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頭等侍衛,曾貼身保護雍正,為何卻被乾隆下令自裁?

寶貝BigFat


雍正十三年八月,雍正帝駕崩。訥親與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土鄂爾泰、張廷玉等受命擔任乾隆的輔政大臣。訥親在雍正年間曾任散秩大臣、領侍衛內大臣,也就是皇帝侍衛處的官員。在乾隆繼位後,訥親一度被作為皇帝的心腹培植,扶搖直上,任首席軍機大臣。在金川戰事中,身為文官的訥親被乾隆寄予厚望,授其為經略,前住前線視師。訥親在戰事中指揮無方,因戰事失利,被乾隆賜死。曾經紅極一時的新貴訥親以祖父遏必隆遺留的戰刀自盡。



訥親出身於鈕祜祿氏,鑲黃旗人,鈕祜祿氏是滿洲的豪門貴族。訥親的曾祖額亦都為後金五大臣之一,封賜巴圖魯、弘毅公,死後配享太廟。訥親的祖父就是康熙的四大輔臣之一遏必隆,在康熙初年被加封一等公,晉太師。遏必隆是清初的名將,在順治二年的時候,在武昌戰役中斬殺了李自成侄子李錦。遏必隆死後,他的戰刀被皇宮收藏,也就是後來賜死他的孫子訥親的那把戰刀。

訥親的父親尹德也是康熙朝的名將,隨康熙征戰噶爾丹,官至領侍衛內大臣,議政大臣,死後入賢良祠。而訥親還有一位貴不可言的姑母,她就是康熙皇帝的第二任皇后孝昭仁皇后。

顯赫的家世,使訥親很快出人頭地。雍正五年(1727年),尹德死後,訥親承襲爵位從而步入仕途。他最初被任命為雍正的侍衛官,因精明強幹,被雍正賞識,在雍正十一年(1733年)被提拔為軍機大臣,入值軍機處。當時訥親只有三十餘歲,可謂年輕有為。


乾隆繼位後,身邊的重臣大都是為父親雍正朝的鄂爾泰、張廷玉等一班老臣。鄂張兩臣在朝內朋黨眾多,黨爭激烈。為了與老臣相抗衡,乾隆加緊培植自己的親信勢力。年富力強、清明廉潔的訥親被乾隆當作重點培養對象。

在雍正大喪期間,訥親就被乾隆委以重任,以都統和領侍衛內大臣身份處理總理事務,並晉封為一等公。在乾隆繼位的次年,訥親又升為兵部尚書兼議政大臣,一路青雲直上。

乾隆繼位後,曾撤銷軍機處,改立“總理事務處”。乾隆二年時,乾隆帝打擊宗親勢力,加強集權,又裁撤了總理事務處,恢復了軍機處的設置。總理事務王大臣莊親王允祿和果親王允禮被排除出軍機處,而年輕的訥親與鄂爾泰、張廷玉、海望、納延泰、班第等五人成為軍機大臣。

此後,乾隆大力培植訥親以打壓鄂爾泰、張廷玉。乾隆三年,訥親升吏部尚書;乾隆四年,加封太子太保;乾隆九年,訥親又加授保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居清朝諸殿閣大學士之首,在訥親之後,只有傅恆獲此殊榮。可見,乾隆對訥親是何等地厚愛。



首先遭到打壓的是鄂爾泰。訥親走向顯貴之時,也是鄂爾泰步向黯淡之機。鄂爾泰長子鄂容安密謀對付張廷玉,因事情敗露,被乾隆帝抓住把柄,給鄂爾泰嚴厲警告。鄂爾泰仕途失意,一病不起,於乾隆十年病逝。

鄂爾泰死後,訥親成為首席軍機大臣,排名在張廷玉之前。連訥親自己對乾隆的擢升都誠惶誠恐,自感能力和資歷都比不了張廷玉。但此時,聖眷正隆的訥親是乾隆打壓張廷玉的一個重要棋子,訥親作為乾隆的寵臣,權勢鼎盛,全面壓制了張廷玉。

盛極而衰,物極必反。乾隆一手把訥親提拔到如日中天的地位,又因為欽點訥親出征金川,一手把訥親推向死亡的深淵。

乾隆十三年對乾隆帝來說可謂是多事之秋,流年不吉。這年三月,乾隆帝深愛的孝賢皇后富察氏在東巡途中,病逝於德州,年僅三十七歲,乾隆帝深陷悲痛。而更令乾隆煩惱的是,自乾隆十二年,朝廷任命張廣泗為川陝總督征戰金川,平定大金川土司莎羅奔之亂,可戰事屢屢受挫,清軍損兵折將。

在兵部尚書班第的建議下,乾隆帝起用了六十二歲的老將嶽鍾琪。但由於張廣泗與嶽鍾琪素有舊怨,張廣泗不肯重用嶽鍾琪。在他的建議下,嶽鍾琪以提督的身份前往金川效力。

由於金川戰事在短時間內未能扭轉局勢,乾隆帝任命首席軍機大臣訥親為經略,前往金川督師。

訥親為一介文官,對軍事可以說是一竅不通。乾隆將訥親派往戰場,是其在用人上的重大失誤。 訥親出身顯貴,性情自負武斷。他初上戰場,令將士盲目出擊,命令將士在三天之內攻下噶喇依碉樓。軍中有不同意見者,被訥親強硬地依軍法處置。結果,由於碉樓防守嚴密,清軍數次強攻,也未能攻破,而清軍有兩名總兵在血戰中陣亡,官兵慘失損重。


兵敗之後的訥親也築起了碉樓,清兵躲在碉樓裡潛伏不出。訥親不懂軍事,吃了敗仗都算在張廣泗的頭上。張廣泗與他心生隔隙,兩人互相拆臺,張廣泗也處處為訥親設置難關。主帥不和,軍心的渙散可想而知,清軍敗績連連。

由於金川戰事毫無起色,乾隆命令訥親、張廣泗回京述職。訥親巴不得立馬離開這個是非之地,這個經略之職可是個燙手的山芋。可是訥親歸心似箭,歸京心切表現得太心急了點,他立馬上奏朝廷要求回京。這下可把乾隆惹火了,馬上下旨將訥親拘禁于軍中,令張廣泗一人回京。

乾隆原本想將訥親充軍,但訥親說過的一句牢騷招致了殺身之禍。訥親曾發牢騷說,金川之戰,非常難打,不能輕舉妄動,但我又不敢跟皇帝說。 訥親的意思很明顯,那就是皇帝執意出兵金川,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所以造成了今天的慘敗。乾隆是多麼要面子的一個人,聽了訥親將戰敗的責任推到自己身上,他惱羞成怨。


乾隆十三年底,張廣泗被乾隆斬殺。次年正月,乾隆帝命兵部尚書舒赫德攜帶訥親祖父遏必隆遺留的戰刀,在押解訥親回京的途中賜死訥親,訥親被逼自盡。

訥親的榮辱都是拜乾隆帝之賜。誠然,金川戰敗,清軍巨損,訥親之責不可推卸。但訥親身為文官,毫無征戰沙場的經驗,卻被乾隆作為主帥派往一線作戰,自詡為英明天縱的乾隆明顯地犯了用人不察的嚴重失誤。而好大喜功的乾隆最終也把金川之役的失利責任全部甩鍋給訥親。曾經的寵臣訥親也被乾隆羞辱,慘死於祖父遏必隆戰刀之下。所以說,訥親之死有其自身原因,也有替乾隆背鍋成分。


歲月是一條河流


紫禁城頭等侍衛,曾貼身保護雍正,卻被乾隆下令自裁。這問題問得,讓人先入為主,總感覺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定律。

但實際上恰恰相反,這個雍正的“貼身侍衛”不但沒有被新主乾隆嫌棄,而且是乾隆一心栽培的親信。


這個侍衛叫鈕祜祿·訥親。訥親親貴出身,曾祖是清朝開國五大臣之一的額亦都,祖父是遏必隆,父親是內大臣尹德。這層身份使得訥親於雍正5年(1727年)承襲二等公之位,被授為散秩大臣,從此進入侍衛處。後來因勤謹廉潔著稱,被雍正帝看重,升任為內大臣。至此可以被稱為雍正的貼身保鏢了,但頭等還真算不上,因為侍衛處內大臣又不是一個。

訥親此人並不張狂,而且為人謹慎。無論實在雍正朝還是在乾隆朝,一直秉持著“勤謹廉潔”,用白話說,就是寫是個老實人,不會耍滑頭,待人誠懇,而且眼裡有活,手腳勤快。


這種職場老好人,本來應該有個好下場。所以在雍正和乾隆的權力交接際,訥親不但沒有被排除出權力核心,而且成為了乾隆的親信班底,官一升再升,乾隆即位之後,訥親協力總理事務,晉封為一等公;乾隆2年(1737年)正月,訥親接替那蘇圖,擔任兵部尚書,後改吏部尚書。

訥親之所以有這麼好的運氣,並非訥親的理政水平有多高。而是這一切都是因為乾隆刻意打壓鄂爾泰,建立自己的班底。

乾隆在其前13年內重點著力打擊鄂爾泰個張廷玉這兩大“權臣”。而且幾乎前10年都是在重點打壓鄂爾泰。的確鄂爾泰和張廷玉是雍正留給乾隆的顧命大臣,而且是明確配享太廟的。整個朝局滿人盡依鄂爾泰,漢臣盡附張廷玉。這兩人再乾隆的眼裡就是兩座大山。其中,鄂爾泰脾氣暴躁,做事不顧新主感受,好獨斷。還好和清初朝局不同,否則就被乾隆視作鰲拜。


乾隆十年(1745年),訥親被任命為保和殿大學士,鄂爾泰一死,訥親就接任了鄂爾泰,從此位極人臣。但實際上,從能力和威望上而言,訥親遠遠不及鄂爾泰,也無力制衡張廷玉。不過沒關係,他背後站著乾隆。

當天下太平的時候,這種格局無可厚非。無非就是打打嘴皮官司,乾隆時不時捧一捧訥親,打壓一下張廷玉。而且張廷玉的確夜越來越老,得失心也越來越強。也越來越昏聵,可以被指責打壓的把柄也越來越多。

乾隆13年(1748年)大小金川之役,徹底葬送這位乾隆朝的政治新星。

乾隆13年(1748年),對於乾隆而言有三個過不去的坎。

第一個坎,由改土歸流引來反叛的金川戰事也越來越吃緊,張廣泗鎮壓兩年都未成功,錢是越花越多,但形勢愈發岌岌可危;

第二個坎,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訥親的權利之大,飽受大臣們的質疑,自己多次彈壓,仍然止不住議論紛紛;

第三個坎,乾隆最愛的孝賢純皇后富察氏死了,精神世界受到了嚴重的創傷,性情大變,變得易暴怒,愛計較。


此刻乾隆的處境和當初雍正剛即位時的處境就非常類似,他需要一個機會來證明自己,出兵金川是一個機會。當年雍正用年羹堯青海平叛成功,扳回了全局,樹立了權威。


於是乾隆就把張廣泗降為副將,讓訥親作為主帥出兵大小金川。大小金川本來只是四川的小地方,比起青海當年的情況,表面上看起來簡單多了。張廣泗應該知恥後勇,打贏了復回正職,訥親基本上去做做樣子就可以摘桃了。乾隆想得很好,但他沒想到大小金川是個巨坑在等著他。

訥親並不懂軍事,但是他代表乾隆。所以看到初期戰勝,便輕敵冒進,結果致使清兵損失慘重。戰敗後,訥親發現自己打仗完全不是塊料,就開始墮落消沉,躲在帳篷了,把指揮權交給了張廣泗。


而張廣泗本身就對乾隆的安排不滿。所以前期一直和訥親爭辯戰術,後期又坐等看訥親笑話。

結果訥親吃了敗仗,不敢向乾隆彙報,就拼命向京城方面索要糧草和兵馬。乾隆這就懵了,怎麼沒等到勝利的消息,反而不斷要兵馬糧草?

在乾隆得到張廣泗的戰報後,得知訥親從未前去戰場督戰,只是躲在帳篷裡面飲酒作樂,還曾抱怨乾隆不應該對金川輕舉妄動。


乾隆徹底暴怒了,也對訥親徹底失望了,於是另外差遣傅恆代替訥親平叛(還好傅恆沒掉鏈子,因此後來恩寵備至)。乾隆14年(1749年),乾隆讓侍衛鄂實帶著遏必隆刀押解訥親回京,走到班攔山的時候,讓訥親自盡謝罪。

訥親從一個侍衛被捧成一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乾隆朝第一權臣。結果卻以自殺結束一生,令人唏噓。依附於權力,可以直上雲霄、位極人臣;但也隨時可能人頭落地、名譽掃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