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劉備聽從謀士建議,暫時不替兄弟報仇,是否可以一統三國?

用戶68576565


其實這個問題又回到了那個老生常談的問題。

如果沒有夷陵之戰的失敗,蜀漢的歷史能否改寫。

我想說的是。

肯定能。

荊州三郡丟失,蜀漢集團主要損失就是主要將領關羽被殺,荊州精銳盡喪。

而蜀中兵馬絲毫未損。

如果沒有夷陵之敗的話,蜀漢的損失不會進一步擴大,很多宿將都安然無恙。

這樣一來,蜀漢集團的北伐就會更快的提上日程。

而且情況要比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時候,不知道要好多少倍。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天水、安南等三郡就望風而降,形勢一片大好,之所以最終失敗,就是因為錯用了馬謖。

那麼為什麼諸葛亮會用馬謖?

終其原因就是因為蜀漢人才凋敝,無將可用。

但如果劉備或者的時候就北伐,那手下大將簡直排成排。

最直接的就是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魏延五員大將,其餘折損在夷陵之戰的宿將更是不計其數。

尤其是馬超,在西涼人心中被稱為“神威天將軍”,只要在馬超病死之前北伐,那馬超所到之處,不說望風而降,至少也不會遇到什麼特別頑強的抵抗。

只要蜀漢得到涼州,雖然在經濟、人口上不會得到特別大的飛躍,但是在軍事力量上絕對會有也給質的飛躍。

涼州是赤兔馬的故鄉,素來盛產好馬,只要得到涼州,蜀漢騎兵戰鬥力絕對是突飛猛進。

到那時,蜀漢集團佔據益、涼兩州,居高臨下俯視曹魏。

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蜀漢集團總說要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只要拿下涼州,長安就近在眼前。

只要攻取長安,拿下潼關,那麼雍涼這片地盤,就徹底的姓劉了。

這個時候的劉備甚至都可以遷都長安,坐鎮關中,將戰略中心轉移到北方,將成都設為陪都,為北方戰場輸出資源。

能走到這一步,其實蜀漢集團就已經成功了。

不過請大家考慮一個問題。

就算是蜀漢集團攻下整個司州,將勢力連成一片,甚至進取幷州、兗州、襄樊,實力暴漲!

就算如此。

如果曹魏集團把漢獻帝送到劉備面前,故意噁心劉備,那會發生什麼事情?

我是@盜帥夜留香YE,關注我,一起交流更多的文史話題。


盜帥夜留香YE


不為兄弟報仇,也就是說不東征孫吳。

如果不東征孫吳,蜀漢勢力就有兩大損失是可以肯定避免的的,第一,參加東征這幾萬人是劉備從赤壁之戰甚至在更久遠之前的戰鬥中帶起來的,可以說是蜀漢當中的老兵,老兵是一支軍隊乃至一個國家當中最為寶貴的財富,所以說東征失敗蜀漢元氣大傷是絕對沒錯的。如果不東征,那這些老兵最起碼不會在一個戰役當中被敗光。第二,劉備東征帶了不止是漢人軍隊,還有沙摩柯等外族軍隊,沙摩柯就屬於後來諸葛亮平定的南蠻族人,而沙摩柯是劉備入蜀招安少數民族時最早響應劉備的,卻又是在跟著劉備東征被殺的(《三國志·吳書·陸遜傳》:“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爾勢成,通率諸軍,同時俱攻,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餘營。”)。我認為他的死,是後來蜀漢南蠻叛亂的導火索之一。如果他沒死,應該可以讓南蠻安分很多。

在劉備北伐能否一統三國的問題上,除了避免兩大損失以外,必須有一個人要活的長久讓劉備得以利用,那就是馬超。如果劉備可以用不東征作為一個政治籌碼,獲得諸葛亮等荊州派的支持,然後利用馬氏家族馬超馬岱等人在雍涼的影響力,趁著曹丕新建曹魏根基不穩的情況下襬出佯攻東吳的姿態,實則發兵偷襲雍涼。如果真的會如此實行,情勢戰果必然會比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拿下天水三郡更大,以當時劉備不東征情況下並且用兩三年積聚力量訓練新軍的話,以馬超在氐族羌族的影響力,蜀漢應該有實力在曹魏沒有準備的情況下拿下涼州雍州甚至長安。長安以西被平定後,曹魏根本無法在洛陽建都,很有可能選擇遷都鄴城或者留守許昌,反正曹魏在西北一帶產馬地無法控制,並且此時曹魏手中只有大漢十三州當中的八個,這八個州其實都是小州,下圖可見。

再遠點的設想,就設想不了了。我也編不下去了😂


太上府府尊道劍劍非道


先說結論,即使劉備聽了諸葛亮和趙雲等人的勸說,不出兵伐東吳,也照樣無法一統三國的,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闡述。

劉備真的只是單純要為關羽報仇嗎?其實,這個只是一個小原因而已,雖然三國演義給劉備、關羽、張飛三個人設計了桃園三結義,說要同生共死,但是在歷史上,劉備對關羽、張飛十分器重不假。

但要說真將他們當成親兄弟一樣,那顯然是不大可能的,關羽和張飛在怎麼樣,也只能是劉備下的兩員大將而已。

劉封為什麼會被殺,難道只是因為對劉禪有威脅嗎?當然不是,否則早不殺,晚不殺,非得是關羽死了才殺嗎?難道是因為不救援關羽,而被殺嗎?也不是,因為劉封不救援關羽,最後的結果是荊州丟失,上庸三郡丟失。

這兩塊地方的丟失是最要命的,這個才是劉備最痛心的地方,本來蜀漢擁有益荊兩地,對曹魏的攻擊點有三處,而如今,卻只剩下益州,益州是好守,但同樣也打不出去。

如果劉備只是想安安的做一個幾十年的蜀漢王,不打出去,那麼分就安心的窩在益州就好了,可是他與諸葛亮的抱負不是如此,他想光復漢室,還於舊都的。

而要完成這一個目標,就必須奪下荊州,所以他才會孤注一擲徵吳,可惜,他與關羽犯了同樣的錯,那就是都小瞧了年紀輕輕的陸遜,兩個人都在陸遜上面栽了大跟頭,連曹丕都看出劉備的七百里聯營都有問題,劉備自己都不清楚。

劉備死的時候已是六十四歲了,即使他不徵吳,他又多能再活幾年呢?另外蜀漢只有益州,要論發展,根本不是擁有九州,四倍人口的曹魏的對手,連東吳也不是,再加上益州是邊遠地帶,人才十分短缺,而早期跟他入益州的也陸續過世了。

劉備要面對的問題,跟諸葛亮要面對的問題都是一樣的,曹魏只要堅守避戰,蜀漢是一點辦法也沒有,所以諸葛亮最終也被熬死了。


歷史簡單說


劉備的蜀漢陣營本來擁有益州和荊州兩個州郡,當然這也是劉備實力最鼎盛的時候。

公元218年的時候劉備的勢力才是最強的,漢中之戰大敗曹操,並奪取了漢中及上庸四郡,那段時期劉備可以說是要人有人,要糧糧,假設如果劉備一直保持這個實力的話確實是有統一天下的可能,當時劉備在益州駐紮大軍6萬,漢中7萬,荊州6萬,擁兵不下20萬,然而三國之所以能夠形成主要取決與三國之間實力均衡的狀態下形成的,任何一國都不想看到有一家獨大的局面出現,除非是自己,劉備勢力的不斷闊大,這直接使原本吳國奉行的聯劉抗曹的政策改成了聯曹抗劉,劉備一下子成為了眾矢之的,漢中之戰勝利後,身在荊州的關羽不甘整日守城,也想上陣建功,於是把荊州的守備軍全都調走北上進攻襄陽,最開始確實有幾場較大的勝利,水淹七軍、斬龐德、捉于禁,然而關羽太過氣傲,目中無人,沒能看清楚當時吳國的詭計,最終吳國偷襲並佔領了荊州,關羽也在與曹軍交戰中慘敗,最終敗走麥城戰死他鄉。



自從失去了荊州之後,雖然劉備的主力大軍並未受到致命打擊,然而失去了北進的基地,蜀國已經很難在進行與魏國的多次戰爭了,就算劉備聽從諸葛亮等人的話,不去進攻吳國,蜀國自然可以避免夷陵的慘敗,然而蜀國此後自保自然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北伐中原的話很有可能會和諸葛亮的六出祁山是一樣的結果。

因為失去荊州之後,蜀國北上必須走險要的蜀道之後,大軍到達漢中,在漢中準備就緒以後才能進行北伐,人過去自然可以過去,然而人總是要吃飯的,糧食也會成為一個問題,走蜀道運糧極為不便,這和諸葛亮北伐時很相似的,所以荊州是關鍵,沒有荊州劉備方北伐永遠不會成功,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而且劉備如果不進攻吳國的話,劉備就不會死於白帝城,肯定還會在執政幾年,因為劉備的兄弟被吳國害死,吳蜀關係必然不會太好,這就給了魏國機會,魏國如果拉攏一下吳國,蜀國的日子也不會太好過,所以我認為劉備就算沒有進攻吳國也沒有機會統一天下了,但是我認為劉備那麼做卻是值得的,雖然沒有取勝,然而無愧於天,無愧於地。無愧於當年桃園結義時的誓言。


歷朝歷代


歷史上沒有如果,假如說劉備沒有伐吳,那他真的能夠統一三國嗎?其實如果真的嚴格的分析起來的話,只能說各佔一半。關羽在死之前,隆中對已經要開始實行,劉備通過漢中之戰,名聲大震,曹操這個時候也被打的夠嗆,偏偏在這個時候,關羽被孫權偷襲給殺了,這個時候劉備認識到聯吳滅曹不現實。

在關羽被害之前,劉備集團應該是三國中聲勢最大的一個,可惜的是,孫權這樣做導致劉備實力大減,劉備想要奪得天下肯定得有荊州,這個時候荊州已失,至於隆中對更是難以實現。劉邦討伐吳,損失了些什麼呢?

首先第一個就是張飛,張飛還沒出徵呢就被部下給殺了,張飛被殺不意外,可是如果沒有伐吳的話,恐怕也不會那麼快就被殺。劉備伐吳的時候,損失了太多的將領,這些將領雖說比不上關羽張飛等人,可是這些人也是中流砥柱,他們死了對於劉備集團來說,無論是實力或者是士氣都備受打擊。

假如說劉備沒有去伐吳的話,那蜀的實力不會被削弱的那麼慘,劉備真的有可能打下天下,他不用攻吳,完全可以先拿下荊州,然後繼續實行諸葛亮的隆中對政策,那些大將不會損失,數萬將士不會死去,甚至張飛也不會那麼早被殺。

當然如果從大局來分析的話,劉備集團獲勝的幾率依然不是很大,而且劉備伐吳也不是意氣用事為兄弟報仇,他只是想滅了比較弱的吳,然後在和魏抗衡,殊不知東吳也不是那麼好打的,這也是諸葛亮一直反對的原因。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如果劉備暫時不替兄弟報仇,也就是說不發動對東吳的戰爭,也就沒有了後來的夷陵大戰,也沒有了諸葛亮的執意北伐,蜀漢是否能夠統一三國的割據局面?答案肯定是不行的,因為在當時的情況之下,蜀漢能好好的固守國土都很不錯了。 就這個問題,我給大家好好的分析一下。

首先分析一下劉備為什麼一定要發動對東吳的戰爭,關羽被殺,荊州丟失對於當時劉備剛剛建立的蜀漢政權是個巨大的打擊。關羽是劉備早期一起在桃園結義是的兄弟,跟隨著劉備從開始一直到被殺,一生是兢兢業業,是個有勇有謀的大將,和張飛諸葛亮趙雲一樣,在劉備的前期事業當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和劉備有著深厚的感情。

關羽做事謹慎,熟讀春秋,善於用兵,知道大義之所在,劉備很多事情都放心的交給他去辦,讓他坐鎮荊州也是對關羽極大信任。關羽的被殺,不僅讓劉備失去了一個結義兄弟,也失去了在事業上的左膀右臂。後來的張飛在喝酒之後被連個裁縫殺了,頭顱被獻給了東吳,更是讓劉備悲痛的心理雪上加霜。又失去了一個結義兄弟,有失去了一個左膀右臂。而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為東吳的突然背叛所導致的結果。

在這個時候,劉備已經年事已高,如果不為兩個兄弟報仇,恐怕以後就再沒機會了,荊州對蜀漢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失去了荊州等於就是失去了蜀漢一半的國土。還有更重要的就是地理條件上的優越性也不復存在了,這時候劉備肯定是要發動對東吳的戰爭,於情是為了兄弟報仇,於理是為了重新獲得戰略上的優勢,通過戰爭削弱東吳的優勢,以便讓東吳重新站到自己的一方共同抵抗曹操。

失去荊州,對於蜀漢的整體戰略有著極大的影響。荊州對於剛剛建立的蜀漢政權,在地理條件,軍事條件,經濟條件都是很重要的,比起益州,荊州最大的好處就是,向東可依靠水路的便利和荊州水軍牽制主東吳,向北可以依靠長江天險進攻曹操。這樣的條件益州是不具備的,益州所具備的就是防守是容易的,荊州之地人口眾多,是魚米之鄉,當時的劉表也在荊州經營多年,在經濟方面有著很好的基礎,相比於益州肯定是要好的多,荊州的失守在蜀漢的財政方面幾乎是砍了一大刀。在軍事方面,少了一個很好的兵源地,劉備起家就是在赤壁大戰後再荊州起家的,跟隨他入川的都是荊州兵。

劉備的夷陵大戰失敗,所帶來的損失對於蜀漢來講太大了。曹操在赤壁之戰失敗後能夠很快的恢復是得益於曹操集團的管理,他施行的屯田制度,使得北方的經濟基礎穩定,這樣的管理制度是劉備集團不具備的。所以對於蜀漢的戰後恢復的過程也是很緩慢的,本來益州的地方就不大,人口經濟都不行。要是等著什麼都恢復好了,就別說要統一三國了,恐怕曹魏早就打過來了。

很多跟隨劉備征戰多年的兵在這場戰役當中陣亡了,對於部隊的戰鬥力是很大的影響,幫助劉備的五溪蠻王沙摩柯也在此役中陣亡,導致了蜀漢在以後不僅是逐漸的失去了南蠻地區的控制,也為以後孟獲的反叛埋下的伏筆。

夷陵大戰結束以後,劉備魂斷白帝城,這是蜀漢政權的轉折點,從以前的戰略相持,變成了以後的戰略防禦。蜀國原來能三國鼎立的戰略優勢不存在了,蜀國成了三國中最弱的一個,天下十三個州,曹魏九個,東吳三個,而蜀國只有一個益州。雖然說以後的諸葛亮是六出祁山,不斷的發動北伐戰爭,和司馬懿在秦嶺一帶的大山之中不停的發生著拉鋸戰。看似諸葛亮是在主動的進攻,其實這是一種以攻代守的戰略,如果不北伐去消耗曹魏的實力,等到曹魏強大了以後蜀漢是基本上沒有還手之力的。

當時的蜀國是最弱的,也都知道柿子專拿軟的捏,諸葛亮只有通過不斷騷擾曹魏的戰略手段以達到戰略防禦的目的。諸葛亮的北伐沒有成功,後來的姜維繼承諸葛亮的遺志也是沒有成功,卻保住的劉禪在位四十一年的蜀漢國運,已經是很不錯了,諸葛亮的戰略目的也達到了。所以說在失去了荊州以後蜀漢就再也沒有了統一三國的實力了。

在劉備發動對東吳的戰爭之前,劉備集團的人才發生了塌方式的減少,這對於要完成統一大業的蜀漢政權是致命性的打擊,新的人才還沒有培養好,老的人才一個個的都不在人世了。五虎上將只剩下一個趙雲,而且還不怎麼受到重用,關興和張苞也都是英年早逝,蜀漢的人才幾乎是出現了斷層。特別是馬超的去世,讓蜀漢失去了收復雍州和涼州的優勢。

諸葛亮工作態度是事必親躬,過度的勞累和過度的縝密,卻沒有在身邊培養出來一個得力的繼承人才,以至於後來也是不得不收服了姜維,讓姜維繼承自己的北伐事業。關於戰將而言就更加的捉襟見肘了,以致於到了後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程度,相比於曹魏政權可以說是相差甚遠,曹魏在後來的屢次戰爭當中,可以說是人才濟濟層出不窮,就人才來講這也是蜀漢難以統一的重要原因之一。

還有的就是本來益州這個地方的資源有限,國立薄弱,還有就是內部矛盾一直都有。益州之地就是現在的四川,在現在是我國的人口大省,但是在三國時期是屬於比較偏遠的一個地方,很多地方沒有開發,人口不多,總共還不到一百萬。當時的魏國四百多萬,吳國是二百多萬。照這樣的局勢去發展,益州以北屬於關中地區,在董卓亂權的時候已經是人煙凋零了,劉備只有發動對東吳的戰爭了,重新奪回荊州才是能夠制約北方和東方的根本,然而這一切都在關羽失去荊州以後就不再具備了。益州之地的交通是很不方便也是原因之一,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因為如此就有了諸葛亮製造木牛流馬的故事,諸葛亮在北伐的時候總是有缺糧的情況存在,也是因為交通不便引起的。

綜上所述:如果劉備不為兄弟報仇,不發動對東吳的戰爭而導致失敗。在地理位置上劣勢,戰略方式上被動,還有蜀漢後期人才的匱乏,還有益州不太樂觀的經濟實力和經濟基礎,還有國土的過於狹小,人口是三國中最少的,這幾個原因。在失去荊州之後,之前的諸多優勢不存在了,蜀漢集團想要統一當時的三國割據局面,是很難做到的,首先要考慮是如何自保的問題。

以上觀點純屬個人愚論,不足之處歡迎大家踴躍評論,您的關注就是我的動力。


蔡公子講歷史


完全可以。

按照隆中對,蜀漢集團佔領益州、漢中之後,是要兵分兩路,一路由劉備親自率領,“以出秦川”;一路由關羽率領,“以向宛、洛”。用現在話說,就是要對曹魏發動鉗形攻勢,劉備率眾進攻關中,關羽率軍進攻河南,兩軍在河南中西部地區揮師,佔領曹魏集團的核心統治區,然後平定天下。

但是後來,劉備諸葛亮根據實際情況對這個戰略計劃進行了調整。

劉備多去益州、漢中之後,孫權派使者,要求劉備歸還荊州,至於為什麼孫權這樣理直氣壯,我們分析,可能是當初赤壁之戰時,劉備曾經做過承諾。現在孫權要取回荊州,諸葛亮說,等奪取涼州之後,就歸還。這當然是敷衍之詞,但也透漏了一條重要信息,那就是劉備諸葛亮,已經把佔領涼州作為首要戰略目標,而原計劃進攻的長安關中地區,則放在了次要位置。

為什麼不打長安,打涼州呢?因為,

一、關中殘破。

東漢末年,關中屢遭戰火,破敗不堪,人口稀少。戰略價值大為下降。

二、涼州為形勝之地。

涼州戰亂較少,人口較多。涼州兵馬天下無雙。涼州位居西北、虎視天下。

奪取涼州能夠顯著增加蜀漢的軍事經濟實力,兩相比較,顯然奪取涼州要划算的多。

那麼劉備能完成這一計劃嗎?答案是肯定的,能!

關羽大意失荊州後,蜀漢國本尚在,蜀中殷實,據估計兵力應該在10萬人左右。

在三國時期,10萬人的軍隊,其實已經是一支非常龐大的軍隊了。

有這十萬人,諸葛亮的北伐,就可以提前三、四年進行,兵力、糧草要充足的多;許多能征慣戰的大將都在,指揮作戰要從容的多;特別是馬超還在,西涼人敬之如神,馬超出馬,涼州必然望風而降!

奪取涼州之後,用三個月的時間休整軍隊,鞏固政權,把涼州打造成鞏固的戰略大後方。然後大軍東進,一戰可以讀取長安,平定關中。然後,或據潼關而守、或出關逆戰,進退從容,立於不敗!

真能如此,統一天下,指日可待。


上將噯福斯


劉備本來就沒著急給兄弟報仇啊。

從關羽被殺到劉備出征,中間隔了一年呢。

這一年,劉備還忙著稱帝。

說實話,小孩子才更喜歡講情義,講道理,成熟了自然就會顧慮得失,考慮全局。

關羽死了之後,劉備面臨的問題兩個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呢?

1. 東吳佔領荊州了;

2. 曹丕稱帝了。

這倆問題,哪個更重要?

當然是曹丕稱帝更重要。

要知道,魏蜀吳三國,東吳在江東自成體系,此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的合法性來源一直都是“漢室宗親”,也就是佔據道義制高點,以及皇帝親封的官職,比如右將軍。劉備也拿這個事情自居的。

舉個例子吧,在PC電腦行業,現在戴爾、華碩……這一大堆品牌逐漸做起來以後,聯想的地位肯定就不行了,市場份額也不行了。結果這個時候,聯想還因為戰略失誤丟了一塊市場。

聯想要怎麼辦?什麼市場宣傳先等等吧,眼下最重要的事情,是“重拾道義”。我們是民族品牌!

要不然原本就幹不過人家,道義上還沒優勢,那就剩破產了。

所以眼下劉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堅決反對曹丕稱帝。

但總歸打不過曹丕的。所以劉備只好也選擇稱帝,並且把“光復漢室”作為蜀國政權的唯一目標。

否則此時曹丕篡了漢獻帝的位置,劉備總不能再當漢朝的官吧?

就好比,劉禪都投降了,你姜維再咋呼,不合適。

所以劉備必須先稱帝,等位置坐穩了,大家再說。

至於報仇?等合適的時機接著來唄,找不到名頭,就打關羽、張飛的旗號就是了。什麼時候打,都一樣的。


酒騎風


假如劉備真的在關羽死後,不動聲色的攻打曹魏,那麼以劉備為首的蜀漢政權或許在劉備時代就已經滅亡,也就不會有後來的三國群雄涿鹿了!

劉備奪取漢中後,其勢力與實力達到了巔峰,用當時張飛和法正的話說就是:地跨荊州和益州,並東西兩川加漢中,天下已佔十之五六。文有諸葛孔明、法正、李彥等當世名仕,武有關羽、張飛等五虎上將以及魏延、廖化等名將,可謂是聲勢滔天,三方勢力之中最強的一方了。

但物極必反,也就是在劉備取得自起兵以來最大勝利的同時,關羽自荊州北伐曹魏,最後伐魏不成,反被東吳暗算,荊州丟失,關羽也被孫權剁了腦袋……

我們首先看下,關羽北伐失利對蜀漢也就是劉備集團造成了哪些損失:

首先,劉備麾下頭號大將關羽陣亡。關羽在劉備麾下一直被當做頭號大將和謀士使用,比如早期劉備攻打袁術,身邊帶的就是關羽,而同是結拜兄弟的張飛則駐守徐州!

其次,喪失數萬精銳軍隊。荊州,作為劉備發跡壯大的地方,一直是劉備的根據地,而駐守荊州的關羽集團則是劉備軍精銳中的精銳。除了被劉備帶去益州的3萬人,大部分荊州軍被留在了荊州。因此,與關羽一同覆滅的更是這數萬精銳之師!

第三,地盤損失過半,諸葛亮的隆中對成為空談。被後世頌為美談的隆中對,就是要以荊州為跳板,從益州和荊州兩個方向攻打曹魏,統一中原。隨著關羽集團的敗亡,這個計劃也只能隨之而去。

那麼,問題來了,關羽死後,劉備該不該攻打東吳呢?我認為,劉備應該伐吳,而且唯有伐吳取勝,才能與曹魏劃江而治,從而與其決戰天下歸屬。

首先,荊州喪失,劉備集團丟失了進攻曹魏的跳板,以至於後來孔明北伐中原只能從渺無人煙的岐山、西涼等攻打曹魏,損兵折將,空費財力,最終只能偏安一隅,甚至成為最先滅亡的一方。

其次,荊州統治階級大多是荊州人士,比如諸葛亮、趙雲等人,他們在荊州屬於望族,且影響力和人際圈比較大。荊州丟失後,他們的家鄉淪為敵佔區,因此大多數身在益州的荊州將領實際上是支持打回荊州的,相信諸葛亮內心深處也是支持劉備攻打東吳的。

再次,荊州丟失,劉備集團的戰略空間被嚴重打壓,自己的兄弟也被殺害,報仇是一大原因和藉口!


獨舌視界


關羽大意失荊州,把蜀漢一副好好的牌,打了一個稀巴爛。本來,蜀漢的軍隊和糧草可以不走蜀道,直接走順江而下,軍隊和糧草齊聚荊州,自保有餘,然後北出或者東進,或許可以一爭天下。



荊州,向來都是兵家常爭之地,因為荊州地處荊襄腹地,東可以順流而下,給東吳以震懾;北,可以逐鹿中原,一統江山。



劉備入川,人心不穩,百廢待興,又剛和曹魏爭奪漢中,兵員不夠,已經到了女子運糧的地步。關羽,不識實務,出兵曹魏,水淹七軍,斬龐德,俘于禁,威震華夏,可惜東吳抄了他的荊州老家,關羽兵敗麥城而亡。



如果劉備聽從謀士建議,暫時不替兄弟復仇,那麼,蜀漢能否一統三國呢?難,荊州已失,蜀漢自保問題不大,一統三國有點難,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荊州已失,蜀漢不出兵奪回,對於以後出兵一統三國,兵員和糧草經過蜀道,出去很難,可能又是諸葛亮北伐、姜維進中原的套路。

第二、關羽失荊州,三國基本形成,因為東吳奪荊州、殺關羽,只要劉備在,蜀吳的聯盟就不會形成。蜀攻魏,吳必定使壞,吳攻魏,蜀必定出兵吳。

第三、劉備,以仁義立世,他的部下,很多因為他的仁義慕名來投,如果劉備不幫關羽復仇,世人都會說劉備假仁假義,對他、對蜀漢都將不利。

第四、就算以後,劉備靠武力奪回荊州,然後從荊州出兵,但是,這樣一做,必定促成魏吳聯盟,劉備想在進兵,又要受兩國的夾擊了。



綜上所述,關羽保荊州不失,對東吳的威懾太大,東吳和蜀漢想達成聯盟,很難。只有蜀漢失荊州,或者所謂的歸還荊州給東吳,東吳解除了這個來自長江上游的威脅,才能夠和蜀漢心平氣和的在談判桌上談聯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