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條鋼筋知識,萬變不離其中,吃透你就是總工

45條鋼筋知識,萬變不離其中,吃透你就是總工

1、何謂架立筋?

答:架立筋是指梁內起架立作用的鋼筋,從字面上理解即可。架立筋主要功能是當樑上部縱筋的根數少於箍筋上部的轉角數目時使箍筋的角部有支承。所以架立筋就是將箍筋架立起來的縱向構造鋼筋。

現行《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GB50010-2002規定:梁內架立鋼筋的直徑,當梁的跨度小於4m時,不宜小於8mm;當梁的跨度為4-6m時,不宜小於10mm;當梁的跨度大於6m時,不宜小於12mm。

平法制圖規則規定:架立筋注寫在括號內,以示與受力筋的區別。

2、平法圖集的最後一頁“標準構造詳圖變更表”何用?

最後一頁只是舉了一個例子,並無規範作用。這是給設計院用的。平法的宗旨是不限制註冊結構師行使自己的權利,所以,對G101中不適合具體工程的規定與構造,結構師都可以進行變更。需要明確的是經變更後的內容,其知識產權歸變更者,因此變更者應當負起全部責任(包括其風險)。

3、何謂通長筋?

答:通長筋源於抗震構造要求,這裡“通長”的含義是保證梁各個部位的這部分鋼筋都能發揮其受拉承載力,以抵抗框架樑在地震作用過程中反彎點位置發生變化的可能。現行〈〈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GB 50010-2002規定:沿梁全長頂面和底面至少應各配置兩根通長的縱向鋼筋,對一、二級抗震等級,鋼筋直徑不應小於14mm,且分別不應少於梁兩端頂面和底面縱向受力鋼筋中較大截面面積的1/4;對三、四級抗震等級,鋼筋直徑不應小於12mm。

當抗震框架樑採用雙肢箍時,跨中肯定只有通長筋而無架立筋;只有採用多於兩肢箍時,才可能有架立筋。

通長筋需要按受拉搭接長度接長,而架立筋僅交錯150,是“構造交錯”,不起連接作用。通長筋是“抗震”設防需要,架立筋是“一般”構造需要。

4、如何正確理解《鋼筋機械連接通用技術規程JGJ107-2003》第4.0.3條所說“Ⅰ級接頭可不受限制”的規定?

答:《鋼筋機械連接通用技術規程JGJ107-2003》中將接頭分為Ⅰ、Ⅱ、Ⅲ級,並對接頭的應用做了規定:接頭宜設置在結構構件受拉鋼筋應力較小部位,當需要在高應力部位設置接頭時,對Ⅰ、Ⅱ、Ⅲ級接頭,接頭面積百分率分別為不受限制、不大於50%、不大於25%。所謂“不受限制”,是有條件的(應力較小部位),應慎重對待。

從傳力的性能來看,任何受力鋼筋的連接接頭都是對傳力性能的削弱,因此並不存在“可以不受限制”的問題。鋼筋連接的其他要求,如同一受力鋼筋不宜設置兩個或兩個以上接頭、連接區段的構造要求,避開在抗震設防要求的框架樑梁端、柱端等,仍應符合標準的相關規定。

而當設計選用了平法圖集時,對於抗震框架柱的非連接區不允許進行連接的規定更應嚴格執行。

5、凡是“沒有明令禁止”的連接區域,鋼筋是否就可以連接呢?

答:事實上,除高抗震設防烈度的重要構件外,沒有明令“完全”禁止的非連接部位。只要保證連接質量和控制連接百分率,在任何位置都可以連接。需要注意的是“儘可能避開”這個要求的含義,如儘可能避開節點區、箍筋加密區、應力(彎矩)較大區等等。

6、剪力牆開洞以後,除了補強鋼筋以外,其縱向和橫向鋼筋在洞口切斷端如何做法?

答:鋼筋打拐扣過加強筋,直鉤長度≥15d且與對邊直鉤交錯不小於5d綁在一起;當因牆的厚度較小或牆水平鋼筋直徑較大,使水平設置的15d直鉤長出牆面時,可伸至保護層位置為止。

7、剪力牆的水平分佈筋在外面?還是豎向分佈筋在外面?地下室呢?

答:在結構設計受力分析計算時,不考慮構造鋼筋和分佈鋼筋受力,但在鋼筋混凝土結構中不存在絕對不受力的鋼筋,構造鋼筋和分佈鋼筋有其自身的重要功能,在節點內通常有滿足構造錨固長度、端部是否彎鉤等要求;在杆件內通常有滿足構造搭接長度、佈置起點、端部是否彎鉤等要求。分佈鋼筋通常為與板中受力鋼筋綁紮、直徑較小、不考慮其受力的鋼筋。

應當說明的是,習慣上所說的剪力牆,就是《建築抗震設計規範》GB50011-2001裡的抗震牆,稱其鋼筋為“水平分佈”筋和“豎向分佈”筋是歷史沿襲下來的習慣,其實剪力牆的水平分佈筋和豎向分佈筋均為受力鋼筋,其連接、錨固等構造要求均有明確的規定,應予以嚴格執行。

剪力牆主要承擔平行於牆面的水平荷載和豎向荷載作用,對平面外的作用抗力有限。由此分析,剪力牆的水平分佈筋在豎向分佈筋的外側和內面都是可以的。因此,“比較方便的鋼筋施工位置”(由外到內)是:第一層,剪力牆水平鋼筋;第二層,剪力牆的豎向鋼筋和暗梁的箍筋(同層);第三層,暗梁的水平鋼筋。剪力牆的豎筋直鉤位置在屋面板的上部。

地下室外牆豎向鋼筋通常放在外側,但內牆不必。

8、為什麼鋼筋端頭及彎折點10d內不能焊接?

答:不焊接肯定比焊接要好,《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範》GB50204?002第5.4.3條有“不應焊接”的規定。(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範)GB50204?002第5.4.3?鋼筋的接頭宜設置在受力較小處。同一縱向受力鋼筋不宜設置兩個或兩個以上接頭。接頭末端至鋼筋彎起點的距離不應小於鋼筋直徑的10倍。)

9、何謂概念設計?

答:概念設計是運用人的思維和判斷力,從宏觀上決定結構設計中的基本問題。概念設計包括的範圍很廣,要考慮的因素很多,不僅僅要分析總體佈置上的大原則,也要顧及到關鍵部位的細節。

陳青來教授在回答這一問題時曾這樣解釋:概念設計說白了,就是一種比較高級的“拍腦袋瓜”說不清楚,卻很管用。否則結構就太沉重了!沒有幾十年經驗和對結構本質的深刻理解,是“拍”不得的。

10、如何控制鋼筋綁紮、點焊的缺扣、漏焊?

答:對鋼筋綁紮、點焊的缺扣、漏焊、虛焊的限制標準,新的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範》GB502004-2002對此未作出明確要求,但原國家標準《鋼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驗收規範GBJ204-83》第5.3.1條具有很好的參考性,這些要求可以在施工組織設計中做出明確或在企業標準裡做出規定,有利於施工也有利於驗收。①鋼筋的交叉點應採用鐵絲扎牢;②板和牆的鋼絲網,除靠近外圍兩行鋼筋的交叉點全部扎牢外,中間部分的交叉點可相隔交錯扎牢,但必須保證受力鋼筋不位移。雙向受力的鋼筋,須全部扎牢;③梁和柱的箍筋,除設計有特殊要求時,應與受力鋼筋垂直設置。箍筋彎鉤疊合處,應沿受力方向錯開設置;④柱中的豎向鋼筋搭接時,角部鋼筋的彎鉤應與模板成45°(多邊形柱為模板內角的平分角,圓形柱則應與模板切線垂直);中間鋼筋的彎鉤應與模板成90°。如採用插入式振搗器澆築小型截面柱時,彎鉤與模板的角度最小不得小於15°

11、如何準確運用《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範》GB50204-2002“當一次連續澆築超過1000m3時,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每200m3取樣不得少於一次”的規定製作試塊?

答:《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範》GB50204-2002第7.4.1條第1款、第3款規定:“每拌制100盤且不超過1000 m3的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樣不得少於一次;當一次連續澆築超過1000m3時,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每200m3取樣不得少於一次。”對此不少工程理解為“超過1000m3時總體上每200m3取樣一次”!如此操作,甚至發生這樣的不正常現象,今天某幢號連續生產900m3混凝土取樣9次製作試塊,明天某幢號連續生產1050m3混凝土取樣6次製作試塊,這顯然是對規範條文的不正確理解與運用。正確的理解應該是:不是超過1000 m3時總體上每200 m3取樣一次,而是指對超過1000 m3的部分每200 m3取樣一次。因此對於連續生產1050 m3混凝土,取樣應為11次,即在達到1000 m3前,每100 m3取樣一次,共10次,超過100 m3的50 m3取樣一次(不足200m3時也按一次考慮)。

12、在工程中經常遇到柱鋼筋由於採取措施不得當導致柱筋偏位,在柱底部對鋼筋進行校正,有沒有更合適的處理方法?

答:柱鋼筋偏位主要是縱筋搭接“彆扭”引起,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是改革搭接形式。

13、如何選擇地下室牆體止水榫的做法?

答:應在施工組織設計中予以明確。

《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範GB 50108-2001》對地下施工縫的構造形式做了較大的改動。原規範推薦的凹縫、凸縫、階梯縫,均已取消。原因是凹縫、凸縫、階梯縫均有不同的問題,凹縫清理困難,這使施工縫的防水可靠性降低,凸縫和階梯縫則支模困難,不便施工,但目前實踐中許多工程這幾種形式仍在應用,施工組織設計審批過程中如遇此類情況應提醒其慎重選擇。

14、剪力牆水平筋用不用伸至暗柱柱邊?(在水平方向暗柱長度遠大於lae時)

答:要伸至柱對邊,其構造03G101-1已表達清楚,其原理就是剪力強暗柱與牆身本身是一個共同工作的整體,不是幾個構件的連接組合,暗柱不是柱,它是剪力牆的豎向加強帶;暗柱與牆等厚,其剛度與牆一致。不能套用梁與柱兩種不同構件的連接概念。剪力牆遇暗柱是收邊而不是錨固。

端柱的情況略有不同,規範規定端柱截面尺寸需大於2倍的牆厚,剛度發生明顯變化,可認為已經成為牆邊緣部位的豎向剛邊。如果端柱的尺寸不小於同層框架柱的尺寸,可以按錨固考慮。

15、柱牆以基礎為支座、梁以柱為支座、板以梁為支座,是這樣的嗎?。

答:是的。搞清楚誰是誰的支座是一般的(初級)結構常識,如果深入探討,從系統科學的整體觀出發看問題,結構中的各個部分誰也不是誰的支座(正如肩臼並不是胳膊的支座的道理相同),大家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功能)結合到一起。我們根據各部分構件的具體情況,分出誰是誰的支座,只是為了研究問題和規範做法更方便一些。相對於剪力牆(含牆柱、牆身、牆梁)而言,基礎是其支座,但相對於連梁而言,其支座就是“牆柱和牆身”。

16、剪力牆豎向分佈鋼筋和暗柱縱筋在基礎內插筋有何不同?

答:要清楚剪力牆邊緣構件(暗柱、端柱)的縱筋與牆身分佈縱筋所擔負的“任務”有重要差別。對於邊緣構件縱筋的錨固要求非常高,一是要求插到基礎底部,二是端頭必須再加彎鉤≥12d。對於牆身分佈鋼筋,請注意用詞:“可以”直錨一個錨長,其條件是根據剪力牆的抗震等級,低抗震等級時“可以”,但高抗震等級時就要嚴格限制。其中的道理並不複雜。剪力牆受地震作用來回擺動時,基本上以牆肢的中線為平衡線(拉壓零點),平衡線兩側一側受拉一側受壓且週期性變化,拉應力或壓應力值越往外越大,至邊緣達最大值。邊緣構件受拉時所受拉應力大於牆身,只要保證邊緣構件縱筋的可靠錨固,邊緣構件就不會破壞;邊緣構件未受破壞,牆身不可能先於邊緣構件發生破壞。

17、在非框架樑中,箍筋有加密與非加密之分嗎?

答:通常所說的箍筋加密區是抗震設計的專用術語。非框架樑沒有作為抗震構造要求的箍筋加密區,但均布荷載時可以設置兩種不同的箍筋間距,支座端承受剪力大,要求的箍筋間距自然應較密一些。

平法將創造性設計內容與重複性設計內容合理分開,設計者採用平法提供的數字化符號化的設計規則完成創造性設計內容,而重複性設計內容則實行大規模標準化以標準設計的方式提供,兩大部分為對應互補關係,缺一不可,合併構成完整的平法設計;對應互補的方式為設計時採用各種構件代號,以其作為連接信息的紐帶,與標準設計中有相應代號的構造詳圖一一對應。所以,平法標準設計為“指令性的設計文件”,而不是“參考性的設計資料”。

18、平法圖集與其他標準圖集有什麼不同?

答:以往我們接觸的大量標準圖集,大都是“構件類””標準圖集,例如:預製平板圖集、薄腹梁圖集、梯形屋架圖集、大型屋面板圖集,圖集對每一個“圖號”(即一個具體的構件),除了明示其工程做法以外,還都給出了明確的工程量(混凝土體積、各種鋼筋的用量和預埋鐵件的用量等)。

然而,平法圖集不是“構件類”標準圖集,它不是講某一類構件,它講的是混凝土結構施工圖平面整體表示方法,簡稱“平法”。

“平法”的實質,是把結構設計師的創造性勞動與重複性勞動區分開來。一方面,把結構設計中的重複性部分,做成標準化的節點—“標準構造詳圖”;另一方面,把結構設計中的創造性部分,使用標準化的設計表示法—“平法制圖規則”來進行設計,從而達到簡化設計的目的。這就是“平法”技術出現的初衷。所以,看每一本“平法”圖集,有一半的篇幅是講“平法制圖規則”,另一半的篇幅是講“標準構造詳圖”。

19.何謂約束邊緣構件?

答:約束邊緣構件適用於較高抗震等級剪力牆的較重要部位。其縱筋、箍筋配筋率和形狀有較高的要求。設置約束邊緣構件範圍請參見GB50011-2002《建築抗震設計規範》第6.4.6條和《高層建築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 3-2002第7.2.16條,主要措施是加大邊緣構件的長度ιc及其體積配箍率ρv。對於十字形剪力牆,可按兩片牆分別在端部設置邊緣約束構件,交叉部位只要按構造要求配置暗柱。

至於設計圖紙上如何區分約束邊緣構件,只需看其構件代號即可,凡註明YAZ、YDZ、YYZ、YJZ即為約束邊緣構件。

20.G101第54頁注第5條“一次機械連接或對焊連接或綁紮搭接接長”中“一次”是何意?

答:如果按規範規定設置的通長筋最小直徑小於樑上部負彎矩筋,則支座上部縱向鋼筋與通長筋直徑將不同,因此需要在跨左跨右共“兩個”連接位置進行“兩次接長”。當具體的設計採用通長筋直徑與樑上部負彎矩筋直徑相同時,如仍需搭接,此時的搭接點應安排在跨中1/3範圍“一次連接”。

21.框架柱縱筋伸至基礎底部直段要≥La能否不 “坐底”?

答:不同部位的安全度是不同的。柱根如果出問題,上邊再結實也無用,所以,柱縱筋“坐底”加彎鉤,可確保柱根的牢固。至於彎構為10d還是12d,或者乾脆200,這不是主要問題,04G101-3第32頁右下角“柱牆插筋錨固直段長度與彎鉤長度對照表”給出了統一規定,應予以執行。

對柱縱筋的錨固,未發生地震時,即便直錨一個錨長也不會發生問題。但當地震發生時,許多構件會進入彈塑性狀態,直錨一個錨長的柱縱筋就不一定能夠確保穩固了。

22.03G101-1第36頁中,所謂的“基礎頂面、嵌固部位”應該怎樣定義?

答:如果未設置基礎拉梁,基礎回填後,剛性地面對柱有“單側”嵌固作用,但不能作為“嵌固部位”對待。

這個問題可以深入探討一下。柱根部注寫“基礎頂面、嵌固部位”係指兩種不同的情況。“基礎頂面”比較明確,獨立基礎、交叉梁基礎、筏形基礎肯定指基礎梁或板的頂面,箱形基礎肯定指箱基頂板頂面。但“嵌固部位”就需要比較高的結構學識來判定了。“嵌固部位”究竟包括哪幾種情況目前並無定論,對這一部分的確認權現階段實際上掌握在結構設計師手中。例如:地下室的基礎頂面應該是地下室底板頂面,但地下室整體上可以看作一種“基礎結構”,其頂板的剛度肯定比樓面剛度大許多,而且室外地坪以下的土對地下室的外牆也有相當程度的嵌固作用,因此,地下室頂板作為柱根部的“嵌固部位”也說得過去。並且,地下室內的中柱如果與地面以上的框架柱作同等對待也有些問題。再如:埋在土中的基礎拉梁對柱有相當的嵌固作用,並且基礎拉梁以下至基礎頂面這一段柱由於嵌在土中,其受力機理與變形特徵要受周圍土的影響,因此,將其與地面以上的框架柱作同等對待也有些問題。

23.03G101-1在67頁的框支柱封頂的構造圖中,有一句“框支柱部分縱筋延伸到上層剪力牆樓板底,原則為能通則通”,請問這句話中所說的通到上一層剪力牆的框支柱縱筋能否代替上一層剪力牆的暗柱或牆體豎向鋼筋?從而就可以取消上一層剪力牆與延伸到上層的框支柱縱筋重疊部分的鋼筋?

答:伸上去的目的之一就是代替上部(端柱或暗柱)重疊部分的縱筋,“當兩構件‘重疊’時,鋼筋不重複設置取大值”也是布筋的原則之一,這一原則同樣適用於剪力牆的水平分佈筋與連梁、暗梁的水平縱向鋼筋、腰筋相遇時的設置。

24.什麼是框支梁?

答:圖紙上註明構件代號為KZZ的即為框支梁。 框支梁一般為偏心受拉構件,並承受較大的剪力。框支梁縱向鋼筋的連接應採用機械連接接頭。

習慣上,框支梁一般指部分框支剪力牆結構中支承上部不落地剪力牆的梁,是有了“框支-剪力牆結構”,才有了框支梁。高層建築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JGJ 3-2002第10.2.1條所說的轉換構件中,包括轉換梁,轉換梁具有更確切的含義,包含了上部託柱和託牆的梁,因此,傳統意義上的框支梁僅是轉換梁中的一種。

託柱的梁一般受力也是比較大的,有時受力上成為空腹垳架的下弦,設計中應特別注意。因此,採用框支梁的某些構造要求是必要的。

25.是不是樑柱整體現澆最佳呢?但梁與柱砼標號不一樣,施工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施工縫該如何處理呢?

答:施工不方便可以改革“工法”。施工縫應留在梁頂。

26.陽臺攔板豎向鋼筋應放在外側還是裡側?

答:內側,否則人一推,可能連人加欄板都翻出去。

27.如果說,框架樑伸到剪力牆區域就成了邊框梁(BKL)的話,那麼,邊框梁(BKL)的鋼筋保護層是按框架樑的保護層來計算,還是按剪力牆的保護層來取定呢?

答:問題提得很好,觀察問題比較細緻。這個問題跟底層柱埋在土中部分與地面以上部分的保護層不一致有些類似。

邊框梁有兩種,一種是純剪力牆結構設置的邊框梁,另一種是框剪結構中框架樑延伸入剪力牆中的邊框梁。前者保護層按梁取還是按牆取均可(當然按梁取鋼筋省一點),後者則宜按梁取,以保證鋼筋籠的尺寸不變。

柱埋在土中部分的截面b×h應適當加大,即所謂的“名義尺寸”與“實際尺寸”問題。這裡面應當體現“局部服從整體”的原則,不是埋在土中的“局部”柱的截面服從地面以上的“整體”柱截面,而是服從整體的鋼筋籠的截面。至今為止,尚未查閱到有任何一本著作談及。我們擬在基礎結構的有關技術文件中解決。

由此可見,結構專業的諸多學識和某種學識的諸多方面仍舊存在大量的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有些看似很小,但有實際應用價值。

28.錨固長度怎麼定義?

答:簡單地說,把受拉鋼筋安全地錨固在支座中所需要的鋼筋長度。

29.技術文件中經常有受拉區、受壓區、受拉鋼筋、受壓鋼筋等,施工時應如何判斷?

答:混凝土結構中的受拉區、受壓區主要是指混凝土構件截面產生拉應力、壓應力的區域,通常,受壓區主要是基礎柱、牆、桁架上弦、受彎構件(梁、板)正彎矩區域(跨中)的上部和負彎矩區域(跨邊)的下部;受拉區主要是指桁架下弦杆、軸拉構件和受彎構件(梁、板)正彎矩區域(跨中)的下部和負彎矩區域(跨邊)的上部,當然,受壓構件處於大偏心受壓狀態下也可能在局部區域存在拉應力,在水平荷載(地震作用和較大風力)作用下,情況更為複雜,應由結構的內力分析確定。

混凝土結構中的受拉鋼筋、受壓鋼筋是指承載受力後構件中承受拉力、壓力的受力鋼筋,由於鋼筋與混凝土通過粘結錨固作用而共同受力,故受拉區和受拉鋼筋,受壓區和受壓鋼筋的位置基本一致。此外剪力、扭矩也會分別引起拉應力或壓應力,應根據內力分析確定。

受力性質對配筋構造有重要影響,例如在受拉、受壓時鋼筋的錨固、搭接長度就有很大差別,但是對於施工單位而言,要區別受拉區、受壓區的受拉鋼筋、受壓鋼筋實際上是有困難的,通常,設計師不會把力學分析的內力結果提供給施工方面;施工人員基本沒有條件進行整個結構體系的力學分析,當然可以通過一般的結構概念大致判斷,但並不準確,可靠性不高,要有長期經驗和比較深厚的功底才能把握。因此如遇不明確處,則應詢問有關的設計單位。抗震框架樑的受力鋼筋均應按受拉考慮其搭接與錨固。

30.何為4肢和6肢箍?

答:對梁而言,箍筋垂直方向的根數為n根,則為n肢箍。

31.剪力牆窗洞上口常留有幾十釐米的砌體,施工很是麻煩,能不能在主體澆築時放置過樑鋼筋一次現澆到位?

答:從方便施工角度來說,外牆梁均應做到窗上口,兩層梁之間砌磚的做法不便施工,下部窗過樑常因認為非主體結構而把插筋忘掉。當設計沒有這樣做時,不允許施工自作主張做出變更,將梁高加厚,並不是梁越高越好,對於抗震結構來說,梁高加厚可能造成“強梁弱柱”,結構薄弱點的轉移在地震來臨時可能導致嚴重的安全隱患。

32.當梁縱筋為兩排或以上時,箍筋的彎鉤是否應鉤住第二排或以上的縱筋,而實際工程都只鉤住第一排,這樣做是否正確?

答:能鉤住第二排當然更好,現行規範對此尚無明確規定;只鉤第一排時,角度要更大一些,否則彎鉤會與第二排筋相頂。

33.請問鋼筋混凝土柱在下層柱混凝土澆築多長時間後(或者說混凝土的強度達到多少後),對上層柱的主筋進行電渣壓力焊比較合適,混凝土規範好像沒有對這種技術間歇作出具體明確的要求。但我認為應該要有一定的強度要求的,如果混凝土的強度不夠,在施工時,很容易造成鋼筋與混凝土脫離而導致沒有“握裹力”造成節點出現質量事故。

答:過早地在混凝土結構上加載,對混凝土結構的耐久性、徐變的影響不容忽視。一般認為即便採取可靠的穩定措施,也要等到混凝土初凝或常溫下至少24小時之後。

34.通常異形柱和梁都是同截面的,那麼怎麼來保證梁的有效截面呢?《混凝土異形柱結構技術規程》JGJ 149-2006第6.3.3條給出了節點,為出柱邊大與800,按1/25的斜率。參考平法中類似的的情況,可以按出柱邊1/6的斜率來施工嗎?鋼筋是不是按1/6的斜率來彎折的話,就是代表鋼筋的傳力是連續的或者對鋼筋質量沒什麼影響,而超過了1/6的話就是傳力不連續或者對鋼筋質量有影響呢?

答:《混凝土異形柱結構技術規程》JGJ 149-2006的規定比較穩妥。英國人按1/12,事實上1/6有些問題,但已經形成我國的習慣,應該逐步糾正過來。

35.03G101-1第53頁剪力牆洞口補強構造,如果剪力牆洞口是貫穿剪力牆的,那麼剪力牆洞口的補強縱筋應設置幾道,其位置具體應在牆內什麼地方,其間距要求是多少?

答:加強筋設置道數應多於或等於牆筋設置道數。加強筋外緣距洞口側面不小於保護層厚度;豎向加強筋由被截斷的水平筋的15d彎鉤“攬住”,橫向由被截斷的豎向筋攬住;間距滿足暗柱、端柱的最小淨距要求。

36.在03G101-1第33頁注4,HPB235鋼筋當為受壓時,可不做彎鉤。但是柱子也是受壓構件,就可以不做彎鉤。這樣跟我們實際做法有矛盾呀?我們在用HPB235鋼筋時,都要做彎鉤的。

答:鋼筋混凝土柱將HPB235鋼筋作為縱向受力鋼筋,很不經濟。鋼筋混凝土柱通常是“壓彎構件”,而不是“受壓構件”,柱縱筋非受壓筋。

37.為什麼鋼筋代換必須辦理“正式的設計變更文件”,而不能由施工方自己按等強或等面積計算自行代換?

答:《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範GB50204-2002》第5.1.1條以強制性條文的形式,要求鋼筋代換必須辦理設計變更文件。這是因為鋼筋代換可能出現下列影響混凝土結構性能的問題:①直徑變化以後,其保護層厚度變化,可能引起耐久性問題或裂縫寬度的變化。②鋼筋品種、強度級別代換可能引起應力水平的變化,從而影響變形撓度和裂縫控制。③鋼筋品種、強度級別代換可能引起鋼筋延性的變化,考慮結構構件內力重分佈的設計條件可能不再滿足。施工單位往往並不明察設計的條件和設計意圖,用所謂“等強或等面積”進行驗算進行鋼筋代換可能出錯,因此規範做出此規定,應嚴格遵守。

38.地下室的柱箍筋如何加密?

答:地下室的柱屬於“基礎結構”的柱,宜全高加密。

39.當轉角牆的內側水平筋伸至對邊≥LaE,是否可以不加15d彎鉤?

答:要加15d彎鉤。水平筋受剪而非受彎,其端部不完全是錨固的概念,更重要目的是實現牆體轉折部位的整體可靠性。

40.剪力牆結構中,頂層暗柱和連梁縱筋收頭時應該是梁筋包柱筋還是柱筋包梁筋?

答:柱筋包梁筋。

41.當梁底(或頂)設計為二排鋼筋,一、二排鋼筋的允許最大間距是多少?

答:二排筋與一排筋越接近,二者合力中心的位置越高,所產生的抗力越大。但二者有最小間距要求,以保證混凝土對兩排筋均實現可靠粘接。設計時,梁的有效高度也是按以上原則考慮的。因此,兩排筋通常只有最小淨距要求,而無最大間距規定,當然可以這樣理解,最小淨距即為(設計者考慮的)最大間距。

42.何為剪力牆結構?

答:剪力牆結構(shearwall structure)是指由剪力牆組成的承受豎向和水平作用的結構。剪力牆就是抗震牆,是為了抵抗橫向地震作用力而設。多層結構的柱基本能夠滿足抗力要求,一般不需要設置剪力牆。現在多層或小高層住宅採用的結構方式,不屬剪力牆結構,應屬異型框架結構。

43.梁箍筋彎折的角度有何規定?

答:箍筋的功能有三:一是作為橫向鋼筋承擔剪力,增強構件的抗剪承載力,二是抗扭(新規範將抗扭箍筋的做法和抗震箍筋的做法做了統一,即不再要求做15d的搭接),三是固定縱向鋼筋,使其準確定位,起到架立鋼筋的作用。箍筋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常常不被重視,即圍箍芯部混凝土,造成被動側壓而增強芯部混凝土的承載能力,這對改善構件的延性作用很大。

固定縱向鋼筋要求箍筋彎折內徑應稍大於或等於角筋半徑,同時要大於或等於鋼筋的最小彎折半徑(與鋼材的性能有關)。

44.不同直徑的鋼筋搭接長度和搭接區段配箍應按哪個直徑計算?

答:不同直徑鋼筋搭接連接時接頭所需要傳遞的力取決於較小直徑鋼筋的承載力。因此,應按較細鋼筋的直徑計算搭接長度。

搭接區段箍筋制約搭接鋼筋因傳力而引起的分離趨勢,因此按偏於安全的原則,取箍筋直徑為不小於較粗直徑鋼筋的d/4,而箍筋間距則相反,按偏於安全的原則應取較小值,按較細鋼筋的直徑計算配箍間距(5d或10d)。

45.框架樑下部鋼筋在支座部位受壓嗎?

答:抗震框架樑受橫向作用(如地震作用)時,框架樑下部鋼筋在支座部位受拉、壓反覆作用,並非僅僅受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