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光緒皇帝一直討好慈禧忍讓慈禧,等到慈禧死後再變革的話能成功嗎?為什麼?

烏拉189025667


光緒真正的對手,並不是慈禧,而是他的改革觸動了太多人的利益,所以關鍵時刻大家才把慈禧給抬出來。在當時,大清帝國主要被四大勢力所控制,它們分別是以八國聯軍為核心的外國勢力、以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為核心的漢族大佬、以滿清貴族為核心的守舊勢力,以及以袁世凱等人為代表的新興軍閥。

如果光緒帝想坐穩皇位,就必須要得到這四股勢力的共同認可,換句話說,光緒需要成為這四股勢力的利益維護者。否則,皇帝再牛,也會分分鐘鍾倒臺的。因為,所謂的皇帝其實並沒有什麼神聖可言,它只不過是各大利益集團的維護者而已。

簡單點說,皇帝能夠代表大家的利益,大家自然會皇帝高高舉起。如果皇帝不能代表大家的利益,皇帝又算什麼東西呢?

本來,光緒拿的一把必勝的牌,從牌理上,我們都看不出光緒有輸的可能性。但是,光緒上來就讓康、譚那種缺乏實際政治經驗的人瞎指揮,結果就將大清最有權勢的四個利益集團全部置於自己的對立面,於是輸了乾乾淨淨。

康、譚等人,就是那種既沒吃過豬肉,連豬跑都沒有仔細看過的人。因為,外國勢力、漢族大佬、滿清貴族和新興軍閥這四個利益集團,他們雖然有共同的利益,但肯定也會存在很多矛盾。如果真要實行改革,至少也要做到拉一派打一派,充分利用四大利益集團之間的矛盾來縱橫捭闔。

但問題是,康、譚等人,做事的手段,完全是異想天開的。對他們而言,所有的政治經驗,就是源於那種近於童話的故事之中。總而言之,皇帝只要怎麼樣,就能怎麼樣,所以他們一上來,就是將改革進行到底。

在這種背景下,他們先是取消的滿族旗人的特權,將滿清貴族勢力置於自己的對立面;接著又廢除八股,裁掉由漢族組成的綠營軍隊,徹底得罪了漢族地主階層;最後,他們又設立新衙門,全部由維新派掌控,架空傳統的各個衙門,包括對接外國勢力和新興軍閥的機構,於是將外國勢力和新興軍閥勢力的利益也給損害。

所以,就在光緒皇帝折騰得風生水起時,所以無數官員都自發跑到頤和園去找老佛爺。大家為什麼要找老佛爺呢?為什麼老佛大手一揮,就把鬧騰得正歡的小皇帝打翻呢?按英雄史觀解釋,自然是因為老佛爺得高望重,說起話來句句是真理,所以老佛爺雖然退居二線,但是老佛爺一出來反對小皇帝,小皇帝為代表的力量,當時就玩完了。

其實呢?更真實的原因,就是因為,你別看慈禧是個老妖婆,你也別看慈禧天天賣國和禍國殃民。當然,你也別看光緒皇帝如何代表了先朝的潮流。因為,在利益面前,都是不講這些的。

你光緒皇帝,再代表先進進潮流,但也不能侵犯我們的利益!如果你侵犯了我們的利益,就別怪我們不客氣,總而言之,你光緒皇帝不想代表我們的利益,我們就找老佛爺去。當然,如果老佛爺也不能代表我們的利益,那我們自然會去找其他人,相信總有人願意來代表我們的利益。

許多總覺得,如果光緒皇帝能夠一直討好和忍讓慈禧,或者慈禧能夠早死幾年,光緒或許就能夠改革成功。其實,這不過是想象罷了。

因為,慈禧算什麼東西?你真以為大家服她,是因為她比光緒帝更牛逼?無非是因為,光緒所代表的路線,侵犯了大清帝國絕大部分人的利益,這些人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自然只能跑到頤和園找慈禧,要求她出山。

我們可以想象,如果慈禧與光緒皇帝換個位置,慈禧也得玩完。在這種背景下,不要說光緒皇帝一直討好慈禧,就是他得到慈禧的全力支持,他的改革依然會失敗,因為到時大家無非是尋找一個新的代理人。最簡單而言,從皇族內部,總不愁找出一個人取代光緒皇帝。


我是趙帥鍋


題主有兩個誤區:

第一、慈禧並不反對變革。

實際上在甲午戰爭之前,大清那一點點可憐的改良,例如留美幼童,建海軍,建工廠,都是得到了慈禧太后支持的,因為慈禧是個實用主義者,她覺得洋槍洋炮對維護滿清統治有用就支持。

現在經常拿慈禧坐火車這個段子來笑話慈禧保守,實際上當時中國最長一條鐵路就在慈禧眼皮子底下修的,她要是不同意怎麼修得起來



相反,光緒被清流師傅教成了一個落後於時代的書呆子,對洋務不感冒,例如他對李鴻章創建的天津武備學堂完全按照德國軍事教育就不滿,專門下旨說西法未必可靠,還是要學生多學儒家忠義之學。

甲午戰爭之後,可以說變法是大部分士大夫的共識,光緒在搞戊戌變法之前,專門向慈禧尋求支持,慈禧說凡是圖富強、揚國威的事情,都可以變一變、實行一下。只是,如果把我大清人的衣服都改成日本人的樣子,初一、十五也不拜祖宗了,那是得罪祖宗,斷不可行。也就是說變法可,變衣冠不可,與光緒並沒有本質衝突,光緒也沒想過要剪辮子、穿西裝。

第二、光緒變法是一場設計者狂妄、主導者急躁的鬧劇


光緒皇帝和崇禎有許多相似之處

光緒為人魯莽衝動,並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人物,戊戌變法的103天裡,光緒發佈了240多道聖旨,範圍涉及經濟、文化、軍事的方方面面。那下面當官的肯定說皇帝是怎麼了,一天一個樣,是不是有病。所以大多數地方都是不理會這些詔書的。

這就是因為光緒竟然真的相信康有為說的,假如變法的話最多三年就可以超過日本了。這個和日本說三個月滅亡中國一樣可笑。也不想想,日本變法也是變了三十年才成為現在這樣。

他依賴的變法顧問康有為實際上是一個“妄人”,好說大話,實際上對西方政治並不是很瞭解,只是妄想借變法一步登天,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戊戌履霜錄》的作者胡思敬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窺其陰謀,意在奪中央政府之權,一切權力歸制度局;奪中央六部之權,一切權力歸十二分局;奪地方督撫將軍之權,一切權力歸各地方民政局。這樣一來,則天子孤立於上,舉國上下都是康黨的私人啦!”

當時許多支持變法的大臣都反對康有為的胡作非為,但是光緒不聽良言,甚至為此貶斥了自己的師傅翁同龢。

與人們想象的不同,光緒親政後,除軍國大事慈禧會過問之外,其他事務光緒可一人做主。慈禧在開始時,也並未干涉光緒變法,只是光緒突然下旨撤換禮部六堂官,慈禧才開始插手變法,要求光緒勿操之過急。而真正導致慈禧決心幹涉變法事務的,是9月18日,御史楊崇伊奏摺中指稱變法黨人欲請伊藤博文來華,“將專政柄”,將祖宗天下交給日本人手中。這是慈禧無法容忍的。



關於此事,楊崇伊並非造謠。康有為在他的《自編年譜》裡曾說,自己當時與日本駐華公使矢野文雄一起籌備中日兩國合邦的大會,並在大會的方案、議程等各類文稿做了極其詳備的論述。“擬聯合中國、日本、美國及英國為合邦,共選通達時務、曉暢各國掌故者百人,專理四國兵政稅則及一切外交等事,別練兵若干營,以資禦侮。”六君子之一的楊深秀上書光緒:“我皇上早定大計,固結英、美、日本三國,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誠天下蒼生之福矣”,勸光緒帝不要嫌棄合邦的名聲不好聽,這是在為天下蒼生謀福利啊!刑部主事洪汝衝認為,中日文化同屬中華文化,兩國“即合為一國,亦不為怪”。

當然這麼可笑的東西,日英美國家的代表基本上當成一個不可執行的笑話。光緒帝自己也沒將這個建議當回事,但慈禧不知道啊,所以立即要求光緒中止變法,把維新黨人貶斥。

康有為等維新黨人,為了挽回被趕出政壇的命運,企圖拉攏袁世凱兵變,讓一場失敗的變法陡而成為一場未遂的宮廷政變。這才導致慈禧迫不及待地將光緒皇帝幽禁在瀛臺,抓捕維新黨人。

康有為偽造的與光緒帝合影

康有為出逃後,在外國媒體前把自己打扮成一個失敗的英雄,但提供包括光緒皇帝的衣帶詔、譚嗣同絕命詞和遺書,乃至咸豐皇帝遺詔以及其他證據,大都系自己偽造。他對慈禧十大罪狀的指控也有泰半是空穴來風。但他藉此將慈禧描述為一個貪婪專橫的女暴君的形象卻十分成功,以至於直到今天,都成為人們心目中慈禧太后的標準像。


海軍史研究會員


光緒並不是一直來都沒有實權的,在某一段時間內,慈禧也曾還政於光緒,自己退居幕後。直到後來光緒的舉動徹底觸怒了慈禧,慈禧才剝奪了光緒的權力並將光緒軟禁。



實際上,導致慈禧徹底剝奪光緒權力的導火線正是百日維新。

有些人認為,百日維新之所以失敗,是因為袁世凱的告密。其實這只是表面上的原因,往深層次裡看,百日維新之所以失敗,根本原因就是觸動了以慈禧為核心利益集團的利益。

慈禧能執掌清朝的政壇半個世紀之久,是因為慈禧的政治主張符合大部分貴族階層的利益,從而獲得了他們的擁護。光緒要變法,不僅僅是要對抗慈禧,而是要對抗慈禧所代表的利益階層。光緒的實力太弱了,在朝廷中沒有什麼根基,根本無力去對抗這個龐然大物。即便是光緒忍辱負重,等到慈禧死後才開始變法,也無力去撬動當時的局勢。

一方面是敵人太強,另一方面則是隊友太坑。

維新變法的領袖人物是康有為。有著南海聖人之稱的康有為,其所作所為一直為人所詬病。比如說,在百日維新失敗後,康有為跑到了海外,偽造了一個光緒帝的衣帶詔四處招搖撞騙,騙取錢財。

此外,康有為的一些政治主張,簡直令人瞠目結舌。康有為認為這個世界上白種人的基因最為優秀,想要拯救中國,必須要進行基因替換,讓白種人的基因取代黃種人的基因。另外,康有為還建議,組建一個日本、美國和清朝的聯合政府,將三國的事物交由聯合政府管理。



除了領袖康有為,維新變法的骨幹人物如譚嗣同等人,空有一腔熱血,但是書生意氣,在政治眼光和戰略眼光上確實差了一點火候。比如說譚嗣同就提出,西北這些地方,土地貧瘠,人煙稀少,還不如賣給列強,把換來的錢用於變法。

現在想來,如果當時康有為這一波人掌控了局勢,那真是一件相當令人後怕的事情!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是也是不可忽視的。慈禧死的時候已經是1908年了,那個時候的大清朝已經積重難返了,不從根本上改變制度,從內部的變法就是撓癢癢而已,已經不起作用了!


小鎮月明


我們的歷史課本有時候因為篇幅問題,使得許多結論都十分的直接暴力。其實慈禧和光緒的感情一直很好直到那位豬隊友康有為的圍院殺後的計劃發生之後。

史料記載慈禧曾經因為自己的妹妹過世之後陪葬品太少將光緒帝父親家中財物收索之後給予妹妹陪葬。可見其對自己的妹妹是何等的維護,而光緒帝立為皇帝之後。慈禧始終將其視為己出,甚至因為光緒怕打雷,慈禧整夜抱著他在自己懷裡入睡的。而光緒從小親生母親過世,只剩下自己的姨娘慈禧的關懷。兩人一個沒了媽一個沒了孩子相互取暖怎麼感情會不好?

而實際上慈禧太后對於改革並沒有反對,甚至在戊戌之變後的改革就比光緒帝要有力的很多。

那麼既然兩人關係又好,慈禧又讓不反對改革,為何最終兩人會走向決裂呢? 這就是拜康有為所賜了,廣東小人之稱的傢伙來到北京城之後不久。大造輿論抬高自己而在慈禧李鴻章等人眼裡就是跳樑小醜。甚至連伊藤博文都看出此人的不堪大用。PS歷史記載了這是伊藤博文和李鴻章交談所流傳出來的。而在慈禧的壓力之下,光緒保護他決定將其遠調他處。可是這貨硬是有狂想症,直接說是光緒暗示他要圍園錮後。

於是他就秘密規劃了殺後錮後的計劃,甚至聯絡了袁世凱。而計劃還未實施這貨又溜之大吉了,甚至於自己的弟弟康廣仁都沒有通知。原本沒有實施也沒事,當對方官員按慈禧太后指示去抓康有為。康有為跑了可他弟弟在啊,抓過去一問。康廣仁這個二貨比他哥還豬隊友,直接將圍園錮後的計劃說了出來。於是事情一發不可收拾了,而光緒帝也是褲襠裡的黃泥不是屎也是屎了。需要大家注意的是有名的公車上書,以康有為主導的這項運動其實就是個騙局!康有為收集了聯名上書之後竟然不敢向當權者去投放!而我們的歷史教科書卻在上面大寫特寫讓人不能理解!而所謂的戊戌之變的黑鍋還扣到了袁世凱頭上也是最讓人看不懂的地方。明明袁世凱沒有去告發反而將屎盆子扣到他頭上。我也是看不懂,PS歷史材料至今都沒有證明袁世凱有告發的行動,反而康廣仁的供詞卻是正材實料!我們的歷史課本呵呵了

慈禧得知之後,心情會如何的憤怒?一個青年喪夫中年喪子的老太太辛辛苦苦將自己的侄子養大。結果自己的侄子要囚禁她甚至殺她,要是你會如何反應?這也是為何後來慈禧所有的所做所為都像一個瘋婆子的原因,甚至到後來完成了向所有外交國宣戰的“壯舉”。只因為她被傷透了心而已……


笑看風雲史


首先有一個基本事實是慈禧本人,不反對變革,而且慈禧主持的變革力度比光緒還要大。

光緒主持的變法,最初慈禧是支持的。但是後來,康有為開始鼓動把絕事權交給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在康有為的《康南海自編年譜》中有這樣的記載,“(康有為)與日本使矢野文雄約兩國合邦大會議,定稿極詳,請矢野君行知總署答允,然後可以大會於各省。”

康有為要搞中日合併,讓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掌權,不僅如此,康有為,伊藤博文和李提摩太還想出來一個“中美英日合邦”。同事在9月20日,讓親信楊深秀上書光緒皇帝:“臣尤伏願我皇上早定大計,固結英、美、日本三國,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

在9月21日,又派遣親信宋伯魯上書光緒皇帝,要求:聯合中國、日本、美國及英國為合邦,共選通達時務、曉暢各國掌故者百人,專理四國兵政稅則及一切外交等事,別練兵若干營,以資禦侮。

慈禧在變法以前就說了祖宗之法不可變,可以君主立憲,可以放權,但是不能外國人當家。康有為他們這麼搞,其實就是把中國變成了殖民地印度,軍事,外交,財務大權都給了外國人,這就是改變了祖宗之法,這是慈禧無法接受的。

不僅僅如此,康有為還要編造了所謂的光緒密詔,要除掉慈禧,除掉反對四國合併的最大反對者,也就是保守派首領慈禧。由此,慈禧才會當機立斷,重新訓政,結束戊戌變法。

1901年,慈禧主持的變法,頒發憲法,建立國會,廢科學,建學校,裁汰八旗綠營,停止武科舉,建立武備學堂,建立新軍。設立商務部,制定獎勵公司章程,頒佈商律及公司註冊試辦章程。開放報業,興建鐵路,設立銀行,債券市場….

慈禧改革也與洋務運動一樣,虎頭蛇尾,但是也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到1910年清朝財政收入已經達到了3億兩白銀,建成9000多公里鐵路。實際上說,慈禧拒絕鐵路,害怕火車司機坐在前邊,只是段子而已。在1888年冬季,鐵路就修進了故宮,當時叫西苑鐵路,慈禧差不多每天都座一趟。到1889年初,慈禧就下令,正式委派李鴻章、張之洞會同海軍衙門主持修路大計。並加派直隸按察使周馥、清河道潘駿德隨同辦理。


深度軍事


如果慈禧死後,光緒變革未必能成功,因為1908年時間太晚了,黃花菜都涼了。

如果在戊戌變法之前慈禧就死了,那光緒變法是有可能成功的。

為何呢?

其實只要分析一下光緒改革的痛點就能得出結論。

光緒改革,針對政治、經濟、教育等等多方面,教育且不說,經濟也是次要的,光緒真正的阻力在朝中的保守派。

光緒之所以失敗,很大一部分是由於李蓮英。因為政治部分涉及官制改革,而第一個要觸及的就是李蓮英等宦官的利益,還有很多貴族子弟吃空餉的利益。

以慈禧為首的保守派集團大概是這幾類人,得勢的太監,滿清貴族,還有部分改革後會被清除的官職人員。

改革第一步,就是要逐漸打壓太監勢力,因為在皇帝眼中和傳統官制裡,太監才是最末等的,即便他權利很大。所以李蓮英就使勁攛掇慈禧,聯合其餘保守派,一舉發動政變。


如果慈禧死了,那李蓮英也就失勢。李蓮英在當時的地位很高,甚至被私下稱為“九千歲”,如果龍頭沒了,保守派也就散了。

在慈禧還沒發動政變時,其實朝堂力量正好處於均勢,兩方博弈互有往來,未分出高低。所以如果李蓮英慈禧不摻和,那改革依舊會以兩方勢力對等得狀態繼續進行,這個很正常,並沒什麼不可以。

滿清貴族自然是改革中最有阻力的部分,這個就需要一套特殊的約法才能解決。但是滿清和日本有一點是很類似的,那就是滿清貴族屬於皇帝的“家臣”,即便他們不滿意,也只是會抵抗,爭取利益,而非反叛,這是滿清的祖制決定的。

當朝的第一大臣李鴻章,他經歷甲午戰敗後,已經反省到了如只改革軍事經濟,是稱不上改革的,所以改革還要自上向下從體制到思想,所以李鴻章是支持光緒變法的。

有李鴻章支持,光緒和康梁就相當於得到了一股穩健有力的朝中力量,起碼不至於落下風導致改革受阻。

包括當時的外國人,他們也很看好光緒皇帝,因為光緒皇帝對外國文化很感興趣,所以外國人看來很親切,甚至慈禧想迫害光緒的計劃之所以流產,就是因為外國人盯得緊。外國人支持光緒,自然會對光緒變法產生利好影響。

所以形勢依舊看好。

也就是說,如果慈禧死了,那變法成功是勢在必得的。雖然問題肯定不會如我說的這麼簡單,但是主要的幾部分力量都支持光緒,那問題也就不成問題了。以康梁為首的民間文人團體,以李鴻章為代表的進步派,加上外國人的幫助。(戊戌變法時期,外國對中國的侵佔還有限,只有中俄條約比較噁心,所以是有可能得到西方國家的支持的,畢竟大清改革成功對西方國家的經濟發展也有幫助)

有很多人談到光緒的性格問題,確實,這點不可否認,光緒的性格很軟弱。但是,有一點需要說明,那就是光緒除了軟弱,他還懂得學習和進取。也就是說,只要他後邊有人支持,即便軟弱也不會影響決策。

所以我認為光緒很可能改革成功,但是也僅僅限於改革成功,如果想取得多大成就,光緒的能力確實不足以駕馭那麼多人,很難說。

不過話說回來,歷史只是歷史,只能合理想象。現在的歷史,才是最好的歷史。封建王朝需要被推翻,世界也需要一次大戰警醒,所以歷史想象的再美好,也不如現在好。而且,我並不認為如果清朝改革到現在,它的發展和人民的幸福程度會比現在強。它很可能淪為美國的小弟,受美國驅使,絕不會和現在一樣有能力獨佔一極。

那段歷史在當時來說很屈辱,但是就現在來說很必要。

所以我從來不罵慈禧,如果沒她,可能就沒我們現在。

反正我覺得,只要不是內心極度陰暗,不是生活太過不如意,我們都可以對慈禧這個老孃們兒說一聲謝謝。

謝謝她的自私成就了我們的自由。


梁宇航


提起光緒皇帝,人們立刻就會感覺很弱的存在。其實光緒四歲登基,在位三十四年,時間不短了,但是卻一點作為也沒有。

清朝初期的皇子、親王一般都有帶兵或者是各部任職的經歷,都得到過歷練,是具備一定能力的。光緒就悲劇了,四歲就登基,學習教育都是在宮廷裡完成的,除了皇帝,什麼也沒幹過,能力上比較差。

權利是隻要拿起來,就放不下的東西。慈禧太后雖然在治國方面不行,但是玩權術,那絕對是高手。慈禧的權利慾望特別強,光緒不堪重任,所以在慈禧生前是不會把權利交給光緒的。

光緒和慈禧的關係很近,慈禧是光緒的姨,還是名義上的母子。其實大多數的時間裡,兩人的關係都是非常好的,不像外界想的那樣不和。

是戊戌變法讓兩人的關係產生了裂痕,當時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飛速發展,英法德美等國家已經步入第二次工業革命。清朝和列強的差距越來越大,改革勢在必行。

俄國和日本在進行資本主義改革後,國勢漸強,對中國虎視眈眈。而德國強佔膠州灣,大清的危機越來越嚴重。

變法沒問題,慈禧也是有想法的人。問題是光緒沒有用對人,沒有適合的路線。沒有慈禧的同意,沒有朝中重臣的配合,憑那些維新派根本完成不了變法。維新派甚至荒唐的想任用日本人伊藤博文來執掌改革,想殺掉慈禧,更惡劣的是竟然要出賣國土,賣掉新疆,換去所需要的資金。

這樣的維新,守舊派是不可能接受的,就是中立的人恐怕也接受不了,維新改革被這些人玩壞了。慈禧怎麼也不能等著被殺吧,不能讓伊藤博文還當總理吧,不能把新疆給賣了吧。

光緒皇帝被豬隊友坑了,把日後的路堵死了。如果光緒不搞這個無用的變法,慈禧再留戀權利,死了以後,也會把權利交給光緒。

光緒被幽禁以後,慈禧對他也是不錯的。但是光緒還是流露出盼望慈禧快點死的願望,慈禧當然是很生氣。

儘管光緒的死因還有爭議,但是可以確定的是,不管光緒怎樣做,慈禧都是不會把權利還給光緒的。


龍濤的海闊天空


光緒的改革註定不會成功的,因為變革的最大阻力並不是慈禧,相反慈禧剛開始也是完全放勸給他了。

光緒這個人的頭腦很簡單,他的變法把能得罪的人全得罪了,從內閣高官到基層小吏,從貴族到平民,從軍士到學子,從滿人到漢人,所有都讓他得罪了,除了維新派那幾個人根本就找不到支持他變法的人。就算沒有慈禧,也還有數不清的阻力,在當時的環境下根本就沒有任何成功的可能。

讓我們先看看光緒的主要改革內容都有哪些:

1.首先是取消了滿族旗人的特權。這條先把旗人貴族給得罪了,而旗人貴族們掌握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單單這一個群體的反對都夠光緒頭疼不已了。


2.還有裁撤一大批機構,清除了大量的冗員。冗員是什麼?就是靠關係背景,掛職到閒職衙門拿錢吃閒飯的,還有大量吃空餉的。這些人基本都是有背景的權貴。把他們裁撤了相當於斷人財路,這條又得罪了一批權貴。


3.廢除八股,興辦西學。這條很好理解,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當然是好的。但是當時的學子們可不這麼想。讀書人們從小學的就是八股,他們就指望著靠寫八股文參加科舉,好當官出人頭地呢?你突然把八股廢了,讓天下無數讀書人怎麼辦?他們都那麼大年紀了難道還得從頭開始學西學,然後再學十幾年才能去參加考試?這一條又把天下讀書人給得罪完了。


4.取消綠營。綠營是什麼?就是除了八旗以外,一隻專門由漢人組成的軍隊,裡面全都是漢人,其中的人員父死子繼,就是個鐵飯碗。光緒直接給取消了,無數漢人軍士直接下崗了,把無數漢人也給得罪了。


5.遷都上海。上海什麼地方啊?緊挨著海邊啊。他這是怕洋人的炮彈打不進都城啊。這一條滿朝文武沒有一個官員會答應的,因為他們家產全在北京,沒人願意搬。


6.設立新衙門,由維新派掌管,架空傳統的各個衙門,有事直接由維新派的新衙門跟他商量處理。這就是讓老臣們坐冷板凳一遍喝茶去吧。


7.剪辮子。雖然清朝剛開始讓留辮子的時候,遭到了漢人們的強烈抵制,但是經過那麼多年的習慣,百姓們也都接受了這條辮子了。維新派直接把辮子稱為豬尾巴,讓百姓都剪掉。這個稱呼放到光緒前面的任何一個清朝皇帝都夠凌遲了。而且百姓們也大部分不願意剪辮子。

還有其他很多條就不說了,這些新政有些其實也都有道理,但是也都太超前了,根本就是脫離群眾了,任何一條單獨推出都富有爭議了,維新派一下推出那麼多條,不被抵制才怪呢。當時的清朝就是個病入膏肓的人,一下子用那麼猛的藥根本承受不住。

最關鍵的是他們沒有強硬的實權,惹出來麻煩卻又沒本事平息,屬於光管挖坑不管埋的。維新派的胃口太大了,直接把自己給噎死了。


漂浮菌


主要是沒有一流的政治家主導,康梁就是一個噴子而已,沒政治運作經驗,只懂君憲的理論不懂形勢及現實政治。連李鴻章這樣的人都不爭取,那就註定沒有支持者,如果有李鴻章來主持的話那就基本上成功了。但是要得到李鴻章的支持,必定是有很多妥協和讓步的,也就是政治教科書經常說的日本和俄國變革不徹底的說辭。李鴻章要支持的話那就肯定是走君憲的基本路線,但不徹底變革,不觸及滿族貴族的利益,至少,實權逐漸轉移到議會,但滿族貴族的名分不能動,類似於英國現在還有貴族階層。改革開放也是如此,漸進式改革,引進市場經濟的因素,原有的利益不觸動,經濟增長的新增利益大多歸屬於市場方,但是存量的國企及政府方面的特權利益還是屬於紅色二代。

首先,慈禧並不是鐵桿保守派,如果按上述來改革的話基本上會得到慈禧的同意。現在人民對太后過多惡評,我認為她是一個傑出而且不保守的政治家,她當時是準備逐步淡出的,但正想現在的一號一樣,能認清退出舞臺是必然的,但不能允許自己的路線得到徹底否定,也不能在死後甚至生前被清算,再就是自己的集團利益不能徹底剝奪。但是,康有為那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人認不清這一點,不但不妥協得到太后的合作,甚至圍園殺後肉體消滅,這就導致改革與保守黨找不到任何合作的基礎,基於這一點,李鴻章這樣的人覺得肯定失敗就不可能來支持了。如果能夠在上述三點利益不觸及後黨的話,慈禧在風燭殘年是有足夠的容忍度的,找到了共同點慈禧就可以在頤和園看看內參,必要時糾一下偏,類似於鄧。我覺得慈禧是有這樣的覺悟和胸懷的,事實上有證據表明是準備這樣做了。如果這樣的共識達成,李鴻章這樣的老油條主持大局,逐步走向現代化是完全可行的


無名8528163


熬死慈禧,光緒再指點江山,這本是上上策,怎奈皇帝身邊一幫二百五。以光緒的智商,熬死慈老孃們也幹不出什麼大事。

一、外部環境。其時列強紛紛把中國當做一塊肥肉,如果滿清像日本那樣發生黑船事件即早早變法,或許還有得一說。等到小日本子都國富民強了,列強還讓你安心變法嗎?

二、內部環境。滿清攜手蒙古以孃舅之誼奴役統治中國,如果變法徹底,中國是復興了,滿蒙的蛋糕沒了。皇帝也是需要各路諸侯支持的,動了即得利益者的蛋糕,你以為皇帝真是天子嗎?各路"清君側"的叛亂讓你焦頭爛額。

三、改革不徹底。後來的"皇族內閣"我們看到了,即不想失去皇權的專制,又不想動搖滿蒙貴族地位,這樣的改革就是隔靴搔癢,沒用。

綜上,如果熬死慈西宮,光緒皇帝有那麼高覺悟,實施真正的改革、君主立憲,國內貴族不會答應。正所謂真改革亡滿清,不改革有亡華夏的危險。

衷心感謝武昌起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