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的後人為什麼都改姓了?

極略諮詢


很多細心的朋友會發現,當年人數眾多的八旗姓氏,現在都變得非常罕見,甚至銷聲匿跡。這是因為在清朝滅亡後,很多人都改了姓氏,就連代表清朝皇室的愛新覺羅,大部分也都改了姓。

現在我們看到的很多八旗出身的明星,他們的姓氏都是改動後的姓氏。其實不僅是滿清的貴族們在滿清滅亡後改了姓,歷史上每一次改朝換代的時候,前一個王朝的皇族都會大量的改姓。改姓幾乎成為了王朝滅亡之後的一種風潮,宋朝滅亡的時候,大量趙姓皇族都改姓,明朝滅亡的時候,大量的朱姓改了姓。


宋朝和明朝滅亡的時候,都伴隨著清洗和屠殺,因此這些人都改了姓。清朝亡國的時候並沒有出現大的騷亂,亡國後的溥儀還被允許住在了紫禁城一段時間,成立了遜清小朝廷。在遜清小朝廷時期,清朝遺老大部分都沒有改姓,他們不僅沒有改姓,還組成了旗人團體。旗人團體在當時甚至起到了一定的政治作用,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結果好景不長,袁世凱去世後,中原地區大亂,遜清小朝廷也被馮玉祥推翻了。旗人們失去了依靠,只能自謀生計。在清朝沒有滅亡之前,旗人們的地位都比較高,平常有清政府給錢花,個個都是大手大腳的花錢。到了清朝滅亡後,特別是遜清小朝廷關門之後,這些旗人就沒了生活依靠,只能靠著變賣家產為生。家產賣著賣著就沒有了,一些旗人也就混到了社會的底層。


有錢有勢的旗人還能勉強撐起來王爺貝勒的架子,沒有錢的旗人只能去做工了。在辛亥革命後,由於清朝末年腐敗的影響,很多人對旗人都是帶著有色的眼睛的,這些旗人想要像普通人一樣工作顯然是不容易的。為了生計,一些底層的旗人只能改頭換面,給自己改了姓氏。愛新覺羅改成了金姓和啟姓,金巧巧就是愛新覺羅的後人,那拉氏改成了那和葉,那英就屬於那拉氏的後人,鈕咕嚕改成了郎和鈕,朗朗就是鈕咕嚕的後人。

到了抗日戰爭爆發後,溥儀成為了日本人的傀儡,一些旗人也跟隨著溥儀到了東北。溥儀在抗戰後聲譽掃地,其他滿清貴族也受到了影響。由於溥儀給日本人當傀儡的影響,當年的貴族姓氏,在抗戰後變成了讓人側目的姓氏。抗戰結束後,旗人開始了第二波改姓的浪潮,這時候改姓的很多是社會上層的旗人,他們改姓的時候遵照之前改姓的先例,旗人的姓氏沒有出現太大的混亂,一個姓氏大部分改成了兩到三個漢族姓氏中去。


在改姓潮流過後,愛新覺羅的姓氏人數所剩無幾,同溥儀關係比較遠的人幾乎都改了姓氏,保留愛新覺羅姓氏的人大部分都是溥儀的近親。在現在愛新覺羅的後裔已經有三四十萬人,其中大部分居住在北京和瀋陽兩地,當地的金姓人多是當年的皇族後裔。


籬上青


細究大清皇族愛新覺羅氏的歷史起源,就會發現愛新覺羅氏為趙宋後人並不是捏造歷史的無稽之談。

靖康之恥的始末

早在1127年,靖康之變時,金南下攻取北宋首都致使北宋滅亡。那時金軍不但將北宋京城洗劫一空,還擄走了宋徽宗、宋欽宗以及大量的趙氏皇族、後宮妃嬪以及朝廷官員等。

浩浩蕩蕩三千餘北宋俘虜被金軍押往金國,最終徽欽二宗及其他宋俘被金帝關押於五國城,也就是現今黑龍江省依蘭縣。

這麼一大群人在五國城生活了幾十年,甚至有些趙宋皇族在五國城生活了幾世幾代,那麼他們的後代會不會有可能就是大清愛新覺羅一氏呢?

經歷史考證,現在多數認為愛新覺羅氏起源於寧古塔舊城,也就是今黑龍江省依蘭縣附近。

我們來想,既然兩地距離如此之近,且被幽禁在這兒的趙宋皇族人數不在少數。在各種人際交往,婚配嫁娶的過程中,趙宋人士與金國本地人士甚至金國皇族婚配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清朝鼎盛時,滿族人昭連曾在《嘯亭雜錄》卷10《宋人後裔》中寫道:


“兩漢以下,只有宋氏最為悠久,雖屢遭變遷,其業猶存。即使亡國後,其後裔也沒有遭到酷毒。野史說元順帝是天水苗裔,事雖曖昧不清,但未必有來頭。今日董鄂冶亭總督考自己的宗譜,乃知其先人為宋英宗越王的後裔。後為金人所遷,處居董鄂,以地為氏。數百年之後,尚有巍然興者,何盛德之至也。”

董鄂氏考察族譜發現自己祖先竟然是宋英宗的後裔,可見在那時,北宋被俘皇族和金國當地人士聯姻大有人在。因此不能輕易排除愛新覺羅氏為趙宋後人的可能。

《嘯亭雜錄》卷4中說:

“五國城在今白都納地方。乾隆中,副都統綽克託築域,掘得宋徽宗所書鷹軸,用紫檀匣盛。千餘年,墨跡如新。又獲古瓷數千件。因得碑碣,錄徽宗晚年日記,尚可得其崖略。雲於天會十三年寄跡於此,業經數載。始知金時五國城即此地也。”

書中說的“五國城”正是宋徽宗和宋欽宗等人被囚禁之地。

宋徽宗是一個在書畫方面有極高造詣的人,他的書軸和日記經歷史學家考察認為,也可能是愛新覺羅氏與趙宋皇族有關係的一個證據。



換一個思考角度,我們從語言變化著手。 女真文,滿學,清史的專家金啟孮先生從父親金光平口中得知:

“滿洲人初讀漢字,每不能發正確之音,如稱‘道路’之‘道’,曰‘多羅’(切音);稱桃李之‘桃’曰‘託羅’。若以此規律推之,則‘趙姓’之‘趙’實可發音為‘覺羅’。‘覺羅’者即滿洲人讀‘趙’字之訛音。”

由此我們可以推出,很可能是因為愛新覺羅氏為趙宋後人,才會讓自己的姓氏有“趙”姓的蹤跡。

且清姚元之《竹葉亭雜記》卷3中也說:

“三姓中有民覺羅。國初之黒津秀而黠者來投,因編為旗。其人以國家有民公之封,因自名為民覺羅。黑津乃‘徽’、‘欽’二字訛音也。在三姓東三千里外散處,至東海邊。以魚為生,即以魚為衣,故曰:‘魚皮笪子’,或謂‘黑津笪子’名異而實同也……餘內弟左子恕宜,任伯都納巡檢,知之最詳。為餘言之。”

滿清大姓中竟有宋徽宗宋欽宗名字的訛音,使愛新覺羅氏為趙宋後人的說法更為可信了。

愛新覺羅後裔都改成了什麼姓氏?

後來,愛新覺羅皇氏在滿清滅亡後進行了一次改名熱潮。他們都改了什麼姓呢?從當今許多滿清貴族後裔的姓氏中可以探尋一二。

其實明星佟大為的姓氏就改自八大姓氏中的“佟佳氏”,她的妻子和“國民閨女”關曉彤一樣,其實也是個是個實打實的滿清貴族。“關”姓改自原來的滿清貴族八大姓之一——瓜爾佳氏。

“那”姓在如今也並不多見,大家可能想到了,那位唱歌超級霸氣的歌手——那英。沒錯,她也是滿清貴族後裔,那姓源自“那拉”。

主演諸多爆火電影的吳京在一個訪談節目中曾坦言,“吳”姓其實源自滿洲八大姓中的烏雅氏。原來他也是貴族後裔,甚至祖上有過許多武科狀元。

著名鋼琴家朗朗,這個姓本身就非常少見。其實“郎”姓是經鈕祜祿氏改來的。

我們可以大致總結出滿洲八大姓氏及所改姓氏,分別是:


(佟佳氏)改為仝、佟,(瓜爾佳氏)改為關,(馬佳氏)改為馬,(索綽羅氏)改為索。

(赫舍里氏)改為赫,(富察氏)改為富,(那拉氏)改為那,(鈕祜祿氏)改為郎。

這些滿清貴族後裔如今也是名利兼有,但這與他們努力是分不開的。

滿清貴族為什麼要改姓?

若深入探究,當時滿清貴族為何要紛紛改姓呢?漢族文化的巨大影響要放在第一位的。

眾所周知,滿清入關後,滿族語言在漢族語言影響之下實際上弱化許多。

漢族人氏眾多且漢族文化源遠流長,有著無比強大的力量,一般文化與漢族文化碰撞的結果都是,被漢族文化同化與之融為一體。

當時的滿清貴族也許正是受漢族文化影響,便將姓氏改為或者是簡化為與之有關的漢族姓氏。


再加上滿清滅亡後,那些剩下來的滿清貴族目睹過大清的墮落與消亡,極有可能心灰意冷將自己原本的姓氏改為如今我們所知的姓氏。

除去這些可能性極大的原因還有許多細小的因素。當過去的泱泱大國支離破碎之時,剩下的貴族們還要繼續生活下去,最好便是改姓。

其實,除了改姓的這些人,也有些滿清貴族以自己原本的姓氏為榮。著名畫家愛新覺羅·紫薇就是其中一個,她喜歡且承認自己的姓氏。


史之策


辛亥革命之時,預感到即將滅亡的滿清權貴們惶惶不可終日,他們怕中華民族向他們報當年他們祖先對中華犯下的罪孽,更怕會想他們當年對待國人一樣展開屠殺,所以,在革命發生以後,他們第一時間就是想到的就是如何保住自己的性命。

恰好這幾百年的滿清統治之下,滿人和漢人的文明相互融合,加上大家本來就長相差不多的情況下,改漢姓是個最好的選擇,於是大家都開始改漢姓了。

但他們沒想到的是,以德報怨卻是華夏民族之美德,漢人根本不會像一個野蠻的種族一樣對另一個種族展開大屠殺。

除了剛開始的時候,因為老百姓對騎在頭上作威作福的八旗貴族們實在是積怨已久做了些事外,(這些導演英達曾在一次訪談中提到過這個為何要把滿族姓氏改成漢姓的原因。節目中是這樣說的,滿清一滅亡,皇親貴族們只要一出現,就會被百姓拿著棍子追著打,被追著打的皇親們,被打的沒法了,一邊跑一邊喊,我是漢族人,不是滿族人,打倒皇帝。被打多了乾脆就把姓給改了。)

民國甚至連皇帝都給養的好好的。讓他住在紫禁城裡,以外國君主之禮儀對待(可惜的是,這位小皇帝做夢做到想復辟,自己犯了傻,被趕出宮去,最後去換了祖宗)


以至於到了現在,很多人都能拿著愛新覺羅的姓氏出來自稱有高貴血統的皇族了。這也是他們當初所沒想到的吧……


關河南望


記得有一首關於改姓的打油詩,即滿族改姓始清末,愛新覺羅改的多:金肇羅德洪依海,文滿華隆景章和。這首打油詩說的是滿族皇族愛新覺羅改姓的情況,即僅愛新覺羅姓氏,改的漢姓就有十四個,當然,還不止這些,還有鍾、艾、尤等姓氏。

其實,滿族改姓並非是在清末才開始,早在乾隆年間就已經開始出現,如乾隆二十五年,乾隆皇帝對滿姓簡稱漢姓極為不滿:

“竟有將本姓棄置、而習於漢話,如鈕鈷祿姓,竟呼為郎姓者。姓氏乃旗人根本,甚關緊要,今若不整頓,必致各忘本姓而不知。”(《清高宗實錄》卷六百十四)

而當時之所以如此,正如乾隆自己所說,“習於漢話”,出於方便,將複雜的滿姓簡化為漢姓。清朝滅亡之後,由於各種原因,滿族改姓就更加普遍。愛新覺羅氏所改姓氏,大致如前所述。

改姓的方式,大概有以下幾種:

其一,取滿族老姓第一音節發音或者是諧音作為漢姓;

其二,用滿族老姓的漢語意思作為漢姓,如“愛新覺羅”漢語是“金”的意思,所以有部分就改為金姓;

其三,是以皇族字輩為姓氏,在清末大概處於毓、恆、啟、燾及之後的數代,所以有直接省去姓氏,以姓名為姓氏,如啟功,自稱姓啟名功;

啟功先生,和親王弘晝後裔

其四,以聚居地來改姓,不同地區的愛新覺羅姓氏可能改為不同的漢姓,如北京等地多改為金、羅等姓,瀋陽多為肇、德等姓,遼陽多為海姓。


楚邾


近些年來,原本已經銷聲匿跡的愛新覺羅又開始重現人間。

比如說,有一個叫愛新覺羅·恆紹的人,自稱是乾隆的七世孫,靠著一本從號稱是宮廷秘方是書賣藥,成為了億萬富翁。大概是為了感謝祖先給他帶來的財富,愛新覺羅·恆紹經常穿著龍袍祭祖。



1912年,清朝最後一任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宣佈退位,至此愛心覺羅統治中國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雖然當時的溥儀依舊還保留著皇帝的尊號,仍舊住著紫禁城,但也是好景不長,馮玉祥1924年發動了北京政變,將溥儀掃地出門。



一時間,努爾哈赤的子孫們成為宛如喪家之犬一般。曾經給他們帶來無上尊容的“愛新覺羅”這個名頭,此時已經變成了一種負擔。

一聽到是愛新覺羅,滿大街的人往往會對他們投來鄙視和看不起的眼神,工作不好找不說,有些商家甚至連東西都不賣給他們。

更有甚者,一些革命軍只要一看到是愛新覺羅的就是一頓殺。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無數的愛新覺羅紛紛改成漢姓了。新的姓氏以金姓最多,其次還有趙和肇接下來是羅、艾、姜漢族姓氏。

為什麼金姓和姓趙最多?

有種說法是在滿語中,愛新就是金的意思,覺羅就是姓氏的意思,愛新覺羅本意就是姓金的人。

當然也有這麼一種說法 愛新覺羅其實是宋徽宗的後裔,覺羅其實是滿語中姓趙的意思。為了掩人耳目,覺羅們又在前面加上了愛新(金)。



近些年來,愛新覺羅又開始冒頭,本為開頭便已經說過。

但是也有像啟功這樣的人,並不標榜自己是愛新覺羅,而是自稱“姓啟名功”。


啟功是我國著名的書法大家,同時也是雍正的後裔,具體來說是是雍正兒子弘晝的後裔。有人曾給啟功寫信,信封上寫著愛新覺羅·啟功這樣的字眼,啟功非常的時候生氣。


小鎮月明


愛新覺羅是清朝皇族的姓氏,這個姓氏原來只是部族身份的象徵。後來隨著清軍入關,清朝的建立,才逐漸發展成皇族的姓氏,成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清朝滅亡後,皇室成員出於各種考慮,紛紛改名易姓,許多皇族後裔改姓為“金、肇、趙、羅、艾、姜”等漢族姓氏。

根據《皇朝通志》記載,滿族的姓氏共有六百七十多個,其中氏的來源各有不同,有以地名為姓氏的,例如寧古塔氏、董鄂氏、鈕鈷祿氏,也有以部族為姓氏的,例如完顏氏、納拉式、尼瑪察氏,另外還有賜姓以及更改的姓氏等,可謂姓氏龐雜,數不勝數。

到了乾隆中後期,滿族人受漢族文化的影響,開始使用漢語,滿語也漸趨衰落,許多滿族人開始改用漢族姓氏,例如富察氏就常用富、傅、李等漢姓。

“愛新覺羅”姓氏中,“愛新”是滿文“aisin”的音譯,漢語中的意思是“金”,愛新覺羅後裔中以金為姓的,實際上源自“愛新”。例如研究滿族和女真歷史文化的金啟孮先生,原名就是愛新覺羅·啟孮。

清朝皇室為了區別血緣關係的遠近,規定了凡是顯祖宣皇帝之下的嫡派子孫,稱為宗室。皇帝的伯叔兄弟後裔稱為覺羅。其中宗室之中,又有分“近支宗室”和“遠支宗室”,所謂近支宗室,指的是皇帝直系本支,當朝皇帝兄弟的子女,也算是近支,其餘宗室,則是遠支。

清室還規定了,皇族的輩分按“胤、弘、永、綿、奕、載、溥、毓、恆、啟、燾、增、祺”字輩排列,字輩之中,還有分是否帶偏旁的,例如奕字輩,通常帶“言”字旁,載字輩,帶三點水,毓字輩帶“山”字旁,都算是近支宗室。例如奕劻,雖然是奕字輩,但沒有帶“言”字旁,就不算是最近支的宗室了。

所以愛新覺羅後裔中,以金為姓氏的通常是近支宗室,而以肇(趙)為姓的,多為覺羅,屬遠支宗室。

除了常見的金、肇、趙等漢姓外,隨著歷史的發展,愛新覺羅後裔的姓氏之中,也有以父祖的名字,或其同音、諧音字為姓氏的。

根據《滿族的姓氏》中記載,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後裔中有叫伊勒圖善的,他的後世子孫中便以“伊”為姓,至今未改。又如康熙的後裔中,有因“奕”和“易”同音而改姓易的。

清朝滅亡後,曾經盛極一時的滿清皇族後裔也流落各方,追根溯源,滿族後裔之中有以姓“愛新覺羅”為榮的,也有人不願提及。

當代著名的書法家啟功先生,就是愛新覺羅的後裔,算起來是雍正皇帝的九世孫,然而啟功先生淡泊名利,宣稱“不吃祖宗飯,不做八旗子弟”,對外也稱自己姓啟名功,不願以皇族後裔的名頭來標榜自己。他的書法落款也都是啟功,就像書聖王羲之,不願以琅琊王的後裔來標榜自己一樣,而是以自己真正的才華和能力來贏得世人的認可。


煮酒君


這不過是一種王朝鼎革之時的習慣而已。

舉一個結果比較喜感的例子。

大家如果對元滅宋比較感興趣的話,可能聽說過蒲壽庚這個名字。這個人在南宋當的是泉州市舶司的提舉。所謂市舶司,其性質類似於現在的海關。而南宋當時地小民窮,靠著泉州的海貿收點關稅。蒲壽庚藉著自己的職位收攏了大筆的財富。

然而,他最終背叛了趙宋的天下,投降了元朝,並且還派他的兒子蒲師文把逃亡泉州的數千名南宋宗室子弟和不願投降元朝的數萬泉州人盡數殺害。

其中有幾個南宋宗室逃到了晉江,為了避免殺身之禍,改姓吳。



而清朝覆滅,愛新覺羅改姓金和改姓啟,最大原因也不過是想躲避殺身之禍罷了。

繼續說這個蒲壽庚,此人賣宋投元,在元朝作威作福,但百年之後,元朝被朱元璋打的潰不成軍。蒲壽庚的後人意圖故計重施,賣了元朝投降明朝。可惜,元朝戰鬥力還沒降到5,蒲壽庚家族被連根拔起,泉州城內發生針對色目人的大屠殺。

最搞笑的結果來了,蒲壽庚後人也逃到了晉江,也改姓吳。


至今,晉江安海星塔村裡仍然有“生吳卒趙”的傳統,也就是活著的時候姓吳,死後改姓趙。相當於恢復舊姓。

其實在現在,我們也能看到一些姓愛新覺羅的明星或者名人出現在媒體上。比如愛新覺羅·啟功。以前他就是叫啟功,不帶愛新覺羅這個姓的。



還有愛新覺羅·啟星,大家搜索這個人名,得到的新聞結果大多是什麼皇族氣質、格格啊之類的。說白了就是吸睛而已。

所以,改姓與恢復舊姓,都是生存的手段而已。畢竟人只有活著,這世界才有意義。


王斌兔斯基


說到“愛新覺羅氏”,我們都知道這是清朝皇族的姓氏,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努爾哈赤時期,愛新覺羅只能表明你的部族身份,直到皇太極時期,愛新覺羅才作為姓氏存在。

清朝滅亡後很多皇室成員出於各種考慮紛紛改姓,很多皇族都改姓金”“艾”或者“肇”“羅”,當然也有改為漢姓的,比如“趙”等。還有一些皇室子孫甚至棄姓不用,最出名的就是書法家啟功先生,他自己說“姓啟名功”,從來沒有姓過愛新覺羅。

到了今天,隨著那段歷史逐漸遠去,愛新覺羅這個姓氏也不再諱莫如深,很多人紛紛恢復了愛新覺羅的姓氏,因為這個姓氏的特殊性總能引來很多人的關注。

據一些學者的統計,在皇太極時期,愛新覺羅氏只有100人左右,隨著不斷繁衍,皇族人數呈幾何數增長,到了雍正時期已經超過了1000人,而到1936年修《愛新覺羅宗譜》時,如果從努爾哈赤曾祖這一支開始算,愛新覺羅氏遠近支總數超過了14萬人。

而且這些皇室散落在全國各地,乃至國外,據推算總數已經達到了三四十萬,所以所謂的“皇族”或許就生活在我們身邊,比如前男足國家隊成員肇俊哲,在清朝就是標準的“阿哥”。


一點點歷史


因為朕的大清已經亡了!

1912年3月12日,清朝皇帝溥儀宣佈退位,持續了276年的清王朝宣告滅亡。

清朝滅亡,愛新覺羅家族並沒有淪為宋朝和明朝皇族的悲慘命運,而新生的民國政權也沒有對愛新覺羅家族趕盡殺絕。不僅如此,民國大總統袁世凱還答應讓溥儀繼續作為皇帝住在紫禁城,民國政府每年撥付400萬兩白銀以作日常之用。

可以說,愛新覺羅受到的待遇,太人道了。

辛亥革命雖然看起來不溫不火,和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等革命烈度完全不能相比,但是卻讓人民從此覺醒,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當皇帝一夜之間沒有了市場。

所以,如果溥儀等皇族本本分分,和民國政府相安無事,倒也不失為皆大歡喜的局面。但是好景不長,1917年,府院之爭,段祺瑞引來徐州軍閥張勳進京驅逐黎元洪,結果張勳來了個12天的復辟,把溥儀也拉下了水。

然而好景又不長,1924年直奉戰爭,馮玉祥陣前倒戈,將溥儀驅逐出紫禁城。

然而,馮玉祥拿槍指著溥儀腦門,也沒有幹掉他,這給了他偷渡到東北,做了偽滿洲國的皇帝的機會。

民國對於愛新覺羅家族,真的是仁至義盡了。

但是愛新覺羅家族在中國作威作福幾百年,乾的什麼事,老百姓不會忘記。

所以,愛新覺羅家族的遺老遺少們,最怕的就是老百姓的報復,因為今夕不同往日,愛新覺羅再也不是皇族,而是平民了,昔日的以下犯上成了平民之間的糾紛。

所以,在人民的包圍之下,愛新覺羅家族是焦慮的,恐懼的。而告別焦慮和恐懼的辦法只有兩個,一個是站著死,一個是跪著生。

站著死很容易,但是他們不想死,所以只能跪著生,改名換姓重新做人。中國俗語說得好:“大丈夫行不改名坐不改姓”,而這一次,這些遺老遺少們來了個能屈能伸。

所以,很多人不僅活下來了,而且還活得很好。善良的國人雖然沒有忘記仇恨,但是也沒有冤冤相報。只是給予了昔日的皇族深深的鄙視。

而在這些皇族改名換姓後,這些鄙視也沒有了任何作用。

今天,清宮劇大行其道,還有愛新覺羅州迪這樣的人藉著愛新覺羅的名號招搖撞騙,都說明了昔日皇族再次沉渣泛起。

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這個社會怎麼了?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個人拙見,清朝滅亡以後。愛新覺羅氏做為前朝皇姓。在生活起居上,會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

比方說,以前你是皇親貴胄,沒人敢惹。現在碰上的其他人,只要一聽說你是愛新覺羅氏,就會對你,另眼相看。國人的習慣,捧人有,踩人無!

還有一些愛新覺羅氏的旁系子孫!因為他覺得是當權的時候沒有得到好處,而大清滅亡之後,卻得到一連串的壞處?不如改個姓氏來的簡單!

滿族對於姓氏的傳承並不是非常看重。他們的姓氏更代表著一種身份。比方說所謂的葉赫那拉氏!給人的感覺就是,他們是有叫光榮的歷史顯赫的地位。彰顯身份地位的一種,標籤。而不是文化傳承的一種符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