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實力遠勝於曹操,為何袁紹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

林成龍


其實袁紹原本也有機會迎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他的謀士沮授早就建議他迎獻帝,但袁紹沒有幹。

為什麼呢?原因其一,袁紹跟漢獻帝關係一向不好,袁紹最先掛靠的就是何進,也就是漢少帝劉辯的一方。他打心眼裡是瞧不上漢獻帝的。董卓廢少帝立獻帝,袁紹就表示過反對。離開洛陽後,袁紹當時就想擁立立幽州牧劉虞。可見,他認為董卓擁立的漢獻帝就是一個水貨。不具備正當性。

原因之二,袁紹確實沒有迎獻帝的必要。曹操之所以要迎,那是因為他本身的聲望不足,是一個太監的後人,而袁紹四世三公,早就已經是士人領袖,酸棗盟主。當時威震河北,從者如雲,他不需要扯漢獻帝這面大旗。

所以,當沮授讓袁紹迎獻帝時,其他謀士就表示不妥。 郭圖、淳于瓊就說,大哥你已經很牛了,如果把天子迎過來,動不動就要給他打報告,如果聽他的,那你的權威就要受到損害,如果不聽他的,那就是拒命,這不是好主意。

聽起來也是有道理的。但袁紹沒想到控制了漢獻帝,自己就控制了輿論,自己是聽從還是抗命,還不是自己說了算。而如果在別人手裡,他說你抗命,那你就是抗命了。

而且就算漢獻帝對袁紹沒用,但如果對自己的競爭對手有用,那也應該搶過來。

所以,沮授說:若不早圖,必有先人者也。夫權不失機,功在速捷,將軍其圖之!

可惜袁紹沒有想到這一點,以為自己不用就沒事了,忘了戰場上的東西,自己不用,也應該毀掉,免得資敵。

另外,袁紹也實在沒空,他正在跟公孫瓚血拼,抽不出精力來迎獻帝。而迎獻帝也不是說迎就迎的,這裡面需要高超的統戰手腕,比如跟韓暹、楊奉打好關係。

這一點上,曹操又比袁紹要方便得多,一是曹操這個人能伸能屈,敢忽悠,利用就近吃飯的機會把漢獻帝騙了過來,而袁紹自持名門之後,帥哥一個,當然不太願意像曹操一樣服軟又使詐,而且他又離得遠,所以就算他去,也未必成功。

而等曹操把漢獻帝迎過來,聲勢大漲,而且漢獻帝很快就給了袁紹一個公開批評,說他:地廣兵多而專自樹黨,不聞勤王之師而但擅相討伐。

搞得袁紹連忙寫檢討。

這時候,袁紹這才發現自己走寶了,想讓曹操把天子送到鄄城。這個地方離袁紹很近。曹操當然不會這麼傻,自然不會理會他。

那曹操迎獻帝是不是他戰勝袁紹的重要原因呢?

應該不是,槍桿子裡出政權,漢獻帝其實就是一個政治宣傳工具,但袁紹同樣可以反宣傳,清君側嘛。


腦洞歷史觀


這跟實力沒關係,當時,漢天子已經是沒人要的賠錢貨與定時炸彈,關東群雄沒人敢要,曹操當時挾天子,那是一次巨大的冒險,群雄當時暗地裡恐怕都在笑他傻。

首先,當時關東未平,流寇遍地,經濟崩潰,奉天子太耗精力錢糧,而且也令不了誰,徒惹麻煩。

第二:現在皇帝身邊的大將韓暹、楊奉,都是白波賊出身(白波乃黃巾軍之支部,董卓把持朝政期間在幷州白波谷起義,盛時有眾十餘萬,後遭涼州軍鎮壓,大部投降朝廷),倚仗其攻,彪悍難制。跟他們打吧又投鼠忌器,怎麼搞?就算搞來了又能怎麼樣?這年頭皇帝說話屁都不是,就怕到時沒“令”到人,反自成了出頭鳥,被人搶打群毆了。

況且,挾天子不但令不了諸侯;且有可能為天子所挾,鳥盡弓藏了!當年光武帝劉秀的哥哥劉縯為了革命隊伍的團結,而選擇向劉玄稱臣,結果權力被慢慢侵蝕,最終含恨而死,此亦足可為鑑。

所以,獻帝東歸時,河內太守張楊、河東太守王邑兩位小軍閥倒是接濟了一下獻帝,可惜他們實力太差,根本負擔不起一個國都的開銷與重建工作,所以只意思一下就跑了。

獻帝寄予厚望的呂布則根本沒來,只回了一封書信,說自己在徐州的日子也不好過,飢一頓飽一頓的,有時還得靠袁術接濟,實在沒有能力報效朝廷。漢獻帝只得一聲長嘆,還是回詔嘉勉了呂布一番,並擢升呂布為平東將軍,封平陶侯。可惜獻帝的使臣在兵荒馬亂的路上把任命書、將軍印,以及封侯的丹書鐵劵都給弄丟了。使者只得又回到洛陽,導致呂布和漢獻帝失去了聯繫,且此生再也未得機緣相見。

張楊、呂布、王邑等人實力不足也就罷了,鼎鼎大名的袁氏兄弟總得拉漢室一把吧!然而,袁術在聽說天子蒙塵後,卻召集群下說:“今海內鼎沸,劉氏微弱。吾家四世公輔,百姓所歸,欲應天順民,於諸君何如?”竟不但不想迎漢帝,反有了取而代之的想法。

這位出身高貴,又有著嚴重的自戀傾向的公子哥,終於說出了漢末群雄敢想而不敢幹的事兒。

袁術沒來也就罷了,畢竟是外人,最讓獻帝失望的,是劉表、劉璋、劉寵、劉備等宗室豪傑,居然也一個沒來迎駕!

所以,當時袁紹雖已大敗公孫瓚,佔據幽州大部,算是州域粗定,養個天子不成問題,可這時郭圖、淳于瓊卻提出反對意見:“今群雄並起,各欲為帝,如迎天子,動輒請示,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抗命,諸多不便也!”袁紹一聽也有道理,我四世三公的金字招牌已經很響了,不需要加塊皇帝的爛招牌在身邊,何況我當年曾帶頭反對改立獻帝,並曾質疑過獻帝的皇子身份,而與韓馥合謀欲立宗室劉虞為帝,這事兒雖沒成,但必已得罪了獻帝,如今又再去迎奉他豈不很尷尬?算了,不管三七二十一,我先去將公孫瓚斬草除根了再說,這年頭誰兵多地廣才是老大。


千古名將英雄夢


“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袁紹的謀士沮授說的,但是袁紹沒有采納。因為他不僅怕麻煩,還怕迎來天子丟了自己的權力和地位,這是極度不自信的表現。

沮授的說法是:

“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

就地理位置和整體實力而言,袁紹的確是最有機會得到漢獻帝劉協,從而實現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只可惜,好謀無斷的袁紹錯失了絕佳的機會。

既然袁紹不奉迎天子,那曹操集團是怎麼做的呢?

曹操的謀士毛玠同樣向曹操提出了類似的建議,他勸諫曹操說:

“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軍資”。

曹操經過深思熟慮後採納了毛玠的建議,而且迅速做出了行動。在東漢末年這個群雄逐鹿的時代,可見有先見之明和當機立斷是多麼的重要。<strong>

咱們再來對比一下沮授和毛玠的建議,筆者認為後者的建議更周詳慎重。挾天子以令諸侯和奉天子以令不臣雖然大體意思差不多,但是給世人的感覺就是前者是一個霸道的軍閥為了滿足權力和慾望所為。而後者則像是一個忠臣良將的英明之舉。

所以就權謀方面的能力來看,毛玠是比沮授要高一個檔次的。

通過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成功案例,咱們再來探討一下袁紹為什麼不挾天子以令諸侯?

沮授主張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袁紹帳下立馬有其他的謀士跳出來反對,他們認為漢獻帝劉協已經沒有利用價值,迎奉天子過來只會給自己增加累贅。

天子來了到底朝拜還是不朝拜呢?做什麼事情或許下什麼命令是不是也要請示一下天子呢?要是天子和自己的意見不一致,那就麻煩了。

袁紹贊同這種看法,他認為自己的實力最強大,完全不需要皇帝這個招牌,而且這個皇帝是董卓立的皇帝,當初自己組織義軍討伐董卓,現在如果供奉這個皇帝,那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臉嗎?

而以前那個少帝劉辯又已經被董卓給殺了,所以袁紹他並不打算迎奉漢獻帝劉協,而是想在自己的地盤另立一個皇帝(他的心儀人選是劉虞,可惜沒有得逞)

在對待皇帝方面,董卓的做法是廢掉一個再立一個,袁紹的做法是想在自己的地盤立一個,而袁術的做法則是自己當皇帝。曹操確實比其他諸侯更高明,他選擇了成本和風險最小的方式,就是奉天子以令諸侯。

總之,袁紹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一方面是因為他本身的整體實力,令一方面還在於他好謀無斷還怕丟了自己的權利和地位。


醉愛談歷史


看了一些回答,基本不得要領,都是些死讀書讀死書的貨。

首先且看,袁紹起家的資本是什麼?是“汝南袁氏”名門招牌,是“四世三公”的強大號召力。袁紹有自己的軍隊嗎?是沒有的。

面對“十常侍亂政”,袁紹是無能為力的,想要匡扶朝政也只能藉助大將軍何進。於是他對何進說:“從前竇武準備誅殺內寵,而反受其害,原因是事機不密,言語漏洩。五營兵士都聽命於宦官,竇武卻信用他們,結果自取滅亡。如今將軍居帝舅大位,兄弟並領強兵,軍隊將吏都是英俊名士,樂於為將軍盡力效命。一切在將軍掌握之中,這是蒼天賜予的良機,將軍應該一舉為天下除掉禍害,以名垂後世!”

面對猶豫不決的的何進,焦灼萬分的袁紹還是無能為力,只能再一次獻策說:“可以調集四方猛將豪傑,領兵開往京城,對太后進行兵諫。”

且不說袁紹的計策是好是壞,這都透漏出一個事實,袁紹沒有自己的軍事班底。

袁紹的獻策最終導致了董卓進京,這一“引狼驅虎”之計使搖搖欲墜的大漢王朝更加的雪上加霜。袁紹看不慣董卓的頤指氣使,又逃出了京城,逃亡到了冀州。袁紹逃到冀州後就猛虎入山林,蒼龍歸大海了嗎?沒有的!被冀州牧韓馥限制了行動,軟禁了!當然這種軟禁可能並不一定全部是惡意,也有保護的成分。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關東州郡起兵討董,推舉袁紹為盟主。袁紹自號車騎將軍,與河內太守王匡屯河內,韓馥留鄴,供給軍糧。豫州刺史孔伷屯潁川,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與曹操屯酸棗,後將軍袁術屯魯陽,各有軍隊數萬。

什麼是 “盟主”?這是股份制企業的外聘職業經理人(自己沒股份),這和一個行業協會的會長也強不了多少!這個“盟主”的來歷也不是因為袁紹個人實力超強,那是因為“汝南袁氏”名門招牌,袁家“四世三公”的強大號召力,是袁紹袁家長子的身份。如果阿貓阿狗是袁家的長子,換成阿貓阿狗也一樣。當然這個裡面還有一個巨大的隱患,袁紹雖然是袁家的長子,但是是庶出,也就是小妾生的;袁術雖然是袁家的老二,卻是袁家嫡出的,也就是袁術的親媽才是袁老爹的正房媳婦。這就存在了誰能代表“汝南袁氏”的爭議,也直接導致了袁紹袁術兩兄弟的面和心不合。

“汝南袁氏”名門招牌也好,“四世三公”的顯赫地位也罷,哪裡來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那都是皇家給的!各路諸侯因為你出身名門身份顯赫就推舉你當“盟主”,你比皇帝還名門還顯赫嗎?如果把皇帝迎接來了,大家會以皇帝為中心還是以你袁紹為中心?這是袁紹的心病!治不好。

這種“加盟制”的組織結構,盟主對各個所屬軍隊的控制是不可能太有力的。所以順豐的老闆王衛才會把所有的加盟點全部改為直營,這樣才能加強控制嘛。這種情況下,無論謀士們理由多充分,袁紹都不可能冒險“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且不說當下袁紹就對加盟進來的軍隊有一定的指揮權,就算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了,也不見得能夠命令得了沒有加盟進來的各路諸侯們呀。要是再被自己的兵馬像呂布殺董卓一樣來一個“清君側”,自己可就真的是死無葬身之地了。

咱們反過來看曹操,人家起家的資本是什麼?是散盡家資(含孝廉衛弘資助部分)招募的“義兵”,是本家兄弟曹仁、曹洪,是自己完完全全一手建立的“曹家軍”。

這就是百分百自己控股的私有企業,曹操自己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

這樣的企業,員工會怎麼想?我吃曹老闆的糧,拿曹老闆的餉,我就給曹老闆幹活,我管你什麼國家總理皇帝老兒,我不伺候!

所以曹操是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袁紹不行!這裡有個人性格、胸懷、眼光、能力的問題,更多的是各自的組織結構決定的。


南柯


袁紹的自我辯解:我該舉什麼旗、走什麼路?

大家好,我是袁紹袁本初,後世之人但凡提到我都是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說我手裡明明握著一副好牌,最後還是給我打爛了。尤其是說我不懂政治,不知道拉大旗扯虎皮,這種評價是不中肯的。舉什麼旗、走什麼路是我們這群創業者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在這裡我做幾點說明,聊以自辯。

1.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得到的有恃無恐。漢末亂世,大小軍閥都想自己創業幹革命,真正想要匡扶漢室的幾乎沒有,有也是喊喊口號而已。幹革命就得樹立自己政治旗幟,用於籠絡人心,招攬人才。“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得到的有恃無恐。”這句歌詞形象生動的展現了我們這群創業者的內心。

沒有聲望的就要扯虎皮拉大旗,像我這種大軍閥,勢力雄厚,聲望極高,就不那麼需要了。我年少時就結交黨錮人士,反對宦官勢力,博得聲名。董卓禍亂宮闈,我聯合關東諸侯聯合討伐,作為盟主,得到天下人的擁護。後來我統一了黃河以北,家裡又是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地,對我來說,我不需要漢獻帝這面政治旗幟。

但是對於出身低微、實力單薄的軍閥而言,匡扶漢室就是最好的一面旗幟,曹操如此,劉備也是如此。漢獻帝就成為大家哄搶的一塊香餑餑,但漢獻帝從始至終就是一面政治旗幟而已,用著不順手了隨時都會被丟棄。

但是我也有自己的問題,我以為自己不需要的就是別人也不需要的,我以為我不喜歡吃的糖曹阿瞞也不喜歡,事實證明他騙了我,但主要責任在我。

2.我倆尿不到一個壺裡。當年董卓領兵進京後準備要廢少帝立獻帝,我當場就翻臉了。董卓立的漢獻帝劉協不具有政治合法性,是董卓的私心在作怪。大將軍何進的外甥少帝才是根正苗紅,可惜被董卓殺害了。所以說,從一開始是我就和漢獻帝劉協尿不到一個壺裡,彼此是看不順眼的,在內心深處我不認可漢獻帝劉協。董卓遷都長安後,我想另立幽州牧劉虞為帝,奈何這小子膽子太小,最後作罷,還得我擼起袖子自己幹。所以不能說我沒有政治眼觀。

3.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我是一個玩弄政治的高手,在政治上我一直處於主動和優勢地位,從結交黨錮人士、到緊跟大將軍何進、再到討伐董卓。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漢獻帝竟然公開批評我,在政治輿論上我一度處於被動地位,不得已做了自我檢討,但這是一時的,是權宜之計。我幹掉公孫瓚後,馬上掉轉槍頭,以清君側之名,大舉討伐曹操。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陳琳的那篇出征檄文《為袁紹檄豫州文》,政治口號這種事情,怎麼說都行,就看你怎麼引導輿論了。

4.我最後的總結陳詞。有人把我的失敗歸結於不知道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是言過其實了。我人生的轉折點是官渡之戰,是由於在戰爭的關鍵時刻許攸投敵叛變,導致我戰爭失利。但誰還沒打過敗仗呢?聽說阿滿在赤壁鬍子都被沒燒沒了。再說了官渡之戰雖敗但是未傷元氣,我還有翻盤的實力。

有人會問那為啥沒有翻盤呢?那就是另外的故事了,下次有機會再跟你們嘮。


連古通今


公元195年,也就是興平二年(195年),董卓的西涼軍李傕、郭汜二人各自擁兵搞內訌,把個長安城幾乎變成一片廢墟。獻帝劉協趁際帶領一幫王公大臣在楊奉、董承等的護衛下倉皇逃出長安,輾轉東行到達洛陽,擺脫了李、郭的控制。

到達洛陽也是一片廢墟,滿目荒涼,驚魂未定的漢獻帝舉眼往全國一望,天下諸侯,袁紹和曹操兩大勢力正在爭奪中原地區,劉表和孫策分別佔據了荊州、江東,劉璋割據益州,韓遂、馬騰佔有涼州,公孫度盤踞遼東,都忙得不亦樂乎。

找誰勤王呢?論實力,論條件,當然袁紹是最合適的人選。袁紹的謀士沮授認為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於是向袁紹建言:“西迎大駕,即宮鄴都,挾天子以令諸侯,誰能御之!”。在沮授看來,獻帝東還,無疑是一面可利用的旗幟。這個時候迎奉天子,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地位,“號令天下,誅討未服”等於掌握了戰略至高點, 實在是機會難得。

可惜後來歷史發展,我們都看到了。袁紹猶豫良久,但最終還是沒有采納,錯失大好機會。反到是曹操捷足先登,將天子牢牢掌握在手中。那麼為何袁紹不願意西迎獻帝?

分析當時形勢和袁紹個人性格,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究這個問題。

一、袁紹其實對獻帝的正統治性並不認可。

獻帝是董卓亂政後,自行廢少帝,逼死何太后,而立的。袁紹曾是何進的部下,是擁立少帝的,從內心裡對董卓所立漢獻帝是不認可的,不認為是正統,所以當初率十八路諸侯聯合進攻董卓,就有這層意義在裡面。在董卓立獻帝后,袁紹曾想要聯合袁術、曹操一道,另立幽州牧劉虞為皇帝,。儘管袁術和曹操皆不同意,但袁紹仍堅持己見。從這一舉動上,就可看出袁紹對漢獻帝的合法性是內心抵制。

二、袁紹對挾天子真能令諸侯還心存疑慮。

其實“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把戲,董卓,袁紹之所以不願挾天子,主要原因是他不相信挾天子可以號令諸侯。挾天子政策最早的執行者其實是董卓,董卓的部下李傕、郭汜都已經玩過,然而各路諸侯並不買賬,甚至組成聯盟討伐,朝中的王公大臣也不感冒,搞得董卓被殺,西涼軍相互攻伐。前車之鑑,就在眼前,所以袁紹非常猶豫。

三、袁紹覺得漢獻帝是個燙手的山芋。

袁家是當時有名的世家大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滿天下,有這樣一塊金字招牌,天下士族慕名投奔,袁紹的事業發展非常順利,短短五年間,從一個渤海太守發展成為關東諸侯中最有實力的軍閥,坐擁冀州,並佔領幷州、幽州、青州大部分,實力相當雄厚。迎不迎奉天子,並不是非常急需,而且真把天子這尊神請回來,以後行事不免束手束腳,還是個麻煩事。畢竟袁紹也有自己獨立稱帝的小心思,只不過不好意思說出來而已。

以業餘視角品讀歷史,用淡泊心態談笑古今,掌心讀歷史歡迎各位看官繼續關注點評!


掌心讀歷史


對待天子問題上,袁紹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通過擁立新天子以自重。據史書記載,在董卓亂政時,袁紹等人意圖擁戴宗室、幽州牧劉虞為帝,只是在曹操、袁術等人的激烈反對下,加上劉虞堅決不從,最終未能成行,擁立天子的計劃腹死胎中。

第二個階段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是在聽聞漢獻帝東歸的過程中,袁紹手下首席謀士沮授提出來的,只是袁紹開始有些猶豫,他擔心皇帝來了自己的位置怎麼擺,如果皇帝和自己意見相左該聽誰的,等他回過神來的時候卻被曹操捷足先登。

第三個階段是意欲天子自為。袁術稱帝后,被群起而攻之,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想把帝號和玉璽讓給這個一直瞧不上的哥哥。袁紹爽快的答應了,只是袁術病死在途中,這個願望又落空了。

我們不難發現,從擁天子到挾天子再到天子自為,袁紹每一步都未能成功,為什麼呢?

好謀而無斷,猶豫不決。可以說,袁紹在兵力地盤均強於曹操的情況下卻被對方消滅,和自己好謀而無斷的性格有直接關係,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在他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靖遠0204


袁紹本是四世三公,有著優越的成功的條件,卻自身的原因在歷史的舞臺中早早的領了盒飯。再加上短視,與挾天子以令諸侯失之交臂。殊不知,萬事萬物都是相對立的。害怕漢獻帝的到來,失去自己本有的權利。就算如此,一個光桿司令能成什麼氣候?可漢獻帝的大名,卻能做很多一個諸侯無法完成的事。再有就是作為一個人主,做不到兼聽則明。在這個問題上,不同的謀士給予不同的建議,卻總是被那些意見牽著走,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袁紹這樣的性格,當時可以得出結論,已經不易,更別提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件事了。


春秋戰國歷史故事


袁紹是有機會迎獻帝的,但他沒有抓住機會。這一點上也確實如後來荀彧和郭嘉對袁紹的評價。荀彧評價其“紹遲重少決,失在後機”,而郭嘉評價袁紹為“多謀少決”。


根據《三國志.袁紹傳》的記載,在獻帝還洛陽的一路,袁紹是派了郭圖為使面見獻帝的,而郭圖回來後,建議袁紹“迎天子都鄴”,但袁紹沒有聽從。但《獻帝傳》裡記載的是沮授建議迎獻帝,袁紹本欲從之,卻被郭圖和淳于瓊勸阻,這兩個版本不管哪個是真實的,都能看出袁紹此時政治敏銳性確實不高。

沮授說紹雲:“將軍累葉輔弼,世濟忠義。今朝廷播越,宗廟毀壞,觀諸州郡外託義兵,內圖相滅,未有存主恤民者。且今州城粗定,宜迎大駕,安宮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紹悅,將從之。郭圖、淳于瓊曰:“漢室陵遲,為日久矣,今欲興之,不亦難乎!且今英雄據有州郡,眾動萬計,所謂秦失其鹿,先得者王。若迎天子以自近,動輒表聞,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拒命,非計之善者也。”授曰:“今迎朝廷,至義也,又於時宜大計也,若不早圖,必有先人者也。夫權不失機,功在速捷,將軍其圖之!”紹弗能用。



反而曹操迅速迎回獻帝於許昌,並以天子名義收腹了河南地區,關中勢力也紛紛依附了曹操,這一來袁紹看了才開始眼紅,於是派使者送信至許昌,要求曹操“徙天子都鄄城以自密近”,真是可笑至極,曹操當然不會同意,但為了“安撫”袁紹,實則羞辱袁紹,借天子之名先賞袁紹太尉,後賞袁紹大將軍,拜為鄴侯,袁紹大怒道:“曹操當死數矣,我輒救存之,今乃背恩,挾天子以令我乎!”並拒絕接受封賞,可見袁紹此時情商也是很低。


棍哥觀史


首先袁紹實力沒有遠勝於曹操,兩人實力四六開還差不多,到官渡時基本五五開了,只不過曹操需要分兵防禦南方和西方而已。

當然袁紹錯失獻帝還是自己判斷失誤,他從來就看不上這個董卓立起來的皇帝,之前打算過另立皇帝,而且袁術計劃逃往河北時袁紹也答應接收了。可以看出袁紹是對漢獻帝不太感冒的。

後來發現這塊招牌確實有點用,便向曹操要求將皇帝住所遷至雙方交界的一個城市,曹操當然沒同意。

歸根結底還是袁紹個人原因,本來他是有機會也有實力做的,但個人意願不強,怕有皇帝在身邊做事受限制。

不過我個人認為袁紹的想法也不是沒有道理,後來曹操確實經常陷入漢室朝廷的政治鬥爭中,以至於拿下河北後自己住在鄴城,皇帝留在許都。

我提出一個觀點,漢獻帝是把雙刃劍,有用沒用都有理由,只不過袁紹官渡戰敗了,所以看起來他做什麼都是錯的,其實也未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