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了慈禧貼身太監安德海的山東巡撫丁寶楨,結局如何?


俗話說“打狗也得看主人”,大太監安德海是慈禧太后身邊的超級紅人,他仗著慈禧的權勢胡作非為,人人得而誅之,但礙於慈禧太后的淫威無人敢言,而山東巡撫丁寶楨卻吃了熊心豹子膽,竟敢在太歲頭上動土,去招惹慈禧,那麼丁寶楨的結局如何呢?


安德海是直隸南皮(今河北省南皮縣)人,出身平民家庭,8歲時淨身進宮當太監,他先是伺奉咸豐皇帝,因聰明伶俐,善於奉承,很快得到咸豐皇帝及後來的慈禧太后的賞識。

咸豐皇帝去世後,慈禧聯合恭親王奕訢,由安德海傳遞消息,想消滅了以肅順為首的八大顧命大臣,開取了長達48年的“垂簾聽政”,沒有安德海,也不會有慈禧的今天,所以慈禧對安德海極為寵愛,晉升安德海為總管大太監。

安德海性格囂張跋扈,不懂得收斂鋒芒,朝中樹敵很多,他還干預朝政,甚至連恭親王奕訢和同治皇帝都被他打壓,其所作所為朝廷上下對其極度不滿。

安德海還在同治七年的冬天大張旗鼓地迎娶了當紅戲子九歲紅,當時北京城大街小巷都在議論太監娶妻的鬧劇,而慈禧太后非但沒有管束,反而賞賜安德海白銀一千兩、綢緞一百匹作為賀禮,這在清廷裡太監能娶老婆也是絕無僅有的。(安德海)


安德海的斑斑劣跡也引起了奕訢的強烈不滿,想要懲辦他,安德海知道後十分恐懼,於是經常藉著各種機會在慈禧面前說奕訢的壞話,以挑撥兩人的關係,據說奕訢被摘掉議政王的帽子,從中便有安德海的挑唆之功,就連年幼的同治皇帝都知道安德海和母親有說不清道不明的曖昧關係,由此對安德海非常憤恨。

後來安德海不知道是不是活膩了,他覺得老呆在宮裡十分無聊,於是便央求慈禧給他一個機會,讓他出城去四處走走,由於慈禧此時十分寵信安德海,便安排他去廣東置辦宮廷織物,在得到慈禧的恩准後,安德海便帶著一群隨從出了京城,浩浩蕩蕩的南下而去。


丁寶楨是貴州平遠(今貴州畢節市織金縣)牛場鎮人,咸豐三年(1853年)33歲的丁寶楨考中進士,此後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嶽州知府、長沙知府、山東巡撫、四川總督等職。

丁寶楨為官生涯中,勇於擔當,清廉剛正,一生致力於報國愛民,任山東巡撫期間,兩治黃河水患,創辦山東首家官辦工業企業山東機器製造局,成立尚志書院,任四川總督十年間,改革鹽政,修理都江堰,興辦洋務,政績卓著,造福桑梓,深得民心。

清朝山東巡撫的級別和總督差不多,山東巡撫加兵部侍郎的銜,是叢一品,和加兵部尚書銜的總督相同,即使不加銜,也是正二品的大員,山東處於京師所在的直隸,與錢糧所出的兩江之間,兩江的錢糧北上,怎麼走都要經過山東,所以能當上山東巡撫的都不是一般人物。


1869年秋,慈禧病重,安德海藉著為同治皇帝採購龍袍材料為由南下,一路上驕橫無禮,收受賄賂,大部分人敢怒不敢言,此時山東地界就是丁寶楨的管轄範圍,丁寶楨得知此事後知道宮中並沒有授權安德海去做這件事,清朝也有訓規就是太監不可以私自出宮實施例,丁寶楨就藉此為由將安德海捉拿,帶回濟南審問。

被慈禧戲耍的恭親王奕訢早就恨透了安德海,丁寶楨就安德海南下一事請示過奕訢,奕訢的態度就是抓住安德海趕緊殺頭,不要給慈禧留時間,這也是慈安太后的意思,有慈安太后和奕訢撐腰,丁寶楨快刀斬亂麻,五天後,安德海在濟南人頭落地。


諳熟清廷官場規則的慈禧,當然會知道山東巡撫丁寶楨沒這個膽量,她也明白這是安德海犯有眾怒,許多人輟促慈安太后下的命令,這筆賬只好記在自己暫時奈何不了的慈安太后頭上。

丁寶楨殺了人人痛恨的安德海,幹了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慈禧本想治丁寶楨的罪,可死活也找不到丁寶楨的毛病,只好啞巴吃黃連,忍氣吞聲的認了,因為丁寶楨一直幹得不錯,清光緒二年(1876年)九月,慈禧還接見了丁寶楨,授他一品頂戴,太子少保,掛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銜,升任四川總督,臨了,慈禧還給丁寶楨題了四個字“國之寶楨”以示讚賞。


大家可能還不知道,這丁寶楨還是一吃貨,他結合了魯菜、川菜和貴州菜的精華,發明製作的一道名菜----宮保雞丁。

丁寶楨酷愛雞肉和花生米,並對辣味情有獨鍾,所以在四川任上時,對烹飪頗有研究的他別出心裁地將雞丁、花生米、紅辣椒混合爆炒成一道新菜,竟然別具風味,十分可口,這本來只是丁寶楨的私房菜,但後來卻越傳越廣,深受歡迎,人們還給它起了一個非常有紀念意義的名字---宮保雞丁。

丁寶楨的“太子少保”就是“宮保”之一,對於丁寶楨來說恰到好處。


丁寶楨被慈禧重用和提拔後,到四川總督任上更加廉潔從政,政績斐然,到了1886年,丁寶楨病逝,享年66歲,慈禧太后再次大度的賜給丁寶楨美諡“文誠”,並准許山東、貴州、四川等跟丁寶楨有關的省為他建忠良祠。

丁寶楨因誅殺安德海蜚聲海內,又因官聲極好,政績斐然深得百姓愛戴,不過從慈禧對他的反常態度看,慈禧能容忍他是有更深入思考的,不為安德海追究丁寶楨,主要是她想借重用丁寶楨,來更加牢固地掌控朝局,以獲得漢族大臣的擁戴,可見慈禧確實是一個心機極深的女人。







遺產君


丁寶楨跟蘇東坡一樣,都成了名菜了,“東坡肉”“宮保雞丁”,都是兩位吃貨名人流傳下來,還是流傳頗廣的兩道特色菜。

丁寶楨(1820年–1886年),號稚璜,貴州平遠人。丁寶楨最出名的事當然是殺了慈禧身邊的紅人–安德海,最主要的是,丁寶楨不僅沒受到慈禧的處罰,在去世時還被追封為太子太保,這也是“宮保雞丁”的名字由來!


同治八年,慈禧身邊的大紅人–總管大太監安德海在宮裡呆的膩了,就想出宮去走走,當時正好兩宮想替同治帝納後,安德海便向慈禧請求讓他去江南置辦龍衣,開始慈禧也因為祖制原因勸安德海不要去(清廷有明文規定:太監級不過四品,不許擅自出皇城,違者殺無赦),小安子激將道:“太后連採辦龍衣一件事,都要遵照祖制,其實太后想怎麼辦就怎麼辦,如果被祖制束縛,以後太后也是不得自由啊!”慈禧被他一激,就答應了他的請求,不過也特別交代安德海不要招搖,秘密行事,以免被大臣彈劾,因為是秘密行事,就沒有開出行公文。安德海這邊答應了,那邊卻是招搖上路,乘坐二隻太平船,船頭懸著一面日形三足大旗,船兩邊插著龍鳳旗幟,船上帶有多名男女,並有女樂成隊,品竹調絲,所經之處,兩岸觀者如堵。


一路上有地方官吏看到就差人探問,安德海答是奉旨織辦龍衣,地方官一看欽差過境,又是慈禧身邊的大紅人,爭先恐後跑來巴結,沒人敢問太監怎麼跑出都城,安德海由此搜刮了不少,得意忘形的安德海到了山東境內,七月二十一日,剛巧是安德海的生日,安德海竟然在船上擺設龍衣,帶領眾男女羅拜,引得民間議論紛紛,剛正不阿的丁寶楨聽說安德海到了境內,立即寫了道奏摺送到京城去,這摺子先送到恭親王那,恭親王本來就對安德海不滿,接到摺子忙跑去宮裡找兩宮太后,剛好慈禧太后在看戲,恭親王就去找慈安太后,兩個人一嘀咕,慈安喊恭親王頒旨,著丁撫嚴密拿捕,拿到後就地正法,丁寶楨接到軍機處密諭,立即命令總兵王正起捉拿,將安德海抓獲後,安德海還囂張的很,鐵面無情的丁寶楨哪管你那麼多,直接命劊子手將他斬了。




慈禧聽到小安子被殺的時候,一切都晚了!而丁寶楨最後能免於被慈禧報復,一是祖制壓著慈禧,慈禧私自放安德海出宮,理虧的不僅有安德海,還有慈禧本人。二是彼時慈禧還沒有一家獨大,同治帝與慈安太后仍然是慈禧無法避開的人物。三是李蓮英的功勞,安德海在的時候,李蓮英雖然也得到慈禧的寵信,只是還比不上安德海,現在安德海死了,對李蓮英來說心裡快活的很,當慈禧接到安德海死訊時,盛怒之下氣的大罵慈安與弈,是李蓮英為他們二位開脫,連吹帶捧把慈禧說的大為中意,化解了心中恨意的慈禧不但沒報復丁寶楨,還在幾年後升丁寶楨為四川總督,並且因為把四川治理得很好,慈禧太后還親賜了一幅字:國之寶楨。這時候慈禧有李蓮英,安德海是誰早就忘記了!





1886年,67歲的丁寶楨在四川總督任所病逝,光緒帝動容而稱“遽聞溘逝,悼惜殊深”。禮部尚書李端芬更是將他與曾國藩、左宗棠同推為中興名臣!朝廷追贈太子太保,諡號“文誠”,入祀賢良祠!


摯潷畫畫紅塵


晚清有兩位威猛名臣,一個叫丁寶楨,一個叫沈葆楨,名字同音不同字,很容易讓人搞錯。

在民間,讓丁寶楨出名的有兩件事,一是他智殺了慈禧身邊的貼身大太監安德海,二是他發明了一道備受歡迎的家常菜“宮保雞丁”。

而沈葆楨在民間最出名的是他的身份,林則徐的外甥兼女婿。

稍加區分後,咱們來具體聊聊丁寶楨。

丁寶楨是以大齡進士的身份進入晚清官場的,考中進士時他已經33歲了。但中進士點翰林後,因母親去世,他不得不返鄉丁憂,等於是在翰林院屁股還沒坐熱,就離開京城回了老家。

晚清各地的民變、起義給一幫翰林文人提供了展露頭角的機會,丁寶楨在地方名聲鵲起靠的便是募兵鎮壓貴州苗民叛亂。

因為在地方幹出了政績,同治二年,丁寶楨升任山東按察使。

在山東官場獲得同僚的尊重,丁寶楨靠的不是別的,正是他與生俱來的不畏權貴。

當時,蒙古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正在魯、豫兩地追剿捻軍。這位蒙古王爺一向傲慢跋扈,見山東各級官員,從來不設座。

但丁寶楨偏偏不認這個“沒道理”。到山東時,他投名帖求見僧格林沁,直接在名帖上說明,下級武官丁某求見王爺,給予座位就覲見,不給座位就不見。僧格林沁見山東官場還有此等硬茬,一改往日囂張作風,對丁寶楨是禮遇有加。

時任山東巡撫閻敬銘聽聞此事後,也是大為讚賞,丁寶楨到任那一天,他親自到郊外迎接,之後大小政事無不先徵詢丁寶楨意見。

同治三年,丁寶楨升任山東布政使,但因為同治四年僧格林沁戰死於曹州,他遭彈劾差點獲罪,關鍵時刻是曾國藩保了他,並助他接了閻敬銘的班,成了新一任的山東巡撫。

在山東巡撫任上,丁寶楨為朝廷剿捻立下過不少戰功,但最出名的還是他在同治八年智殺安德海一事。

安德海這廝是慈禧身邊的第一個總管大太監,他受寵主要是因為在兩宮和恭親王奕訢聯手鏟除肅順等顧命八大臣的辛酉政變中充當了秘密信使。

但作為慈禧垂簾聽政的功臣,安德海在受寵之後很是小人得志,同治小皇帝他不放在眼裡,東宮慈安以及恭親王他同樣不放在眼裡,弄到最後居然還弄出點太監干政的趨勢。

按理說,慈禧這樣的政治強人是不可能容忍太監干政的,但那階段的慈禧剛剛上位,遠沒到後來獨宰朝綱的地步,為了在叔嫂共治、兩宮共同垂簾的局面下一步步掌握主動,她需要安德海這樣的宮中打手。

同治四年,慈禧藉機修理恭親王,拿下他議政王的帽子,安德海在其中就扮演了這樣的角色。

但那階段的慈禧資歷尚淺,權威也沒完全確立,安德海如此沒分寸地捲入慈禧和慈安、恭親王的權力爭鬥,他會面臨什麼樣的結局,也是可想而知的。

同治八年,他以奉慈禧旨意到蘇州採辦龍袍的名義擅自出宮,遊山玩水,肆意妄為,便是同治小皇帝、慈安和恭親王抓住的機會。

此時的安德海,最致命的一點便是他手裡沒有過硬的出宮辦差的諭旨,一路上,他只能口頭得瑟,說自己是慈禧的欽差。

遇到懦弱的地方官,他這一套管用,但遇到丁寶楨這種威猛敢較真的,他這一套恰恰就是撞到了槍口上。

丁寶楨殺安德海,本質上不是站隊慈安、恭親王,他只是覺得安德海肆意踐踏了大清不準太監出宮的祖制,不殺對不起自己的為官操守。

但在殺的具體行動上,他又是機智的,不由自主地跟慈安以及恭親王站在了一起。

抓到安德海,丁寶楨並沒有立即擅殺,而是遞了個摺子——山東地界冒出個叫安德海的人,這是西太后身邊的安德海嗎?有祖制在,總覺得不可能,請朝廷查實。

慈禧看到這樣的摺子,能作何反應呢?

她是一點毛病挑不出。

而慈安、恭親王就舒服多了,以違反祖制,殺安德海,給慈禧一些顏色看看,也是一點毛病挑不出來。

慈禧想通融,這也好辦,在朝堂上將安德海這事拿出來公議一下,慈禧瞬間就沒法再說點什麼了。

於是,一道斬殺安德海的聖旨便頒到了丁寶楨手裡。

這時候,丁寶楨再殺安德海便是奉旨辦事,也是一點毛病沒有。

更絕,也更有膽量的是,安德海被處決後,被暴屍了三天。

這是為的什麼呢?

因為民間瘋傳安德海是假太監,丁寶楨這麼幹算是還了慈禧一個清白。

但丁寶楨這麼幹也是和全天下的太監結下了大仇。要知道,太監的身體是羞於見人的,連自己的父母都不讓見,安德海身為總管大太監被這樣暴屍,從某種程度上講,這是羞辱了天下的太監。

據說將安德海視為血的教訓的李蓮英獨在這一點上不謹小慎微,經常詛咒丁寶楨不得好死。

所幸,慈禧在盛年還是有可圈可點的地方的,在閹寵和名臣間,她最終站在了名臣這一邊。

丁寶楨後來沒有遭到清算,相反高升做了四川總督,最終以66歲的年齡死在了任上。


黑句本


丁寶楨是晚清歷史上一個有名的官員,說他有名,最主要的事情是殺了慈禧太后寵信的太監安德海,受到士林和民間讚譽。

丁寶楨

丁寶楨是貴州平遠(今畢節)人,咸豐初年進士。丁寶楨一生經歷並不複雜,中進士後入翰林院,後外放嶽州和長沙知府,隨即調往山東任職,逐漸升遷至巡撫。就是在山東巡撫任上,丁寶楨殺了擅自出宮的大太監安德海。

1869年夏,安德海突然出京,途徑山東。按照清廷祖制,太監不能私自外出。丁寶楨抓住安德海這個把柄,將其在泰安秘密逮捕,押往濟南;隨即向慈安太后請旨,將安德海殺掉,並暴屍三日。

出乎人們的意料,慈禧對丁寶楨殺掉安德海並未報復。1876年,丁寶楨署理四川總督,隨即實授。丁寶楨在川為官10年,官聲尚可。

1886年,丁寶楨在四川總督任上去世,享年66歲。他長期任職的山東父老要求將其葬于山東,朝廷批准了這個請求,並在山東、四川和其家鄉貴州建祠紀念。

我從一些資料上查到,丁寶楨安葬在今濟南市歷城華山南麓辛甸莊北一帶,據說其墓地已毀於文革,如今蕩然無存。


民國年間那些事


丁寶楨是晚清敢於挑戰“極權勢力”的名臣,直白的說就是“不管你的後臺有多硬,只要違法亂紀我就動你”這是丁寶楨的為官之道。

當然,這裡面也有他權謀和智慧,否則他的結局將……

親們想想看,他把慈禧的貼身太監安德海殺了,有道是“打狗還要看主人,不看僧面看佛面”,丁寶楨不看慈禧的面子,慈禧能饒過他?

丁寶楨殺的安德海可不是一般人物,他是慈禧面前的紅人,別看只是一個太監,要知道安德海曾經為慈禧奪權做出了巨大貢獻。



提起這事要回到慈禧發動的“辛酉政變”,辛酉政變又稱“北京政變”。是當年咸豐帝死後,慈禧和“顧命八大臣”爭權策劃的一次政變。

當時八國聯軍進北京,慈禧、顧命八大臣等少部分人在承德避暑山莊避難,咸豐帝突然死在了避暑山莊,臨死前安排“八大臣”輔佐他那只有6歲的兒子同治,同時要求“八大臣”制約慈禧太后的權利,不允許她參政議政。

我們都知道慈禧是有野心的女人,她豈能眼看大權旁落!怎麼辦?慈禧思來想去,只有聯合此時在北京代政的小叔子恭親王奕訢——“裡應外合搞掉顧命八大臣。”

但是誰去把消息告訴奕訢呢?稍有不慎會引起“顧命八大臣”的懷疑。

這個“通風報信”的人很重要,慈禧苦思冥想,覺得當時12歲的安德海是最佳人選,“八大臣”不會注意一個才來不久的小太監。”



慈禧把這事和安德海一說,安德海發誓“為了主子,刀山火海也要闖一闖”。慈禧和安德海定了一個苦肉計,以安德海違反宮廷制度把他打了一頓,並責令他馬上滾回北京……

安德海回到北京把慈禧的計劃原原本本講給了奕訢,奕訢聯手僧格林沁等大臣,待“八大臣”一回到北京就發動了政變,八大臣殺的殺,關押的關押,慈禧奪取了最高權利。

安德海自此成了慈禧貼身太監和紅人,二人關係親密無間。

安德海一朝得勢,朝中大臣紛紛附言趨勢,有慈禧太后做保護傘,安德海乾政預政,收受鉅額賄賂,其所作所為令人不齒,但所有人對他又無可奈何,誰叫人家是慈禧太后的紅人呢?

“欲其滅亡必欲猖狂”,安德海竟違反祖制——太監不得出宮,以為慈禧採購製作龍袍絲綢為名,帶著隨從一路招搖過市,目的就是大肆收受沿途官員的賄賂。



沿途官員趨之若鶩,但是到了山東地界有人不買他的賬,這個人就是時任山東巡撫的丁寶楨。

丁寶楨馬上把安德海一行人關押了起來,以“冒名頂替罪名”斬了安德海,其速度之快令人乍舌,安德海從被關押到處斬,先後不過5天。

丁寶楨為何如此對待安德海呢?

這有其不畏強權性格的一面,想當初他做山東布政使時,當時朝中大臣僧格林沁在山東剿捻匪,丁寶楨去拜訪他,僧格林沁有個牛逼規定,就是三品以下的官見他不設座位,乖乖的一邊站著說話。

丁寶楨官職不夠,但他不想受辱,於是寫了一行字交給了門人,讓他交給僧帥,只見上面寫著“丁某投書王爺,給予座位就覲見,不給座位就不見了”

僧格林沁當時很需要當地官員協助自己,同時也很佩服丁的硬骨頭精神,最後設座遠迎。

性格決定政治走向,丁寶楨是個嫉惡如仇的人,對安德海不法行為深惡痛絕,其實他也號準了朝廷官員們的脈搏,這就說到了他的權謀。



丁寶楨不可能不知曉殺安德海的後果,一個高官怎麼能如此草率殺一個舉足輕重的人呢?內情只有一個,那就是丁寶楨殺安德海經過了深思熟慮。

當時丁寶楨就上摺子請示了東太后慈安,慈安和恭親王為了打擊慈禧的勢力,才決定瞞著慈禧指示丁寶楨殺掉安德海,指示他要快、準、狠,防止慈禧干預,給慈禧一個措手不及。

據說殺掉安德海時,慈禧正在宮中看戲,當聽到消息後一怔,但她很快明白是有人在背後支持丁寶楨這樣做的,“人死亦,說什麼也沒用了。”慈禧太后長嘆了一聲自語道。

慈禧不愧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她知道安德海做的不對,始作俑者還不是自己一手促成的?安德海去採購皇家違禁品,不但不符合祖制,也沒有相應的手續。慈禧這時只能打掉牙齒肚裡吞。

丁寶楨也考慮到慈禧不會放過自己,慈禧曾說過“誰讓我不痛快一時,我讓他不痛快一世”。接下來丁寶楨做的一件事解除了自己後顧之憂。



這件事是這樣的:丁寶楨殺掉安德海後,把安的衣服裡裡外外全扒掉,然後在城門外懸屍示眾。這招不但解了自己後顧之憂,而且也把慈禧身上的悱聞洗得乾乾淨淨,可謂“一石二鳥”之計。

原來民間一直傳說安德海和慈禧太后有姦情,有鼻子有眼的說安德海是個假太監,說他在宮外娶妻有家庭,慈禧太后看中的就是安德海是假太監……

丁寶楨殺掉安德海後一檢查,發現安確實是太監,他懸屍示眾就是破除這種傳說,慈禧太后從心裡很感激丁寶楨,還了慈禧太后一個清白,慈禧一高興,特為他寫了一幅字——《國之寶楨》。

綜上所述,丁寶楨雖然殺了慈禧的紅人安德海,但他的結局很不錯。光緒十二年(1886年),丁寶楨去世,享年66歲,朝廷追贈他為太子太保,諡號“文誠”,入祀賢良祠,並在他工作過的山東、四川和祖籍貴州建祠祭祀。丁寶楨生前榮耀,死後榮光,這正是“好人一生平安”的完美詮釋!


秉燭讀春秋


丁寶禎和安德海,這兩個人在晚清時期,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但現在,很多人還能夠想起來丁寶禎這個人,未必想得起安德海這個人。

而且,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安德海這個人,如果從保一方平安或者治國安民這些角度看,他的確沒啥建樹,要是從搞政變來說,這人還是有些功勞的,只是這些功勞往往並不那麼受人待見。

丁寶楨是晚清名臣,積極參加洋務運動,可以算是當時相當開明的朝廷重臣,這一段時間,清朝的確出現了少有的安定局面,也是在這個時候,中國近代企業的雛形出現。整個中華大地上,湧現出很多中國第一,而丁寶楨組織創辦的四川機械局,就是當時四川第一個近代化的機械工廠。

他的名氣,還不僅僅是這些方面,丁寶楨在地方上的建樹,可以算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典範,他先後在貴州,長沙,四川,山東當官,而在當地方官的時候,興修水利,平定擾亂,安撫黎民百姓,發展現代工業,他的功勞,被很多老百姓銘記在心。

丁寶楨病死後,因為老百姓很懷念這個剛正又愛民的實幹家。得到政府應允後,在貴州,四川,山東三地建立祠堂,紀念這個好官。

安德海在當時的名氣,要比丁寶楨還大,但偏偏他和丁寶楨走了兩個極端。安德海不是個幹實事的人,也沒啥治國理政的才能,只是一個很有眼力見,很會見風使舵,很會整人,很會諂媚的一個小人。

其實,他的人生,有一個很悲慘的開端,據說,安德海八歲就當了太監,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他的人生,一片灰暗。自幼在宮中長大,看慣了爾虞我詐。使得安德海學到了一種泥鰍的本領,滑不留手。

安德海人生的轉折點是辛酉政變,當慈禧太后控制了整個朝局,安德海開始堅定不移的站在慈禧太后的陣營內,這是他人生輝煌的起點,同時,也是安德海悲劇性結局的伏筆。

他作為一個太監,沒有太多的權力,卻可以當個探子,傳個流言閒話。這些小道消息,不需要太多的邏輯,甚至可以是漏洞百出。但這些都不重要,慈禧太后不需要這些消息的真實性,只需要有這些消息,這些小道消息是刀子,安德海也是一把刀子。

辛酉政變之後,慈禧太后的位子還不夠穩定,因此,安德海在鬥倒八大臣以及奕欣時,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而他也開始飛黃騰達,甚至創造了整個清朝歷史上,甚至整個中國歷史上的奇事,太監娶妻,可見安德海的紅,超過了所有人。

紅透半邊天的安德海開始肆無忌憚的斂財。因為他的背景太過龐大,所以,官員們真的是敢怒不敢言。事情也巧,正好趕上同治的生日。安德海開始打著過生日的旗號,好好撈上一筆,但很不幸,他遇上了狠角色,丁寶楨。

丁寶楨是一個幹實事的人,所以,很厭惡這種靠著溜鬚拍馬上位的人。如果到平時,丁寶楨依然會忍氣吞聲,但天賜良機,安德海沒有帶朝廷的批文。於是,安德海死定了。

為什麼這麼說,原來,清朝祖制,太監不能隨意出宮,即使是出宮,也得朝廷同意,而且必須四品以上。得意忘形的安德海偏偏這個時候,他一個都不佔,他只是六品,而且還沒有批文。

當機立斷,丁寶楨把積攢已久的怒火,化作了一封秘奏,把安德海這些年的所作所為,一點不落的舉報了一通,看到丁寶楨的秘奏,早都看安德海不順眼的大臣,開始落井下石。於是,從安德海被抓,到丁寶楨得到聖旨,就地正法,只過了五天。

有人可能會疑惑,這安德海可是慈禧太后手下的紅人,太后的人,說殺就殺,他就不怕慈禧太后報復嗎?

其實,很多人都高估了安德海,他的確是一個紅人,但只是一個時間段立功的紅人,而現在,慈禧太后地位完全穩固了,多他一個不多,少他一個不少。

何況,這個太監太不會做人,把朝臣基本都得罪了。本來就已經沒有了太多利用價值,何不做一個順水人情,把他的腦袋,當成安撫朝臣的工具,殺一個安德海而讓人心安定,殺了也無妨?

安德海太過得意,卻沒有明白一件事,再怎麼得寵,狗永遠是狗,只有能用的上的時候,狗才敢狂吠,如果沒有用了,還不夾著尾巴做狗,真要惹了禍,不被踢開才怪。


小小嬴政


丁寶楨生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字稚璜,貴州平遠人,清咸豐三年(1853年)中進士,先後在湖南、山東、四川等地任職,為官一地,造福一方。尤其是擔任山東巡撫時,丁寶楨積極推動洋務事業,促進了山東近代化發展。而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則是丁寶楨斬殺了慈禧親信大太監安德海。

同治八年(1869年)夏天,安德海奉慈禧之命秘密南下江南。安德海途徑山東之時,在同治皇帝的支持下,丁寶楨以違反祖製為由,將安德海斬殺棄市。安德海被誅,朝野轟動。李鴻章看邸鈔得知此事,直呼:“稚璜成名矣。”曾國藩也稱讚道:“吾目疾已數月,聞是事,積翳為之一開,稚璜豪傑士也。”翁同龢則在日記裡寫下:“快哉!快哉!”

儘管自己的親信被斬殺了,但是自己有錯在先,而且丁寶楨獲得了朝野支持。慈禧在此事上只能啞巴吃黃連了。光緒二年(1876年),丁寶楨受到光緒帝的接見,被授頭品頂戴、太子少保,兼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銜,署理四川總督一職。在總督任上,慈禧還辭了丁寶楨一幅字《國之寶楨》。光緒十二年(1886年),丁寶楨病逝於四川總督任上,追贈其太子太保,諡號文誠。


老照片


這山東巡撫丁寶楨為何會如此出名?那是因為他殺了慈禧身邊紅人、宮中的大太監安德海。那他一個地方巡撫怎麼有膽量敢殺安德海呢?

1866年,丁寶楨接任山東巡撫,而且安德海這個時候還在宮裡忙著伺候慈禧太后呢。他們兩人,一個是地方要員,一個是宮中的太監,本是八竿子都打不著的兩個人,卻因為一件事而產生了交集。

安德海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贏得了慈禧太后的寵愛,成了慈禧身邊的謀士、得力助手。也正是因為他仗著有慈禧的撐腰,做事喜歡張揚。

一個太監卻要娶老婆,娶就娶吧!娶的竟然還是當時最有名的藝伎九歲紅,不僅如此還在北京最大的酒樓大擺酒宴,最重要的是慈禧太后還送來了賀禮捧場。這事和丁寶楨也沒有什麼關係,丁寶楨最不能接受的是太監干政,問題就出在安德海出宮採辦這事上。

1869年,慈禧要給兒子同治帝辦婚事,打算派人去江南採辦大婚所需物品,安德海於是毛遂自薦,求慈禧讓自己去辦,順便出宮玩玩。慈禧同意了,但祖制規定太監是不能隨便出宮的。出去也不是不行,但你要低調一點,安德海卻不,他覺得自己是奉旨南下采辦,於是聲勢浩大的經過各地,唯恐別人不知道是誰,他不僅如此大張旗鼓,招搖過市,而且還一路收受賄賂,中飽私囊。

當山東巡撫丁寶楨得知安德海沿京杭大運河南下時,就派人入京請示恭親王奕,在得到密旨後,丁寶楨就派人到泰安將安德海抓捕。因為抓捕是在晚上進行的,當安德海聽到了外面有動靜時,知道大事不好,連忙跑到一口井裡躲起來,但最終還是被抓住了。

在抓到安德海後,為了不給慈禧留任何時間,況且丁寶楨又有恭親王在背後撐腰,於是就快刀斬亂麻,以太監私自出京,違反祖訓,此人一定是冒牌的安德海為由將其殺死。

丁寶楨也深知,他殺了安德海必定會得罪慈禧,但丁寶楨也做了一件事讓慈禧感激他的事。因為民間有傳聞,說安德海並沒有淨身,不是真正的太監,而且還傳言慈禧和安德海有私情還生了孩子。當丁寶楨殺了安德海後,將安德海的屍體暴露示眾,以證明安德海是太監,同時為慈禧洗白。

這樣一來,丁寶楨不僅為恭親王奕出氣,而且還幫助慈禧洗白,可謂是一石二鳥,腳踏兩船,可見丁寶楨的智慧才智也不是吃素的,並非一介莽夫。


悟空八卦歷史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李蓮英應該要感謝丁寶楨。如果不是丁寶楨殺了安德海,李蓮英恐怕也不會那麼快出頭,成為慈禧身邊最具權勢的太監。

在李蓮英之前,安德海是慈禧最為信任的太監。作為慈禧身邊的紅人,安德海可謂是權勢滔天。然而,相比於李蓮英的低調,安德海卻不懂得收斂自己,反而是仗著慈禧寵愛,肆意妄為,恃寵而驕,就連恭親王奕訢這樣的權貴也不放在眼裡,更不說大張旗鼓娶老婆這樣的小事。


當然,安德海如此的囂張跋扈,少不了慈禧的縱容,還是以安德海娶妻為例說明一下。安德海看上了一個年僅19歲,長的如花似玉的徽班旦角九歲紅,於是通過手段強娶九歲紅,並在北京最大的酒樓前大宴賓客,引得民間議論紛紛。慈禧對此,非但沒有責怪安德海,反而是賞賜安德海白銀千兩作為賀禮。

有了慈禧的縱容,安德海更是肆無忌憚,結果為葬送了自己的小命。

同治八年,安德海假借著預備同治帝大婚典禮唯有,全然不顧清朝不許太監擅出宮禁的制度,帶著一波人前呼後擁的開往江南,一路上作威作福,可哭了那些地方官。結果安德海走到山東時,碰到了自己的煞星山東巡撫丁寶楨,胡作非為的安德海被丁寶楨結果了性命。

當安德海在山東落入丁寶楨之手時,還妄圖藉著慈禧的名頭逃的小命,卻不曾想丁寶楨根本就不怕,反而將安德海種種不法行徑上奏朝廷。安德海胡作非為在先,而且被丁寶楨當場抓獲,慈禧也只能無可奈何,下旨處死了安德海。


按理來說,丁寶楨殺了慈禧的紅人,慈禧理應報復才對。但事實上,晚清已經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像丁寶楨這樣有能力之人,慈禧也是不得不用。再加上當時的重臣曾國藩等人對於丁寶楨誅殺安德海表示贊同,慈禧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也只能嚥下這口氣,繼續重用丁寶楨。

丁寶楨在誅殺了安德海之後,繼續在山東巡撫的位置上幹了好幾年,到了1876年,丁寶楨又被升任為四川總督,並病逝於四川總督的任上。


丁寶楨為官清廉,平時把自己的俸祿用來救濟老百姓,以至於死後竟然債臺高築。山東百姓念其恩,將其靈柩迎回山東下葬。


小鎮月明


安德海八歲的時候淨身,成為咸豐皇帝的御前太監。咸豐皇帝死後,兩宮太后和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成功奪取政權。安德海由於擔任了兩宮太后和恭親王奕訢之間的秘密聯絡人,居功甚偉,被晉升為總管大太監,成為慈禧身邊的心腹紅人。

關於安德海還有一個娶妻的趣事:

那是在同治七年冬天的一天上午,安德海在當時北城城最大的酒樓天福堂大擺宴席,迎娶年僅19歲的馬賽為妻。馬賽原本是個唱戲的,藝名叫做九歲紅,當時在京城很紅。她雖然年紀小,但是模樣生得好,旦角唱得也不錯,只要是她擔綱的劇目,基本都是爆滿。安德海也喜歡聽戲,他聽說京城有個叫九歲紅的旦角很紅,就前去捧場,不料一眼就相中了她。安德海是慈禧太后的紅人這事大家都知道,所以只要是他看上的,哪有敢不從的。就這麼的,安德海將馬賽八抬大橋給明媒正娶了。慈禧太后在安德海婚禮當天還賞賜了一千兩白銀和一百匹綢緞給他。由於安德海高調地舉辦婚禮,太監娶妻在京城一時傳為家常便飯的談資。

安德海在得勢之後就變得不怎麼安分了,不僅干預朝政,還貪贓枉法,仗勢欺人,做些個違法亂紀的事情。因為有慈禧太后作為靠山,誰也不敢把他怎麼樣,於是安德海變得愈發囂張跋扈,為所欲為。可是在統治八年,也就是在安德海結婚不到一年的時候,他就遇到了一個敢在太歲頭上動土的主兒,不僅把他給抓了,最後還把他給殺了!

有一次安德海想帶著老婆馬賽一起去南方遊玩,並藉機到地方搞點錢花花。於是,安德海就跑去找慈禧太后說,皇上馬上要結婚了,自己想到江南給皇上採購龍袍等結婚用品,慈禧也同意了。

可是在這個安德海猴急,他等不及拿出宮去外地辦事的公文,就帶著老婆和一幫隨從風塵僕僕地出發了。安德海打著欽差的旗號,一路上威風八面,各地方官無不好好接待安德海,臨走還不忘記孝敬他一些錢財,他也是來者不拒。

等安德海來到山東德州地界的時候,就出事兒了。

德州知州趙新聞對安德海感到很困惑,因為按照大清律法,太監四品以上(安德海才六品)才有資格出宮,否則殺無赦;即使出宮辦事,必須攜帶公文,並提前知會地方州縣;出宮辦事只准做與差事有關的事,不得與地方官私自接觸,不得與親朋好友見面,不得借出宮名義禍害地方、收斂錢財。安德海級別不夠,而且私自攜帶家眷,還接受官員賄賂,大張旗鼓地打著欽差的旗號,趙新聞知道這些哪一條都是死罪,安德海哪來的膽子這麼幹呢?

趙新聞不敢怠慢,馬上將這事報告給了山東巡撫丁寶楨。

丁寶楨此人為官清廉,剛正不阿,一心一意為國為民。在擔任山東巡撫期間,整頓吏治,興修水利,治理黃河,大辦工業,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丁寶楨早就對安德海十分反感和憤慨,這次聽到趙新聞奏報了安德海的所作多為,就想趁這個機會收拾他。可是,安德海畢竟是慈禧太后的紅人,還得拿捏好分寸才行。

丁寶楨心生一計。他寫了一份密摺給朝廷,說有個叫安德海的人在山東做了許多違法亂紀的事情,他還自稱是慈禧太后派來的欽差,我覺得要真是總管大太監安德海,慈禧太后哪能讓他這麼幹啊。所以,我決定把這個自稱安德海的人給抓起來審問,請朝廷批准。

慈禧太后看到奏摺之後啞口無言,這渾水可不能淌,打死也不能承認是自己派安德海去的,免得惹得一身騷。很快,朝廷就下了一道旨意,讓丁寶楨依法處理。丁寶楨接到聖旨後二話沒說,馬上把安德海抓起來審問,不久之後就在濟南把安德海給斬首了。

由於慈禧太后當時當權不久,也沒那麼囂張跋扈,甚至還很在意國事,所以安德海她就沒救。對於丁寶楨在這次事件中給自己吃的啞巴虧,慈禧心裡雖然不爽,但是他也看出來丁寶楨是個忠臣幹吏,就沒有對他進行打擊報復。

權臣安德海被丁寶楨誅殺這件事很快就傳遍全國,人們紛紛稱他為“丁青天”。數年之後,丁寶楨被光緒皇帝任命為兵部尚書兼四川總督,他在四川任上幹了十年後去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