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哲學老師陳果讀錯“耄耋”,你怎麼看?

真知駁見


手頭正好有一本2019屆文科生的高考複習資料,其中就有提到年齡的稱謂(見附圖)。

陳果老師是教哲學的,我相信她應該學過這個字。沒有學過也沒有關係,在我們日常看過的書或者文章裡,一定會多次看到過這個字。我自己是學工科的,在課堂上確實沒有學過這個字,但我有一個早年就養成的習慣,但凡碰到不會的字,我會隨時查看一下以便記下來。早些年是查字典,還不太方便,這些年用手機查,非常方便,隨時可以做到。尤其是我們在看書的過程中,碰到這樣的字,不僅僅是查一下怎麼讀的問題,同時也查一下這些字詞的意思,然後積少成多。

退一萬步說,即使是陳果老師以前沒學過,她也從來沒有碰到過這兩個字,沒有見過它們,那作為老師來說,備課的時候既然要用到,就應該查一下究竟怎麼讀,代表什麼意思。否則的話,豈不是以己昏昏,使人昭昭?

上圖中的“期頤”據說這次江蘇省公考就考到了。

說話的時候說錯不是問題,跟人聊天的時候說錯字也不是問題,但是,當老師的在課堂上師範,出這樣的錯誤就是問題。至少表明她備課沒備到位,或許覺得自己腹中那點知識夠用了,用不著去備課?

說到這裡,說一個真實的笑話。我上大學的時候,大一開學沒多久,有一天在宿舍,一位廣東的同學提起“直棒大戰”,同宿舍另一位北方同學立馬反駁她是“奉”不是“棒”,可是,那位廣東的同學說她們那兒就是讀棒,而且堅決不承認別人對她的糾正。現在想來,是不是她的老師當年就是把“奉”教成她讀“棒”了?為師如此,實在是個麻煩事。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文字的海洋也浩瀚廣博,讀錯字寫錯都是件很正常的事。老師也經常會有不認識的字,不足為奇。但是,對於老師而言,你既然要上那個課,用到那些字,就應該先查清楚才能講明白,否則的話,就是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可行不?

順便說一句題外話,看了陳果老師的幾期視頻,覺得她在課堂上身體語言太過豐富,如果她的思想語言比身體語言更豐富就好了。

都看到這兒了,點個贊再走唄。我是蘇小妮,喜歡我的回答請點擊關注並轉發分享!


蘇小妮


陳果,又做了一次慈善!

我說一個詞,估計很多人都會讀錯,我也只是前幾天才知道它的正確讀音!

那天早晨,我在學習平臺上看新聞泡分,突然播音員的一個詞讓我好生奇怪:拾級而上。我以前只認為有一個讀音,shi,但播音員竟然不是讀的這個讀音,她讀的she,怎麼可能是she呢,我又查了查字典確認我讀錯了。

早晨晨讀時間,我將這個詞寫到黑板上,讓同學們讀,學生們都想當然第shi,我告訴他們應該讀she,一個個一副愕然的樣子。



我將這個比告訴老師們,絕大部分老師也認為是shi。

我學朗誦的時候,經常聽著名朗誦家的音頻,看他們的視頻。聽丁建華個和喬榛作品,這大家知道這兩個都是朗誦界和配音界的絕對大咖,比陳果的資歷要老的多,有一次停丁建華的《致橡樹》,我如果愛你——絕不學痴情的鳥兒,為綠蔭重複單調的歌曲;也不止象泉源,常年送來清涼的慰藉。慰藉的讀音是wei jie,而丁建華老師讀成了wei ji。她是朗誦家,是轉門搞文字工作的,竟然讀錯了。

僅舉這兩例,多了就不說了,作為老師,這些年我對於漢字的讀音耗費了大量的時間,仍然難以避免出錯。

即使漢語言文字工作者都會出錯。何況陳果!

樹大招風,一個小小的錯誤,如果發生在名人身上,這個錯誤會背畫法數倍,如果發生在有爭議的名人身上,這個錯誤會在次基礎上再次翻倍。

相當可見,陳果確實是名人了!

陳果層說過: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人,看不起別人,這是一種本能,知道嗎?在他看不起米的那一刻,他是快樂的,那你也算做了慈善!

我要說:有些人他就有這種本能,習慣於挑別人的錯誤,在那一刻,他感覺到很快樂,你也就做了慈善。

陳果又做了自此慈善!


寐語小築


十七年前,我在一個電視欄目做採編。在讀一篇材料時,有一個字不認識,就硬著頭皮按照形聲字的讀法想當然地讀了。結果是遭到了主任的當場指正。自己難為情了很長時間。

更久以前,聽收音機。聽到主持人把衣袂(mei)飄飄,讀作衣袂(jue)飄飄。因為那是自己很喜歡的一個主持人,所以當時自己心裡也是不舒服了一段時間。

現在陳果把耋die讀作了zhi,我在想,她顯然是不認識這個字,卻也是想當然地把它當作形聲字來讀,這是不應該的。

她犯的這個錯誤,我在十七年前就已經犯過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謂智也。如果陳果在讀到這個字時,能夠問一下聽課的學生,這個字應該怎麼讀,也許要好過僅憑想當然而讀。

不管怎樣,讀已讀錯。瑕不足以掩玉吧。我以為。


聖依1234567ABCDEF


復旦大學哲學教師陳果不認識耄耋二字,其實很正常。

因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源遠流長,每個人術業有專攻,不可能瞭解所有的事情,有不會的地方很正常,特別是有不會的字詞更正常。

教師也是普通人,也會遇到不會的知識,包括不會的字詞,教師讀錯字或者講錯知識在所難免。

人人都會犯錯,因此,我們要對教師犯錯有一顆包容的心。



包容不代表教師沒錯,更不代表教師本身可以忽視犯錯。作為教師必須要嚴謹對待專業,哪怕不是專業範圍內的字詞讀音,也儘量科學準確。

因為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是專業知識的代表,遇到不懂或者未經核實的知識,不要不懂裝懂,更不要瞎講,要保持一種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的態度。

陳果在課堂上把耋字讀錯,並不代表她備課不認真。但是這個字她肯定不認識。我想在備課中,陳果並沒有遇到耋這個字,如果遇到了這個字,我相信所有的老師都會認真去查找字典,或者去詢問其他教師,直到弄會為止。可能這個字出現在課堂上,並不是有備而來,她有些有些措手不及,因此她就出現了問題。

我在備課中如果遇到不認識的字和詞,甚至不懂的知識,我要上網上查找,弄懂為止。即使這樣認真,在課堂上也偶爾會出現一點問題,例如,做材料分析題的時候,就會有學生問材料中的問題,有的學生對材料理解的比較深刻,所以提出的問題也很深。前幾天做了一道題,是我國經濟存量,學生就問道,什麼是經濟存量?我當時也說不太清楚,然後我就告訴學生,這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老師在經濟學方面也並不專業,今天要回家給你查找,明天再告訴你。第二天我就又給學生講清楚什麼是經濟存量,學生也就明白了。

教師自己如何面對不會的問題?

作為教師,對於自己不會的地方,也不要不好意思,這都很正常,因為我們現在的學科很多知識都是跨學科的,教師不可能對所有的學科都掌握的特別精,不會就說不會,不懂就說不懂。

這恰恰證明了,教師也是一個普通人教師,並不是神仙,因此教師犯錯,學生也就可以理解了。

例如,儘管我對讀音很重視,對讀不懂的字詞也都詢問其他教師或者查找字典,但是在我上課時,依然會有讀錯的字詞。有的學生對教師讀錯的字詞鬨堂大笑,教師也不要難為情,這種情況我通常會對學生說:這個字老師不認識,同學們教教老師吧!當學生告訴我之後,我就會謙虛的說,謝謝你們,你們是我的一字之師!

有一句話叫教學相長,說的就是教師在教的過程中和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互相促進,互相提升,所以教師不要把自己放在一個權威的位置,認為自己是一個無所不能的神仙,而要以謙遜的姿態與學生互相學習,把自己當成是學生的良師益友,又要在與學生的互動中豐富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老師讀錯了字,你怎麼看這件事?


中考政治劉老師


中國有句老話:識字不識字,啃住半邊字。有很多人,對某個字不認識,怎麼辦?按照中國形聲字的造字方法,想當然地認為一邊是形旁,一邊是聲旁,於是,就理直氣壯地把這個字讀出來了。絲毫也沒意識到自己讀錯了,把“耄耋”二字讀成“耄至”的陳果教授恐怕也是這樣。說白了,全靠蒙,前一個字耄確實蒙對了,標準的形聲字。但後一個字耋讀die,就不是至了。


記得有個校長在學生大會上講話,把莘莘學子讀成辛辛學子,全體學生沒有任何反應,倒是有老師覺得不對,但是又不好指正。會議結束,回到教室,老師在黑板上寫下“莘莘學子”四字,問學生讀什麼,學生不約而同地說“辛辛學子”,看來,校長的影響力確實不小。

2018年,國內某知名大學校長被爆在開學典禮上把鴻鵠之志說成鴻浩之志,把乳臭未乾的“臭”(xiu念成chou)、諄諄教誨的“諄諄”(zhunzhun念成dundun)。由此在網上引發熱議。



從復旦大學教授到中學校長再到大學校長,讀錯字確實不應該。因為他們是公眾人物,是文化人,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會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犯下如此低級的錯誤,除了讓人貽笑大方,更讓人對你的學問提出質疑。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生僻字也不在少數。有的字確實是見都未曾見過的。記得那年去西安,第一次品西安biangbiang面,還真是不知道這個字怎麼讀,請教一下當地人才算是記住了。看一下,有幾個人能讀下來:


因此,讀錯字、讀別字也是常有的事。不過,作為老師在做學問時要秉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嚴謹認真的態度,覺得讀音不準確,可以查查字典,可以請教一下他人。這應該也是易如反掌,舉手之勞的事,不應該稀裡糊塗,馬馬虎虎就過去了。從而鬧出笑話。你說是嗎?歡迎留言,歡迎評論?


靜等花開2579


耄耋(mao die)

耄耋之年

大概在七十左右的年齡。

陳果教授是我的尊師,我很愛戴她。

就像我的家人,做錯事說錯話,我根本不會糾結,也不會有不爽。

唸錯,出錯,很正常😊哦七十左右,這樣說不嚴謹。 寫的匆忙,現在說一下正確的“耄耋”應該泛指老男人,在七十歲到九十歲的老男人,頤養天年的年紀啦。


藥膳理療蔡老師


這兩天這個話題很火,我也湊個熱鬧。

復旦大學,創建於1905年,原名復旦公學,是中國人自主創辦的最早高等學府之一,創始人為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馬相伯。校名“復旦”二字選自《尚書大傳·虞夏傳》中的“日月光華,旦復旦兮”,意在自強不息,寄託了辦學者教育強國的夢想。

陳果,這所著名高等學府的哲學教師,由於課堂講課獨具風格,以雞湯言語著稱,近期成為網紅女教師,我也看過,也學習過,覺得不錯。很多話也有道理,讓人聽得很給力,也很受啟發,尤其是通過陳果老師的講解和釋義,讓我們對哲學、對社會、對生活、對真善美、對世界、對未來、對心靈等,都有一個全新認識和感悟,儘管有人拿陳果與于丹相比,但我覺得陳老師課還是不錯的,當然,于丹老師也可以,只是個人認識問題。



再說說,把耄耋讀成maozhi,這也難免,人無完人,碧玉有瑕,斷臂的維納斯更是完美,沒有必有加以苛責,尤其是在道德上進行綁架,什麼高等學府、高校教授啥的,我覺得有點強人所難。其實,類似的例子多了去了,比如,北大校長林建華將鴻鵠之志讀成honghao之志,餘秋雨散文也有出錯,還有某個著名音樂人演講也有基本常識錯誤,其實這些都很正常,如果一個人不犯錯,那才是神了。


當然,對包括陳果在內的名人,作為教師,在今後教學個生活中,應該還是多學習,儘量避免犯一些簡單錯誤。不過,犯錯了,進行道德苛責綁架,也是過了。

錯,再所難免,之後,認識並改正,也很了不起。

(個人觀點,沒有他意)


山若棋


這個不應該。名牌大學教授,當下雞湯網紅,已經引起群人關注。在講課時,兩個生僻字,如果似認似不似,也就是不確定它的讀法時,應該查字典核對一下讀音,再去面向聽眾說出來。

不確定地憑印象說出兩個生僻字,一是被人譏笑,前功有可能減降,二是說明治學不嚴謹,肚裡墨水或許並不多,只是又一個于丹式的勵志演講家而已。

所以,做學問,要誠實,要本分,要認真,要嚴謹,方方面面吃準拿透,真正研究了一門課題,取得了自己獨立的見解,才可以公示於眾,教導於人。

否則,久而久之,下場也不會太好。滔滔不絕,難免浪得虛名。


騎士悠然行


一般人不認識這兩個字,很正常。大部分人不認識大部分不常用的字。

一般老師不認識這兩個字,可以理解。大部分老師一輩子教學也用不到這兩個字。

一般大學老師不認識這兩個字,情有可原。術業有專攻,理工科教授學術生涯可能接觸不到這兩個字。

一個著名高校的知名文史哲教授不認識這兩個字,就有點荒唐了。這在古文中是常見字,在現代文中也經常用到,自己領域的常識性問題搞錯,難免讓人笑話。

陳果老師身上的標籤是時尚知性,但在我看來,她佝僂著身子,手插褲帶故作瀟灑的樣子,實在是有些輕浮,她不斷重複的那些所謂人生感悟的金句,更是在讀者知音上隨處可見的心靈雞湯。真材實料不夠,金句段子來湊,陳果老師的金句課堂也有拼湊金句拼湊課堂時間的嫌疑。

讀研期間有一位政治老師,課堂上談古論今評論實事,深刻而且犀利。我覺得那才是政治老師該有的樣子。





七七是祺祺


錯不在人,而在“字”也!中國文化,文字浩如煙海,博大精深。以個人的一已之力,就是窮其一生,也不能領略其一,二。這不是誇張。


漢字,常用的,不常用的,生僻的,異體的,專有的,大體上共有100000~120000個之多!除了專門的文化,文字研究人員,平常人也確實不需要學習那麼多,瞭解那麼多,使用那麼多。多了,反而是累贅!這是真的,不是玩笑。有3000多個常用字足矣!誰知道小孩子的學字之苦,有多苦?

在古代,山石刻字,碑文庭聯,文牘往來,門楣題扁都多有錯字。古代皇帝親書賜字,寫錯也履見不鮮。怎麼我們對現代人卻要苛求呢?

名人大家也是人,他們不是神。北大校長也好,什麼陳教授也好,讀錯字,都是十分正常的事。我可以肯定地說,只要是一箇中國人,沒有沒讀過錯字的人!誰都讀錯過字!為什麼?還不是因為文字太多,太難認,太難記嗎?還有,就是“術業專攻”。一個人,他可能是數學家,化學家,醫學家,能認那麼多字嗎?就是文科人才,分科那麼細,也不一定就對文字善長。還有特例問題,就是本來文字功底不錯,但碰巧就是沒有讀對“鴻鵠”,“耄耋”,“莘莘”,“滇池”,你說,我們能難為他們嗎?我們只能是一笑了之!


還有普遍讀錯和約定俗成的問題。比如“一騎絕塵”的“騎”怎麼讀不行?非要讀成什麼,有必要嗎?“說服”這個詞,很好讀,可非要規定讀成什麼,什麼,有必要嗎?那其實就是“文人八股”的害人之舉。

所以,錯在“文字”,不在人!說這些,是要表達最後的一個最重要的觀點,那就是“中國文字必須要改革,要走世界共同的,拼音文字的方向”!魯迅說,“中國文字不除,中國文化必亡”!

實際上,中國的文字,從甲骨文開始,到篆文,到八股文,到現代白話文始終在改革,發展,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