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小麥種植產量開始降低?

大旭的生活


說起小麥的種植產量降低,目前已經是一個共性的問題,回到老家經常聽到一些農民反應,如今這種小麥投入增加了不少,但是產量就是提不上去,相比之下還沒有改革開放的初期小麥的產量高,有的農民這樣打比方,剛開始盛行家庭聯產承包的時候,每畝地用一帶磷肥,一袋碳酸氫銨,每畝地的小麥產量就能達到1200斤左右,後來有推行了“一噴三防”的小麥高產措施,小麥畝產高的能夠達到1400斤,可是目前尤其是近幾年,這種小麥的投入越來越高,每畝的產量不高反而下降,每畝地能夠達到1200斤就是高產了,平均產量都在1000斤左右徘徊,按照現代農業的發展,以及推廣的農業技術,目前的產量應該提高才是,可是還是提高不上去,這樣就降低了農民種植小麥的積極性。

針對目前出現的小麥產量下降說法不一,但總結下來還是有以下原因的。首先是更卓方式的改變,以前,農民種植小麥儘管沒有使用上如今的現代化,機械化程度也不高,但是農民在土地的耕作上那是精耕細耙,土壤的耕層很深,在深耕的同時都施用了大量的農家肥,土壤不像現在犁的很淺,有的使用的還是旋耕耙,耕作的土層更淺,這樣一來每年都是如此也是造成土壤板結的一個原因,

第二是在肥料達到使用上,按照目前的小麥用肥還是比以前的質量好,但是由於是年年大量使用化肥,使用農家肥和有機肥的越來越少,這樣大量的肥料得不到充分的利用,都沉積在土壤裡,造成土壤的板結,土壤透氣性差,就不利於小麥根系的生長,從而形成不了壯苗。

第三在管理上明顯投入太少,我們知道以前種植小麥每到入冬前不但要鋤地,還要澆風凍水,開春以後還要澆返青水,拔節期間有拔節水,還有灌漿水,每次澆水都會合理地對小麥進行施肥,同時還要進行“一噴三防”等,而目前很多的農民都外出打工,有的小麥基本上處與不管理的狀態,僅僅依靠播種時的小麥底肥,後期營養跟不上,這樣一來小麥減產是必定的。

第四小麥的病蟲害越來越嚴重,由於管理跟不上,小麥的病蟲害增加,尤其是白粉病、赤黴病的危害,直接導致小麥的減產。以上是本小編的分析,如有不當之處還希望補充。


鄉里鄉韻


小麥種植產量開始降低,這個問題很現實,下面就來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一,農民不重視,現在種植小麥利潤微薄,甚至虧本,是不爭的事實,為此許多農民不願意在上面過多的投入。

對小麥的重視程度不夠;種植一畝小麥,正常情況下,能收入2-3百元,卻需要7個月左右的時間,如果遇到病蟲害嚴重的年頭,種植的小麥不但不會盈利,反而會虧本;所以,現在許多農民抱著無所謂的態度種植小麥,因為在小麥上花費的時間精力再多,也不會有過多的收益,反而不如做別的事來得實惠;所以,現在小麥的種植處於“望天收”的狀態,產量下降也就可以理解。

二,土質的變化,影響了小麥的產量。

自從無機肥出現以後,由於它使用方便,肥效高,豐產效果好,深受廣大農民的歡迎;但是長期大量的使用無機肥,導致土壤的結構發生了變化,有機質大量減少,導致的後果是小麥缺素症的發生和和土壤容肥能力的減弱,這也是為什麼農民覺得小麥各種怪病頻發,和用肥量逐漸加大,小麥的產量卻出現下降的原因。

因此,要想改變這種現狀,讓小麥的產量提上來,應該從兩方面著手:

一,提高小麥的收購價格;小麥的收購價格上去了,農民覺得種小麥值得,就會在上面花費時間,精力,同時也激發了農民種植小麥的熱情。

二,少用無機肥,多用有機肥。讓土壤富含有機質,提高土壤的容肥性,增強小麥的抗逆性,這是讓小麥增產的很關鍵的措施。

小麥產量下降,絕不是一件好事;理應引起全社會的重視。

同意我的觀點,請點個贊;對您有所幫助,請多關注。謝謝!


老農說鄉村


為什麼小麥種植產量開始降低?

小麥是人們的主要口糧之一,剛實行責任間那會,人們為了能吃上白麵,都減少粗糧種植面積,增加小麥種植面積,而且在地裡每年都施農家土肥,化肥也必不可少,經過調整土地很快就變得肥沃,種植的小麥產量也逐年上升,農民種地的積極性也一家比一家高,農閒聊天時,盡是些關於小麥種植產量類的話題,誰家的小麥產量有多高,比誰家每畝又高出多少斤等話題,從閒聊話題中也體現了小麥豐收的景象和對小麥產量高的進一步渴望性,也說明了對小麥種植的積極性,經過幾年的積極努力,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變化,生產的小麥除生活外還有了更多餘糧。


在生活大轉變的同時,一則現在家中主要勞力都外出打工掙錢,家中吃飯人口減少,既在外掙錢多還節約了口糧,使一年產的小麥夠全家三、四年吃,二則由於小麥價格低迷,農民靠種小麥治富是改變不了窮光陰的,農民種地的積極性也大大下降,現在種植小麥,抱著一種態度,就是自家夠吃就行了,產量高也無所未,產量低也不憂愁,在麥田裡也不再投入很大成本。

象在我們這兒,在秋播時,基本上沒有人往地裡施農家肥,只撒些尿素磷肥就行了,並且來年返青時,也不追返青拔節肥,逐年這樣,致使土地肥力又回到了從前,這種粗放式的種植和管理小麥,導致的後果是:土壤在變貧脊,當年的小麥由於肥料缺乏,營養跟不上,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都會受到制約,從而使小麥產量下降,再如果遇到少雨乾旱,更會使小麥產量降低。

所以,我覺得小麥種植產量開始降低的原因是,小麥價格的低迷,使農民在種植時不再投入更多成本,致使土地貧脊和管理粗放,缺乏肥水營養跟不上,造成小麥生長不良,產量降低。


基層農人


小麥產量降低的主要問題,還是一個管理的問題,這牽扯到土壤肥力、澆水灌溉、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問題。

一、土壤肥力。

1、土壤。近年以來,由於秸稈還田的大力推廣,造成田間土壤通風透氣,小麥播種深淺不一,出苗後根系遭受凍害或者因為風乾速度快,造成出苗後苗黃苗弱。

2、肥料。多年以來農民都是以化學肥料作為小麥生產的主要肥料,幾乎沒有人使用有機肥、農家糞肥由於大量使用化學肥料造成了土壤板結,有機質下降,這也是造成小麥產量下降的因素之一。

3、補救措施。建議秸稈還田時要把秸稈完全粉碎,如果有條件的應該將田間過長的秸稈揀出,同時還田後撒施尿素,並澆水。肥料使用應該有機肥無機肥結合使用,減少化學肥料使用量,增加有機肥使用量。

二、澆水灌溉。

1、封地水。小麥是一個喜歡大水大肥的農作物,由於要經過越冬休眠,所以一定要澆封地水,如果實在澆不上,建議播種後進行鎮壓,尤其是秸稈還田地塊,更要提前鎮壓。

2、返青水。返青水是促進小麥快速恢復正常生長,提高有效分櫱的重要措施之一,如果澆不上返青水會對小麥後期拔節、孕穗造成很大的影響,最終導致小麥大幅度減產。

3、灌漿水。小麥灌漿期對水分要求較高,此期如果水分供應不足,會造成小麥灌漿不足,出現大量芘粒,同樣也會影響小麥產量。

三、田間管理。由於小麥多年以來價格低廉,農民朋友大多在小麥播種以後到收穫期間外出打工,對小麥疏於管理,造成小麥田間雜草叢生、保墒困難,甚至絕收。

田間管理包括播後鎮壓,冬前澆水,春季除草,提純復壯,及時追肥,病蟲害防治等工作,為了提高小麥產量,不能放任不管。

四、病蟲害防治。近幾年小麥病蟲害發生較重,這也許農民朋友疏於管理有關。

近幾年危害嚴重的小麥病蟲害有紅蜘蛛、蚜蟲、棉鈴蟲、紋枯病、白粉病、鏽病(尤其是條鏽病發生較重)、赤黴病等,應該根據各種病蟲害的不同發生時間提前進行防治。


人已醉夢難醒


小麥種植產量開始降低,不知道你說的是什麼地方,在我們這裡,這是沒有的事啊!我們這冬小麥和春小麥都種植,產量一直保持在1000-1100斤左右,沒有出現過降低的現象。只是有一點,種植效益降低了。如果產量最近出現下降,根據我的經驗應該是在這幾個方面出現了問題:


一、種子

作物要想取得很好的產量,選擇好的品種是第一步,如果選種不當,長期不換種導致所種植的小麥品種混雜退化,就會出現產量下降、品質劣化現象。每年種植前都要遠距離換種或者購買純度高性狀優良抗病性各方面都較強的品種,可以預防產量降低的問題。


二、氣候

現在氣候變化較大、氣候的變化是影響小麥產量的重要因素,嚴重影響小麥的生長髮育。冬前由於受氣溫和前茬種植的影響,個別地方播種期推遲,小麥在冬前低溫下抗性不足凍害嚴重、開春返青期乾旱缺水、倒春寒影響、灌漿期乾熱風危害或者持續多雨引起小麥倒伏,就會引起小麥產量下降。像我們這邊,前些年普遍以春小麥為主,但是隨著氣候變化、乾旱缺水嚴重,春小麥面臨澆水矛盾,近幾年大面積種植冬小麥,並且冬小麥的產量目前還比較好。


三、土壤

小麥種植區,人們不注重對土壤的調理養護,普遍存在有機質缺乏土壤板結不透氣、肥料利用率不高的問題,現在能夠捨得在種植小麥的地塊上使用有機肥、生物菌肥的人不多,很多農民朋友都是大量依靠化肥來補充營養、促進生長,都只關心一季的收穫,所以種植多年後土壤惡化影響了小麥的正常生長髮育,影響了對肥料的吸收,小麥產量就會出現逐年下降的趨勢。

四、病蟲害

小麥病蟲害防治不及時對產量影響很大,現在在小麥種植區,鏽病、赤黴病、紋枯病、黃矮病等發生越來越嚴重,蚜蟲、紅蜘蛛越冬後持續危害莖幹、葉片,地下害蟲咬食種子、幼苗莖部,所有這些我們目前都是被動防治,所以防治的好壞對小麥的生長影響較大,對後期產量形成也有較大關係。


鄉村新天地


根據我的評測、測評,這跟禁燒有關。我不在小麥產區,只能靠評價、估計了。你既然提這問題了,說明你已看到了實際情況。請你用實際情況評價一下是否有關禁燒。

焚燒秸稈是農耕安全必不可少的環節,幾千年來如此,今天更是重要!為什麼?答:

1、氣候變暖,病蟲害嚴重,燒秸稈就是消滅大部分作物病蟲。

2、土壤酸化,燒秸杆產生的草木灰,可中和酸性。

3、土地肥力下降,益菌減少,有機質幾乎沒有了。這是由於幾十年來大量使用化肥,有機肥(農家肥)幾乎沒投入所致,加上稍後的除草劑草甘膦濫用,製造有機肥的蚯蚓消失,加劇土地肥力下降。燒秸杆產生的草木灰、火燒土,就是肥料。

4、十五年來我所見到的水稻田,在無法焚燒秸稈(常積水)的田塊,最先出現了以前主要靠農家肥時所沒有的晚稻紅葉病。

禁燒禁養,還種什麼田?



飄向樂樂


我是王中海,資深農民,專注科學輕鬆種田。

小麥產量降低了麼?這應該不是一個普遍的問題,河南山東小麥產量一樣很好,所以不能一概而論,2018年湖北、安徽和河南局部確實有產量降低的現象。

河南北部小麥減產主要是因為有些強筋小麥品種不耐寒,剛好在發育敏感期倒春寒的危害造成一定減產。河南南部,湖北安徽則是因為赤黴病爆發而減產。

倒春寒造成的減產沒法控制,只能在品種選擇上下功夫,要選擇耐寒性強的品種,淘汰不耐寒的品種。

赤黴病造成的減產除了選擇抗赤黴病品種之外,在揚花期間如果預報有雨,或者有霧天氣發生一定要加上赤黴病的防治,藥物選擇應使用病菌抗性低的氰烯菌酯和麥田喜等新型農藥,還要在使用方法上注意用過藥後下雨,雨停重噴。

你那裡都是什麼原因造成減產的呢?歡迎留言。






王中海


小麥產量下降就要分種的總畝數下降和畝產量下降這兩種情況。先說①種小麥總畝數下降原因是小麥價格較低,不如種其它經濟作物收入高。還有這幾年糧食處於飽和狀況,政策提出調整農業產業,發展經濟作物和果樹種植規模,提高農民收入等。所以這幾年種小麥總面積不斷減少,因而造成了小麥總產量減少。②種小麥畝產量下降的原因很多,如(1)小麥不值錢,許多農民種小麥積極性不高,粗糙經營。(2)還有種小麥選種不嚴,施肥方面只重視上無機化肥;而不上農家有機肥。因而導制了土壤板結,有機質含量降低。(3)小麥病蟲害防治不重視和不及時(4)不重視預防小麥“倒春寒”和乾熱風(5)沒有管理好小麥雜草,如打小麥除草劑、除節節麥和野燕麥藥。(6)小麥沒有冬灌、春灌和澆好麥黃水。還有其它一些原因也不列舉。以上這些客觀原因就導制了小麥畝產量下降。


老實人


誠邀

我認為造成小麥種植產量降低原因有2個大問題和3個小問題

1、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每年國家都會向農民發放糧食種植補貼,但是這一筆補貼始終沒有足額的到達農民的手中,造成農民種植稀裡糊塗和一臉懵逼。積極性不高。

2、種的好不一定賣得好。我們都知道,相對於蔬菜水果或者其他經濟作物來講,糧食的銷售價格始終是最低。一年兩季也達不到種一季蔬菜賣的錢,所以產量低是因為種植面積減少。

3、專家的原因:為什麼這樣說呢?去年鬧的沸沸揚揚的專家叫獸,以環境汙染為由,禁止農民焚燒秸稈,殊不知,焚燒秸稈是為了增加土壤的活力,不僅能中和土壤酸性,還能消滅病蟲害。這些對於農作物來說是百利而無一害。這一禁,造成了土壤的酸鹼不均衡,病蟲害嚴重,產量自然就低了。

4、種植小麥的技術:雖然農民種植了幾千年的小麥,但是還是應該加強管理,在小麥生長期合理追施水肥,同時在小麥孕穗期噴施壯穗靈能強化農作物生理機能,提高受粉、受精、灌漿質量,增加千粒重。


吃貨寂寞哥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小麥產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我們在栽培過程中,土壤的肥力由於多年連續耕種,土地得不到休閒養地,只是一味地消耗。所以肥力嚴重下降了,特別是有機質含量耗的太多。所以才會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小麥產量下降太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