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抗拒跟小夥伴一起玩,孩子變“內向”的外在因素,家長知道嗎?

草莓味屠夫


孩子內向大多是自己本身的性格原因,一般表現為,膽小、不親自去熟悉陌生環境、不和小朋友一起玩、孤僻、依賴性強等許多方面。



父母要及時發現孩子的性格缺陷,正確引導,否則會影響他以後在社會上的為人處事,及工作上的能力,父母一定不要忽視。


首先,多帶孩子出去,即便孩子不喜歡小夥伴,父母也要帶出去,慢慢引導,在外面找一些有趣的遊戲,幫助孩子喜歡外界生活。

不要把孩子甩手老人後,父母就不關注孩子平時的動態。不要嚇唬孩子,如不聽話就不要你了、再出去就被撿垃圾的撿走再也找不到媽媽了、趕緊睡覺不然會有怪獸等一切易造成孩子陰影的話,讓孩子對外界產生恐懼,造成性格更加內向。


不要嫌棄小孩子頑皮,讓孩子融入生活,比方說孩子想拿笤帚掃地,父母怕髒,孩子想洗碗,父母怕摔壞了,孩子在外面撿下樹葉或玩下土,父母怕細菌多,久而久之孩子就不覺得外面有趣。孩子髒了,回家按時洗乾淨就好了。


不管什麼方法前提都是要多陪孩子,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瞭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只有孩子自己願意聽你的觀念,才能從根本上慢慢改觀。


媽媽育兒知識大全


我們家夫妻兩個都不是特別喜歡主動跟別人交流,寶寶小時候生活的環境也相對比較封閉,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機會很少,有時候週末帶他出去到遊樂場玩,也是我們陪著他或者他自己一個人自娛自樂,別的小朋友主動找他玩他也不感興趣。我們一度也很擔心孩子會不會太內向了,甚至有沒有可能自閉啊。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環境的改變,這種情況才漸漸好轉。今年上了小小班以後更不一樣了,在小區裡跟在一群大一點的小朋友後面各種套近乎,跟小朋友們相處得很好。

所以看到這個問題,我特別理解題主的心情,擔心孩子是不是太獨了。從我們家孩子的成長經歷使我懂得其實這只是孩子所處的心理發育階段不一樣,等過了這個階段,孩子進一步成長成熟了就會有很大的改變。然而,心理發育不像生理發育那樣可以從外觀上清晰地看出來,需要爸爸媽媽用心觀察,耐心去理解和引導。如果我們憑著自己的主觀臆斷,隨意給孩子貼上標籤,說孩子性格內向,反而影響孩子的心理發育。

除了心理發展因素,導致孩子不喜歡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的原因還很多,比如說父母性格遺傳、家庭教育環境、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不愉快的經歷、物權領地意識形成等等。

最後說說自閉症,其實自閉症是極少數,有自閉症的孩子不僅不愛生活,甚至從根本上缺乏跟人交流的意願,即使會說話也寧可用手勢來代替,會長時間沉迷在自己的世界裡,只喜歡一種或幾種單調的遊戲等等。如果真的有這些徵兆,還是要儘早干預,妥善治療。



寶爸循循尚幼


其實孩子變“內向”的外在因素有很多。所以孩子如果抗拒和小夥伴一起玩耍,那父母就要多加留心了。

1.孩子可能在幼兒園或學校受到了欺負 。

這是最直接的外在因素,但是這也是最容易發現和規避的因素。比如說孩子在幼兒園被其他熊孩子欺負了,回來告訴父母,大多數父母可能不當一回事甚至說“一個巴掌拍不響”這種話。而且有時孩子身上會有明顯的傷痕。在這時,家長就要注意了。

2.孩子心中有自卑感,自己不願意和小夥伴一起玩耍。

比如有些孩子身體有比較明顯的先天缺陷,家裡比較困難,衣著比較簡陋等等。這些原因都會導致孩子心中產生自卑感。如果父母發現了,一定要去好好疏導孩子,給孩子灌輸積極的生活態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可不是一句空話,言傳身教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先想到了這麼多,如果還有我會補充。


凡奇105


在家庭成長環境中缺乏讚賞和鼓勵,個性容易變得“內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