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汕,有一座被生蠔堆滿的城市!

汫(jing讀第三聲)洲位於饒平南部沿海地區,是一座海濱小鎮。

潮汕產蠔的歷史悠久。唐代韓愈貶潮任潮州刺史,初次品嚐海鮮,寫下《初南食貽元十八協律》,詩中有句“蠔相粘為山,百十各自生。”說明在唐代,潮人已有食蠔習俗。明末清初,汫洲已大面積養殖大蠔,至今已有500多年曆史,素有“大蠔之鄉”之稱。

據饒宗頤編篡的《潮州志 漁業》載:“蠔,生長於鹹淡水中,故沿岸及韓江一帶多產之,饒平汫洲尤豐,其地年產6250擔。”“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汫洲人口約18000人,內採蠔約5000人。”可見汫洲養蠔業之盛,古已有之。

汫洲原是一座海島,五六十年代在政府的推動下開始大面積圍海造田,從此與大陸相連。生蠔的養殖業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大規模的發展了起來。

在潮汕,有一座被生蠔堆滿的城市!


當地人告訴我們汫洲沿海的海水鹹淡適宜,自然條件非常適合生蠔的繁衍。投苗以後讓蠔在海底舒舒服服地躺上一年,不需要操太多心來年就可以打撈。

很多蠔在其它海域因為長不上個頭,以低價賣到汫洲,放在汫洲的海水養上一段時間也就肥了。這樣的自然條件讓當地人引以為傲。

每天清晨四五點開始,小鎮上的居民就開始推著小推車去埠上拉蠔,拖回家裡。開蠔前,先用清水把蠔殼洗淨,然後用蠔鑽把蠔殼撬開。撬出的蠔肉按照大小分類,分別放在不同的盆子裡用清水保鮮,等待蠔販過來收,或者送到集市裡賣。

在潮汕,有一座被生蠔堆滿的城市!


新鮮開出的蠔肉又由收蠔人包裝成袋,和著冰塊裝進泡沫箱,通過冷鏈發往全國各地。據統計汫洲一戶人家一天平均能開兩三百斤蠔,全鎮每天就能產出近300噸的蠔肉。

開蠔是一門特別講究的技術活,如果破壞了蠔的完整,蠔肉的保鮮度就會大大下降。汫洲人從小就會學開蠔。他們不僅發明了蠔鑽,開蠔技術在國內也是首屈一指。因此很多蠔都會從外地運過來,在汫洲進行加工。

勤勞的汫洲婦女從小就練就一身開蠔好本領,蠔鑽一撬,右一轉,左一轉,一顆圓溜溜的蠔肉就脫殼了。嫻熟的開蠔技術既保留了生蠔的完整性,也保證了蠔肉的鮮美度。

在潮汕,有一座被生蠔堆滿的城市!


被摘掉蠔肉的蠔殼也是可以回收利用的


走在汫洲的大街上,最為壯觀的也就是那堆積成山的蠔殼。當地的老人把開完的蠔殼收集起來,用打孔器在蠔殼上鑿個小洞,用繩子串成一整條後賣給收殼人。最後這些一串串的蠔殼,又會被拿到海里去投放。新生的蠔會依附於老殼生長,來年一隻完整生蠔又會在蠔排裡成長起來。

來到汫洲,自然不能錯過那些與蠔有關的美味。在海鮮的烹飪上潮汕人執著於食材本身的味道,儘可能的少放調料,因此食材本身的鮮美就變得尤為重要。用當天最新鮮的食材煮上一碗蠔粥,煎出一份金黃的蠔烙,蘸一點魚露,吃在嘴裡就完全停不下來了。

在潮汕,有一座被生蠔堆滿的城市!


 汫洲大蠔味道鮮美,離不開汫洲人的開蠔技術。汫洲人的開蠔技術據稱是全中國最好的,他們發明了開蠔的蠔鑽,撬出的生蠔最完整、最漂亮。

汫洲人家家戶戶都會做蠔烙,在蠔烙上撒上胡椒粉和芫荽,蘸魚露吃,味道很正宗。如果你到汫洲人家裡做客,只要你說蠔烙好吃,熱情好客的汫洲人定會餐餐蠔烙伺候,讓你好吃到根本停不下來。

在潮汕,有一座被生蠔堆滿的城市!


離開汫洲以後,每次在餐桌上看到蠔的身影,就不禁會想起有那樣一座城。人們在夜以繼日的忙碌著,只為把這一味珍饈美饌送到各地的餐桌上。

在潮汕,有一座被生蠔堆滿的城市!


在潮汕,有一座被生蠔堆滿的城市!


所以,把汫州稱作蠔城理所當然。

但是大海的豐滿不是隻有蠔能詮釋的。在汫州此地,穿梭街頭巷尾家家戶戶在開蠔,除了開蠔穿蠔殼,總會有檔口外佈滿堆疊著新鮮海魚的籮筐,這一擔擔的籮筐,就是潮汕地區不出當地的美味——魚飯。

在潮汕,有一座被生蠔堆滿的城市!


靠海吃海,沒有什麼比把新鮮的海魚做成飯更有說服力了。還記得有位北方的朋友對著一碗米飯說“我已許久沒吃過飯了“,然後目瞪口呆看著他去買了幾個饃。

南吃米北食麵,潮汕人把魚當飯。很多人慕名來吃魚飯,見到一眼就甚是詫異,“明明是魚,哪來的飯?”

每頓都要吃飯,飯是主食,很奇怪的是在潮汕,魚的重要性等同於作為主食的米和麵,這是在潮汕人的海漁生活中形成。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是潮汕飲食的精氣,製作魚飯的過程可以詮釋這一切:步驟倒是很簡單,一鮮二熟三幹四鹹五醃。新鮮的魚送來,挑品相好的用水沖洗用鹽水浸泡些許時間。把魚擺放進筐筐裡,魚尾在中魚頭貼邊,依次碼放整齊。

在潮汕,有一座被生蠔堆滿的城市!


在潮汕,有一座被生蠔堆滿的城市!


 製作魚飯,講究猛火深湯,用吊鉤把摞好的筐筐放進湯鍋裡,掌握好火候,煮個片刻就要取出來。剛煮好的魚飯需要晾一會,然後用沸騰的鹽水澆在魚上,打理乾脆,晾涼,就能吃了。

在潮汕,有一座被生蠔堆滿的城市!


在潮汕,有一座被生蠔堆滿的城市!


在潮汕,有一座被生蠔堆滿的城市!


巴浪、烏頭、竹籤、大眼魚、馬面魨、馬鮫、那哥魚、鯛魚,蝦蟹,這些都是可以做魚飯的原料在潮汕,夜糜攤便是每日的生活。潮汕打冷一詞源自香港,這是粵語的叫法,若用潮汕話和普通話講出來反而不知所云,也有傳言說總有香港來的大土豪專程來汫洲,就是一嘗此處的魚飯。

打冷的海鮮魚飯,一是地道的冷吃,一般家裡頭天把魚做熟,也是要放到第二天冷吃。二是蒸煮加熱,但如果不下粥難免浪費,蒸透自然晾曬的整魚肉質鮮甜夯實,配合粥糜的軟糯綿滑,這是絕佳的口感。

在潮汕,有一座被生蠔堆滿的城市!


在潮汕,有一座被生蠔堆滿的城市!


 按照老一輩的說法,製作魚飯的秘訣卻只有這一個:魚要新鮮。剛出海水的魚才能叫海鮮,出了水打了氧氣就不能再叫做海鮮了。

潮汕人對鮮的追求近乎強迫,無鮮並不成席,永遠要對食物抱著好的期望。

來源:旅食家、魚喂Hifish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