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檢局廣州辦事處成立前後

船检局广州办事处成立前后

船检局广州办事处成立前后

船舶檢驗局成立後,隨著業務的逐步開展,交通部確定了上海、大連、天津、青島、廣州的船舶檢驗機構為船舶檢驗局的船舶檢驗業務部門,對外稱“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檢驗局XX辦事處”並正式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檢驗局和大連、天津、青島、上海、廣州辦事處的ZC鐵錨印章,在證書上蓋無色鋼印。當時,五個港口,兩種情況。大連、天津、青島和上海直屬交通部。廣州不同,屬廣東省航運廳管,有中央和地方的關係要處理。這裡主要說說廣州辦事處的獨立經過。

1958年3月,謝中峰調任局長後,提出要抓緊完成三項任務:一是在明確全國驗船工作的性質、任務和分工基礎上建立船舶檢驗局垂直系統;二是制訂船舶檢驗制度,進行立法,重點是驗船、航運和造船等相關行業均須執行的驗船規範;三是繼續培訓驗船人員,建立一支適應驗船任務發展的驗船隊伍。

船检局广州办事处成立前后

圖1:右側為謝中峰

1958年10月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全國驗船工作會議,在籌備時,謝中峰局長指出,這次會議除了明確全國驗船工作的性質、任務和分工外,要請部領導到會作指示,講驗船工作指導思想,通過會議代表討論,形成共識外,還要在小範圍研究一下船舶檢驗局垂直系統的建立。這次先討論五個辦事處,以後再研究長江辦事處問題。這項工作涉及上下關係和人員安排,所以要穩妥,需要醞釀,有一個過程。決定採用分兩步走的辦法,根據各地業務開展情況,成熟的先行變動,不作統一規定。這個方案,部領導已經批准。

會議期間,謝中峰局長召集大連、天津、青島和上海港務局以及廣東省航運廳與會代表座談,並傳達了部領導關於建立船舶檢驗局垂直系統的指示和分兩步實施的方案。第一步,視業務需要和條件成熟程度,掛出船舶檢驗局辦事處牌子,以辦事處名義開展工作,業務上由船舶檢驗局直接領導,由科升格為處,仍屬港務局(航運廳)的建制。計、勞、統、財仍歸當地,包括人事,只是辦事處主任在任命前要徵得船舶檢驗局同意。第二步,根據業務需要和條件成熟度,從港務局(航運廳)獨立出來,直接歸船舶檢驗局領導。由於辦事處人員不可能很多,員工福利等仍需在當地找單位掛靠。掛牌和獨立時間根據當地情況決定,不作統一規定。謝中峰局長強調,此事不在群眾中宣傳,代表們的任務只是回去向港務局(航運廳)領導彙報。也不必採取任何行動,以免引起誤會,甚至對代表有所不利。需要行動時,部裡會發文通知,船舶檢驗局會派專人前去與當地領導商辦。

那個時候,朝鮮戰爭雖已停止,但是美國第七艦隊還在那一帶巡弋,南北航運阻斷,福建省以北的海船隻能在沿海航行,只有華南的廣州是一個遠洋航行的出海口。隨著國民經濟的好轉,國力的持續增強,我國國際地位不斷提升,中央決定改變依靠外旗經營遠洋運輸的局面,衝破美國的封鎖,改為自主經營遠洋運輸。

1958年7月11日,交通部將國際業務局改為遠洋運輸局。同年11月7日,為開闢遠洋運輸工作,統一管理和領導華南地區的船舶管理和外輪代理工作,交通部成立了遠洋運輸局廣州辦事處。

新的發展形勢對廣州船檢提出了新的要求。經歷過省港大罷工鬥爭洗禮的老革命,廣東省航運廳與會代表莊敬民對面臨的形勢和任務自然心知肚明。謝中峰局長有否專門的囑咐,已無從查考,但他會後回到廣州積極籌組船舶檢驗局廣州辦事處則是不爭的事實,功不可沒。

廣東省解放後,建立了廣州港務局,在港務監督下設有船舶登記科。工作對象是廣州及周邊的機動海船和內河船,從事船舶登記、噸位丈量、核定載重量、一般檢驗和簽發航行證。工作地點在黃埔港、廣州內港及廣州地區的大小修造船廠碼頭和交通部下屬的文衝修船廠,市內一機部廣州造船廠任務很少。1957年船舶登記局驗船師沈肇圻到廣州調查救生衣製造和使用情況,就是由船舶登記科接待和協助的。當時的地址是八旗二馬路,在海珠廣場東側,大約五六百米,是東西向的一條小路,門牌48號。同是第一期實習隊的彭垂遊領沈肇圻上樓。那是一間大辦公室,右側靠窗有個小間是楊訓儀科長的辦公室。楊訓儀是船長出身,非常和善,在那裡,楊科長還介紹了驗船工程師佘鐵錚,現年已93歲。楊科長對全科的十七人一一作了介紹。他們多數為駕駛和輪機專業,船體和無線電專業各二人。

船检局广州办事处成立前后

圖2:穿黑顏色上衣的是莊敬民

1958年交通部召開全國第一次驗船會議,莊敬民同志代表廣東省航運廳參加會議。回廣州後積極活動,說服航運廳領導並經組織批准先在航運廳成立船舶檢驗處,職能是管轄廣東省所有驗船業務,對外掛牌“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檢驗局廣州辦事處”,莊敬民任處長。但幹部只有剛從五七幹校回來的梁延湜同志,於是先送他到當時廣州港務監督熟悉驗船業務。那時船舶登記科剛剛改名船舶檢驗科。莊處長的意圖就是把船舶檢驗科全部技術人員:程小川、楊訓儀、餘履坦、餘鐵錚、餘卓文、莊民生、彭垂遊、王復中、陳傳玖、方樹林、莊惠傑、羅天炳及不久前從珠江航運局驗船組合並過來的文斌、許樹楠、陳應中共15人全部併入廣東省航運廳船舶檢驗處。

經過多次與他在省港大罷工時的老戰友,時任廣州港務監督長周石永溝通,終於在1959年3月5日,船舶檢驗科全部人員帶上辦公桌椅及船舶檔案櫃等連同“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檢驗局廣州辦事處”的牌子,從沙面珠江路48號搬至沙面復興路18號,廣東省航運廳所在地,正式確立兩塊牌子一套人馬,主管廣東省內海河船舶包括華南地區有關外籍船舶檢驗業務。1959年12月,跟隨航運廳搬遷至南堤50號,不久於1960年9月再搬遷至八旗二馬路48號。期間,開始從航運廳及船檢局驗船培訓班調入技術人員和行政人員以及從院校有關專業招進畢業生,人員迅速增加至文革前的52人。檢驗處內設正副處長(主任)、船體檢驗科、機電檢驗科、行政科(包括人事、財務、文秘、翻譯、勤雜等行政人員)。

1961年4月27日,首次懸掛五星紅旗走出國門前往印尼接僑的中國遠洋運輸公司的“光華”輪,其持有的第一張船舶安全證書,就是莊敬民處長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檢驗局廣州辦事處主任身份簽發的。

參加完“光華”輪啟航儀式後,謝中峰局長通知沈肇圻到廣州,彙報與外交部商定的同相應國家建立相互承認船舶證書的行動方案,並研究簽發國際航行船舶證書的計劃和注意事項。沈肇圻還抽空去廣東省航運廳,觀看了門口掛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檢驗局廣州辦事處牌子。遺憾的是沒有攜帶照相機,未能留影。

1963年因廣東省海河航運機構調整,海河分家。船檢局廣州辦事處跟隨海輪船隊重新搬回南堤50號,全部離開廣東省航運廳,從檢驗處分出5人仍留航運廳。以後他們又迴歸廣州港務監督恢復建立的船舶檢驗科。船檢局廣州辦事處此時已是一個獨立的全能處,大量船檢涉外任務主要由它承擔和完成。1964年5月27日,交通部以交船海(64)陶字第257號文通知廣東省航運廳,經國家經委批准,船舶檢驗局廣州辦事處自6月1日起劃歸交通部直接領導。交通部接著又明確廣州辦事處業務由船舶檢驗局直接領導,行政事務方面由廣州海運局代部就近管理。

1958年11月7日,交通部在廣州設立部屬一級機構——遠洋運輸處,啟動自營遠洋運輸。當時限於國家經濟實力,從世界二手船市場購買的都是老舊的蒸汽機貨船,技術狀況差,毛病多,需要精心檢驗,制訂合理的維修保養方案,以保證他們安全遠航。如廣州遠洋運輸公司的“蘭州”輪主機曲拐軸發現裂縫,航運廳“南海157”輪主鍋爐爐膽發現裂縫,經仔細檢驗後,制訂修理方案,並拿到廣州造船協會和廣州航海學會專題討論定案。船舶經維修後既保證了運力不中斷,直到按設計計劃報廢。

春節團聚是我國的傳統,廣東省缺乏沿海客運船隊。那個時候,正好有原民生公司在加拿大訂造的三艘小門字號和四艘大門字號內河客輪,因美國封鎖,臺灣海峽不通航,不能北上進入長江開展營運。經廣州航運廳要求,廣州辦事處慎重研究,增加了安全措施,臨時應急投入沿海春節客運。實際上春節後,如遇需要也斷續使用。如有特殊需要,甚至選用合適貨船,進行簡單改裝,增加救生和消防等設備,制訂相應安全措施,臨時急用。廣州辦事處在嚴格檢驗基礎上籤發臨時乘客定額證書。

1966年廣州辦事處有了自己的職工宿舍,1981年有了自己的辦公大樓,即濱江路138號船檢通信大樓。

船检局广州办事处成立前后

圖3:前排左起程小川、楊訓儀、齊秀林,後排左起莊惠傑、方樹林、彭垂遊

在這座大樓的會議室裡,廣州辦事處程小川主任曾為楊訓儀出國定居召集話別座談會,併合影留念,(見圖3)。出席人員均是楊訓儀的老同事,也是廣州辦事處的主要業務骨幹。

廣州辦事處是全國五個船檢機構中最早離開港務監督和航運部門成為船舶檢驗局辦事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當時莊敬民主任從中央到省積極活動爭取之外,主要是當時的國際形勢促進廣州成為我國對外貿易中心,我國的遠洋運輸也是從廣州遠洋處開始快速發展起來,以適應對外大量貨物運輸的需要。我國遠洋船隊從此迅速擴展,大量外租船也要停靠黃埔港,廣州儼然成為當時的我國航運中心。在這種背景下,中國船檢事業也進入了一個加速發展期。

End

中國船檢獨家文章,歡迎轉載或報道,轉請註明出處“中國船檢或國際船媒”,違者必究!

船检局广州办事处成立前后

你點的每個贊,我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