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戚,別住的太近,父母,別離的太遠

據說如果地球和太陽之間的距離再靠近1%

地球就是一個永恆的火球

如果再遠離3%

地球就是一個永恆的廣寒宮。

距離不遠不近,才有了我們。人和人的距離也是一樣的,過遠會逐漸淡忘,過近,會互相灼燒。

所以無論在物理上還是在心理上都要有合適的距離,

半個城市的距離就剛剛好,半個城市是既獨立,又親密,舒適又合適。


01

親戚,城市之間,守望相助

閨蜜寒寒家最近裝修,她在外工作,都是爸媽在忙裡忙外。

裝修是很操心的事情,但是,更讓人糟心的是被瑣事困擾的同時,還要面臨社交上面的困局。

寒寒父親家當年條件不好,寒寒家和她兩個叔叔家是挨著建的3間房子,磕磕絆絆處了幾十年。終於因為裝修這件事,衝突爆發了。

裝修階段,兩個叔叔,不定時的來工地指手畫腳,一個說這個衛生間的磚鋪的不對,另一個說工頭貪錢,所以每天的工錢才這麼貴,一個說水管部署的不合理,不能再幹了,另一個就坐在工地中央,強逼停工

……

工程隊的負責人說:“你們家的活,太難幹,當家作主的人太多,實在不知道該聽誰的”

就這樣,拆的亂七八糟的房子面臨著即將停工的困局。

被逼無奈的寒寒媽媽,差點拎包離家出走。

亞里士多德說:“談論別人的隱私是最大的罪惡,不知自己過失是最大的病痛。”

家是私密空間,不是公共場所,沒有得到允許,那就是侵犯。

親戚是擁有血緣關係的獨特群體,住的太近,就有了侵犯隱私的機會,就面臨被侵犯的風險,

寒寒家就是這樣,如果他們三家沒有住在一起,叔叔們就不會干涉他們家的裝修,每天緊盯不放,指手畫腳。

每個家庭都應該有獨立的圈子,每個家庭同時需要守望相助,太遠,容易獨木難支;太近容易剪不斷,理還亂。

而半個城市是最合適的距離,不遠,坐車就能到達,不近,是互相不干涉內政。

牽掛時隨時互通往來,必要時做到互不干涉

02

朋友,城市之間,互相掛念

有多少朋友是因為畢業,分隔兩地不再聯繫。又有多少朋友,因為沒有分寸,過分親近,而導致反目成仇。

大學畢業之初,有些同學找工作,有些同學考上研究生繼續讀書,朋友樂樂當初是選擇考研,但是研究生沒有考上,她想復讀一年。

但是因為沒有經濟來源,學校宿舍又不能住。就跟我商量在我這住一個月,等她在學校有空床位的時候,就回學校住。

剛開始的時候她非常不好意思,幫忙收拾屋子,也沒有越界。可是日子一天天過去,樂樂絲毫沒有搬出去的意思,也在這個我一個人的空間中,過的越來越坦然。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她偷穿我的睡衣,用我的護膚品,我是一個在這方面很在意的人,所以我暗示她該另找地方住了。

她的確是搬走了,但是和其他同學說我小氣,她說:“不就住幾天,你看她小氣的,還同學呢,幫個忙都不行。”

古人曾說:“升米恩,鬥米仇”,我對這句話有了新的理解,朋友之間的距離:“千米內的距離是合適,十米內的距離是越界”。

如果像《愛情公寓》中說的那樣:“最好的朋友就在身邊,而最愛的人就住在對面。”,那麼生活絕對會回報你一地雞毛。

我希望,最好的朋友就在同一個城市,最愛的人就在方寸之間。

03

父母,城市之間,及時回助

曾經有一個熱點新聞:婚禮上看臉色就知道哪一方是嫁人的,哪一方是娶媳婦的。

娶媳婦的父母一臉喜慶開開心心,嫁人的父母爸爸嚴肅,媽媽哭泣。

為什麼會這樣的情況呢,是因為娶媳婦的孩子都在身邊,而嫁人的父母,過節都不一定能不能見到孩子。

我表姐嫁到新加坡的時候,老舅幾乎是一夜老了十歲。本來挺直的腰板,突然就佝僂了。

老舅做工的時候,不小心切到手指,陪在身邊的只有老舅媽,因為從國外回來,一年最多能兩次,這兩次還要攢到節假日和過年。

去年老舅媽患上了失眠症,成宿的睡不著覺,老舅一個人帶著老舅媽四處就醫,表姐著急的趕了回來,也只能待十天,因為表姐也有自己的孩子要照顧。

有一句話我每次看見都會忍不住落淚: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別在他們有困難的時候,因為距離太遠,心有力而力不足。

現在都提倡父母要學會放手,讓孩子自由飛翔,設身處地的想想,如果你的孩子在成年後去距離很遠的地方,看不見摸不著,能接受嗎?

我很贊同在《奇葩說》中顏如晶說的那句:“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觀眾,孩子是父母后半生唯一的觀眾

半個城市的距離,父母需要孩子時,能及時的做到陪伴,孩子想念父母時,能做到說走就走的回家

孩子,別做斷了線的風箏,無時無刻,他們都在惦念。

04

有句話說的很好:“我們在不遠不近的距離裡,保持關切,注視或陪伴。將溫暖的餘韻,一點點釋放,為你撫平情緒的褶皺,在這樣的親密裡,讓彼此的關係,爐火純青

隨著年齡的增大,就會發現,每一段互相在乎的關係,都是要用心經營的。

有人說要會享受一個人的孤獨,我想說盡量做到能不孤獨,就不孤獨,孤獨一點都不溫暖。

人和人,家庭和家庭,都不必靠的太近,各自有各自的生活;更別太遠,生活需要羈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