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若清居,便無俗情

宋人朱熹有詩曰:「我種南窗竹,戢戢已抽萌。坐獲幽林賞,端居無俗情」。

室外竹木交映,居內百器清雅,時有寒風敲窗,偶聞林鳥低聆,茶煙輕揚之時,塵俗皆散。

人若清居,便無俗情

今世人雖備百物

卻堆陳無章

便落市井之俗

雖有廣廈

而心存濁慮

便生窘迫之相

人若能以素心清居

縱然身處斗室

亦無俗情

人若清居,便無俗情

清居

是生活最好的狀態

讓人暫得身心的安寧

遠遁世俗的聲色犬馬

身閒意定,先止後觀,

得半日之閒,養清居之心

生命不只是旅途

中的追逐

還應該有生活中的安養

它讓我們摒棄世外的喧囂

與室中百器為友

誠可得清閒之雅、清曠之致、清骨之興

人若清居,便無俗情

清閒之雅

林語堂先生把中國的哲學稱為閒適哲學。在文士眼中,我們的山川草木、琴棋書畫、茶酒香花,都是閒暇的產物。酒酬知己,茶酬知音。小築之間,一壺佳茗,成了賓朋之間最好的媒介。

人若清居,便無俗情

中國人喝茶講究境、器、水、茶、友之間的契合與韻致。明窗淨几,器陳精良,有此境,有此器,有此茶,有此水,正應了唐朝詩人李濤的一句詩:「水聲常在耳,山色不離門」。世間萬般清雅,皆在一碗茶煙之中。

人若清居,便無俗情

清曠之致

古人對清曠韻致的追求,全在室廬的營造之中,室中諸般器物,皆是主人心性的體現。中國文人的審美從繪畫與書法之中,遷移到園林、居室、器用、造物之上,從而形成了對生活中品茗、飲酒、收藏、品鑑的至高標準,這也構成了文人審美的極致規範。

人若清居,便無俗情

先人所謂「寧古無時,寧樸無巧,寧儉無俗」,若能踐行古人之言,便可得清曠之致,在清淨中遠離浮華,在平淡中超脫塵俗。

人若清居,便無俗情

清骨之興

明人陸紹珩有謂:「吾齋之中,不尚虛禮,凡入此齋,均為知己」。室中布陳種種,當以心性舒適為旨歸,為自己營造一番「神骨俱清」之境。清茶好酒,以適幽趣,心骨澄澈,以慰塵世。

人若清居,便無俗情

人們對居室的審美,應是一種積極的情感愉悅,以樸雅清曠為上,以繁贅冗沉為下。否則便「俗氣入骨,即吞刀刮腸,飲灰洗胃,覺俗態之益呈」。

人若清居,便無俗情

依木而居,時見明月穿落葉;清歌花茶,偶遇窗外散清芬。人生不滿百,其半在居室。素心清居,百器作友,雖為小築,也是安放自我的城池。願君目蔽追逐,身遠熙攘,清居有詩,樸雅無俗。

圖文部分來源於網絡,如有權益影響,請及時告知酌改,感謝!

堅持品質 價值收藏

信仰手工 倦勤禪雕

+

什麼樣的作品能取悅你

你就是什麼樣的人

用你的品味

定義你自己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