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參很冷門的一首詩,最後7個字風趣橫生,令人拍案叫絕!

岑參,唐代著名詩人。因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樂山),世稱“岑嘉州”,有《岑嘉州集》傳世。岑參的詩想象豐富,風格奇峭,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特色。所以後來的陸游稱讚他說“以為太白、子美之後一人而已”。小編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這首詩,便是岑參的一首風趣橫生的生活抒情小詩《戲問花門酒家翁》。

岑參很冷門的一首詩,最後7個字風趣橫生,令人拍案叫絕!

與岑參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逢入京使》等詩相比,《戲問花門酒家翁》就要顯得冷門了很多。但這首詩卻是岑參平實中見奇峭,這一風格的典型案例。尤其是詩的最後7個字風趣橫生、輕靈跳脫,令人拍案叫絕。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岑參的這首《戲問花門酒家翁》: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壺百甕花門口。

道傍榆莢巧似錢,摘來沽酒君肯否?

岑參很冷門的一首詩,最後7個字風趣橫生,令人拍案叫絕!

這首詩是岑參當年在河西節度使高仙芝手下做幕僚時,某一次在涼州城(今甘肅武威)見到一位老人賣酒,即興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我們先來看這首詩的前兩句“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壺百甕花門口。 ”即一位七十歲的老人家仍然在賣酒,並且還將很多個酒壺和酒甕擺放在花門樓口。“花門”指的是當時的花門樓旅館。

從詩的前兩句來看,岑參以口語化的詩歌語言,描寫了眼前所見到的涼州城中老人賣酒的畫面。可以想象出岑參與老人交談的畫面,以及美酒飄香的誘人情景。同時這兩句,也寫出了盛唐邊塞獨有的安定氣氛。字裡行間,也流露出了盛唐時人們樂觀、開闊的胸襟。

岑參很冷門的一首詩,最後7個字風趣橫生,令人拍案叫絕!

接下來詩的第三句“道傍榆莢巧似錢”,是對道路旁榆莢的描繪,即道路旁的榆莢看起來很像一串串銅錢。“榆莢”是榆樹的果實。因其形狀似錢而小,色白成串,俗稱榆錢。而“榆莢”又是春天的特徵,所以這句詩點出了時間。同時它也為下文岑參“戲問”老人的詩題作了鋪墊。

最後一句“摘來沽酒君肯否?”點題,是岑參對老人的戲問。即岑參摘下道路旁的榆莢,詢問老人家,願不願意賣給他酒。岑參這裡以豐富的想象,從榆莢形似錢幣的外在特徵,描寫了這麼一幅風趣橫生的畫面。它可以說是發生在盛唐的極小的一個生活片段,卻在岑參的筆下,化成了詩。讓後世之人,能夠體會到盛唐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岑參很冷門的一首詩,最後7個字風趣橫生,令人拍案叫絕!

綜觀岑參的這首詩,純以白描手法,來描寫景物,刻畫人物。涼州的早春景物,也在岑參風趣的語言下,化為了一股涓涓暖流,迴盪在他與老人的心中,迴盪在了那個時代,以及今天的我們心中。對於岑參這首風趣橫生的小詩,你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留在您的高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