國人的城市建設,以及民國期間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紡織業最為發達。

第九名,大連,人口七十二萬,大連這座城市從俄國人建設到轉歸日本人管理,城市的經營管理一直不在國人手中,成為事實上的經濟特區。

第十名,漢口,人口六十四萬人,假如把第32名的武昌加上漢陽合併成一個大武漢,當時的武漢也有百萬左右的人口,發起首義、曾成為國民政府所在地的九省通衢的大武漢排名應該還可以提升三四名。

前十名的城市與第十一名哈爾濱、第十六名西安在規格上,都屬於行政院直轄市。

現在我們看這前十幾名的城市,與今天的城市排名區別並不大,這也充分說明,這些城市還是有著一定底蘊的,不因時代的改變而迷惘。


歷來現實


民國是一個複雜而短暫的時代,這個時代是從1912年中華民國出現一直到1949年蔣介石時代的終結,這才開始真正在歷史中消散於無形的。

民國時期除了那寥寥十幾座我們所熟知的大城市之外,其他的很多地區基本上都是落後無比的農村。

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民國時期那些可以排在前列的大城市。

不夜城上海

清朝末期的時候,有很多外國人來到了上海,然後在上海經營起了他們的租界。

上海當時在這些外國人的影響下以及憑藉著它非常便利的地理位置,很快就成功地崛起了起來。

在混亂無比的民國時期,因為上海大多數是外國人的地盤、這些外國人都有著很強悍的實力,所以軍閥們是不敢把自己的戰火蔓延到上海的,由此使得上海保存下了許多的財富。


我們都知道香港這幾十年一直在亞洲保持著很獨特的地位,但是在民國時代結束之前,雖然香港也非常發達,但是那個時候香港的發達與上海的發達卻不是可以同日而語的。

香港後來之所以能崛起,主要是上海受到了封閉,他們才得以成長起來的。

在民國時期,人們把上海稱之為了東方巴黎,上海各方面的實力以及繁華在整個亞洲都是可以排在第一名的,就連日本人的東京也比不上這裡。

而在當時世界城市的排行中,上海被人們排在了第四名,僅落後於紐約、巴黎和倫敦,可見上海在當時的地位。

武漢

民國時期的武漢和我們現如今武漢的情況有些不同,民國時期的武漢處在一個時分時合的尷尬狀態中。

民國時期我們所說的武漢是由三個工業重鎮組成,這三個工業重鎮分別是當時的漢口、武昌、漢陽。

在這三個重鎮中,規模最大、影響力最深的是當時的漢口,在武漢還沒有合併的時間中。



漢口憑藉著自己的規模就可以成為當時全國各大城市中排行在第十的大城市。

而在漢口和武昌、漢陽合併成為武漢之後,武漢這個城市可以在民國排行到第二名。

天津

在清朝時期以及民國北洋時期的時候,北京是當時政治影響力最龐大的城市。

天津雖然沒有北京的影響力那麼大,但是因為它距離北京比較近的原因,所以也使得自己在民國時期擁有了很強大的政治影響力。

在清朝末年的時候,很多列強國家都在天津這個城市中建立了他們的租界,由此給天津帶來了異樣的繁榮。

在民國早期的時候,天津更像是一個北京和上海融合而成的產物,既包含了很大的政治職責,也有著很強的經濟影響力。

北京(北平)

從元朝時期開始,北京就一直是我們國家王朝的國都。

在1912年的時候,孫中山在南京建立了臨時的國民政府。

但是因為袁世凱是迫使清朝退位的人、因為袁世凱的軍隊實力比孫中山強大許多,所以接下來孫中山拱手讓出了自己的總統位置、把中華民國中央政權的名義交給了袁世凱的北洋政府。

因此從那個時候開始,北京就一直以北洋政府以及我們全國的國都身份存在著。

一直到蔣介石後來北伐成功、國民政府戰勝了北洋政府,北京的國都職責才開始轉移到了南京。

南京

在蔣介石聯合各大軍閥北伐成功、在汪精衛選擇和蔣介石寧漢合流後,南京成為了國民政府唯一的國都。

在1928年張學良宣佈歸服蔣介石後,南京在整個民國的地位更是毫無疑問地確定了下來。

不過南京的發展卻沒有持續多久,從1927年南京成為國都開始,一直到1937年南京淪陷在日本的鐵蹄踐踏下,南京才發展了短短十年時間,就開始受到了重創,從此一蹶不起。

雖然後來汪精衛把汪偽政府的國都定在了南京,但是一直都沒有恢復南京最開始時的元氣。

重慶

在日軍的部隊佔領上海、準備開赴南京的時候,因為南京實在不是一個可防守的地方,所以蔣介石就提前準備了遷都,把南京很多重要的機器設施都運送到了大後方,這些機器後來就被運到了重慶。

同時再加上重慶是抗戰時期全國的軍事、政治中心的原因,因此也造就了重慶的繁榮。

瀋陽(奉天)

在民國時期、在張氏父子的經營下,東北成為了民國軍工業以及普通工業最發達的地區,同時在經濟方面也有著很斐然的成就。

在九一八事變被日本人搶走後,日本人也花費了很大力氣開始經營起了這塊他們不費吹灰之力就搶到手中的地盤。

當時東北有幾個城市在全民國都是有著很強影響力的,但是其中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大的仍然是當時東北的中心瀋陽。


以上已經介紹了民國的七個大城市,因為篇幅有限,所以我們接下來就稍加簡單地介紹一下其他幾座城市,在民國時期,能排到前十名的其他三座城市分別是青島、廣州、哈爾濱。

所以說這就是民國時期我們國家大城市中排行前十位的城市,民國時期的城市化程度非常之低,相較於現如今一座座城市拔地而起在各個省份,民國時期所擁有的城市數量是非常少的。


孤客生


1、上海

民國第一大都市,內地最早的國際化城市,名流匯聚,潮流之都。

2、武漢(漢口+武昌)

沒有合併之前的武漢,屬於多點繁榮,中部地區絕對的核心城市。之所以名次在南京之前,是因為當時“武漢”的城市規模遠大於南京。

3、南京

江南首府,民國都城,自古富庶,當時南京的硬實力比上海有過之無不及。

4、天津

從清末至民國,五次直轄市(院轄市、特別市)名單變動都沒有離開過的兩個城市之一。當時北方最大也是最早的國際港口城市。

5、瀋陽

奉天是滿清舊都,東北門戶,大軍閥張作霖府邸所在,可以說當時的地區首位度就如同今日成都之於四川,是傾東北之力而打造的。

6、北平

大清之都,皇城所在,底蘊還是有的,民國時期的人口大市,硬件基礎強大。

7、重慶

西部龍頭,長江明珠,人口大市,經濟重鎮,當時雷打不動的大區中心級城市。

8、廣州

對外通商最早,華僑最多,經濟最開放,民間資本最繁榮的城市,華南中心,雖然綜合實力不及南京、上海等老牌強市,但經濟發達程度絲毫不弱。

9、青島

清末至民國五次直轄市(院轄市、特別市)名單變動從沒未開過的兩個城市之一,發展雛形來自於德佔期,商業繁榮,輕工業水平全國頂尖,當時與上海、天津並稱“上青天”。

10、大連

從俄佔到日佔,大連當時長期處於被侵佔狀態,所以在城建和工業方面的發展比普通城市明顯要快,人口規模在當時也算比較大的。


城市發展報告


話不多說,我們直接來看民國時期的大城市。(排名不分先後)<strong>


瀋陽(奉天)

東北三省歷來是中國的戰略要地,隨著張作霖在東北的崛起,瀋陽成為了民國舉足輕重的城市。憑藉豐富的地質資源,和眾多的人口,在加上張作霖的精明,瀋陽不但是民國的大城市之一,而且也是民國政府、和日本人共同垂涎的戰略要地。隨著日本人對東北的不斷滲透,當時的瀋陽出現了一種很“多元化”的現象,日本間諜很多,民國政府間諜很多,張作霖的密探很多,革命黨發“小廣告”的很多,再加上當時瀋陽還有很多滿洲後裔,可謂是“異常繁榮”。在這種大背景下,經濟居然出現了畸形的上升,以至於達到了民國時期經濟前五。

天津

隨著1860年那個恥辱的一紙合約,天津這個城市徹底“開放”了。整個天津出現了9個國家的租借地。隨著通商口岸的開放,源源不斷各類商品都運到了天津。也讓天津成為了中國北方最大的通商口岸。而且各租借地把管轄範圍內建設的有模有樣,馬路很寬 ,大街上黃包車、汽車、自行車、公交車、行人絡繹不絕。馬路兩旁,各式各樣的店鋪、洋行、花樓(妓院)等等千姿百態 ,那叫一個繁華!只不過,在這繁華背後有多少國人的血淚史,只有我們自己知道了。

武漢

《天津條約》後,武漢三鎮也逐漸淪為了西方列強的“殖民地”。因為武漢也是被開放的通商口岸。武漢有個先天的地理優勢,他靠近長江。依託長江流域的便利,武漢外貿額常年佔據10%左右。這個比例在民國時期的經濟上是很可觀的。西方列強在武漢也都建立了租借地,看中的就是武漢便利的水路運輸。當時的武漢市民集聚區域,街道繁華,車水馬龍,商業氣息濃厚。在各租借地,列強們把管轄區建築做的很有特色,這些條件讓武漢成為了民國時期的大城市。

南京

清朝之後,南京重新成為大城市只用了十年的時間,自從1927年國民政府把南京做為首都,就註定了南京要成為一線大城市,續寫“金陵”的輝煌。在1927年至1937年這十年間,南京的人口猛增到100萬。畢竟,作為一個政府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口太少的話會顯得寒酸 ,而且這十年間,民國政府在南京的建設上可謂是不惜血本了,花了不少錢啊!到最後,南京給國人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卻是——悲情。我相信,所有的中國人都不會忘記那段國恥。

上海

自從有了“上海“這個地名之後,上海就成為了中國大城市的代名詞。現在是,民國時期也是。什麼”燈紅酒綠“、”幫派仇殺“、“洋人橫行”這些詞語都是大家對老上海的印象。可是,您知道在民國時期上海的地位有多高嗎?可不是現在的上海市能媲美的。當時的上海是亞洲唯一的金融中心,對,您沒看錯,是“唯一”。不僅是中國第一大城市,而且是遠東第一大城市。民國時期上海的繁榮,已經遠遠超過了東京和香港。

這就是民國時期中國排名前五的大城市,有的預料之中,有的預料之外。北平沒上榜有點意外吧?

本文作者——衝仔學歷史


無筆史官


中華民國時期,中國的大城市有以下幾個:上海,天津。北京,南京,武漢,廣州。

中華民國作為我國曆史上風雲變幻、時代變革的一段時期。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故事和傳奇,令我們對民國的那些人和事兒十分的好奇,今天就來看一下民國的城市發展和佈局。

上海,作為當時中國乃至於整個亞洲最大的城市,東亞地區最大的國際金融經濟中心,國際化大都市,百里外灘、十里洋行從1860年開始,便開始了成為了外國的租界,作為中國最早的開放口岸,外國資本家紛紛在上海建立分公司和代理機構,隨著跨國貿易的興起,許多國家金融機構紛紛入駐上海外灘,一時間上海外灘成為了萬國公園,鱗次櫛比的分佈著匯豐銀行、渣打銀行、花旗銀行、荷蘭銀行、華俄道勝銀行、橫濱正金銀行等,這一地區也成為了當時中國金融行業和高檔奢侈品的集中地,在當時的中國人眼中,上海就是一個不夜城,是一個實現夢想的地方。一批批懷揣夢想的人湧向上海,為上海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1930年的上海便已經擁有了300多萬人口,這還不包括一些流動人口和沒有登記造冊的“黑戶”。當之無愧的中國民國第一大都市。

天津,中國近代史上又一個繞不開的名字,同樣因為西方列強的入侵和不平等條約,天津幾乎與上海開始了開埠通商的歷史,天津在歷史上就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作為清朝時期直隸總督的辦公所在地,加上京杭大運河上的商貿往來和國家南糧北運,作為重要商埠的天津一直擁有著源源不斷的經濟貿易。中國近代以來,天津成為了西方列強的通商口岸之一,開埠經商,設立辦公機構。天津由此成為當時北方的經濟中心,成為了與上海並駕齊驅的經濟大都市之一。

武漢,由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組成,武昌長期作為湖北地區的行政中心,承擔著政治、教育、文化、科技創新的城區功能。漢陽也在曾經的湖廣總督張之洞的經營下,建立了當時幾乎影響了整個中國進程的漢陽兵工廠。而漢口作為最早的通商口岸,幾乎與上海天津同時,開始了快速的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同時改變了這裡的社會面貌,憑藉著長江和漢江兩條大江彙集於此,四通八達的水路再加上鐵路溝通了南北交通,漢口迅速的發展,建立了大量的外國商號,各類國外企業通過這裡走向世界。

有人說武漢不能算作一個城市。這是一種封建保守的思想和看法。在冷兵器時代退出歷史的舞臺之後。城市的城牆便失去了它原本的意義。那麼武昌漢口漢陽三座城市各自的城牆並不再是阻隔三者之間聯繫的壁壘。武漢之名也在民國時期成為了三鎮共同的名字。長江和漢江上的輪渡溝通了武漢三鎮的往來。猶如今天的地鐵和跨江大橋一樣承載著各城區的聯繫!

廣州,從古至今都是中國對外開放的一個窗口,廣州十三行更是曾經明清時期最為活躍的外貿地區。同樣也是在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廣州進一步開放。允許外國設立租界用以經貿往來和進出口。廣州成為中國的南大門,經濟上輻射整個南方地區。民國時期更是曾經作為革命的聖地,與武昌同樣在民國時期是革命教育基地。

北京和南京。這兩座城市在民國時期可以說是無法繞開的兩座城市。兩個城市曾交替作為中國的政治中心存在和出現。儘管北京和南京都不如自己寧靜的天津和上海那般經濟發達。但是政治的加持使得這兩座城市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另外兩座城市都擁有著十分雄厚的教育資源和文化資源,可以明確的說,南京和北京在民國時期絕對算的上是全國最知名的大都市之一。恐怕沒有一個人會認為這兩座城市不是大城市!

另外諸如東北的瀋陽,山東的青島,四川的重慶。也因為種種原因在民國時期是全國知名的城市和經濟起步較早的現代化大城市之一。但是這三座城市都有一些短板。

因此民國時期的城市,我還是認為排在前六位的是上海、天津、北京、廣州、武漢和南京。其他的城市可能都要位列其後!


珞珈山的貓


正確的排名應該是上海、漢口、天津、北平、南京、重慶、武昌、青島、西安、瀋陽。後來漢口、武昌、漢陽合併為中國百年前與上海齊名的中國兩大城市。據統計1948年漢口城區居民為一百七十萬,武昌城區人口為八十五萬,漢陽人口六十六萬,三鎮總人口為三百二十一萬,僅次於上海。如今的大武漢僅漢口就保存了中國城市最多的民國時期百年老建築,去漢口你可以看見遍佈大街小巷的百年老建築,比上海的老建築還要多,說真話喜歡漢口,不因為今天到處林立的高樓大廈,而是那些矗立百年的老建築,那是中國的驕傲,中國所有大城市包括今天的上海只能佩服和羨慕今天的大漢口了。有了這許多的百年老建築,加之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新老建築交相輝映,不要說整個武漢,就是大漢口就夠所有來自全國各地大城市和世界各地的人們遊玩和欣賞的!!


麥浪165275529


郵票見證下的民國十大城市:
近二百年看上海,這句話可不是吹的,上海當時作為遠東第一大城市,是近代中國人瞭解世界的窗口,中國首枚地方商埠郵票就發行於上海工部書信館。


民國時光一個漢口就很大了,再加上武昌和漢陽
,第二大城非武漢莫屬。

北平作民國第三大城應該沒什麼異義。


天津當時也不可小瞧。
南京就不用說了,民國的首都。

廣州
重慶

長沙,一個與日本爆發4次爭奪大戰的



城市。

還有兩個城市,一個是
香港。


另一個是
偽滿洲國控制下的瀋陽。



湘平古珍郵館


軍閥混戰的民國,正是中國城市發展最為畸形的時期。一方面最廣大的農村地區,官僚、地主、土匪、地痞、軍閥部隊橫行,普通農民食不果腹,民不聊生。

而另一方面,少數幾個大城市卻因為流民的湧入、列強的租界等種種原因,畸形的繁榮起來。這其中能夠被稱為大城市的城市有:上海、廣州、瀋陽、北平、南京、武漢、瀋陽等。



民國第一大城市,毋庸置疑,當然是大上海。同時,上海也是中國諸多大城市中最年輕的一個,直到近代鴉片戰爭之後,上海憑藉著無與倫比的地理優勢,才以迅猛的速度發展起來。

到民國時期,“十里洋場”已經成為中國乃至世界著名的大城市。尤其是上海遍佈全境的各國列強租界,更成為列強在華投資的主要目的地,這些都進一步加劇了對人口的虹吸作用。


被稱為“西方冒險家樂園”的上海,是民國時期中國的經濟、文化、工業和教育中心。它幾乎聚集著當時中國最先進的工廠、最完善的教育、最優秀的文化作者和最齊全的金融機構。

單以人口計算,上海也是名副其實的民國第一大城市。1910年,上海人口已經高達106萬,到1920年時,上海的人口已經暴增至248萬。這其中,僅租界內外國人就高達23307人,租界內的中國人更有76萬人之多。而到了30年代初期,經過中國資本主義的短暫繁榮時期之後,上海的人口已經達到了350萬。


如果以人口計算的話,那麼民國的第二大城市,這是位於華南的廣州。1919年,根據基督教中華續行委辦會調查特委會統計的中國城市人口,廣州以160萬的數量牢牢佔據第二名,僅次於大上海。

當然,限於調研能力,這個數字可能並不準確,但廣州市人口超過百萬卻是鐵的事實。20世紀30年代,國民政府也曾統計廣州人口,得出的數字為105萬。

早在鴉片戰爭之前,作為十三行的所在地,廣州已經成為當時中國商業最活躍,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得益於先發優勢和優越的地理位置,廣州一直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而民國時期,廣州也一直是中國革命的發源地,國民政府正是從廣東誓師北伐,取得成功,並在名義上統一全國。

第三大城市則是瀋陽,位於東北地區的瀋陽,在九一八事變之前,一直位於“東北王”張作霖的統治之下,在全國的名聲似乎並不大,但實際上,民國時期中國經濟和工業最發達的地區,除了上海,就是張作霖統治下到東北了。

而瀋陽作為東北的行政、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中心,當仁不讓的成為東北最大城市。最為難得的是,瀋陽還是中國工業、尤其是重工業最發達的城市,張作霖在瀋陽興建的瀋陽兵工廠,也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兵工廠。



正是憑藉這個兵工廠,張作霖的東北軍才能成為當時中國裝備最齊全、武器最先進、後勤最完善的軍閥部隊。可惜的是,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人不費吹灰之力就接受了完整的瀋陽,並利用瀋陽的工業體系,製造了大量槍支彈藥,而這些槍支彈藥最終也成為屠殺中國人的武器。

除了這三大城市,中國當時的其他幾個大城市發展也十分迅猛,例如,位於平津地區的天津,在19世紀30年代初人口達到150萬,作為國民政府首都的南京,人口為75萬,有九省通衢之稱的湖北武漢,漢口、漢陽和武昌三鎮加起來,人口也早已超過了百萬。


鳶飛九天2018


民國時期是中國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國的各方面都發生了顯著變化。

首先人,們的思想方面逐漸開化,政治上從封建社會緩慢步入現代社會,西方的開放之風也吹到了中國。各方面的變化促使很多人對於社會的一些認知也有了提升,畢竟當時社會日新月異,經濟方面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尤其值得矚目的是在民國時期,很多城市已經形成了比較大的規模,經濟的發展也是非常先進,那麼在民國時期到底有哪些發達的城市呢?最發達的城市是哪一個呢?

是什麼造成了它的發達呢?接下來咱們就來詳細解讀一下民國大城市的崛起之路吧。

1. 民國的第一大城市——上海其實在民國時期,發達的城市非常多,比如說當時的經濟中心武漢,民國國都南京,老牌城市瀋陽,清朝的都城北平等等,都是相對來說比較發達的城市。

但是如果論起那個城市最大的話,那麼當屬上海。因為上海這個城市在當時的經濟發展方面是民國最為先進的一個城市,無論是從規模還是從人口數量上面,都遙遙領先於其他的城市。

這得益於上海便利的地理位置,在外可通海,有許多遠洋輪船停靠。在內可通河,位據長三角連接許多內地大城市。而且在上海,有很多遠洋經商的外國人,極大的刺激了上海的經濟發展。

在當時提起上海都在前邊添一個“大”字,可不是沒有道理的!

2. 民國的第二大城市——天津天津自古因漕運而興起,明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築城,是中國古代唯一有確切建城時間記錄的城市。

可見是個非常有底蘊的城市。自1860年天津開放為通商口岸後,西方多國在天津設立租界,天津的租界數量乃中國當時之最,共有九國租界。


洋務派亦在天津興辦實業,使天津成為中國北方開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國洋務運動的基地。在當時,天津的近代工業、商業、金融業等發展迅速。

由天津開始的軍事近代化,以及鐵路、電報、電話、郵政、採礦、近代教育、司法等方面建設,均開中國之先河。

天津成為當時中國第二大的工商業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貿中心。有錢賺就有人來,大家心知肚明,所以天津當時被稱為民國第二大城市。

3. 民國的第三大城市——北平北京作為元代以來的中國首都,直至1927年,其行政權力一直都是城市成長及擴大的主要根基。

由於行政管轄的需求和鎮守北方邊疆的需求,以北京為中心興修了南北大運河和以北京為中心的8條官馬大道,北京成了政治資源配置中心,也成為北方經貿中心和南北貨物的集散地之一。

然而,隨著清末運河淤塞、漕運改為海運,使得天津地位突起,1861年後天津開埠,外貿需求刺激經貿線路逐漸變為以天津為中心。

諸多統計表明,華北鐵路網絡多條線路承擔起70%貨物的區域流通,多數貨物流向天津港口,進口洋貨更由天津集散則是無可置疑。在此背景下,北方經貿中心到20世紀20年代已經變成天津了。

而且由於民國立南京為國都也使得北京的政治地位有所下降使它不得不屈居民國第三大城市了。城市的衰敗或繁榮與國家的政策發展息息相關。從當初被迫開放到主動打開國門,希望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昌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