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屯墾戍邊的創始人 開國上將王震

王震(1908年4月11日-1993年3月12日),湖南瀏陽人。1924年參加工作。1927年加入共青團,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上將軍銜。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軍委委員、中央軍委常委、中共中央黨校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等職。

王震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他在六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為中國人民的解放和新中國的建立,為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深受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尊敬和愛戴。

人物生平

新中國屯墾戍邊的創始人 開國上將王震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任粵漢鐵路長嶽段工會糾察隊中隊長,湘鄂贛邊區赤衛隊支隊長兼政委,中國工農紅軍湘東獨立一師團政委,師政治部主任、師政委兼第八軍代政委,湘贛軍區代司令員。參與領導湘贛革命根據地反“圍剿”鬥爭。後任第六軍團政委,第二軍團政委。參與開闢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1935年參加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

任八路軍一二0師三五九旅副旅長、旅長兼政委。1941年初率三五九旅屯墾南泥灣。1942年兼任中共延安地委書記、延安軍分區司令員、衛戍區司令員。1944年任八路軍南下支隊司令員。

解放戰爭時期

任中原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參與指揮中原突圍。後任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司令員兼政委、軍長兼政委,第一野戰軍兵團司令員兼政委。參加了延安保衛戰和青化砭、羊馬河、蟠龍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後

1949年率部挺進新疆。後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書記,新疆軍區第一副司令員、代司令員兼政委。

1953年,後任鐵道兵司令員兼政委。

1955年,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

1956年,任國務院農墾部部長。

1975年,任國務院副總理。

1978年,任中共中央軍委常委。

1982年,任中共中央黨校校長。

1985年,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

1986年,任中國中小學幼兒教師獎勵基金會理事長。

1988年,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

還曾任中日友協名譽會長,中國國際友好聯絡會名譽會長,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名譽理事長。是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至十屆中央委員,第十一、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三、十四大代表,第一至五、七屆全國人大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1993年3月12日在廣州逝世,終年85歲,逝世後捐獻了眼角膜。同年4月5日骨灰撒放在新疆天山。

人物榮譽

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

人物貢獻

新中國屯墾戍邊的創始人 開國上將王震

王震司令員

王震同志出生於湖南省瀏陽縣一個農民家庭。在上世紀20年代的大革命洪流中,王震開始接觸進步思想和中國共產黨的組織,並在工人運動中迅速成長起來。1927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5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大革命失敗後,王震毅然投身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鬥爭,參加了湘贛蘇區的創建工作,先後任紅軍湘東獨立一師團政治委員、師政治委員、師黨委書記,紅八軍師政治委員、軍政治部主任、代理軍長,中共湘贛省委委員,省軍區代理司令員。在湘贛蘇區鬥爭中,王震同志英勇善戰,曾獲三等紅星獎章。王震堅決執行毛澤東同志關於糾正肅反擴大化的指示和粉碎敵人“圍剿”的戰略戰術原則,盡力保護同志,抵制“左”傾軍事路線造成的影響。1934年7月起,王震同志先後任紅六軍團軍政委員會委員、政治委員,在任弼時同志領導下,為執行中央紅軍長征先遣隊的任務,與軍團長肖克同志一起率部西征。同年10月與紅二軍團會師。此後,王震同志任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委員、中央軍委分會委員、代理軍區司令員。1935年11月,為擺脫國民黨重兵“圍剿”,紅二、紅六軍團主動轉移,繼續長征,於1936年7月初在四川甘孜地區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其後,紅二、紅六軍團與紅32軍組成紅二方面軍,王震同志與任弼時、賀龍、關嚮應等同志一道堅決反對和抵制張國燾分裂紅軍、分裂黨的行徑,堅決執行黨中央北上抗日的正確方針。1936年10月,共同北上的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在甘肅與紅一方面軍會合,勝利實現了紅軍三大主力在西北地區的大會師。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王震同志任八路軍一二0師軍政委員會委員、一二0師三五九旅副旅長,隨一二0師東渡黃河,奔赴山西抗日前線;1937年10月起任三五九旅旅長兼政治委員。他指揮部隊對日寇英勇作戰,配合忻口戰役有力打擊敵軍,參與創建晉西北抗日根據地的鬥爭。其後,按照黨中央部署揮師向晉察冀邊區挺進,創建了以恆山為依託的雁北抗日根據地。1939年8月,王震同志奉命回師陝北,同年10月任綏德警備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為鞏固陝甘寧根據地做出了特殊貢獻。1941年初,他率部進駐南泥灣,守衛陝甘寧邊區的“南大門”,參加了粉碎國民黨頑固派第二、第三次反共高潮的軍事、政治鬥爭。1942年,他兼任中共延安地委書記,延安軍分區司令員、衛戍區司令員。為克服根據地日益嚴重的物質生活困難,他率三五九旅部隊在南泥灣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為人民軍隊和抗日根據地樹立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光輝旗幟。毛澤東同志為王震同志親筆題詞“有創造精神”。王震同志被選為陝甘寧邊區勞動英雄,三五九旅被中共中央西北局譽為“發展經濟的前鋒”。

1944年10月,根據黨中央的部署,由三五九旅為主力組成以王震同志任司令員、王首道同志任政治委員的八路軍南下支隊,執行南下作戰、開闢新根據地的戰略任務。部隊長途跋涉,英勇轉戰,途經八個省份,跨越半個中國,行程兩萬餘里,先後突破敵人一百多條封鎖線,進行大小戰鬥三百餘次,於1946年秋勝利返回延安,完成了黨中央賦予的任務,譜寫了一部革命英雄主義的壯麗史詩,被譽為“第二次長征”。在率領南下支隊執行任務期間,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王震同志當選為中共中央候補委員。抗日戰爭勝利後,王震同志任中原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協助李先念同志成功指揮了中原突圍。1946年11月,任中共呂梁區委書記、呂梁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晉綏軍區野戰第二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先後參加指揮了呂梁戰役和汾孝戰役。1947年春,他率部從晉綏回師陝北,任西北野戰兵團第二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參加保衛陝甘寧邊區、保衛黨中央的戰鬥,與兄弟部隊一起取得了陝北三戰三捷,繼而展開隴東三邊戰役和榆林、沙家店等戰役,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進攻,使西北戰場的局面發生了根本轉變。隨後,率部參加和參與指揮西北戰場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一系列重要戰役戰鬥,取得重大勝利。1949年,他相繼擔任第一野戰軍第二軍軍長兼政治委員、第一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王震同志主動請纓進軍新疆,獲得批准。陝甘寧青諸省解放後,1949年9月,他率部直逼新疆,促成新疆和平解放,為最終實現解放大西北的任務、鞏固祖國的統一做出了重大貢獻。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後,王震同志歷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員、新疆分局第一書記、新疆軍區第一副司令員、代司令員等職務。他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民族政策,領導剿匪、土改等工作,改造和團結起義部隊,指揮軍隊屯墾戍邊、興修水利、發展工業和各項事業,迅速穩定了新疆的社會秩序,實現了新疆財政經濟狀況的好轉,為促進各族人民的團結,鞏固新疆邊防,傾注了全部精力,也為新疆現代化工農業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就是在他的積極建議下創建的。1954年2月,王震同志轉任鐵道兵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同年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他親赴一線,率領鐵道兵部隊搶建黎湛鐵路、鷹廈鐵路,圓滿落實了中央軍委關於開闢華南出海通道、鞏固東南海防的戰略部署。1956年以後,王震同志長期擔任農墾部部長。他領導農墾戰線的廣大職工群眾、轉業官兵,在祖國邊陲披荊斬棘、艱苦奮鬥,創建了一大批軍墾農場和地方國營農場,使之成為建設邊疆、保衛邊疆的一支主要力量,成為國家生產糧食和油、棉、橡膠等經濟作物的重要基地,並創造了農工商貿一條龍的成功經驗,錘鍊出傳承至今的艱苦奮鬥、勇於開拓的農墾精神。1955年,王震同志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軍銜。1956年在黨的八大當選為中共中央委員。

1988年4月,在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王震同志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王震堅決貫徹執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衷心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始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努力推動改革開放各項事業的發展。在國務院分管國防工業部門工作和擔任中央軍委常委期間,他為改善我軍裝備,推進部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和軍轉民生產做了大量工作。在黨和國家領導人崗位上,他支持經濟特區的創建,關心民族地區的建設,牽掛科技文教事業的發展,重視外交工作和同世界各國的友好往來。晚年歲月中,他堅決擁護和支持以鄧小平同志、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努力維護國家安定團結和社會政治穩定,對祖國的繁榮富強和完全統一寄予殷切期望。

新中國屯墾戍邊的創始人 開國上將王震

王震

後世紀念

1993年10月15日塑像在黑龍江省密山市正式落成。

1994年3月,大型文獻紀錄片《王震將軍》、大型畫冊《王震》、紀念專輯《尊師重教的典範──王震同志》發行。同年10月,王震銅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石河子市落成。

1999年11月《王震傳》(上卷)出版發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