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現在很多年輕人仇視父母的現象?

甚至有些已經上升為了對父母的仇恨請問大家怎麼看待這個問題,怎麼看待微信公號發這類文章?

恨來於哪裡,去向何處?

怎麼看待現在很多年輕人仇視父母的現象?

可恨的愛

的確,進入互聯網時代,人們能看見排山倒海的各類“奇聞”。但很多年輕人仇視父母的現象,不算奇聞,是早已見慣不怪的怪象。唯一不同的是,現代年輕人比起他們的上一輩,表達對父母的怨恨,勇氣足、方式多。

從這一角度,我們看出“為什麼現在很多年輕人仇視父母”的最深層緣由,是父母將自己未釋懷、壓抑的恨(情感情緒),包括在他們父母那裡“受訓”來的養育模式,無意識的統統“傳授”給了自己的孩子。這是一廂情願的,強行按己所需的教養模式。這個深遠道理,如今也越來越多的人都明白,可是現象依舊。為了回答提問,只好再重複“道理”:父母真的是以“我最愛你;我所做的,都是為你好”而付出,卻並不真明白,孩子感受不到愛,正源自他們毫無邊界的“侵犯”。

怎麼看待現在很多年輕人仇視父母的現象?

父母對孩子的愛,為什麼令孩子,即今天的年輕人有仇視之情?首先,我們需要反思一個現象:很多年輕人仇視父母的情緒本身,令人質疑父母的愛,至少得質疑他們愛的方式。如果說,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這話是正確的話,那麼,涵容滋生情感,控制生長仇恨,這話也是對的。孩子所顯現的對父母的恨,直接反映了許多父母雖有愛心,但愛的方式大有問題。我甚至想說,不具備反思自己愛的方式有問題的父母,你對孩子的愛,不是愛,是傷害。

其次,父母愛裡有隱形的劍。比如,溺愛,裡面就有厲害的殺手鐧——控制,它溫柔的牽制了孩子的創造力,也成功的遏制了孩子承受挫敗、承擔責任的能力。再比如,冷漠性,即家庭氛圍是充滿緊張、理性、要求、期待,匱乏情感交流。許多強勢母親,或父親缺位的撫養環境,孩子的情感大多很冷漠,或是很拘謹內向。在孩子所暴露的怨恨情感裡,我們不得不正視,父母的作為,像利劍一樣在“為你好”這面愛的旗子下,不斷刺傷的是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不斷削弱的是孩子的自主性,和獨立思想。

“全都是為了你好”的愛,如果也叫愛,那是挺可恨、可怕的。

我們在心理諮詢的經驗中,見證了不少這樣“可恨的愛”的教育模式。前不久,爆料的留美研究生王猛寫給父母的控訴信(他是理科狀元考入北大、留美研究生,卻12年未回家過春節、與父母決裂6年,寫了萬字書信控訴其“罪行”。而這一切都源於父母的過度關愛,即毫無邊界的“侵犯”),其文字行間,透視了母親的愛裡,充滿著無形的利劍。王猛,僅僅是現在很多年輕人仇視父母的一個縮影。

當然為人父母,他們並不覺得,他們的愛裡有什麼劍,即便事實上傷及了孩子的情感,他們也是無意識犯下的過。只是,我愛你,招來的是你恨我,終究最可憐而痛苦的還是父母。

怎麼看待現在很多年輕人仇視父母的現象?

給恨以出路

人是感情動物,我們必然追求代表一切愛的東西,同時也不可避免的會遭遇挫敗,於是愛恨情仇成為了我們無法逃避的世界。尤其,當我們內心積攢有恨的情感時,我們(包括當事者、被恨的親人、愛人)不應壓抑、迴避,而應承認和容許它的存在,並給以釋懷的出路。

網絡,已成為了人們表達各類情感的最直接,最安全的領域。年輕人在微信公眾號發仇視父母的文章,我覺得無可厚非,這正是一種情緒釋懷的出口。奇怪的,總有那麼一股道德勢力:不應該,不准許仇恨你的父母....但恨的感覺往往不遵從道德,它就在你的身體裡。你越是壓它越往上竄。生活中有些人動輒愛生氣,或脾氣不好,就是長期積壓恨感受的結果。

那麼多年輕人之所以仇視父母,也恰恰是父母過去的以道德強調(道德綁架),迫使孩子壓抑感受,隱藏怨恨;當孩子長大,壓不住的情感,自會以各種途徑表達出來。就文字表達恨意,相對來說是理性而健康的表達方式。

原諒或放下,是一種能力,需要時間,需要成長勇氣;仇恨的釋懷,也需要時間,更需要寬容的人文環境。作為成人,我們除了理解年輕人,以微信公號發表文章釋懷是可行的,還應學會等待, 等待年輕人,通過他們的方式探索自己,成長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