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與《星際穿越》:硬核科幻和披著科幻皮的人文電影

看完《流浪地球》,結合《星際穿越》說一下這兩部電影對科幻的理解!

電影的共同之處

兩部電影都是地球都面臨滅頂之災,《星際穿越》講述的是地球出現重力異常導致年年沙塵暴,作物患病產量急劇下降。《流浪地球》講述的是太陽內核極速老化,體積迅速膨脹,即將吞沒地球!

《流浪地球》與《星際穿越》:硬核科幻和披著科幻皮的人文電影

兩部電影都是拯救人類為主題,也都有放棄地球人類的備選計劃,《星際穿越》的“PLAN B”,《流浪地球》的“火種計劃”。

《流浪地球》與《星際穿越》:硬核科幻和披著科幻皮的人文電影

不同之處

《星際穿越》裡直接解決重力異常以此拯救所有人的“PLAN A”是編造的,人類一開始就被放棄了。而流浪地球計劃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在這點我們只能談談眼界上的高低了。

拯救方式:《星際穿越》中人類通過“他們”(按照電影的引導我只能強猜是成為四次元生物的人類)在太陽系放置的蟲洞達成短期內進行遠距離航行。找尋適合的殖民星球進行殖民。《流浪地球》則是帶著地球一起離開太陽系,尋找適合的星系,併入其軌道,使得地球再次變得宜居。兩相比較就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

《流浪地球》與《星際穿越》:硬核科幻和披著科幻皮的人文電影

首先兩部電影的編劇應該都有一個基本的認識那就是即便是最近的宜居星球也是極其遙遠,所以《星際穿越》裡需要來個蟲洞。這其實是個很討巧的做法,有關蟲洞的相關研究到目前為止還全部停留在理論上,所以說其設定可以完全根據自己對劇情的需要進行拿捏。一般的科幻迷沒辦法跟我去撕科學設定上的事情,因為其本身在學術界就沒有什麼定論。

《流浪地球》與《星際穿越》:硬核科幻和披著科幻皮的人文電影

而《流浪地球》就比較麻煩了,其原理可能複雜但是沒超過高中理科生的理解範疇。不就是按個發動機帶你飛嘛。(笑)

但是這其實是最麻煩的。打個比方你隨便找個圖告訴我這是勞斯萊斯的內部構造,大體上差不多我就相信了,因為我沒見過。但是你拿倆破齒輪告訴我這是自行車上卸的我可能就要抽你了,因為自行車我熟啊,你唬不住我的。越接近現實科技水平的科幻電影,越考驗電影人的科學素養。只能說大劉的作品足夠硬核,禁住了考驗。郭帆和他的編劇們也是在理解了其精髓的基礎上進行了改編。

結局的處理:《星際穿越》的結局說實話我沒看懂,男主為了把女主推出黑洞,自己墜入其中。然後進入了四維空間?還是四維人類發現了他把他扔進去了。電影中給的解釋是四維人類有無限的空間和時間,但是他們不能在時間中找到確切的位置,所以他們需要男主去和女兒溝通,在被ai問到如何和女兒溝通時,男主回答“愛”。

《流浪地球》與《星際穿越》:硬核科幻和披著科幻皮的人文電影

說真的,當時我就笑了。然後我看開了,我還琢磨啥呢?我是三維生命啊,高維不可解嘛,反正對於四維人類來說,時間就像一座小山,一條小河。並非不可跨越,在三十年前放一個蟲洞就好像我下樓操場跑兩圈一樣輕鬆。

但是朋友,請仔細想想穿越回過去,給過去的人們留下信息,是不是嗅到了一絲起點網文的味道?《星際穿越之我救我寄幾》?

我只有一個問題啊,按照電影裡的說法蟲洞本身就是重力異常的來源,那你們是不是閒得蛋疼了,一開始不放蟲洞,地球上就不會有重力異常,就不會有沙塵暴,作物不會得病人們也不至於吃不上飯。

但是轉念一想,不作這個死還拍什麼呢?

相比之下電影《流浪地球》並沒有告訴我們結局如何。它最後告訴我們這個計劃“絕望與希望並存”,但是我看到最後已經不在乎了,因為“人類的勇氣將永遠鐫刻於星空之下”。即使是要花上100代人的時間,即使路途再無陽光照拂,我們也將回家。

因為家就在前方。

《流浪地球》與《星際穿越》:硬核科幻和披著科幻皮的人文電影

最後我的小私心

作為一個從小喜歡看中國書的中國人,教導我做人處事的是孔子孟子,不是伏爾泰盧梭。我讀的詩是李白杜甫,不是拜倫濟慈。在好萊塢電影席捲全球中國人被動接受漢堡可樂的時候,我想喝一碗“家鄉”的“粥”。

可惜“家鄉”的人拿我們普通觀眾當韭菜割了。流量小花甚囂塵上,爛作幾乎與國產二字等價。

今年終於盼來了《流浪地球》!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流浪地球》或許有問題,但是他是我喝到的中國科幻電影的第一碗好“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