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河南十位歷史專家明確指出“客家大遷徙已證明造假”,你怎麼看?

珠三角廣府人


“客家”是近代名,歷史就是畲族和各時代遷移在山區的移民,通過相互血緣關係形成的,具體從楚開始,但漢代影響最為深遠。這是因為漢代閩粵贛三角區域就是劉邦說的“亦越之世”。意思就是本地民族。

長期以來,後世學者都灌輸南越國、閩越國即是今天的廣東、福建的觀點,其實這種觀點都是犯了“以今斷古”的毛病,再有就是“漢承秦制”,把漢初一百多年的封侯制一筆勾銷了。而恰恰是漢初的分封制,決定了今天的畲族及其分支民系。

司馬遷《史記》的列傳,是並列的傳記,說封國的歷史當然就是國名元素並列。《東越列傳》並沒有對應的國名“東越”,而是東甌、閩越列在一起的傳記。《南越列傳》是指南(海)國、(南)越國並列在一起的傳記。列傳是司馬遷首創,《史記》索隱曰:“列傳者,謂列敘人臣事蹟,可傳於世。”而二千多年來,史書及專家學者都誤導後人《史記》(南越列傳)是南越國列傳。這有原作受到肢解、篡改的原因,也有學者專家迷信正史的病因。

史學大師錢穆曾經論證《孫子吳起列傳》裡面的孫臏是虛構的人物,其實從隋唐起就認定《孫子兵法》是孫武一個人所著,卻不知“孫子”指的是吳孫子孫武、齊孫子孫臏,取“孫子”是代表,卻誤導了後世。這和《南越列傳》就是同一個格式,南海國也是被專家認為是虛構的,卻不知司馬遷其實是用“南”字代表南海國。

閩越餘善被漢武帝滅國遷眾,史定被賜揭姓世襲秦定揭,秦定揭和漢海陽構成揭陽符合邏輯。南海國雖然先於兩越被滅,但滅兩越的功臣史定世襲原南海國,就說明原南海國地域並沒有被其他封國瓜分,被滅後就歸屬漢廷,所以《史記》才記載成“及越揭陽令自定屬漢”,“及”在今義有“以及”的意義,即“以及”“越之世”揭陽令自定屬漢,世襲,當然就涵蓋前史,即涵蓋定揭、海陽,“及越揭陽令”就是漢廷的定揭海陽令,再者,史定是漢廷的高級將領,不可能是趙佗南越國的揭陽令,這一點可證明漢揭陽不屬南越國,是否屬漢南海郡還待考證,因為漢初地圖顯示韓江東岸歸湖以南存在一個和番禺一樣的圖示。

《史記》沒有記載秦“定揭丞印”,《呂后本記》又代替《惠帝本記》,漢惠帝時期的歷史記載缺失,漢惠帝在位8年,海陽齊信侯就是漢惠帝時提拔為東甌王的。漢廷在200多年後才補記海陽齊信侯地望在遼西郡,明顯就是後世篡改的,後世“確定”的。所以《前漢書·地理志》記載海陽齊信侯在遼西郡海陽縣就不會是真的。

兩漢皇室因為《 史記 》涉及諸多皇家秘事,因而特意令楊終" 受詔刪巜太史公書》為十餘萬言",並且對巜史記》進行續補。後世流傳的全都是篡改過的版本。《惠帝本記》就是被《呂后本記》代替或被刪去的,按司馬遷的為人,原作斷不可能不記正統《惠帝本記》。

理順了漢初的歷史脈搏,整個漢代本區域的歷史軌跡就非常清晰了。

因為此時,南越國、閩越國被滅,且閩越國剛被漢武帝滅國遷眾,本區域的三個主要人物,也就是三大勢力,也就填充了閩越舊地,他們是①本土武侯舊部,南海國滅亡後畲族四散,便形成了今天畲族聚居地,又因畲族多是聚居山民,並沒有受歷代移民的影響,所以保留了漢代最原始的狀態;②“其民便附”的甌越籍齊信侯後人,在兩個海陽之間往來,就形成了新的閩越人;③世襲揭姓的中原籍史定後人,在此生活了近千年,因而就形成了客家人。族譜的記錄只能是參考,不能做史實。《史記》都是漢廷篡改的,何況是利益集體組成的私人族譜。每一個家族要獲得認同,都必須首先依附於群體,犧牲真正的族譜!胡適都說自己是李唐後裔,祖上不姓胡是姓李!


幻影千度


這種學術爭論是正常的!

我們廣西的漢族人。只要不說客家話的,多數人都說自己的祖宗是從山東過來的。2014年我去山東濰坊(青州就在濰坊市管轄範圍內)。問了一下當地人,他們對我的說法茫然不知。一細談才知道,現在的山東人多數是明朝初年才從山西移民來的。

而我們廣西的漢族人有的移民到廣西已經有千年之久,有點已經五六百年。

所以現在的河南人說客家人的移出地“證明是造假”未免太武斷。只能說,缺乏證據比較合適!


村夫論述


此問題不值一辯。

本不想理會,但關乎客家人聲譽,還是決定發一發聲。我從以下幾點駁之:

一、傳統

包括客家人在內的南遷漢人保留著中原漢人遺風,客家人崇文重教、耕讀傳家、崇尚節儉。客家人對儒家文化的理解和繼承,甚至如今的北方人都不及。中國傳統節日,客家人無一不過,甚至形式更加傳統。

二、方言

客家方言有六聲,發音與中古漢語也極為相似,不瞭解自己網上查去,不想多費口舌。客家話還保留了中古漢語的詞彙,如著(穿)、髀(大腿)、曳(搖)、歸(回)、食(吃)等等,數不勝數,如果你瞭解客家話,你會覺得有的客家口語都像文言文。

三、族譜

客家大遷徙的證據,你翻一下客家人的族譜就可以得知。客家人的族譜如果造假,不可能從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前就開始造假;如果造假,不可能整個客家地區包括贛、粵、閩、桂、臺、港、湘、川等地的客家人全部一起造假;如果造假,難道客家人在宋代被編入客籍(意為外來人口,為和當地土著區分)的史料也是造假?

客家人的族譜記錄了遷徙足跡,客家是漢族中最漂泊的民系,但客家人從不忘家族的榮耀,對自己從哪裡來從來不敢忘記,這和古代漢人的家族觀念並無二致。

四、堂號

客家地區,每個家族都有堂號、堂聯,有自己的祠堂,每年都會大規模祭祖。對於祭祖尊祖,沒有比客家人更重視的了。去看看客家民居的門聯,你會發現各家各戶都有著中原的郡望。我們家族史上祖籍彭城(今徐州),堂號是彭城堂,我家搬過幾次家,雖然住在小區房,但是不管搬到哪裡都在客廳掛一個小小的祭祖神龕,上書堂號和堂聯,初一十五我爸媽必點蠟燒香(環保的插電的香燭)。

五、客家人為什麼不被認可

客家人不被認為是南遷漢人,主要有別有用心的人拿客家人與南方瑤畲民族的結合說事,故意放大。

客家人與瑤畲民族的結合,這一點我們不否認,但瑤畲民族人數很少,遠比北方胡人少,而且那是客家人用漢文化同化他們的過程,此外瑤畲不僅和客家人有融合,和南遷到南方的漢族各大民系都有融合(和浙閩贛粵湘黔等省的非客家地區都有融合),而且這遠比處於民族大融合漩渦中心的北方地區程度更輕。

發展到今天,漢族中沒有哪一個民系敢說自己血統絕對純正,特別是經歷過各種戰亂(如五胡亂華、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的河南等中原地區。現在的中原人已經不是古代的中原人了。

凡事得客觀,你可以發表你的觀點,但請拿出證據來,不要信口開河,不然會傷害別人,也顯得自己無知。




一起閒談吧


這又是個標題黨,典型的挑撥漢族人,我就是河南人,南北本來都是一家,從古代氣候和地理環境而言,大部分都是華夏的苗裔,後來吸收其他部落,大家都是同族同宗,這個標題故意挑起紛爭,挑撥南方人罵河南人,河南人罵客家人,仔細想想,漢民族自古人口占優勢,不管怎麼戰亂,怎麼漢化別的小民族,最後都是漢民族主體優勢,至於說胡化,蠻夷入漢,這部分人口太少了,笑笑而已…標題黨真的是居心叵測,我們需要的是團結,倒是一小部分異端分子,民族敗類生怕人民團結,煽風點火,無恥行徑,實在非君子所為!!!


dongfang28817645


作為客家人,沒有系統的論據來反駁,很覺得遺憾。但就舉兩點來反駁下:

一、客家以氏族傳承,多有家譜,從哪來,我們自己很清楚,跟哪些學者放了什麼屁,不影響我們自己的傳承。客家的習俗中,祖宗、拜神、嫁娶、用具等等,哪一點是少數民族的延續?有興趣的,可以拿客家習俗和河南等中原習俗比較,不但習俗接近,飲食習慣也很相似呢!

二、客家話是一個具備鮮明特點的語系,儘管分散華南的客家話已經多有變化,但不同區域說的客家話,相互間還是聽得懂。且根據歷史記載和古詩詞來佐證,客家話在唐代應當是中原官話,宋代時中原官話變成了粵語,這是歷史論證達成一致共識的。


DS忠正愛華


陝西人說他祖上是秦人,我會笑笑問他,烽火連天經歷兩千年,屠宰之地的你們祖先恨不得有一對翅膀逃的無影無蹤。四川人說他祖上是劉備從中原帶來的人,我會問他聽過張獻忠沒有?聽過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沒有?中國的人口流亡從來沒有停止過,越是中原地區越是不可相信現居人口的祖上是原來的土著。50年後,我也會懷疑廣州城內的人是否本來的廣州(廣東)人,即使他能說一口流利的粵語而不是普通話(看形勢發展是普通話)。論到研究可信度,香港就是一個語言與族群活體研究城市。才70年光景,來自全國各地的移民難民後代幾乎全部操“港式粵語”否則,就是“非我族類”。


粵風溫潤


那幾個學者是什麼學者?“鞋者”吧?!原諒我罵人了。

身邊有不少河南的朋友,每次聊起一些風俗習慣無不驚訝怎麼如此相同,從飲食的日常端倪到發音的某些部分,再到生活習性,舉不勝舉。

更甚者我們曾討論過(這裡先賠個不是,絕對不帶什麼色彩)一些壞壞客家人的劣根性和部分壞壞河南人如出一轍。

另,客家人的祠堂堂號、族譜都可以溯根,這裡說幾個:三省堂、豫章堂、潁川堂……三省堂為曾姓,是來自山東;豫章堂羅姓,來自河南,潁川就不必說了,河南潁川,而且潁川堂更是幾個姓氏的堂號。族譜是每一個客家姓氏族群都有的,清晰地詳述開基祖落基時間、地點、來於何處、遷徙路線,一直詳細地描述到近代,並且族譜三至五年一更新。

第一次回答這麼多,只是見頭條最近很多居心叵測的人在挑動分化一些東西,舉報多次,仍然層出不窮,而且問題越來越令人憤慨作嘔,才落筆作答。希望網友們擦亮眼睛,更希望那些所謂的學者和專家不要再譁眾取寵,說些貽笑大方的話了。





杯酒醉清秋


看了評論區感覺這個題目沒能展開,導致一些人故意疑惑否定。怎麼說?

這要回到1997年。筆者創作拍攝的電視片《中國客家人》殺青後,為慎重起見,邀請了全國各地238名知名客家學教授學者參加對該片的評審。其中,河南省有四個大學16人之多。為什麼要請河南史學家多呢?因為客家人自稱是“中原衣冠南渡的後裔”。

評審會在深圳龍崗區政府大廳舉行。我們當時還擔心專家評審會產生爭執不下情況,以舉辦龍崗區首屆客家文化節的名義準備了幾套預案。總得讓客人高興而來愉快而去。沒想到,15集電視片播完後,竟獲得到會201位專家的一致通過。在場的該片總顧問,省政協副主席兼省客家聯誼會會長黃浩先生高興地詢問河南大學一老教授: “這部片子說客家人是南宋時漢畲民族融和體,不是過去說的中原衣冠南渡。你怎麼看?” 河南老教授說:“這才是實事求是的!過去有些人喜歡攀龍附鳳,以為讀書求官,做官光榮,播遷四海,光耀祖庭。這是典型的封建思想。”

這次評審會後,廣東梅州舉辦了首屆全國客家聯誼會。會上,有河南學者提出反對客家人遷徙說,將《中國客家人》作為案例,引起大會重視。後來聽說有十多名教授學者聯名簽署反對羅香林的“客家遷徙說”。

因為這已不關筆者的事,也就不知道其中的奧秘。


嚴家慶


很想聊幾句,希望客家的各位朋友冷靜。看到很多評論,什麼粵語是古漢語,什麼客家人是中原人從中原遷移來的,我認為大部分為假的!為什麼?一粵語為什麼不是古漢語,古代的文化是由士族文化為正宗,至今沒有證據顯示嶺南地區,有士族遷入,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就更是如此,因此,粵語為少量從湖廣,江西,福建等地遷入的漢民與百越民族,長期共同生活產生的語言。二客家人其主體血脈非漢民,因為路途遙遠,而且嶺南自古毒瘴之地,古代人遷移於此,百不存一的,所以直到清末,醫學相對發展了,才有下南洋。有人說廣州自古就已開港,那也是從近海而來,而非陸地,受古代航運所限,漢民數絕對算少數,也有人說,其家譜什麼從唐,宋遷移而來,對不起,中國的家譜除孔氏外,均為清朝時重寫的,真實度少之又少。


手機用戶61682623022


首先,科學不是打群架、人多就結果正確。

愛因斯坦發表相對論後移居美國,納粹組織了一百零幾位德國控制下的科學家聯名發表文章,正面相對論是錯的。

面對記者就這場證明的提問,愛因斯坦回答:如果真能證明我錯了,一位科學家就夠了!

所以,十位學者的證明並不能增強證明的效力,反倒對證明的動機產生疑問。

其次,歷史學屬於驗證性學科,在未能根本確認或否認前,多種有依據(哪怕是孤證、不完整的證據)的學術觀點都應該得到尊重。

而作為平民教育的相關歷史,則需要按照當時相對得到承認更多的學術結果去採信。

比如,在挖掘到殷商遺蹟前,商朝的存在就是未有定論,至根據甲骨、甲骨文的線索挖掘到殷商遺蹟後,商朝的相關歷史才成為定論。

而“衣冠南渡”的相關問題,當下並無定論,應當鼓勵百花齊放。

~~~~~~~~~~~~~~~~~~~~~~~~~~~~~~~~~~~~~~~~~~~~~~

“衣冠南渡”之所以被重視、被爭議,在於封建文化下對正統地位的追崇——如果衣冠南渡被證實,則嶺南客家人文化更接近於古中原文化;如果被證偽,則現在中原地區的文化與古中原文化沒有太大差異。

類似爭正統的觀念習俗,不僅體現在對衣冠南渡這樣歷史課題的爭論上,包括日本人推崇的“崖山之後無中國”(給日本現代文化帶來更多正統自信)、韓國人的天下任何東西都是韓國人發明的,都是這種以正統沿襲來提高文化自信的習慣/陋習。

~~~~~~~~~~~~~~~~~~~~~~~~~~~~~~~~~~~~~~~~~~~~~~~~~~~~~

封建社會結束,封建意識也該退場了!

是否正統的爭論本就缺乏現實意義——若有衣冠南渡,能讓中原漢文化重新光大的核心也不是古中原文化(目前是沿襲下來的中原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結合);若衣冠南渡不存在(含文化意義的不存在),也不能代表現代中原文化可以獨立拒絕外來先進文化而獨立發光。

~~~~~~~~~~~~~~~~~~~~~~~~~~~~~~~~~~~~~~~~~~~~

專家們爭論的,其實只是文化融合發展下,哪支對現代人影響更多而已。

這種多少的爭論,對發表論文/評職稱、拿課題費有用,對現代人的現代生活幾乎完全沒有影響、也不該有任何影響。

對於歷史課題,有充分的瞭解就足夠了。

當下的生活裡,有衣冠南渡也不代表著應該用河南話或秦腔去朗誦李白杜甫的詩歌。衣冠南渡被證偽也不代表著粵語/閩南語就應該比標準普通話更值得推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