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曉婭:十部電影,直面生死

陆晓娅:十部电影,直面生死

死亡雖是終點

但人生的意義卻不會因此湮滅

死亡雖是宿命

但看待死亡的視角卻可以讓人們獲得拯救

瞭解生死學

探索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建立自身的生命意識和生命價值觀

去成長,去應對人生中困境和挑戰

陆晓娅:十部电影,直面生死

《姐姐的守護者》

陆晓娅:十部电影,直面生死

《姐姐的守護者》英國 導演:尼克·卡索維茨

為了挽救一個生命,是否可以“製造”另一個生命?

當現代科學技術越來越深地介入生命過程的時候,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誰有權力對他人的生命做出決定?

這一切都變得模糊不清。這個故事,是展現,是探索,也是警示。

《深知我心》

陆晓娅:十部电影,直面生死

《深知我心》又名《拋開自我空間》美國 導演:邁克·尼克爾斯

許多的俯拍鏡頭、許多的女主角的獨白,給這部電影帶來了一種冷靜的疏離感。

人到中年的女知識分子,因為罹患癌症,被捲入現代醫學強大的、帶有男性特質的技術氣場,這似乎更加深了生命的脆弱與孤獨。

還好,兩位女性陪伴者用溫暖的人性,挽救了生命的尊嚴和安寧

《雨中的請求》

陆晓娅:十部电影,直面生死

人到底有沒有結束自己生命的權利?沒有品質的人生是否可以放棄?

這部熱鬧的、帶給人視覺享受的寶萊塢電影,最終要表現的卻是如此冷峻的一個主題。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安樂死,這個殘酷的話題將會越來越多地被提起。

《呼喊與細語》

陆晓娅:十部电影,直面生死

《呼喊與細語》 瑞典 導演:伯格曼

死亡是一種邊緣處境,沒有人可以逃避它。這種處境的一個作用,或許就是暴露靈魂、檢驗人性吧。

伯格曼用一間紅屋、四個白衣女人、一場死亡,不動聲色地展現人類的痛苦與孤獨,絕望與渴望,細膩的風格化的表達,戰勝了故事的沉悶與壓抑。

《生之慾》

陆晓娅:十部电影,直面生死

《生之慾》 日本 導演:黑澤明

黑澤明的這部黑白老片,印證了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家亞龍的觀點:對死亡的恐懼,常常與人生虛度的感覺緊密相關。你越不曾真正活過,對死亡的恐懼就越強烈。

和半個世紀後的美國電影《遺願清單》不同,它所表現的對死亡恐懼的超越,更具有社會性。

《活著》

陆晓娅:十部电影,直面生死

在這部名為“活著”的電影中,有許多的死亡,它們不是自然死亡,也不是天災或疫病導致的死亡,它們應該有一個特別的名字,叫作“社會性死亡”。

有些時候,社會性死亡會有一個“意外死亡”的外表,但“意外”掩蓋不了這些死亡的荒誕與殘酷。

《永生之法》

陆晓娅:十部电影,直面生死

《永生之法》又名《永遠活下去》西班牙 導演:古斯塔沃·羅恩

在死亡的灰暗背景上,兩個白血病男孩演出了他們多彩的生命故事。

有些時候,孩子就是上帝派來的信使吧,通過他們透亮的眼和單純的心,讓人們重新理解生命,包括它的艱難和沉重,也包括它的甜美和豐盛。

《特別響,非常近》

陆晓娅:十部电影,直面生死

《特別響,非常近》 美國 導演:史蒂芬•戴德利

自以為見過許多死亡,陪伴過許多悲傷,遇到這本書,才知道自己遠遠不懂悲傷需要多少的尊重!

史鐵生說,“我要一直活到我能夠坦然赴死,你能夠坦然送我離開”——鐵生坦然赴死,希米卻要在孤獨中用漫長的時日,去讓“想念落實了想念,悲傷驅走了悲傷”,然後帶著“死”活下去。

《入殮師》

陆晓娅:十部电影,直面生死

入殮,是一種行為一個過程,是喪葬儀式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在這部電影中,它成了行為藝術。

入殮,為什麼可以如此精緻、如此細膩、如此莊重,如此美麗?因為入殮師視其為生命的一部分而不是非生命的過程,它無聲無息地化解著死亡的恐懼和別離的哀傷。

《遺體:面對明天的十日》

陆晓娅:十部电影,直面生死

《遺體:面對明天的十日》日本 導演:君冢良一

看這部電影需要一點兒勇氣:大海嘯過後,一具具遺體被運到體育館,其狀恐怖而慘烈。

一個即將退休的老人請求加入志願者行列,幫助安放遺體和協助家人認領。在混亂與悲傷中,寧靜和莊嚴慢慢升起,逝者由此獲得尊嚴,生者因之得到安慰。

陆晓娅:十部电影,直面生死

本文源自陸曉婭老師的新浪微博: 一隻老書蟲-陸曉婭

陆晓娅:十部电影,直面生死

陸曉婭,心理素質教育專家,原為中國青年報高級編輯,1991年創辦青春熱線,開始介入青少年心理輔導和心理健康教育。

1998年-2001年,跟從香港中文大學林孟平教授,攻讀北京師範大學心理輔導碩士班、博士班。為中國心理學會首批註冊心理督導師。

2008年退休後創辦公益機構北京歌路營,現為歌路營理事長,中國心理學會註冊系統監事,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理事。

2012年開始,在北京師範大學開設“影像中的生死學”公共選修課

(本文轉載【東方明見】微信公號。關注可搜索微信號 dfmjxl :或掃描下方二維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