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廣泛且長期用錯的一個詞:封建迷信

“封建”與“迷信”是兩碼事,不應該綁在一起使用

在日常用語、文藝作品、官方文件、媒體表述中,人們常把“封建迷信”綁在一塊批判,“封建”表示很冤屈。

對於一些腐朽、沒落、野蠻、愚昧的思想或者行為,人們總是習慣用“封建迷信”一詞來概括。在現代的語言環境裡,“封建迷信”常常被當做“科學文明”的對立面來看待。世界上的觀念和認知,有對的就有錯的,有新興的就有沒落的,兩者總是相對存在、對立統一的。人類的文明進步,就是一個不斷破除愚昧和蠻荒,不斷走向文明和科學的進程。

這兩種相對立的狀態是存在的,但問題出在人們的表達方式上的,特別是被頻繁使用的“封建迷信”這個詞組,似乎是被嚴重的用錯了。因為“封建”和“迷信”從根本上就是兩個層面的東西,無法聯繫在一塊使用。

被廣泛且長期用錯的一個詞:封建迷信

“封建”是一個描述社會形態的詞彙,影響社會形態的是一個國家的基本經濟制度和政權組成模式。“封建”一詞最早出自於《詩經·商頌·殷武》,其中有:“命於下國,封建厥福”的詩句。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哲學觀點裡,對於社會形態的分類裡,就有一個“封建社會”的類別,並且認為“封建社會”是幾乎所有社會形態發展過程中的必經階段。

但也出現一些例外,例如個別地區因為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淵源,會發生由奴隸社會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省略”掉中間的“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兩個形態。

但現今的歷史學研究過程中,越來越多的歷史學家認為中國社會的發展過程中,能夠稱為“封建社會”的僅僅是西周時期。而在以往的學術研究中,是一直將秦帝國建立到清朝滅亡的兩千多年時間都稱之為封建社會的。

被廣泛且長期用錯的一個詞:封建迷信

“封建”一詞的原意是“封土建國”的意思。殷商是奴隸制社會,周武王姬發滅掉殷商建立周朝以後,就將全國的土地分封給親族和功臣,讓他們分別建立邦國。所有的邦國向上只承認一個周天子,並且向周王室納貢,服從周天子的領導和調度。對下,這些邦國又可以再次對邦國的土地的進行二次乃至三次分封,形成一種鮮明的層級制度。

“封土建國”制度非常類似聯邦制,各個諸侯國除了履行尊奉周天子、繳納賦稅、軍事保衛的義務之外,在自己所屬的邦國之內是有著絕對的自治權的。各諸侯王對封土內包括土地、人口在內的所有資源擁有所有權、經營權、支配權,可以制定法律、管理百姓,可以建立自己的武裝,可以與其他邦國開展外交活動。

秦朝建立之後,徹底廢棄了“封土建國”的制度,而以“郡縣制”取而代之。這是基本經濟制度和政權組成模式的一次重大革新。天下被分為36郡,每個郡的最高行政長官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而不是依靠親緣、血緣關係進行冊封,以政令替代血統,這首先就是一個巨大進步。

被廣泛且長期用錯的一個詞:封建迷信

各郡的行政長官享受朝廷俸祿,按照朝廷任命和上級賦予的權限管理轄區事務,治理所屬百姓,也就是傳統所說的“代天牧民”,對於轄區內的所有資源不再擁有所有權。

在秦朝實行郡縣制之後的很長時期,中國歷史上的王朝也長期保持了分封制度,皇帝會給一些皇族和功臣按照“王、公、侯、伯、子、男”的等級分封土地,但這個分封與西周時期的“封土建國”是有根本區別的。這個時期的分封,被分封者只是享有所封土地區域內的賦稅權,而不再享有所有權,也不能像地方官一樣管理地方事務,更沒有獨立的軍事和外交權。

這就是現代的歷史學家認定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的封建社會僅有西周時期的主要學術依據。不管這種觀點是否會得到學術界的最終認可,但總而言之“封建”一詞的基本含義是用來劃分社會形態的。

被廣泛且長期用錯的一個詞:封建迷信

再來看“迷信”一詞。迷信主要描述的是一種思想和行為(特別是思想)方面的非理性、非科學狀態。這個詞在字面上也很好理解,“迷”指的就是迷茫、痴迷、矇昧、愚昧,“信”就是相信、堅信,兩者合起來就是指一種迷茫、執著、盲目甚至毫無依據的信任和相信。

迷信是一種相對的認知狀態。例如在哥白尼創立“日心說”之前,太陽是宇宙中心的說法在當時就是真理,相信這個說法的人叫相信科學、堅持真理;而哥白尼創立“日心說”並且逐步得到科學觀測驗證之後,繼續相信“地心說”的人就是迷信——對錯誤認識執迷和堅信。而“日心說”被繼續否定之後,依然將“日心說”當作真理堅信的人又會變成迷信。人類對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認識的過程總是遵循否定之否定規律的,所以迷信與科學這兩個對立面也一直處於不斷更迭交替之中。

“封建”和“迷信”一個描述社會形態,一個描述認知狀態,是兩個範疇的概念,將這兩個不同範疇的概念聯繫起來組成一個詞組,用來描述某種認知和行為狀態,顯然是有失嚴謹的。

被廣泛且長期用錯的一個詞:封建迷信

從現在的用法看,人們是將“封建迷信”當作一個偏正詞組來使用的,前面的“封建”是限制性和修飾性的詞,後面的“迷信”是中心詞,意思就是封建時期的迷信。但我們想一想,難道迷信思想僅僅存在於封建社會嗎?當今社會很多人對於包治百病的保健品、一步登天的成功秘訣、核心價值偏離的心靈雞湯等的執迷和狂熱,算不算迷信呢?

反過來說,所謂的科學也不是在當今的社會一步登天、一夜徹悟的,而是建立在人類認識的不斷疊加和累積的基礎之上的。即便是在久遠的封建社會,也誕生了很多科學思想和先進技術的,而且一些創立在封建社會的科學思想和觀念,對於今天的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依然具有借鑑和指導意義。

作為一個偏正詞組,在中心詞不變的情況下,起限制和修飾的詞語是可以替換的。在“封建迷信”這個偏正詞組裡,我們是不是可以將前面的“封建”這個表示社會形態的詞更換一下,形成“原始迷信”、“奴隸迷信”、“資本主義迷信”等同樣是偏正關係的詞組?從語法的角度說,這樣替換是可以的,但事實上這樣只能“創造”出一個個令人莫名其妙的詞彙。

被廣泛且長期用錯的一個詞:封建迷信

封建社會不是迷信思想的總根源和罪魁禍首,迷信思想也並非僅僅在封建社會存在,即便是將“封建迷信”當作一個並列詞組,也是說不通的。即使假設“封建迷信”是一個主謂短語,那麼按照語法規則,在保持主語“封建”不變的情況下,可以替換謂語,那麼“封建迷信”一詞是否可以“變身”成為“封建科學”、“封建文明”等一些同樣令人莫名其妙的詞彙呢?

所以說,“封建迷信”這個詞彙的使用是極不規範和嚴謹的,建議國家的語言文字工作機構能夠慎重對待、嚴密論證,用一個更加確切和準確的詞彙來替代,以便讓整個社會在針對此類問題時的語言表達日趨嚴密和規範。例如可以用“封建陋習”來表述某些依然被人追捧的野蠻習俗,畢竟封建社會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社會形態,的確遺留了一些不文明、反人性、不科學的餘毒和習俗;也可以用“迷信思想”來表述一些非科學、非理性的認知,將之於“正信”和科學對立起來。

雖是一個細節,也影響著漢語的純潔性和規範性。親愛的讀者朋友,您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