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洛陽沒落的原因是什麼?

心兒


你好,洛陽,是我國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隋唐大運河的中心,歷史上先後有多個王朝曾在洛陽建都。但是九朝古都洛陽在唐朝後便開始沒落了,究竟是為什麼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1:京杭大運河荒廢,洛陽交通優勢衰落。唐中期後,節度使割據,各地區間各自為政,導致京杭大運河逐漸的破廢,加上唐朝滅亡,直接導致了這個地方的落末。而在這之後的幾代人都視圖想拯救這個地方,但是因為被荒廢太久,失去了這個城市的價值,反而臨近的開封卻乘機崛起。



2:北方少數民族的壯大,威脅中原地區。其實華夏民族除了元朝和清朝外,每一個朝代都在提防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例如漢朝的匈奴,唐朝的突厥等,而這一情況到了宋朝尤為嚴重。我們都知道,宋朝北方先後崛起了大遼,大金,蒙古等少數民族政權,而宋朝的羸弱更是簽訂了壇淵之盟等條約,北宋滅亡更是讓人捉走“二聖”,攻入開封。


3:北方戰亂頻繁,洛陽經濟衰敗。魏晉南北朝以來,北方戰亂頻繁,人口開始了第一次的南遷,南方經濟得到了發展。隨後的安史之亂,洛陽更是被戰亂嚴重毀壞,人口第二次南遷也隨之到來,到了宋代南方經濟更是超越了北方,而後南宋更是定都臨安,北方長期被少數民族佔據,洛陽退出歷史舞臺。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當然,洛陽的衰落還有其他原因,歡迎在評論區留言,進行進一步討論。


蘑菇雅說


古代的長安丶洛陽都是歷代皇朝定都的上上之選,一方面是這兩座皇城位於華夏大地的中部,兼顧東西南北,另一方面是關中平原、河洛地區,物產豐饒。

隨著歷史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華夏人口逐漸增多,到兩漢時期,全國人口已突破五千萬,這也就意味著長安丶洛陽,若要成為帝都就必須擴大到空前的規模,也要承載更多的人口,這樣就超出了長安與洛陽的承載能力。

據說盛唐時期長安、洛陽的人口都超過了百萬,須要明瞭,古代百萬人口的大城佔地面積比今天要大得多,據考古發現,盛唐時期的長安面積要比今天的西安市的佔地面積還要大不少。由此可見食糧供應將極為緊張。而當時天下物產主要集中在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南方物產要運往洛陽、長安,因路途遙遠,所以成本極高。

據說隋朝隋文帝時期,長安就發生過糧荒,而南來的糧食運到洛陽後,再前往關中,就還需要一大筆開支。為了節約開支,隋文帝也只好率領大臣及家屬前往洛陽去吃飯,史稱“天子就食”。

隋煬帝為了解決關中、洛陽的物質供應危機,於是開鑿了從洛陽到南方的運河,這充分顯示了隋煬帝的遠見卓識。只可惜後來的統治者將隋煬帝修運河當成了暴政的反面教材,導致運河被荒廢了。因此自宋朝開始長安和洛陽,就失去了作為帝都的地位。這一方面是因為華夏經濟重心南移,另一方面是長安丶洛陽的南向交通不方便,不利於朝廷對南方的掌控,也不利於南方的物產供應帝都。

元朝元世祖忽必烈,是一代人傑,他顯然看出了華夏政治中心和經濟重心分離的狀況。於是在隋朝運河的基礎上開鑿了京杭大運河,水運的運輸量大和成本最低。這樣就使得北方政治中心與南方經濟重心,有機的結合起來了。從此南方的貨物都可以從長江經京杭運河前往北京,這樣以來,北京就可以支撐比洛陽丶長安更大的政經規模,同時也更便於朝廷掌控南方。自此北京就成為華夏新的帝都。

可以說洛陽的沒落,主要是南北交通不便,導致了洛陽喪失了作帝都的條件而造成的。老實說今天振興洛陽的南北交通大動脈,也對洛陽的未來極為重要。


鬼影147951010


洛陽,著名的十三朝古都,從夏、商,直到隋唐五代,洛陽走過了幾千年的風雨蹉跎。洛陽,你在大漢帝國的捧戴下閃爍;在魏晉亂世的烽煙之下涅槃;在隋唐盛世的沐浴下享盡“東都”盛名。然而,到了北宋之後,名城洛陽便從中華帝國曆代王朝建都的名冊中銷聲匿跡,在經濟和文化地位上也一落千丈!只剩下古老的城垣還顯示著這座古城曾經的輝煌......

我認為,洛陽衰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寒冷期——胡人南下、中原衰落。

在近代以前,由於自然科學發展不足,史家治史多從政治,經濟以及人事的變遷等方面分析歷史事件。然而,隨著近代以來西方自然科學的傳入,歷史學逐漸與氣候,化學等學科相結合。著名的竺可楨教授就曾研究過古代氣候變遷與歷史盛衰的關係,讓我們來看看吧!

根據竺可楨教授的研究,每一個400年到800年的期間內,都會出現50-100年的氣候循環,這期間,氣溫升降範圍約為0.5-1℃。由於古代農民生活受氣候影響很大,因此,在寒冷期往往出現亂世。東漢末年直到隋朝初期,就是一個大的寒冷期,在這期間,大漢帝國衰落,三國並立,直到西晉六朝,都沒有出現時間較長的治世。

在寒冷期,北方的遊牧民族常常面臨苦寒和糧草不足的困境,於是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的界線就會向南移動,胡人甚至會南下劫掠,著名的“五胡亂中原”就發生在這一時期。魏晉南北朝這一次大的動亂之後,北方地區的經濟地位有所衰落。特別是名城洛陽,在這一時期更是兵家必爭之地。

所幸,隋唐時期,一個長時期的溫暖期到來了,洛陽又被兩朝統治者經營的有聲有色,一片盛世光景,盡顯大都魅力。特別是這一時期大運河的開鑿,使得洛陽成為南北的中樞,無可替代,唐末以及五代的戰亂都不足以撼動洛陽的地位。

但是,到了北宋末期,氣候又進入了一個大的寒冷期,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一再向南擴張,遼金的鐵蹄不是宋朝所能抵擋的。從這之後,氣候長時期處於寒冷狀態,直到清末,再也沒能重現兩漢隋唐時期的溫暖,北方的經濟地位就此一蹶不振。

兩宋時期,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已經在南移,處於北方的洛陽面臨氣候的寒冷以及遼金鐵騎的侵擾。南宋時期,洛陽早已淪落金人之手,古都洛陽就此徹底失去了舊日繁華,並且再也沒有重回巔峰!只留下後人無盡的黍離之悲!

二、水文優勢不再,航運條件衰落。

從地圖上看,洛陽北有黃河中條山為屏障,南有伏牛山系,東有虎牢關,且位於中原的核心,可謂是不可多得的建都之地。然而,論山川形勝,洛陽不及長安。在我看來,洛陽作為首都最大的優勢就在於農業發達以及航運優勢。

首先,洛陽位於黃河下游的沖積平原,土壤肥沃,這裡的土地養育了中原大半的人口。在承平時期,洛陽一帶可謂是全國的糧倉,唐朝前期,由於關中地區糧食不足,皇帝常常逃難一般從長安來到洛陽,享其富庶;

其次,洛陽真正成為全國的樞紐還是在隋朝的大運河修築之後。大運河以洛陽為中樞,南連吳會,北接涿郡。既可加強對南北的控制,又可以溝通南北帶動經濟發展。這一時期,藉助隋朝大運河以及洛河、黃河的航運優勢,洛陽全國第一的大都會地位無可撼動。

到了北宋,洛陽就有衰落之勢,這一點從趙匡胤建都開封就可看出。當時由於大運河淤積嚴重,再加之洛河水文優勢下降,洛陽的航運優勢逐漸落後於依託汴河直通黃河的開封,這就是宋朝不選洛陽建都的主要原因。而到了元朝,隋朝的大運河大多已經不能使用,元朝統治者重修的大運河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京杭大運河,並不經過洛陽。

正是由於這兩個原因,洛陽作為一個大都會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與它的遭遇相似的城市還有同為十三朝古都的長安。北宋之後,隋唐時期風光無限的東西二京幾乎同時,並且無可避免地衰落了!碧瓦丹牆,瓊樓玉宇,終究敵不過歲月的雕斫,所謂永恆,只是無可奈何的妥協,與安慰。


無筆史官


為什麼叫洛陽?!這個問題先搞清楚再說吧……因為邊上有洛水、洛河。

第二要搞清楚的是,最經濟的運輸方式是:水運!

洛陽邊上有條小河叫:洛水!非常適合百噸船的航運,所以打敗了邊上有小溪只能走獨木小舟的安陽,成為首都!

當城市越來越大、人口越來越多,需要千噸、萬噸船才能滿足後……只有大江、大河、大海、大運河邊上才能當首都了!洛陽只能地區噹噹老大了……

其實西安也一樣,西安人比洛陽人多做了一件好事:貢獻了許多田地,用來建鐵路!而洛陽人呢?為了保住自己的田地、把鐵路全趕到鄭州……徹底沒落!


新晴辛靜


什麼天險的都是扯,西安洛陽真正衰落的原因就是生產力的發展,經濟重心南移,西安到唐代,關中平原的糧食產量已經滿足不了大長安的需要,文武百官不時需要來洛陽吃飯,洛陽有運河,南方的糧食可以通過漕運到洛陽,後來經過戰亂,運河已破敗不堪,這就是宋朝不願定都洛陽的重要原因,至於元明清就更好說了


快樂老傢伙


因為西安沒落了。西安興,則洛陽興;西安衰,則洛陽衰。在陸權時代,西安洛陽是雙子星,洛陽多為西安的副都(西周隋唐),洛陽是隨西安相生相伴的。海權時代來臨,經濟政治中心東移沿海,西安失去了首都的地位,洛陽作為首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至樂無如讀書


現在的洛陽可以幹掉當時整個大唐,因為這裡有二炮和警備司令部,所以發問者洗洗睡吧先。


天上七星


想問一下這個“匿名用戶”是誰?為什麼經常提這些挑撥是非的問題?



天賜YY鬼魅


馮玉祥最後一把火把歷史都燒完了。90年代在各級市委市政府的努力領導下終於變成洛陽縣了。


天國之主


就沒有興盛過,何來衰落,夏在傳說中,商在瞎胡搬,周還是東周,漢也是個東漢。曹魏司馬把位篡,晉傻子都能當皇帝,引來五胡亂華,隋和洛陽沒關係,武周最後歸乾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