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元慶為報復李元霸,拜羅成的乾爹為師,初試身手搭救姐夫程咬金

以隋唐時代為背景的歷史演義小說版本眾多,比如《隋唐演義》、《興唐傳》、《說唐三傳》等,由於版本的區別,導致了書中的英雄武力排名榜單各有不同,雖說略有出入,但是每一個不同榜單中,英雄的次序基本是沒有爭議的。當然,也有一個例外,那便是在有些書中,排名的第三的裴元慶,跟排名第二的宇文成都之間,實力差距是有些爭議的,所以才有三傑篡二傑的說法,通俗點說就是,裴元慶雖然排名在宇文成都之後,但他卻有戰勝宇文成都的戰例。可話又說回來,宇文成都之所以不敵裴元慶,一方面在於他的力氣,可能比裴元慶要差點,更重要的是,天寶無敵將受傷在前,被伍雲召等三條好漢輪戰導致消耗過大在後,才被以逸待勞的裴元慶佔了便宜,不過這也能說明,無論這兩大猛將誰更厲害,他們的差距都不是很明顯的,起碼不是他倆可以跟李元霸的差距可以比的。

裴元慶為報復李元霸,拜羅成的乾爹為師,初試身手搭救姐夫程咬金

然而,李元霸第一,宇文成都第二,裴元慶第三這樣的順序,都是創作者根據角色的戰績,作為參考標準制定的,書中的角色自身是不可能知道的,所以裴元慶在打敗了,霸佔天下第一武將位置多年的宇文成都後,自然就認為自己才是世上最神勇的人,即使他也知道了李元霸也戰勝過宇文成都,可是在裴元慶心中,李元霸跟自己的實力也在伯仲之間,絕對不可能對自己有多大的優勢。因此,戰勝金錘李元霸的想法,一直根植在銀錘太保裴元慶的腦子裡,結果等金銀雙錘大將碰面後,戰果很快就出來了,李元霸砸了裴元慶三錘,雖說裴元慶可以勉力撐住擂鼓甕金錘的攻勢,但他胯下的戰馬卻承受不住這股泰山壓頂般的神力,裴元慶也只能接受馬失前蹄,戰敗逃離的結果。

裴元慶為報復李元霸,拜羅成的乾爹為師,初試身手搭救姐夫程咬金

通過此戰,其實也可以說明李元霸,對宇文成都和裴元慶的優勢是遙遙領先的,因為李元霸在戰勝裴元慶之前,也跟宇文成都一樣,輪戰了雄闊海和伍天錫等人,還是輕鬆獲勝,又能三錘擊走裴元慶,足見隋唐第一傑的超強實力。但是裴元慶作為一個直接失敗者,他當然只是不甘心自己的失敗,認為這是一個恥辱,所以他敗走後,覺得自己沒有面子回到軍營,於是選擇了返回故鄉龍虎莊,下定決心再次下苦功練武,以打敗李元霸,為自己找回面子做唯一的目標。為此,他也尋遍名師,訪遍高手,一番努力之下,終於不負苦心人,他認識了開隋九老之一的傳奇人物,雙槍將定彥平,這位定老將軍的本事非常大,他的雙槍絕技可謂是羅家槍的唯一克星,同時他也是羅藝的老戰友,更是隋唐第一人氣名將,隋唐英雄中武力排名第七的羅成的乾爹,等裴元慶見到定彥平時,定老將軍已經出家為僧,但老少非常投緣,所以定彥平還真教了裴元慶一手絕活——鏈子飛錘。

裴元慶為報復李元霸,拜羅成的乾爹為師,初試身手搭救姐夫程咬金

這個鏈子飛錘屬於典型的暗器,裴元慶掌握這招之後,就可以在下一次跟李元霸單挑的時候,找機會暗算隋唐第一好漢了。同時,定彥平又送了裴元慶一匹寶馬,因為裴元慶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戰馬不吃勁,所以定彥平送給他的夜照玉獅子,也是裴元慶更看重的寶貝,於是,得到新錘新馬的裴三公子,開始在龍虎莊附近勤學苦練起來。結果就在有一天,裴元慶正在練功的時候,遇到了一位熟人,還是自己的至親,此人便是他的姐夫,前任瓦崗之主,混世魔王程咬金,不過,在他倆這次巧遇時,程咬金已經讓位給了李密,瓦崗勢力也正式更名為西魏王,程咬金自然也變成了西魏的一員大將,上陣殺敵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裴元慶為報復李元霸,拜羅成的乾爹為師,初試身手搭救姐夫程咬金

但是,由於程咬金當王的時間也挺長了,殺敵的招數有點生疏了,可他重新披掛上陣後的第一仗,就是迎戰隋唐第十一條好漢,八馬將新文禮,新文禮的這個綽號,意思就是他可以推倒站成一排的八匹馬,可見他的力氣之大,以程咬金的本事,就算他經常上戰場,對新文禮也沒什麼勝算。結果,被新文禮打敗,並且被追殺的慌不擇路,就在這種巧合之下,程咬金偶遇小舅子,老程本來以為自己要被新文禮追殺的沒活路了,可裴元慶的出現,讓他喜出望外,裴元慶看到姐夫有難,自然也不容分說,立刻舉錘上馬,迎戰新文禮。放眼所有隋唐名將,除了李元霸可以戰勝裴元慶之外,宇文成都都沒有絕對的把握,何況是八馬將呢?再加上裴元慶新學的招式,正好可以找人練練手,結果他輕鬆擊敗新文禮,直接幫助老程反敗為勝,裴元慶也沒有跟姐夫回營,而是選擇繼續留在家中,苦練武功。

裴元慶為報復李元霸,拜羅成的乾爹為師,初試身手搭救姐夫程咬金

這就是裴元慶為報復李元霸,拜了羅成的乾爹定彥平為師,學會新功夫後,初試身手打敗了新文禮,搭救了姐夫程咬金的故事。應該說,這個故事不可能是歷史的真實事件,畢竟在史書上是查不到裴元慶這個神勇武將的,程咬金也沒有這樣一個厲害的小舅子。但是小說故事總是更容易在民間得到普及,如果因為喜歡這些虛構的小說,進而對真正的隋唐歷史產生興趣,還需要苛責這些故事真實與否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