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吳哥古蹟


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吳哥古蹟。吳哥窟是對吳哥古蹟群的統稱。這是一座由宮殿、寺廟、花園、城堡組成的完整的城市,古高棉王國的首都。

公元802年,國王賈亞瓦曼二世統一了高棉王國,在洞裡薩湖北岸興建首都,定名為“吳哥”。歷代國王大興土木,建造宮殿與寺廟,使吳哥逐漸成為整個高棉人的宗教以及精神中心。

公元1431年,泰國人入侵高棉,高棉人被迫離開吳哥,在金邊建立了新的首都,從此吳哥湮沒在叢林之中,被世人遺忘。直到1860年,法國植物學家亨利·莫哈特為了收集植物標本來到暹粒,吳哥城才得以重見天日。

吳哥窟是高棉古典建築藝術的高峰,它結合了高棉寺廟建築學的兩個基本的佈局:祭壇和迴廊。

祭壇由三層長方形有迴廊環繞須彌臺組成,一層比一層高,象徵印度神話中位於世界中心的須彌山。

在祭壇頂部矗立著按五點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寶塔,象徵須彌山的五座山峰。

與中國萬里長城、印度的泰姬陵和印度尼西亞的千佛壇一起,被譽為古代東方的四大奇蹟。

當時的石工可能還未掌握拱券技術,所以吳哥窟沒有大的殿堂,石室門道均狹小陰暗,藝術裝飾主要集中在建築外部。

2世紀中葉,真臘國王蘇耶跋摩二世定都吳哥。蘇耶跋摩二世信奉毗溼奴,為國王加冕的婆羅門主祭司:地婆訶羅為國王設計了這座國廟,供奉毗溼奴,名之為“毗溼奴神殿”。

元成宗鐵穆爾在元貞二年,派遣周達觀出使真臘。使團取海路從溫州開洋,經七洲洋、占城、真蒲、查南、半路村、佛村,橫渡淡洋至吳哥國登岸。周達觀和他的使團駐吳哥一年。

回國後周達觀寫了關於真臘風土民情的報告《真臘風土記》。《真臘風土記》稱吳哥窟為“魯班墓”,又說國王死後,有塔埋葬,可見吳哥寺乃皇陵。

吳哥窟寺坐東朝西。一道由正西往正東的長堤,橫穿護城河,直通寺廟圍牆西大門。過西大門,又一條較長的道路,穿過翠綠的草地,直達寺廟的西大門。

在金字塔式的寺廟的最高層,可見矗立著五座寶塔,如骰子五點梅花,其中四個寶塔較小,排四隅,一個大寶塔巍然矗立正中,與印度金剛寶座式塔布局相似,但五塔的間距寬闊,寶塔與寶塔之間連接遊廊,此外,須彌山金剛壇的每一層都有迴廊環繞,乃是吳哥窟建築的特色。

從空中乘坐熱氣球就可以一目瞭然:一道明亮如鏡的長方形護城河,圍繞一個長方形的滿是鬱鬱蔥蔥樹木的綠洲,綠洲有一道寺廟圍牆環繞。綠洲正中的建築乃是吳哥窟寺的印度教式的須彌山金字壇。

吳哥窟規模宏大,是錯綜複雜的建築群,包括臺基、迴廊、蹬道、寶塔,全部建築用砂石砌成,石塊之間無灰漿或其他黏合劑,靠石塊表面形狀的規整以及本身的重量彼此結合在一起。細部裝飾瑰麗精緻。

人們來到這裡都是去參觀吳哥遺址。帝國時期的偉大國都和這座現代化城市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正是這種獨特的魅力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