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造像和唐卡看佛教在西藏历史上的弘传

公元七世纪,吐蕃王朝统一了雪域高原,藏王松赞干布在位时,为了发展吐蕃的经济、政治、文化,派遣大臣屯米·阿鲁的儿子屯米·桑布扎前往天竺学习。据说屯米·桑布扎返回吐蕃时,带回了包括佛教大乘经典在内的各种书籍,最终创立了藏文。为了摆脱苯教影响政局的情形,随着唐蕃、泥蕃的交流,松赞干布从尼泊尔、印度和中原引入佛教,并以法律形式颁发了由佛教思想而来“十善”和“十六要律”的“民众守则”。佛教在西藏传播伊始,便在吐蕃政权新旧势力的较量下,与苯教展开了信仰上的角逐。

这尊清代铜鎏金松赞干布像,为雪堆白生产的,现藏于西藏拉萨罗布林卡管理处。作为吐蕃王朝的实际缔造者,松赞干布(公元617年?—公元650年),重视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交往,尤其是通过对先进文化的吸收,不断发展和丰富吐蕃民族自身的文化。他先后迎娶了泥婆罗(今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和大唐的文成公主入蕃,并修建大昭寺、小昭寺等重要寺庙。

从造像和唐卡看佛教在西藏历史上的弘传

铜鎏金松赞干布像·四库全叔拍摄

据《娘氏教法史》、《松赞干布遗教》等典籍记载,松赞干布曾经对雨天来到西藏的佛教僧人显露自己头上有一尊阿弥陀佛像。后来藏传佛教的史籍中,松赞干布常被描绘为观世音菩萨,为了佛教在西藏的传播而化身为吐蕃的国王。

从造像和唐卡看佛教在西藏历史上的弘传

铜鎏金松赞干布像·四库全叔拍摄

从这尊造像上看,松赞干布的缠头冠冕顶上,露出阿弥陀佛的佛头,以显示他是观音菩萨的化身。

从造像和唐卡看佛教在西藏历史上的弘传

铜鎏金松赞干布像·四库全叔拍摄

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藏清代铜鎏金松赞干布及二妃像,此像由一根莲花茎生出三朵莲花台,中间一尊为松赞干布,两侧分别为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

从造像和唐卡看佛教在西藏历史上的弘传

铜鎏金松赞干布及二妃像·四库全叔拍摄

唐太宗时,松赞干布为了进一步巩固政权,提高吐蕃的地位和声望,向唐朝提出了迎娶公主的要求,但遭到唐太宗的拒绝。为此,松赞干布还率兵进攻尚有唐朝公主的吐谷浑,虽然被唐朝打败,但依然坚持求婚。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最终将宗室女文成公主下嫁吐蕃,并正式结盟修好。

从造像和唐卡看佛教在西藏历史上的弘传

铜鎏金松赞干布·四库全叔拍摄

在迎娶文成公主之前的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松赞干布已经迎娶了泥婆罗(今尼泊尔)的尺尊公主。这两位外来的公主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她们在入藏的同时,带去了大批的佛教的经纶、法物、佛像等,因此在西藏的历史上,认为她们都是观音菩萨的化身。

从造像和唐卡看佛教在西藏历史上的弘传

铜鎏金尺尊公主·四库全叔拍摄

松赞干布还为她们修建了两座佛寺,即大昭寺和小昭寺的前身。尺尊公主带去的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供奉在大昭寺里,文成公主带去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供奉在小昭寺里。金城公主入藏后,将两尊塑像互换了位置。

从造像和唐卡看佛教在西藏历史上的弘传

铜鎏金文成公主·四库全叔拍摄

佛教初传入吐蕃时,除中原造像艺术之外,东印度帕拉造像、尼泊尔造像、斯瓦特造像、克什米尔,乃至新疆于阗的造像都对吐蕃佛教艺术产生过影响。此尊公元8世纪合金释迦牟尼像,为典型的克什米尔类型造像,螺发、高鼻梁,通体鎏金。通肩袈裟衣纹呈U形排列,呈现出湿衣贴体的效果,衬托出强壮的身体肌肉,显示着犍陀罗艺术的影响。

从造像和唐卡看佛教在西藏历史上的弘传

公元8世纪合金释迦牟尼像·四库全叔拍

这尊造像底座背后的铭文记录造于北魏和平三年(公元462年),并写明此尊为弥勒像。

从造像和唐卡看佛教在西藏历史上的弘传

铜鎏金弥勒像·四库全叔拍

只见弥勒佛结跏趺端坐,头顶有隆起的高肉髻,面相丰圆,身躯挺拔,内着僧祇支,外披袒右肩袈裟。右手上举施无畏印,左手捏着衣角。四足坐床古朴稳重,纹饰精美,两狮守护于左右。

从造像和唐卡看佛教在西藏历史上的弘传

铜鎏金弥勒像·四库全叔拍

这尊来自于内地的佛像表明吐蕃在接受佛教的过程中,不只接受了印度佛教,同时还接受了内地汉传佛教,反映了西藏地方佛教从一开始就受到了中国化佛教的影响。

从造像和唐卡看佛教在西藏历史上的弘传

铜鎏金弥勒像·四库全叔拍

西藏佛教大体上来说,分为前弘期和后弘期两个两个阶段。西藏山南市扎囊县桑耶寺藏三代法王唐卡,绘制了前弘期推行佛教功绩显赫的松赞干布、赤松德赞、赤德祖赞三位赞普,用色明丽,造型精准,合乎仪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品。

从造像和唐卡看佛教在西藏历史上的弘传

三代法王唐卡·四库全叔拍

松赞干布时期,佛教正式传入了吐蕃,并建立了佛寺,但佛教在民间尚无社会基础,一时之间还没有太大的发展,甚至在苯教的压力下,处境还有些艰难。不过,在松赞干布的支持下,佛教毕竟站住了脚跟。

从造像和唐卡看佛教在西藏历史上的弘传

三代法王唐卡·松赞干布·四库全叔拍

松赞干布去世后,赤德祖赞继位,他从唐朝迎娶了唐中宗的养女金城公主,佛教在藏族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然而,随着赤德祖赞的去世,信奉苯教的贵族发布了西藏历史上第一次“禁佛”令。当时继位的赤松德赞因年幼无法阻止,待他成年后,排除了反佛首脑人物,又开始大力发展佛教!

从造像和唐卡看佛教在西藏历史上的弘传

三代法王唐卡·赤松德赞·四库全叔拍

并从印度迎请静命大师、莲花生大师、迦摩罗什大师等入藏弘扬佛法。公元775年,在印度高僧莲花生、寂护大师的主持下,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庙桑耶寺建成。

从造像和唐卡看佛教在西藏历史上的弘传

三代法王唐卡局部·四库全叔拍

赤德祖赞是历代最为笃信佛教的赞普之一,又被称作赤热巴金,热巴在藏语里是头发长不打理打结的意思,据说赤祖德赞的特点是胡子多、头发多,所以叫赤热巴金。

从造像和唐卡看佛教在西藏历史上的弘传

三代法王唐卡·赤德祖赞·四库全叔拍

他当政时期,改进语文,厘定词汇,修正经典,并开办学院,对喇嘛进行有组织的宗教专门教育,建立僧伽制度,确立僧阶,并创立了“七户养僧”制度,即七户平民供养一个僧人。他把僧人的地位提高到贵族之上,最高僧官位在大相之上,佛教至此完全取代了苯教,成为了吐蕃的国教。

从造像和唐卡看佛教在西藏历史上的弘传

三代法王唐卡局部·四库全叔拍

不满赤德祖赞把国政大权交给僧人的贵族们,在朗达玛的煽动和带领下,发动政变杀死了赤德祖赞,并在继位赞普朗达玛执政期间开始推行灭佛运动。公元842年,朗达玛在拉垅一带,被名叫贝吉多杰的僧人暗杀,吐蕃王室随之分裂。

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混乱,直到10世纪后期,西藏社会才逐渐稳定下来。政权的瓦解与冲突带来的离乱,让佛教分散到了各地,随着与苯教相互之间的借鉴和融入,使得佛教以多种教派的方式在雪域高原传播,客观上促进了佛教的藏地化、民族化。

逃至阿里地区的吐蕃王室后裔,建立起古格王朝。公元1041年,古格王迎请印度大师阿底峡尊者入藏弘法。从此,佛教又开始在西藏地区弘扬,而且,青海保存的佛教传统也开始向西藏传播,这一时期被称为“后弘期”。

布达拉宫管理处藏清代铜鎏金阿底峡大师像,头戴印度高僧所戴尖顶帽,五官端庄,身穿印有碎花图案的僧袍,双手结说法印,结跏趺坐于莲台上。

从造像和唐卡看佛教在西藏历史上的弘传

铜鎏金阿底峡像·四库全叔摄影

阿底峡大师(公元982年—公元1054年)为印度僧人,是西藏朗达玛灭佛后,复兴佛教的第一重要人物!

从造像和唐卡看佛教在西藏历史上的弘传

铜鎏金阿底峡像·四库全叔摄影

当时位于阿里地区的古格王益西沃笃信佛教,在战败被俘后,尚遗嘱后人迎请阿底峡大师到西藏弘法。公元1042年,阿底峡大师到阿里,公元1047年到桑耶寺,此后到聂塘传法,与弟子在卫藏地区翻译经典,大弘佛法13年,破斥邪论,为此后藏传佛教的流布奠立了良好而深厚的基础。

从造像和唐卡看佛教在西藏历史上的弘传

铜鎏金阿底峡像·四库全叔摄影

阿底峡大师的学说以显宗为主,提倡戒律,尊尚净行。主要著作包括《密宗道次第解说》、《菩提道灯论》、《入二谛论》、《中观教授论》、《摄菩萨行炬论》和《发菩提心论》等50余种佛学论著。其中《菩提道灯论》共七十颂,阐述从学法到成佛的修习内容和阶段,为噶当派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从造像和唐卡看佛教在西藏历史上的弘传

铜鎏金阿底峡像·四库全叔摄影

吐蕃分治后,在佛教复兴过程中,由青海、阿里两地区分别向卫藏传回佛法,佛教史称之为下路弘法和上路弘法。此件木雕为公元13—14世纪下路弘法时,日喀则江浦寺佛像宝座上的配件。

从造像和唐卡看佛教在西藏历史上的弘传

木雕宝座配件·四库全叔摄影

这件藤盾出土于西藏阿里地区扎达县托林镇古格故城,由藤条编制,上嵌铁饰。属于古格王朝晚期的器物。它不仅反映了当时古格王朝的手工业和军事装备的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吐蕃陷入崩溃时期的战乱情形。

从造像和唐卡看佛教在西藏历史上的弘传

藤盾·四库全叔 拍摄

印度帕拉类型造像

印度帕拉类型造像是7—12世纪印度帕拉王朝扶植下的佛像艺术形式,由于帕拉王朝位于印度东南(约今孟加拉国所在地),也称东印度风格。对吐蕃造像构成重要影响的是7—9世纪帕拉造像的风格,表现为五官清晰、深眼窝、直鼻梁、双唇紧闭的面容。总体造型宽肩细腰,衣薄贴体。

西藏拉萨罗布林卡管理处藏公元12—13世纪合金阿閦佛像,头戴高耸的五莲瓣佛冠,双目睁视,眉间施白毫,双耳两侧宝缯与佛冠相连,衣纹简洁,右手呈触地印,左手呈禅定印,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眼睛和胸饰嵌银,为典型的古格造像。

从造像和唐卡看佛教在西藏历史上的弘传

合金阿閦佛像·四库全叔 拍摄

阿閦佛为五方佛之一,又称“不动佛”、“不动如来”,为藏传佛教金刚界五智如来中的东方如来,代表大圆镜智,亦称金刚智。

从造像和唐卡看佛教在西藏历史上的弘传

合金阿閦佛像·四库全叔 拍摄

西藏山南地区扎囊县敏珠林寺藏公元11—12世纪铜莲花手菩萨立像,呈三折枝式站立状,曲线流畅,右手下垂施与愿印,左手下垂牵荷枝,可惜上面断裂,头部莲花不存。

从造像和唐卡看佛教在西藏历史上的弘传

铜莲花手菩萨立像·四库全叔 拍

莲花手菩萨即手持莲花的观音菩萨,初割未敷的莲花象征凡夫之心,以此为持物,象征观音菩萨以大悲行愿,开启众生的本性心莲。

从造像和唐卡看佛教在西藏历史上的弘传

铜莲花手菩萨立像·四库全叔 拍

这件公元10—11世纪合金大日如来像,设计独特,宝饰严身,双手结无上菩提印,结金刚跏趺坐于一朵盛开的象征着获得佛位的莲花之上。

从造像和唐卡看佛教在西藏历史上的弘传

合金大日如来像·四库全叔 拍

大日如来属于藏传佛教密宗里供奉的五方佛之一——法身佛毗卢遮那佛,是表示绝对真理的佛身。按照佛经,其所处位置在须弥山正中央。“大日”为不生不灭之光,能除一切暗,遍照宇宙万物,利养世间一切生物!

从造像和唐卡看佛教在西藏历史上的弘传

合金大日如来像·四库全叔 拍

尼泊尔类型造像

7世纪尼泊尔脱离印度后,民族意识得到增强,改变了印度艺术的模仿,加入本民族审美因素,造像以密宗风格为主,女性特征明显。尼泊尔与吐蕃接壤,历史上尼泊尔造像不断传入西藏,更有尼泊尔工匠入藏制作佛教造像。12世纪东印度佛教艺术终结后,尼泊尔造像称为影响西藏造像艺术的外来风格中的主流。

这尊拉萨罗布林卡管理处藏元代合金地藏菩萨立像,头戴三叶冠,双目低垂,上身袒露,下身着裙,斜挎圣带,左手捏裙角,右手自然下垂持宝珠,站立于莲花宝座上,造像身躯浑实,衣着简洁,莲瓣上下交错,纹饰形如“川”字。

从造像和唐卡看佛教在西藏历史上的弘传

合金地藏菩萨立像·四库全叔 摄影

地藏菩萨为随佛八大弟子之一,原是印度神话中婆罗门教的大地之神,后被佛教纳入信仰体制。他受释迦牟尼的嘱托,要尽度六道众生,使其脱了痛苦,曾发宏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由于此菩萨“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所以称为地藏。

从造像和唐卡看佛教在西藏历史上的弘传

合金地藏菩萨立像·四库全叔 摄影

这尊公元9—10世纪铜鎏金观音菩萨像,造型独特、优美,胎体厚重,为红铜合金材质,硕大的三叶宝冠,粗壮厚实的饰品及其一次性完成的铸造工艺,都具有比较明显的早期尼泊尔造像艺术特征。

从造像和唐卡看佛教在西藏历史上的弘传

铜鎏金观音菩萨像·四库全叔 摄影


注1:文中照片皆为作者四库全叔拍摄。

注2:文字参考展览说明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