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叫外省的撈佬、撈仔,有歧視的意思嗎?

南寧美食攻略


我認為很大一部分人這樣稱呼是不含歧視意思的。當然也有一部分人這樣叫是帶走歧視意思。一般是受到一下兩個因數影響。

1.因為廣東的地理位置和歷史原因,很多外省人來打工,人流複雜造成了無法避免的犯罪出現,從小時候的單車被偷到學校裡的欺凌,讓一部分廣東人對外省人是帶有偏見。

2.文化碰撞問題,粵語和普通話的問題,這個其實無需多說,國家推廣普通話,讓整個廣東地區上課和電臺什麼都必須用普通話,這樣本來就已經讓廣東人很不爽了,可是國家有國家的考慮,廣東人雖然覺得不爽,但也算了,該用普通話的時候還是會用,反正任何一個廣東人自問也不會因為語言問題而落下過自己外省朋友的任何一句說話,儘管很多廣東人都知道自己的普通話比渣渣輝還要渣渣,可是大家見過被人取笑國語差的人和老人,有是見過問你會不會廣東話的廣東人嗎?可是儘管如此,仍有不少鍵盤俠不嫌事大,總喜歡挑釁說取締廣東話什麼的,所以一部分廣東人也因此不喜歡外省人。

而剩下那部分廣東人,叫你撈佬還真沒什麼意思,簡單點形容的話就像大師兄說的一樣,啊:對不起,請千萬不要誤會,我們還真無心針對誰,我們意思是在座各位也是…反正除廣東外全都是


劉小寶452


我是廣東人,我可以很負責的說,絕對是帶走歧視性。

我小時候家裡蓋房子,會叫那些外省的勞力來挑磚,我們哪裡的人都這樣叫,是非常看不起的,我承認也這樣叫過,但在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我讀了一篇文章,忘記叫什麼名字了,說的是勞動人員是要大家值得尊重,勞動人員最光榮。

從那時候我就不再把外省的人叫這個,

那時候我也想了,為了家,他們山長水遠的開到這裡工作,,確實不再應該讓我們對他們有看不起的想法。

其實我們大家都應該互相尊重的!


Threraresomenoble


我老公是廣東人,他和他家人就會叫別人湖南佬,河南佬

不是他們一個村的人,他們也會叫人傢什麼什麼村佬

我曾經問他,我說你們叫人傢什麼什麼佬,不太好吧,是不是有歧視的意思

他和他弟他媽一同否家,絕對沒有歧視的意思,只是習慣了這樣稱呼

我就回復他,

那好吧,那我以後就叫你們廣東佬了

他和他弟訕訕地對視一眼後,兩個都不說話了

這個撈和佬絕對有歧視的意思在裡面

這個仔,倒不一定了,

畢竟他們自己也這樣叫華仔呀,星仔之類的

似乎還有愛稱之意呢

不過和撈組合在一起,就有了歧視的性質了


蔥花油鹽卷


在粵語中和講粵語的人思維中,撈崧,撈仔,這些都沒有歧視意思的,通常就指外省人。

原本(應該一百年以前就開始)撈崧=老兄,撈仔=老弟,直接引用普通話(或者當時叫官話)讀音。

有個出名的音樂人,自己都起個藝名叫撈仔。

認為有歧視意思的多數是不講粵語的人。

我住小區管理處的電工,四川人,幹了二十多年了,整個小區都叫他撈仔師傅,我問過他有沒有覺得被歧視,他自己講在小區工作二十多年,沒有覺得被歧視,大家都很尊重他,也很客氣。

當然,如果有人叫別人撈西,就是歧視。本身這個字就不文明。

至於那些不講粵語的人為什麼覺得撈是歧視呢?估計那些人把撈聽成孬了,其實,一千個廣東人之中,認識孬字的估計不超過一個。孬字好像也沒有粵語發音的。是那些人自己多心而已。


幸福使者859


撈仔這個詞語在廣東不是讀(lǎo.zaí),而是讀(luōu.zeí)。“撈”字在廣東里可以理解成過:賺,拿,混,多數以動詞用。“仔”在廣東是以名詞用,廣東人稱自己的小孩為“仔”,“仔仔”,“男仔”,“女仔”,“妹子”。“撈仔”在廣東話裡理解成,出來工作的人或者小孩;出來賺錢的孩子等等。剛開始沒有任何歧視或者貶義的意思。

後來,在九十代中期,就因為一句“發財在廣東”,突然間幾百萬的人口湧進廣東,事實,當時有很多的人來到廣東並沒有發財,而更多的是連吃飯都成問題,在這個人生路不熟,舉目無親的地方。因為飢餓和害怕,很多人做出了一些不合適的事情。搶劫,偷東西,打架或者賺了點錢的喝酒鬧事等等。

再後來,本地人一聽到不是說粵語,就歸類成那個人有點問題,外省的,得提防點。從始“撈仔”這個詞語就有點帶貶義了。就像現在在南方一聽到新疆人就有點提防的心裡等等(先聲明沒有地域歧視)道理是一樣的。在當時真的沒有什麼歧不歧視的,沒有誰看不起誰,據我所知到的,最早來廣東發展的“撈仔”,當時沒能吃上飯的,捱餓的,在晚上當地人還會給一點點的食物他們,後來來的人越來越多了,又因為有一些不好的傳言(哪個人被搶劫,哪裡被偷了,哪個工廠又打架了),幫助的外省的事就基本上沒有了。

例題:

比如先定個小目標,先賺一個億。

粵語版:比如先定個小目標,先撈距一個億。

你現在哪裡工作?生活好像過得很好!

你宜家系邊度撈世界?日子過得好掂水哦!


陳放肆


以前在廣東打過工,現在在廣西,佬婆,佬妹,佬仔,佬老是廣東同廣西對外省人或對說普通話的人的稱呼,說真話,真不喜歡聽到這樣的稱呼,要說在叫這些稱呼時有沒有岐歧視自己心裡很清楚,如果說沒的話就是揹著良心,睜開眼說瞎話的人,特別是在廣西,見人說普通話就說人家是佬婆佬老,其實廣西柳州,桂林,白色,河池……很多地方的人都是說普通話的,這樣不是很自相矛盾嗎?我家鄉在四川,我們隔壁也有外省的,還有廣西女人嫁去,問問她們有沒有人叫她們什麼,沒有,最多就是說是廣西的,或江西來的……我們對人稱呼都是:大姐,大哥,叔叔阿姨,小妹兒,兄弟……身在廣西的我也經常被人這麼叫,我從來不理會,你愛咋咋地,只是心裡確實會不舒服……其實大家都是中國人,真不應該帶著有色眼鏡或歧視去對人,這樣很不道德,做人要將心比心換位思考……


日日平安晏


🙏沒有。這同岐視性八百杆子打不到一起。但凡做過點研究的人都知道,早先這個”撈”字倒是蠻熱情的一個稱呼呢!

🙏聽我父親說:1950年解放海南後,很多林彪部隊的解放軍都就地安排工作了,他們用一口山東音稱兩廣人為老同(老鄉意),當時南方的糧所、商店、食品公司、供銷社、車站等國營單位都有解放軍退伍軍人任職,他們都是這樣叫本地老百姓,顯得很親切。日子久了,本地人上街回來,都不叫這些操北方音,見誰都叫老同的北方軍人的真名了,都說,今天糧所的張”老同”很熱情;或,今天區政府的李”老同”很和氣等。要知道:山東人讀”老同”的老字與本地客家話或白話中的撈字是近音字,加上山東音一叫,南方本地人就打趣地把它與”撈”字諧同一音(Lao平聲 )了。再過一段時間改革開放了,北方人很多到南方謀生,本地人為方便對這群體人的稱乎,都把講普通話的人簡稱為”撈佬”了;再進到九十年代,對來南方工作的講普通話的男人統稱為撈佬、撈仔,女人則統稱為撈妹、撈婆了。如同本地人古時稱漢代北方留在南方的人為地佬,稱唐代北方遷來南寧的客家人為客家一樣,”老”和”家”字都沒有歧視之意。現在到南方沿海一帶,村裡人也有叫外村結婚過來的龐姓女子、黃姓女子為阿龐佬、阿黃佬的一樣;也有稱木工、地理先生為匠家的一樣,”老”與”家”自古都是敬稱。

🙏只有沒文化的人罵北方人為撈鬼,那才是不敬之詞。時到今天,大家都講普通話了,很少有人叫誰為撈佬、撈妹了。也許再過幾年,撈佬、撈妹一詞只能在史書中岀現了。想想那些用後半生支援南方的北方老軍人,也蠻懷念的!4


高山小草6639957092


我在廣東長大的,住了十幾年。其實撈仔,撈佬只有上一輩的人才說,比如70,80後。現在的90後,基本不會說這個詞了。我們有時候對自己朋友也會這麼說,稱呼一下撈b,撈仔,意思是罵他憨,傻。廣東人認為除了廣東,其他省份都是北方,自己不會普通話,就很難交流,就說別人講的話是撈話(聽不懂),其中撈仔就是指那個人了。由於普通話的推廣,現在越來越多人都會講,90後00後的廣東人是最普及的,所以不再稱呼外省人為撈仔。而普通話不好的那一輩,還是不可教訓。


人生函數9527


我是九十年代中期去的深圳,在那呆近十年,本地人瞧不起外省人是普遍現象,甚至瞧不起韶關清遠等市的廣東人,主要原因是廣東改革開放後經濟發展過於迅猛,但當地人的文化素質遠遠跟不上,許多中老年人不識字或者小學沒畢業,他們根本不懂禮貌是什麼,當聽別的老人說有個租房子的外地人不給房租或者偷東西時就認為外地人都是,再拆遷分紅等等帶來的收入遠遠高於外地人,所以俯視外地人,認為外地人靠他們才能吃飯賺錢,就像封建社會的地主和佃農的關係。深圳當地老頭大多喜歡包養小情人和嫖,但他們不是喜歡那些女人,神情很淡漠,老太婆找鴨子的不清楚,知道有。


我們生而平等


廣西南寧。從我懂事起80年代初,身邊就有很多撈佬。家在國營工廠宿舍區,周圍鄰居很多來自湖南四川桂林柳州的工人。和他們打招呼常用老李,老劉,老田等稱呼。本地人模仿他們西南官話的口音就成了“撈李”,“撈劉,“撈田”。這些工人大多是三線建設支援廣西的南下工人。也就是說“撈”這個稱呼雛形形成於60年代初期。其實就是普通的尊稱。而到了改革開放大量農民工南下廣東打工,廣東人看不起鄉下人,就給“撈”賦予了歧視的意思。而相反在廣西這些撈佬大多是南下幹部和技術人員(包括很多身光頸靚的上海工人),卻沒有任何歧視的意思。解放前沒有撈佬這個詞,而習慣說“外江佬”,這個詞基本消亡了,小時候曾經聽見從我清末出生的外婆嘴裡蹦出來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