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皇帝駕崩,兄終弟及為何不是年長的恭親王之子即位

清朝前期的皇帝都是子嗣眾多,康熙三十五子,乾隆也有十七個兒子,道光皇帝九個兒子,但是隨著王朝的發展皇帝的子嗣越來越少,到了咸豐皇帝時期,他自幼身體欠佳,又漁色無度,只有兩個兒子,還有一個早夭,他三十一歲在熱河駕崩時,只有幼子載淳繼位,但在公元1875年十九歲的同治皇帝也身染天花不治身亡,大清立國二百餘年第一次出現了皇帝死後無子嗣繼承皇位的問題,兩宮皇太后召開了御前會議,親王,軍機大臣,六部堂官,宗人府大臣要共同商議皇位繼承問題,清朝的皇位繼承不像明朝有嚴苛的嫡長子繼承,皇帝無子則兄終弟及,沒有親兄弟則由最近支的堂兄弟繼承,嘉靖皇帝就是以武宗的堂弟身份繼位,倫序有次,誰也不能越禮非立,但大清沒有這樣的規矩,這也給慈禧太后再立幼主找到了空子,

同治皇帝駕崩,兄終弟及為何不是年長的恭親王之子即位

同治皇帝載淳是載字輩,按禮法應該立他的下一輩的溥字輩的皇族為帝,以繼承統敘,但是大臣們發現溥字輩的皇室近支只有溥倫一人,溥倫是道光皇帝長子奕緯的孫子,還不滿週歲,而且由於奕緯早亡他的兒子也是由乾隆皇帝十一子永瑆的孫子載治過繼而來,所以溥倫根本不是道光皇帝的親孫子,支脈偏遠,當大臣提出由溥倫繼位時恭親王和慈禧太后全都不同意,慈禧太后擔心溥字輩的繼承皇位,他就變成了太皇太后,將無法垂簾聽政,同治的皇后阿魯特氏將成為皇太后,這個兒媳她極度討厭,怎麼會讓她當皇太后,

同治皇帝駕崩,兄終弟及為何不是年長的恭親王之子即位

慈安太后提出應該由恭親王的兒子兒子載澄入繼大統,載澄此時已經17歲了,他也是兄終弟及的第一人選,但載澄為人荒誕不羈,不受恭王喜歡,慈禧太后更是不希望由恭親王的兒子當皇帝,這叔嫂二人的權利慾都極強,一山難容二虎,大臣們則是見風使舵,都順著慈禧太后說話,不願意推戴載澄繼位,此時慈禧太后提出文宗無子,若立年長宗室兩宮何以自處,近支中尋一幼者,兩宮親自教導,將來必有所成,溥字輩無人可立不必勉強,慈禧太后心裡早就想好了要醇親王長子載湉入嗣大統,此時提了出來,醇王聽後大驚,連聲說不可不可,最後竟然昏倒在地,被太監抬出宮去,

同治皇帝駕崩,兄終弟及為何不是年長的恭親王之子即位

恭親王不願再立幼主,還據理力爭,最後兩宮讓到會群臣每人寫一個嗣君人選,溥倫獲得一票,載澄獲得三票,其他人等全部推薦載湉,這樣一來恭親王也在無異議,載湉得以繼位,但最主要原因則是因為醇親王的福晉,因為她是慈禧的親妹妹,眾多大臣當然都是看主子眼色形事,當天夜裡,宮裡的八抬大轎連夜將四歲的載湉接入宮中,載湉入宮時狂風大作,沙塵飛揚,已被人視為不祥之兆。

同治皇帝駕崩,兄終弟及為何不是年長的恭親王之子即位

載湉繼位年號光緒,慈禧太后下旨日後光緒生子,其子做為同治皇帝的嗣子繼承大統,這種掩耳盜鈴的安排讓大臣們大為不滿,御史吳可讀在同治皇后吞金自盡後與皇帝合葬時尸諫要求兩宮對同治皇帝的身後事做出交代,慈禧太后無奈,再次下旨,表明日後光緒皇帝生子一定會入嗣同治皇帝,並表彰吳可讀,但這個政治承諾,卻難以經受住時間的考驗,光緒皇帝與太后母子失和,並且一生無子,在三十年後嗣子問題將再起紛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