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年,北京“大院裡的孩子”,為什麼都喜歡穿“軍裝”?

對於“大院裡的孩子”這個特殊青年群體來說,前途基本不需有太大擔憂。那個時期軍人子弟,擁有特殊的社會地位,中學畢業後可以不用去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可以入伍參軍。軍人子弟“根紅苗正”,入伍對他們來說要簡單的多。自然他們在生活中就有了很高的優越感。社會上的人對他們也高看一眼。

想當年,北京“大院裡的孩子”,為什麼都喜歡穿“軍裝”?

一、在當時,“大院裡的孩子”參軍不成問題

49年之後,北京的外來人口增多,海淀、朝陽、石景山、豐臺、這四個區基本都是由新移民組成的。老北平的居民解放前參加革命的不多,所以中央黨政軍各部門連幹部帶家屬帶入北京的人口不下百萬。那時候,復興門外的一大片地方有“新北京”之稱。

王朔作品中“馬小軍”為代表的部隊大院子弟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陽光燦爛的日子》中寧靜扮演的米蘭,不屬於“大院子弟”,她之所以要跟大院子弟廝混,就是想通過這層關係參軍。

想當年,北京“大院裡的孩子”,為什麼都喜歡穿“軍裝”?

“其實我也覺得挺沒意思的。既然人家說能幫我,我就利用人家一下,我真是挺想當兵的,可惜我們家是地方的,沒路子……你說他會幫我嗎”

而作為“大院子弟”的馬小軍,當時不過十五六歲,卻以這樣的口吻回答米蘭的疑問:

“只要他爸爸點頭,進他們軍的文工團應該沒問題,回頭我再幫你問問—你琵琶彈的怎麼樣”。

這儼然是軍隊的小主人的口氣。自己參軍不成問題,才能幫助別人參軍,不光是自己能夠參軍不成問題,“四個兜”的軍服也早為他們準備好了。

想當年,北京“大院裡的孩子”,為什麼都喜歡穿“軍裝”?

平民百姓的子弟夢寐以求甚至不敢想望的東西,是“大院子弟”無需“唾手”便“可得”的,換做誰都會有高人一等的優越感。

二、在當時,軍裝是最時髦最氣派最能夠登“大雅之堂”的裝束

共同的優越感把“大院子弟”凝結在一起,使他們有著明確的群體意識,這種意識原因自然是特殊的社會地位。套用當時的一句流行的語言,他們有著明確的“階級意識”。

然而,這些大院子弟雖然在課堂裡面和平民子弟共處一室,那是出於不得已。在課外交往中,他們肯定不會和平民子弟為伍。

那時候,軍裝是最時髦最氣派最能夠登“大雅之堂”的裝束。軍裝的含義,是今日再名牌昂貴的服裝也不能比擬的。正因為如此,那時平民百姓的子弟往往不惜很高昂的價格從復員軍人手裡買一套舊軍裝。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了全國普遍存在的“搶軍帽”的現象。戴軍帽的方式很考究,要把帽子上面的接縫儘量撐起來,出門前得用手捏半天,不少孩子在帽子裡面墊上一圈硬紙殼或者報紙,不如此不足以稱“酷”。

想當年,北京“大院裡的孩子”,為什麼都喜歡穿“軍裝”?

三、普通家庭的孩子們對軍帽、軍裝的痴迷程度

當然,想擺“酷”自然要承擔相當的危險係數。戴軍帽很容易被“飛”,即走在大街上,帽子被騎車而過的衚衕小痞子順勢從頭上摘走。當時城裡的小痞子戴的軍帽,除非家裡有親戚在部隊供職,否則,十之八九是“吃”來的。還有很多搶軍帽的故事,可衡量出當時孩子們對軍帽的痴迷程度。

笑星趙本山曾回憶他童年的故事。偷搶軍人物品是要判刑的,但仍然不知有多少少年為了能擁有那麼一頂綠色的軍帽以身試法,去搶解放軍的軍帽。

青年人模仿軍人穿軍裝是為了表示一種政治立場和精神追求,在對軍人的模仿之外還有一層模仿,就是無法獲得真軍裝的群體。這批孩子既不是軍人家庭後代,人也比較“老實”,沒法“飛”別人的軍帽。也因為經濟原因買不到軍裝。只能用一些方式來仿製真的軍裝。

想當年,北京“大院裡的孩子”,為什麼都喜歡穿“軍裝”?

馮鞏曾經在文章《童年真好》中提到他們並非軍人家庭的孩子,得不到真軍裝,因此真是羨煞一身黃綠色。有一年春節前,為了使他有那麼一套“時裝”,他的母親撕下家裡的被裡,煮了一大鍋水,再放入綠顏料,請姑姑做了一身軍裝。用馮鞏的話說,“當年真是神氣極了”。

還有一個時期時興在帽子上別帽徽,即紅色五角星,這也有真假之分,孩一子們為了迫求時髦,在帽子上別假帽徽,其效果不堪一看,可見當時人們對軍服的熱愛程度。

四、“大院子弟”從小就有的“優越感”

對平民子弟是龍肝風膽的軍裝,對於“大院子弟”是信手拈來。當時,“大院子弟”很容易就把來自“身份”的優越感和身上的軍服聯繫起來。

想當年,北京“大院裡的孩子”,為什麼都喜歡穿“軍裝”?

從出身來看,“大院子弟”是從小就有一種真正的小主人公意識的。他們雖然不是軍人,但卻儼然是軍隊的小主人,也儼然是國家的小主人。“大院”的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方式、期待,都與平民不同。當“大院”的父母用“革命事業的接班人”來激勵自己的子女時,一點都不空洞縹緲,而且,這裡的“革命事業”不包括他們在燈泡廠做工、在醫藥公司賣藥一類工作,而是實實在在地意味著對軍權和政權的掌握。

所以“大院子弟”才是真正從小擁有“遠大的革命理想”的,從小就知道自己將來是“幹大事”的。統率大軍,馳騁沙場,是馬小軍等“大院子弟”從小最普遍也最典型的人生理想。

五、新時代“大院子弟”的“失落”

想當年,北京“大院裡的孩子”,為什麼都喜歡穿“軍裝”?

在高考制度恢復後,部隊院校從戰士中招收學員。這些“大院子弟”也可以通過考試進入軍校,畢業後仍然可以穿上“四個兜”。但“馬小軍”這些“大院子弟”的共性之一,便是對政界內幕的瞭解個個都是“專家級”,與平民子弟相比,他們的文化知識水平則很差。

​“大院子弟”也分為三六九等,只有軍隊最上層幹部子弟在恢復高考之後仍然可以直接免試進入軍校學習,他們在新時期也不會有“失落感”。而像“馬小軍”等佔大多數的大院子弟,或者根本不敢參加高考,或參加高考而榜上無名,而他們父輩的官職又沒有高到可以讓子女免試入學的程度,擺在他們面前的路便只有復員一條路。

想當年,北京“大院裡的孩子”,為什麼都喜歡穿“軍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