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歷史:“七·二八”海嘯襲擊汕頭

潮汕歷史:“七·二八”海嘯襲擊汕頭

在汕頭市內港,榕江西側,那裡曾是一片海灘,潮漲時淹沒,潮退時幹出,面積足有萬畝,這就是牛田洋。上世紀60年代初期,人民解放軍響應毛澤東主席的號召,開進了牛田洋圍墾造田。四十餘年來,這片熱土歷經世事滄桑,既創造過當年圍墾當年種植,畝產糧食1190斤的奇蹟;也有過強颱風來襲,553名年輕戰士學生護堤捐軀的悲壯事件,更有著退田還漁,兩萬多畝池塘蝦歡蟹肥的當代傳奇。如今的牛田洋,有綠樹蔥蔥的十里景觀長堤,有“落霞與白鷺齊飛”的溼地自然保護區景色,也具備了打造水鄉式的休閒旅遊基地的得天獨厚優勢。

人定勝天違背規律教訓慘重

巍峨的“七·二八”烈士紀念碑高高矗立在烈日映照的山崗,彷彿有點孤單,記者到來的時間,空無人跡。碑階擺有花圈花束,鮮花尚未枯萎,是烈士的父母、戰友,兄弟姐妹,還是戀人來祭弔?不得而知。長眠在這裡的年輕烈士,如果今天健在人間,也該是60多歲的老人了……

1962年,解放軍某部戰士們來到牛田洋,圍出7.8平方公里良田。一般剛圍起來的海田要三至五年才能種植,但部隊靠人拉犁耙的方法開墾了圍內的土地,創造出海田當年圍成當年種植的奇蹟。1965年時,糧食已達畝產1190斤這樣的高產量。隨後兩千多名北京等地的大學生也來到牛田洋,與部隊指戰員一起開展農業生產,如我國現任外交部長李肇星就是其中一個。1969年7月28日,牛田洋人還沉浸於荒灘變陸地、鹹地種莊稼的喜悅之中,一場汕頭歷史罕見的12級以上強颱風挾天文大潮的海嘯狂襲而來,在這場災難中,牛田洋也成了受災的重中之重,為堵住海堤62處決口,官兵與學生手拉手組成人堤,高喊著“人在堤在”、“人定勝天”的口號與颱風進行較量。但由於風大浪高,大堤決口無法堵住,當海水衝進牛田洋,553名官兵與學生護堤捐軀。

553條年輕生命就這樣逝去了,他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切行動聽指揮”的精神至今為人所頌揚,但這個悲壯事件也給後人留下了不能過於強調“人定勝天”、必須尊重自然規律的深刻教訓。

在歷史的經驗教訓面前,我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當前樹立落實,積極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順應自然退田還漁青蟹揚名

廣州軍區部隊1962年開進汕頭西部這片灘塗圍海造田。荒灘變田園,鹹地種莊稼,部隊官兵創造了“當年圍墾當年種植”的奇蹟。到1994年,牛田洋基地共生產原糧4.5億斤,在國家經濟困難時期作出了貢獻。1994年後,由於海水倒灌,鹹田種稻效益不佳,牛田洋陸續退耕改造成水塘,附近的大場、天港、蓮塘等村居民看好這片土地,與部隊採取聯營承包形式,開展水產養殖。牛田洋目前的水產養殖基本屬於生態綜合混養,即多品種合理搭配養殖。現在主要是青蟹、對蝦及貝類、綜合魚類。牛田洋位於榕江、韓江出海口,江海交界處是最適宜青蟹繁育生長的地方。牛田洋青蟹因其體大、膏紅而聞名。在這裡,青蟹春、夏、秋季均繁育生長,但繁育季節主要集中在晚春及初秋,且成蟹能自然越冬,這比長江流域青蟹有明顯優勢。

崛起十里長堤可防潮可觀景

經過一年多的施工,一條能抗禦50年一遇海潮標準的牛田洋新海堤,也已初步展現在世人面前。昨天下午,當我們走上牛田洋大堤,映入眼簾的已經是一幅悠靜安寧的畫面。大堤外白浪滾滾,大堤內卻是綠草如茵,護腳平臺上每隔數米就有一棵小葉松,不遠處是綠水淼淼的養殖池,一位農民正在池裡捕撈蟹苗。一位施工工人告訴我們說,用不了幾個月,工程就可完全竣工,你們將會看到,這條大堤不僅可以抵禦洪水,還是汕頭又一個新的旅遊觀光景點。

隨著實施人水和諧發展的治水新思路的確立,水利工程建設逐步向綜合治理、綜合建設方向發展,建設生態工程和環境效益工程不斷得到實施。去年2月20日開始全線動工的牛田洋海堤達標加固工程按照這個思路,專門投入資金在大堤內種植小葉松,在閘口處興建觀景兩用的飛簷式有民族特色的建築,市民駕車可來到大堤觀鳥看海,使這條大堤建成以後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據瞭解,該項工程概算投資1.53億元,總長度14.26公里,計劃用一年半的時間完成。經過市水利局和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較好地推進了工程建設的正常開展,目前已完成工程建設任務的八成多,大堤7座水閘中的1號閘、2+1號閘、3號閘、4號閘、6號閘、6+2號閘水下工程部分已完成通過驗收,並破堰通水,投入使用,6+3號閘的水下工程部分也正在加緊施工,力爭儘快完成。

保護溼地愛護候鳥已成共識

牛田洋是一處不可多得的海岸溼地,自然資源豐富,水生物眾多的廣闊溼地給鳥類提供了棲息、覓食和繁衍的場所。其中大白鷺、海鷗和水鴨等水鳥類佔了較大比例,牛田洋一帶成了“鳥類天堂”。牛田洋溼地具有控制汙染、調節氣候、美化環境的功能,堪稱“汕頭之腎”。此處魚類豐富,便於鳥類覓食,附近又有桑浦、石等山麓可供鳥類築巢安家,是我市繼南澳島之後又一島類聚居地。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白鷺、燕鷗在此飛翔覓食。因此,這裡常常出現“落霞與白鷺齊飛,海水共長天一色”的自然美景。

有關專家最新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汕頭市溼地境內已有一百多種鳥類,比幾年前的已知鳥類七十多種猛增了三十多種;其中部分屬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和省級重點保護野生鳥類,剩下的品種則均屬“三有”鳥類,即受國家保護的屬於有益、有重要經濟、有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如普通鸕鷀、牛背鷺和夜鷺等。

專家分析,汕頭海岸溼地已成為中國三大候鳥遷徙路徑之一。每年來來往往的候鳥數以萬計,鳥類資源已是汕頭海岸溼地資源最具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廣東省九屆人大四次會議期間提出的《關於設立汕頭牛田洋國家級鳥類自然保護區的議案》經大會審議,被轉作建議送交有關部門辦理。省林業局委託鳥類及溼地生態專家實地考察後認為,很有必要建立溼地、鳥類自然保護區,申報列入國際重要溼地名錄和國際重要鳥區名錄。我市已設立了包括牛田洋在內的汕頭市溼地自然保護區,對牛田洋的溼地資源進行了調查摸底,並遍植海桑秋茄,引來了更多候鳥。

愛護自然生態,就是愛護我們自己的生存環境。如今,保護溼地愛護候鳥已經深入人心,成為了市民的共識。牛田洋成為了生態旅遊、市民觀鳥好去處。在這裡,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人與自然的和諧。

相關資料

據《汕頭大事記》載:1969年7月28日上午10時半,第三號強颱風在汕頭沿海登陸。汕頭、澄海、潮陽、南澳等縣,平均風力在12級以上。這次颱風正值大潮期,風、潮、雨交加,汕頭市區海潮急劇上漲,全市受浸,水深2.3米,郊區及各縣地勢較低的地方水深4米左右。據統計,汕頭全區死亡894人,受浸水稻42萬畝,其他作物45萬畝,崩塌民房141025間,倉庫、工廠3502間,崩決堤圍316540米。

廣東省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梁國昭研究員認為,“七·二八”是一次在特大臺風和天文大潮影響下發生的巨大風暴海嘯,波高達10多米,是國內至今發生過的傷亡最大的風暴海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