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元勳鄧稼先的後人如今怎麼樣了?

夏目歷史君


一個國家要想真正成為大國強國,在世界舞臺上贏得話語權,那就得擁有核武器。中國的核武器事業發展,離不開眾多科學家的嘔心瀝血,這其中,作為中國核武器研製開拓者和奠基人的鄧稼先,成功領導團隊設計了原子彈和氫彈,讓中國國防武器走上世界前列,鄧稼先及其團隊功不可沒。

鄧稼先1924年出生於安微,早年就讀於西南聯大,並加入民青(共產黨外圍組織),畢業後在北大任教。鄧稼先有感於中國科學水平的落後,遂放棄任教,參加赴美研究生考試,成功去到美國普渡大學學習。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鄧稼先就拿到了博士學位,那年他才26歲,被人稱作“娃娃博士”。

1950年,鄧稼先放棄了美國提供的優越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毅然決然地與二百多位中國留洋專家學者回到中國。鄧稼先來到北京後,就投入到中國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設當中,通過七八年的努力,我國核物理研究取得了開拓性的發展。1958年,中央決定發展原子彈,這是高度機密的事情,鄧稼先隨後人家蒸發,進入西北大戈壁,在條件極其艱苦的情況下,經過二十餘年的努力,他帶領團隊研製出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和第一顆中子彈。

在研發過程當中,鄧稼先經常不顧生命安全,親自參入實驗並收集數據。1979年,在一次實驗當中,由於航投是降落傘出現故障,飛機搭載的原子彈墜落之後摔裂。鄧稼先為了找到事故的原因,以便加以改進和解決,竟不顧眾人的勸解,親自跑到事發地對原子彈進行檢查。鄧稼先的妻子是醫學教授,她得知鄧稼先接觸過原子彈之後,便強行拉他到醫院檢查,結果顯示鄧稼先的排洩物和骨髓中都有放射性物質,他的肝臟也出現了破損情況。但是鄧稼先沒有病魔嚇到,他依然堅持回到基地繼續工作。

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為癌症晚期大出血去世,享年62歲。在他臨終前,他留下的遺言是希望後人繼續尖端武器方面的努力,並叮囑眾人說“不要讓別人把我們拋開太遠...”說完鄧稼先就走了。

鄧稼先與妻子許鹿希生育了一子一女,女兒叫鄧志典,兒子叫鄧志平。

鄧稼先與許鹿希1953年結婚,1954年生下鄧志典,1956年生下鄧志平,1958年鄧稼先就去了核基地。從鄧稼先1958走到1986年去世的這28年間,鄧稼先與家人見面的次數屈指可數,妻子許鹿希不知道他去了哪裡,孩子更是長期見不到父親。但是,許鹿希充分理解丈夫是在為國家效力,28年間獨自一人撫養孩子,兩個孩子也很懂事,從小就學會了做飯,以此來幫助母親分擔家務。

雖然那個時候鄧稼先沒有拋頭露面,但是他還是很有名望的,不過他並沒有給自己的子女搞任何特權。鄧志典年輕的參加上山下鄉,去到新疆一個建設兵團參加勞動,後來她回到城裡,與1977年參加高考並順利考上大學。1985年,鄧志典出國留學,從此就很少有她的消息了,只知道她過著平常人的生活。

鄧志平畢業於重慶大學,獲得了工學碩士學位。後來鄧志平也主要從事工學相關工作,現為四川省機械加工專業委員會委員,《現代製造工程》雜誌編輯。鄧志平目前主要從事工學教育、教材編纂等工作,與自己的姐姐一樣,自己過著平凡的生活。

鄧稼先一生為國,是我們中華兒女的英雄和榜樣,他沒有因為自己的地位而為自己的子女謀得半點特權,更是令人敬佩!


圍爐煮酒話春秋


說到鄧稼先大家都不會陌生,他是我國的兩彈元勳,留美取得博士學位後,不顧導師的挽留,放棄了國外的優越條件,毅然回到了一窮二白的中國。

他投身核武器的機密研究,耗盡心血苦戰28年,讓中國有了原子彈和氫彈,騰起的蘑菇雲震撼了世界,可是他自己卻因為核輻射患癌而全身大出血離世。

不過今天藉著題主的問題,說說他家人的事情吧。歷史上有過很多才子佳人的故事,可是鄧稼先和夫人許鹿希的故事還是震撼了歲月,震撼了無數人。他們兩家人是世交,許鹿希北大畢業後留校任教,和鄧稼先的結合可以說是天作之合。只是她選擇了鄧稼先就選擇了堅守,她一個人無怨無悔守候了鄧稼先28年,操持家務,帶著一雙兒女,最後盼來的愛人卻身患癌症,死在了自己的懷裡。

有一種愛情叫國家機密,此情可撼天。我們一起去看看這位大漠英雄的夫人許鹿希和他的一雙兒女吧。

一,有一種愛情叫國家機密。

愛情的詮釋有很多,鄧稼先和他夫人許鹿希的愛情就是:有一種愛情叫國家機密。

許鹿希出生書香門第,父親許德珩是知名學者,更是九三學社的創始人,和鄧稼先的父親鄧以蟄是幾十年的老朋友。鄧稼先和許鹿希可謂是青梅竹馬了,而鄧稼先在北京大學做助教的時候,還給她上過課了。

1953年,鄧稼先和許鹿希結婚,兩人是門當戶對,過得也恩恩愛愛,又有了一雙兒女,一家人過得其樂融融。

1958年,經錢三強的推薦,鄧稼先帶領團隊從事原子核研究,屬於國家機密,給家人也不能說。他告訴妻子工作調動了,但是工作內容和地方都不能說。

他和妻子說到了多年前北平淪陷,看著日軍肆無忌憚欺辱百姓時自己的憤怒,然後說到:我的生命就獻給未來的工作了。做好了這件事,我這一生就過得很有意義,就是為它死了也值!

(1958年,鄧稼先一家合影照)

鄧稼先是一個內斂的人,可是這個工作不僅保密,還很危險,生死未知了。他帶著妻子和一雙兒女去照相館拍了全家福。

鄧稼先就這樣離開了家,一去就是28年,中途也偶爾會回來看看,但是都有汽車和警衛跟著。鄧稼先來去匆匆,和妻子許鹿希是聚少離多,和分開也沒啥區別了。

許鹿希很長一段時間都不知道鄧稼先在做什麼,但是他信任自己的丈夫,選擇默默守候,她一個人帶著一雙兒女,更要服侍生病的公婆。

中國原子彈,氫彈相繼爆炸成功,鄧稼先也耗盡了自己的心血。因為沒有嚴密的防護服,他為了保護年輕人,又搶著去撿摔裂的原子彈,他的話很簡單:你們還年輕,你們不能去!

鄧稼先因為核輻射而患上了癌症,被醫生強令住院,許鹿希等回了自己的愛人。

她身為醫學博士,卻救不了自己的愛人,只能默默流淚。

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全身大流血,搶救無效死在了許鹿希的懷裡,死前對妻子說:假如生命終結後可以再生,那麼,我仍選擇中國,選擇核事業。

鄧稼先走了,許鹿希說,他們追求的是另外一種東西。很多人不懂,卻還是淚流滿面。

許鹿希選擇繼續守候這份愛情,他先後出版了三本鄧稼先的傳記,還把他不保密的科學著作,彙集成了《鄧稼先文集》,這些都是丈夫的心血。

鄧稼先走了很多年了,她談起自己的先生,還是柔情滿滿。她的家裡擺了一尊鄧稼先的半身銅像,其它的陳設並未改變,和鄧稼先在的時候一樣。

二,兒子鄧志平,女兒鄧志典。

鄧稼先和許鹿希有兩個孩子,一兒一女,都是在鄧稼先1958年接受任務之前出生。

1954年,他們有了女兒鄧志典,1956年,又有了兒子鄧志平。兩個孩子獨立性很強,也很低調,從未仗著父親是兩彈元勳去要過什麼,公眾媒體報道的很少。

兒子鄧志平重慶大學畢業,四川省機械加工專業委員會委員,編寫了幾本機械數控的書,在機械製造業也是一個人才了。

女兒鄧志典就更低調了,當年響應號召,上山下鄉,卻是最後一批迴城的子女,上了大學之後出國留學,過著普通人的生活,很少進入人們的視線了。

祝福許鹿希教授,晚年幸福。

英雄背後的故事一樣精彩,後面的問答又寫了楊靖宇將軍和妻子的故事,還有錢三強家人的故事,歡迎關注看看……

我是木魚,小女子一枚,卻痴迷於近現代史的風起雲湧,每日更新,喜歡就關注我吧,感謝有你。


湘西小木魚


鄧稼先是我國傑出的科學家、核物理學家,因他對我國特殊的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勳”。鄧稼先在一次核試驗中,受到了核輻射,身患直腸癌,於1986年7月29日不幸去世,享年62歲。那麼在鄧稼先去世後,他的子女現狀如何呢?

鄧稼先有兩個孩子,分別是女兒鄧志典與兒子鄧志平。鄧志典出生於1954年,鄧志平出生於1956年。

由於父親工作的原因,經常不能回家照顧子女,女兒鄧志典自小就養成了獨立的習慣,在還不到15歲的時候,她就獨自去內蒙古建設兵團,被分配在一家做箱子的工廠當工人。四年後,鄧志典回到北京,在一家皮件廠當了一名普通的工人。

在全國恢復高考後,鄧志典與鄧志平一起參加了1978年的高考,並且都收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在大學裡讀了幾年後,鄧志典深感國內教育環境的不足之處,於是去美國讀研究生。在出過前,鄧稼先曾經用《走向深淵》這部電影來教育她,不要向電影裡的女特務一樣,因為貪圖享受而被情報機關所利用。

鄧志典非常的懂事乖巧,她在美國讀研期間,生活很簡樸,穿的衣服都是從國內帶過去的,她也從不因為自己的父親是科學家就四處顯擺,她的為人很低調,所以今天在網絡上也找不到她的近況如何。

再來說說鄧稼先的兒子鄧志平,鄧志平比鄧志典小兩歲,今年已經62歲了,早期鄧志平與姐姐的經歷差不多,只不過省去了當工人的那一階段,在姐弟倆雙雙考上大學後,姐姐出國之際,鄧志平則留在了國內。

鄧志平現在為四川省機械加工專業委員會委員,為《現代製造工程》雜誌編委,曾經參與出版過《機械製造技術基礎》、《數控技術及加工編程》等書籍,在機械製造業屬於頂尖的人才。

從這裡就能看出,鄧稼先的孩子與很多普通人無異,尤其是鄧志典,這麼多年了也一直沒什麼消息,可能他們都比較想過普通人的生活吧,畢竟父親的光環那麼大,還是普通人的生活相對來說更好一些。


魏青衣


1985年7月30日鄧稼先因直腸癌住院,他在醫院住了363天,動了3次手術,這363天他都疼痛不止,止痛藥從每天一針發展到每小時一針,而且全身大面積溶血性出血,我國國防科的同志去看他,大家想聽聽他的人生箴言,鄧稼先說:“選擇了核武器,就意味著選擇了犧牲和付出,可是我對自己的選擇終生無悔。..我不愛武器,我愛和平,但為了和平,我們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終結後可以再生,那麼,我仍然選擇中國,選擇核事業。”

在痛苦中煎熬了一年後,鄧稼先因癌症晚期大出血去世,在臨終前鄧稼先仍告誡大家要努力發展尖端武器。

鄧稼先是名門之後,是清初篆刻家、書法家鄧石如的後人,父親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的哲學教授,鄧稼先求學時期都是在戰火中度過的,1946年鄧稼先與許鹿希相識於北京大學,之後確立了戀人關係,因為許鹿希讀的醫學,需要讀七年,1953年許鹿希畢業後,鄧稼先與許鹿希結婚,結婚後一年他們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孩子,兩年後又生了一個男孩。

1954年生育的是一個女孩,叫鄧志典,她早年和普通家的孩子並無不同,讀書上學後響應國家號召,上山下鄉,在鄉間奉獻自己的青春,1977年高考恢復,鄧志典參加了高考,之後據說還出國留學了,由於鄧志典為人低調,所以關於她的資料比較少。

兒子鄧志平出生於1956年4月,1992年6月畢業於重慶大學,之後投入現代製造業的研究,參與出版了《機械製造技術基礎》、《數控技術及加工編程》等書籍,並參與了華興機械廠490Q柴油機科科技項目。

我國的脊樑就是由鄧稼先這類愛國者支撐起來的,在研究原子彈時,科研工作者在西北荒漠建造出我國的核試驗基地,西北戈壁除了自然環境惡劣外,還有吃不好、睡不好,加上當時國家一窮二白,他們的伙食很差,這可能是鄧稼先得直腸癌的原因之一,鄧稼先在核試驗後,經常親自去試驗場尋找第一手資料,在一次實驗中,不幸受到輻射影響,輻射加重了他的病痛,在病痛下,鄧稼先仍然堅持工作。

1984年鄧稼先指揮我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實驗成功後,高興地寫下:“紅雲沖天照九霄,千鈞核力動地搖。二十年來勇攀後,二代輕舟已過橋。”第二年鄧稼先病情加重,他提出要求,希望能去看看天安門......


司馬長史


比一千顆太陽還亮,這是對兩彈元勳鄧稼先獻身一生的事業最好的評價。

與錢學森相比,鄧稼先雖有留學美國的經歷,卻沒有“能抵兩個師”的高度評價。

與楊振寧相比,鄧稼先雖然沒有顯赫的理論成果,卻有一顆拳拳報國的赤子之心。

鄧稼先的偉大事業

鄧稼先於1948年至1950年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當年,他沒有像很多留學生那樣,留在了科研環境和發展前途更好的美國,而是毅然回國。

1958年秋,鄧稼先義無反顧投身兩彈一星事業,出於保密需要,鄧稼先只對妻子自己“要調動工作”,不能照顧家,不能照顧她和孩子,甚至不能聯絡通信。

妻子看著丈夫堅毅的表情,默默表示了支持。

從此,鄧稼先這個人“消失”了,一消失就是八年。

八年的時間裡,鄧稼先的身影只出現在嚴格警衛的深宅大院和大漠戈壁,其中艱辛自不待言,陪伴他的是和他一樣拋家舍業的戰友,是王淦昌、朱光亞、周光召、程開甲、彭桓武、郭永懷、陳能寬、于敏……這些中國最傑出的物理學家,是中國人自己研製的原子彈。

嚴重的核輻射和過度的疲憊,透支了鄧稼先的健康,他的生命因過度燃燒而成了殘燭。

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癌症晚期大出血去世,享年62歲。臨終前,鄧稼先關心的仍然是我國的國防尖端武器事業,他說“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我們沒有辜負鄧稼先的期望和重託,如今我們已經是先進尖端武器事業的引領者。

鄧稼先的子女現狀

鄧稼先有兩個子女,由於工作繁忙,他沒能時刻陪在孩子身邊,看著孩子們成長,更沒有給孩子什麼特殊待遇,但當孩子們長大成人後,父親的事蹟和精神始終鞭策著他們前進。

1,兒子鄧志平,出生於1956年4月,1992年6月畢業於重慶大學,工學碩士學位,投身機械製造工程和技術研究教學,現為四川省機械加工專業委員會委員、《現代製造工程》雜誌編委,曾參與出版多部機械製造教材的編寫工作。

2,女兒鄧志典,出生於1954年,曾赴美國留學,她十分低調,很少出現在公眾面前。

在鄧稼先家的客廳裡,鄧稼先遺像旁的玻璃板下,擺放著一張領獎通知單,上面寫著:

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獲獎項目:原子彈的理論突破及武器化,氫彈的理論突破及武器化;獎勵金額:1000元……這便是鄧稼先獲取的全部物質獎勵。

我不愛武器,我愛和平,但為了和平,我們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終結後可以再生,那麼,我仍選擇中國,選擇核事業——鄧稼先。

向鄧稼先為代表的“兩彈一星”元勳致敬!永遠緬懷他們的偉大精神和事業!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鄧稼先是我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是我國核武器研發的奠基者。他對我國核研究事業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因此被大家稱為“兩彈元勳”。


鄧稼先出生於書香門第,父親鄧以蟄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多所名校教授,打小就接受了良好的素質教育。抗日戰爭時期,鄧稼先進入西南聯合大學習,並以優異的成績在聯大畢業。戰後,他擔任北京大學物理學教授助教。

1947年,鄧稼先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進入美國普渡大學研究生院。26歲那年,他由於成績異常突出,獲得了博士學位,由於年紀很小,人稱“娃娃博士”。新中國成立後,他謝絕了美國給的優厚條件,毅然回國,為國效力。與他原西南聯大老師王淦昌、彭桓武等著名教授一起投入物理研究中。




在後來蘇聯撤走核研究專家時,研究陷入困境。但鄧稼先與科學家們沒有放棄,他們在羅布泊艱苦奮鬥了28年。人的一輩子能有幾個28年呢?而且是最青春的28年。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於1964年10月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兩年零八個月後,又成功試驗了氫彈。作為最大功臣之一,他被譽為兩彈元勳,一點不為過。

但不幸的是,他在後來的研究試驗中,由於受到了核輻射,患上了直腸癌,於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終年62歲。他把一生貢獻給了祖國,貢獻給了科學。

在1953年,他曾與許鹿希結婚,後來誕下一子一女,兒子叫做鄧志平,女兒叫做鄧志典,女兒比兒子大兩歲。


兒子鄧志平沒有與父親一樣進行物理研究,而是選擇學習了機械加工專業,並於1992年6月畢業於重慶大學。畢業後擔任了《現代製造工程》雜誌編委,併成為四川省機械加工專業委員會委員。如今更是出版了多本機械製造書籍,成為了這方面的專家。

雖然鄧稼先忙於科學,更是在戈壁灘秘密研究28年,很少顧及到這了兒子,但兒子還是在母親許鹿希的教育下和父親的影響下,還是成才了。鄧志平說過,他在父親身上看到了老一輩知識分子的執著,這或許就是讓他前進的動力。


女兒則幾乎沒出現在公眾視野中,不過曾聽到講鄧稼先家風的一個演講時,一位老師說過,鄧稼先女兒也是一位研究生,曾赴美國讀研。前去時,鄧稼先曾她上了一教育課,得以推算出女兒也是一位高級知識分子。


夏目歷史君


前段時間我們敬愛的于敏老爺子去世,讓人們自動想起了他的老戰友鄧稼先。

在我國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青海金銀灘221基地中,鄧稼先是主任,于敏是副主任。所以,鄧稼先被稱為“兩彈之父”,而於敏被稱為“氫彈之父”。

鄧稼先的中學時代,先是在北京崇德中學,後在重慶的江津九中。在崇德中學時,楊振寧比鄧稼先高兩級。鄧稼先老實本分被稱作“鄧老憨”,遭遇了校園霸凌,此時一貫有“楊大頭”稱號的楊振寧挺身而出,讓鄧稼先十分感動。後來,也正是在楊振寧的影響下,鄧稼先學了物理學。

可是就是這個老實巴交的鄧老憨,在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日軍的慶祝勝利儀式上,他當眾撕碎了日軍軍旗丟在地上。父親鄧以蟄只好讓他轉學到大後方的重慶江津九中讀書。父親對他說,你要學理科,不要學文科,學理科才對國家有用!

鄧稼先的大學時代,在西南聯大渡過,受業於王竹溪、鄭華熾等著名教授,當時大他三個年級的楊振寧也給了他很多幫助。後來也正是在楊振寧指導下,鄧稼先留學美國,在普渡大學就讀研究生,兩年時間獲得博士學位。

1950年10月,就是在朝鮮戰爭的前夜,鄧稼先放棄了美國更好的科研條件和生活條件,回到了祖國。這裡面本來就有政治立場的問題,而此時的楊振寧和李政道、費米的研究正處在關鍵時期,所以沒回來。當時楊振寧的父親楊武之叫他回來,他也沒有回來。還有一個原因是,楊振寧如果回大陸,有可能導致妻子杜致禮的母親和弟妹在臺灣遇害。

鄧稼先回國後,1953年加入九三學社,1958年入黨,不管是在北京的“神計算”,還是在金銀灘的核試驗,鄧稼先不僅做整體設計,還事無鉅細進行指導。28星宿在他的指揮下形成強大團隊,更多的年輕人在他的指導下成為核物理專家。

1971年,中美關係回暖,楊振寧回國,第一個要見的人,不是父親楊武之,也不是岳父杜聿明,而是好友鄧稼先。也正是他的回國,救了鄧稼先和錢晉等兩彈元勳的命!

當時楊振寧還曾試探性問鄧稼先,我們中國的技術是不是寒春從美國帶來的?寒春就是參與過曼哈頓計劃的女科學家瓊·辛頓,此人還曾是費米的助手。鄧稼先告訴楊振寧,寒春是一個反戰主義者,到中國後一直在養奶牛,從未參與過核物理工作。中國的原子彈,是基於鈾235的內爆式核武器,和美國蘇聯的鈈239槍式核武器完全不一樣,威力更大。中國的核武器研製,屬於跨越式的彎道超車,所以能夠超越法國,成為第三個核大國。

楊振寧的兒子楊光諾、楊光宇,都是定居美國的科學家,事業上十分成功。楊振寧的女兒楊又禮,則是從事醫學工作。

鄧稼先的孩子,都生於上世紀50年代,女兒叫鄧志典,兒子叫鄧志平。鄧稼先臨終前,覺得這輩子最對不起的人,就是自己的妻子許鹿希,和兩個孩子典典和平平。

鄧稼先上世紀50年代參加兩彈一星功臣,為我國研製“大炮仗”,隱姓埋名28年,他的孩子典典和平平,一直都不知道這個父親的存在,有時候還因為沒有父親受到別人的嘲笑甚至欺負。也許正是如此,典典和平平的成長讓他十分揪心。到80年代,平平終於在鄧稼先的輔導下,考上了重慶大學,後來成了一名機械工程師,參與出版的書有《機械製造技術基礎》、《數控技術及加工編程》等。

1984年,我國的兩彈一星工程終於告一段落,兩彈元勳們終於可以重見天日。不過,鄧稼先因為長期接觸放射性物質,已經換上了嚴重的癌症,兩年後在北京醫治無效去世。鄧稼先的妻子許鹿希,身為北京醫科大學的醫學教授,也只能滿含淚水告訴醫生,多給他打麻藥,讓他走的不那麼痛苦。

永遠感恩為我國核武器研究事業做出傑出貢獻的兩彈元勳們!


歷史知事


鄧稼先是世界著名的核物理專家,為我國的核武器研製工作立下了不朽的功勳,是我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研發開拓者和奠基者。



手撕日本鬼子旗幟

1924年鄧稼先出生於安徽老家,在幼年時期跟隨母親到達北平。在青年時在北平刻苦求學,這一時期的鄧稼先深受到了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北平淪陷。當時年僅13歲的鄧稼先對日本的侵略行為深惡痛絕,為了打擊日本人的囂張氣焰,他竟然當著眾人撕碎了一面日本國旗,並且狠狠的踩在了地上。鄧稼先的父親擔心日本人會報復迫害鄧稼先,於是讓鄧稼先的大姐帶著鄧稼先離開了北平南下。

臨走的時候,鄧稼先的父親囑託鄧稼先一定要學好科學技術,將來好好的為國效力。這件事讓鄧稼先記憶深刻。



艱苦求學、報效祖國

鄧稼先南下後,在1941年考入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當時處於特殊的抗戰時期,求學條件非常艱苦,但鄧稼先卻沒有忘記自己的信念,最終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自己的學業。

畢業後的鄧稼先在北京大學教學,但他認為自己應當去學習更為先進的知識來報效祖國。1947年鄧稼先進入了美國普渡大學研究生院,僅僅一年多以後,鄧稼先便獲得了博士學位,時年26歲。也正因為年齡很小,鄧稼先被稱為“娃娃博士”。

因為鄧稼先的學識和能力,讓美國當局很快注意到了他,並且開出了非常高的科研和生活條件,希望讓鄧稼先留在美國。周圍的同學老師也輪番勸說鄧稼先留在美國,但是鄧稼先心心念唸的是自己的祖國,最終毅然決然的回到了中國。為中國的核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1950年,鄧稼先從美國返回,1952年鄧稼先和許鹿希結婚。婚後二人育有一子一女,兒子叫鄧志平,女兒叫鄧志典。

鄧志平出生於1956年,成年後的鄧志平選擇了機械自動化專業,並且發表了多篇科研論文。

鄧志典出生於1954年,因為其為人非常低調,個人生活基本不對外宣傳,所以外界對於鄧志典的消息基本沒有。



夫人許鹿希

1958年的一天,鄧稼先接到了上級的通知,詢問是否願意參加一項絕對保密的工作,即深入荒漠戈壁為中國研究原子彈。鄧稼先當即義無反顧的同意了下來。

回到家後鄧稼先向夫人許鹿希說自己要調動工作,不能再照顧家庭和孩子,而且當地的通信也比較困難,希望妻子能夠支持理解。許鹿希雖然不清楚情況,但也表示了對鄧稼先的支持。



在其後的多年時間裡,夫妻二人聚少離多。1979年,鄧稼先在一次事故中捨生忘死,不幸受到了核輻射。1985年,鄧稼先離開羅布泊回到了北京,這時的癌細胞已經擴散無法挽救,所以鄧稼先最後的餘生都在醫院的病房中渡過。

1986年7月29日,住院363天的鄧稼先生命走到了盡頭,臨終前鄧稼先依然想的是我國的國防工業,指出了我們的努力方向。並且對妻子許鹿希說:“假如生命終結後可以再生,那麼我仍會選擇中國,選擇核事業。”


我是越關


“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的太遠……”,這是我國著名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勳鄧稼先生前的最後遺言。

1924年,鄧稼先出生於今安徽懷寧一書香之家。彼時的舊中國軍閥割據不斷,經常是“城頭變幻大王旗”,老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

出生後不久鄧稼先即隨父親舉家北上遷居北京,在北京他初識了後來影響自己一生的摯友——楊振寧。

鄧稼先自幼聰穎好學,加之受家庭環境薰陶,其為人比較謙虛有禮。1941年,時年17歲的鄧稼先同楊振寧以優異成績一同考入西南聯大。在西南聯大兩人如親兄弟一般,在生活上互相幫助,在學業上互相共勉。

鄧稼先(中)與楊振寧兄弟

7年後的1948年,兩人又一同赴美留學。在美國留學期間,鄧稼先主攻原子核物理學。鄧稼先在美留學期間,在學業上勤勤懇懇,各項成績都非常優秀,故深得導師及學校的讚譽。

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

鄧稼先雖身在海外,但卻時時刻刻惦念國內情況,始終沒忘記自己多災多難的祖國,始終沒有忘記父親對自己的囑託,即“將來學業有成要回來建設新中國”

就在鄧稼先赴美后的次年,新中國宣告成立。當這振奮人心的消息傳到大洋彼岸時,鄧稼先和其他在美中國留學生一道歡呼雀躍。

1950年,鄧稼先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後不久,便不顧自己的好朋友及學校的盛情挽留決意回國。臨行前他們告訴鄧稼先,新中國剛剛成立,各項條件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上與目前現在的美國相比都是相差太大。你若現在回國等於是放棄了自己將來的大好前途,可能會得不償失。

儘管如此,鄧稼先還是義無反顧的回到了新中國。因為那裡有他深愛的祖國,有他父親曾經的深情囑託……

剛成立的新中國百廢待興,一切從頭開始。不僅如此,國內還面臨國民黨殘餘勢力的破壞,國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圍堵和核威脅。

就在鄧稼先回國的同年,朝鮮戰爭爆發。在朝鮮戰爭戰場上,面臨中國志願軍的強大攻勢,美軍節節敗退,為扭轉戰事不利局面,美國一度威脅要使用原子彈給中國來一次“外科手術式”的核打擊。

鑑於此,以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人審時度勢,決定啟動研製我們自己的核武器,以打破這種核壟斷與核威脅。

1958年,時任二機部副部長的劉傑找到鄧稼先,對他說道“國家準備放一個大炮仗”。並問他是否願意參與這項特殊工作,鄧稼先當即表態同意。由於任務的特殊性,鄧稼先回到家後對妻子說“自己要調動工作”,不方便告知,日後也不能再照顧家庭和孩子了。

他日一別,鄧稼先就和其他研製我國首顆原子彈的科研工作者一起踏上了西行之路。從此他便與外界的聯絡消失,他的身影亦只出現在西北大漠戈壁……


(電影《橫空出世》中李幼斌所飾演的角色就是參照了鄧稼先)

電影《橫空出世》就比較真實的反應了這段歷史經歷。


在研製我國首枚原子彈的過程中,鄧稼先和同事們克服了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中間還面臨蘇聯的技術援助中途退出,臨走時,他們甚至帶走了所有的技術資料。如此一來,鄧稼先和同事們只能是百尺竿頭,重新開始。

功夫不負有心人!

1964年10月16日,下午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

這一年鄧稼先整40週歲,他把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歲月全部無私奉獻給了自己熱愛的祖國。

在此後的幾年時間內鄧稼先和同事們又接連攻克了氫彈等研製工作。這使得中國核武器事業同國外差距越來越小,有利的保證了國防安全!

1985年,時年61歲的鄧稼先因直腸癌住院治療。

1986年7月29日,鄧稼先因全身大出血,醫治無效,永遠的離開了這個世界,終年62歲。

鄧稼先在臨終前告訴妻子:“假如生命終結後可以再生,那麼,我仍選擇中國,選擇核事
業……”

(鄧稼先)

——————————————————————

我們再回到題幹上來。

1953年,鄧稼先與許鹿希在北京結婚。

(鄧稼先一家)

1958年,鄧稼先接受組織安排的絕密任務之後,離了開自己的家,告別了自己深愛的妻子,這一走就是整整28年!

28年時間內,妻子對自己的丈夫杳無音訊,不知去向。但她信守了自己與鄧稼先分別時相互託付的諾言,無怨無悔。

28年時間內,她含辛茹苦將孩子扶養長大!

28年後再次重逢,鄧稼先卻因為長期遭受核輻射罹患癌症。僅過了一年,便再次永遠離她而去!

鄧稼先與許鹿希的這份真摯愛情所折射出的品格之純淨、信仰之聖潔、感情之深厚是無法用言語所表達的。

鄧稼先與妻子許鹿希一共育有一女一兒,女兒名為鄧志典;兒子名為鄧志平。

鄧志典,1954年生於北京。後來響應知識分子上山下鄉運動。在其15歲時,鄧志典去了內蒙古,之後加入到了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被分配到一家箱子廠做了一名普通工人。1977年,鄧志典收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結束完本科學業的鄧志典後來又遠赴美國攻讀研究生。之後便逐漸消失在人們視野中。鄧志典為人低調,從不以父親之名自居。

鄧志平,1956年出生。其早期經歷與姐姐差不多。母親許鹿希在大運動發生後被迫到天津農場改造,姐弟倆便相依為命。鄧志平在接受完大學教育之後一直留在國內。

(鄧稼先兒子鄧志平)

鄧志平是工學碩士,其一生主要負責機械專業的課題研究和教程編纂。也出版過很多論文、書籍,是目前我國機械製造業領域的頂尖人才。

鄧志平曾在一次採訪時回憶到自己的父親鄧稼先,“父親是一個做事比較認真也很執著之人,很多事情他都要親力親為”,我從父親身上看到了老一輩知識分子的堅持與執著。


小司馬說


“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1986年7月29日,兩彈元勳鄧稼先因病去世,這是他說的最後一句話,作為中華民族的脊樑,臨終前還牽掛著國家,實在讓人欽佩!

新中國成立,鄧稼先深知國家正式發展國防科技的時候,他毅然放棄了美國優越的待遇,回到國家,為祖國做貢獻。

1947年,鄧稼先前往美國普渡大學留學,學成歸來後立刻被派往研究原子彈,原子彈成功後又被派往研究氫彈,只是在一次實驗過程中,因為受到核輻射的影響,患上了癌症,家人聽到之後全都失聲痛哭,但是鄧稼先卻說:“自己從事這項工作開始,就已經知道有這一天,但是我從不後悔。”還讓家人不要哭,自己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看看天安門!

鄧稼先(左)

據說天安門是鄧稼先最想去的地方,可是因為工作繁忙,一直沒有時間去看,沒想到這一干就是幾十年,現如今終於能實現自己的願望,1986年,鄧稼先懷著對祖國的眷戀去世,享年62歲。

鄧稼先的家人

1953年鄧稼先與許鹿希結婚,兩人感情也一直非常好,並生下女兒鄧志典和兒子鄧志平,直到1958年,鄧稼先說要去幹一件大事,隨後便人間蒸發一樣,鄧稼先帶著團隊進入了與世隔絕的西北戈壁,然而妻子許鹿希卻始終如一,無怨無悔的痴情等待,1986年夫妻二人再度重逢,然而鄧稼先已身患重病,最後在許鹿希懷裡去世,現如今90歲的許鹿希依然懷念這段感情。

女兒鄧志典

鄧稼先和許鹿希結婚的第二年,就生下了鄧志典,後來因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鄧志典參加了內蒙古的建設兵團,鄧志典原本並不需要過得那麼累,但是受父親鄧稼先的影響,一直呆在內蒙古比別人晚好幾年才回家。1977年,鄧志典考上了大學,1985出國留學,然後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線。

兒子鄧志平

鄧志平出生於1956年,根據鄧稼先的回憶,自己比姐姐幸運多了,文ge時期,母親和姐姐都受到影響,而自己才十來歲,那時候就已經能獨立生活了,後來考上大學,現如今是四川省機械加工專業委員會委員,在科技方面有著不少的業績。

就在今年9月份,還為父親鄧稼先故居捐贈鄧稼先銅像,並在鄧稼先故居前舉行了莊嚴的安放儀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