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之後,誰是下一代社交之王?

2019年開年,多閃、馬桶MT、聊天寶等三款社交App同一天亮相,有人興奮地說:“天下苦微信久矣,互聯網社交破門時刻到了。”

事實真是如此麼?讓我們站在用戶認知的視角,來審視互聯網社交的三個終極哲學問題:它是誰?從哪裡來?往哪裡去?

首先,在沒有互聯網的日子裡,人們怎麼社交?我們給出一個高度簡化的認知模型。

傳統社交的流量入口有兩個:一是基於熟人關係鏈的個人通訊錄,二是基於生人關係鏈的電話簿。前者是強關係,連接型,因人找事;後者是弱關係,功利型,因事找人。

傳統社交有兩大場景:熟人關係鏈與生人關係鏈,天然有巨大的鴻溝,如何把二者融合起來?這裡就要靠社交運營的兩大場景了。男性靠飯局,女性靠逛街。傳統社交有兩大內容,第一項內容是段子(娛樂消費),第二項內容是興趣(精神消費)。

中國式男性飯局有永恆不變的兩大主題:一是圈子。你陪誰吃飯?誰陪你吃飯?代表著圈層和身份;二是段子。女性逛街也有兩大驅動因素:一是體驗。所謂關係,就是良好的共同生活體驗。女性非常在意這種情感上的互動;二是興趣。興趣是女性社交的重要內容。

互聯網社交四大主線

傳統社交與互聯網社交在底層邏輯是相通的,都有4大主線:一是關係型,分為熟人關係鏈和生人關係鏈兩種;二是場景型,比如飯局和逛街等很多種;三是話題型,比如容易傳播的段子等;四是主題型,比如興趣等。

這裡,還要點出一個最重要的關鍵因素:無互動,不社交。

傳統社交時代,通訊錄是社交之王。通訊錄最大缺點是用戶參與感極差,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沒有歷史,沒有數據,沒有談資,沒有利誘。而互聯網社交,恰好克服了這些缺點。比如:微信有歷史(存儲海量消息),知乎有數據(收穫1萬個贊),微博有談資(今天社會熱點),抖音有利誘(美女視頻)。

互聯網社交還是四大主線,但是,具體內容與形式變化了。

(一)關係型社交:

所謂關係,都擁有自然交往的週期與頻次。簡單地說,互聯網關係型社交,主要是兩大代表:一是從生人關係鏈進化來的QQ、陌陌等;二是從熟人關係鏈進化來的微信。

QQ,是生人關係鏈的集大成者。它是即時通訊工具+虛擬商品銷售平臺,它的產品是即時通訊(免費),商品是在線上就可以交付的遊戲和虛擬道具。

先有匿名QQ,後有實名微信。而陌陌是匿名社交的一個分支。微信把通訊錄從線下完整地搬到了線上,成就了互聯網時代的社交之王。在用戶認知中,微信有極強的護城河:它是中國最大的國民級社交產品,擁有最完整的社交關係鏈。它還是網絡身份證,可以進行ID鑑權(身份證明和關係鏈存儲)。

它創造了新鄉紳階層。微信把線下具有連接和調解能力的鄉長鄉紳(含居委會大媽)搬到了線上,造就了一大批群主和群大神。互聯網新鄉紳階層,是整個微信群活躍度的壓艙石。

而微信公眾號就是文字愛好者的“新科舉制度”。儘管公眾號百萬級大號並不多,但這絲毫不影響那些閱讀量1000以下的大量文字愛好者們在辛勤地日更。除了科舉,這種內容生產規模和強大的內生機制,到哪還能找到第二家?

它創造了新人生體驗。朋友圈既是人生日記,又是個人營銷陣地。張小龍說:“發朋友圈,其實就是把自己的人設帶給所有朋友,放到所有朋友的腦袋裡面的過程。”

阿里是中國最大的企業營銷平臺,微信是中國最大的個人營銷平臺。

(二)場景型社交:

此類型社交,用戶參與程度低,往往由具體場景觸發,解決具體需求的。用戶需要藉助眾包的力量,來實現省時省事的目的。流量入口屬性也是比較強的。

第一類,生活場景型社交。大眾點評和小紅書都是典型的場景型社交,前者是中國最大的餐飲消費口碑庫,後者是中國最大的境外產品消費口碑庫。二者之間已經有明顯的跨界競爭趨勢。拼多多是社交電商的集大成者。簡單粗暴,它是線下10元店的線上流量入口,具有極強購物目的的碎片化社交。但用戶之間也沒有形成層級與互動機制。

第二類,工作場景型社交。領英(赤兔)和脈脈,都是職場社交平臺,都是把陌生人關係鏈搬到了線上。領英更偏職場主題,而脈脈開設了匿名社區。釘釘、企業微信,都有溝通社交功能,但是以工作任務為主基調,缺少個性。

第三類,話題型社交。此類型社交具有非常強大的傳播力。用戶參與的門檻低,談資性強、事件驅動、娛樂屬性大,熱點紅人缺一不可。但是,整個平臺的運營難度非常大。

優秀的社交產品,不僅洞察用戶人性,更能設計出一套運營機制,牢牢地抓住用戶注意力。

微博是話題型社交的集大成者,在捕捉用戶注意力上,它與微信相背而行。

微信是把用戶注意力從大是大非,分拆到了千千萬萬個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微信群中,然後讓新鄉紳階層去激活用戶;而微博是把龐雜分散的用戶注意力集中到了全國性大事件大網紅身上,通過熱點事件和熱點人物來激活用戶。

抖音與微博一樣,都是國民級廣場,聲量大,跨階層跨領域的穿透力強。快手、YY直播、天涯論壇等也分別承擔著不同階層和領域的話題廣場職能。

第四類,主題型社交。此類型社交具有興趣主題的特徵。往往用戶參與門檻高,專業性強,超越單個知識點、有完整知識圖譜的平臺,具有流量優勢。

我們常說的三大知識網站:豆瓣、知乎、果殼都是這個類型。豆瓣、果殼在用戶運營上,相對保守一些。而知乎在大V建設上,拉開了用戶層級,話題設置能力與社會熱點相關性強,提升了社會影響力與商業價值。從話題運營能力上看,知乎在向微博靠攏。

互聯網社交難在哪

互聯網社交有四大要素:流量、內容、場景、互動。這四大要素,如何能夠形成一個用戶增長的長效機制,就是一個超級大難題了。

泛場景+通訊錄的社交平臺不易生存。因為網絡效應巨大,誰都不會離開有1000個好友的微信,去另一個只能聯繫100個好友的社交平臺。比如,來往、米聊、子彈短信等。

垂直關係鏈+泛主題的社交平臺,生存狀況完全取決於品牌調性。比如人人網專注在學生社交,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群人會自然脫落。

有話題但沒有組織化用戶的社交平臺,增長缺少內生機制。比如豆瓣、果殼,現在明顯被知乎拉開了距離。有場景但沒有組織化信息的社交平臺,不易生存。比如MSN中國,還有印象筆記等。

微信是當代社交之王。強悍如微信,也有阿喀琉斯之踵。它有四大致命弱點:一是雜音太多,導致優質信息淹沒;二是信息的組織化能力偏弱;三是沒有強場景(當然了,國民級應用,沒有特色就是最大的特色);四是針對通訊錄四大缺點,微信還沒有補齊(知乎有數據,微博有談資,抖音有利誘)。

取代微信的,一定不是下一個微信,而是下一代人性。

顯然1月15日的三款社交產品,還無法撼動微信。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這一代社交頭部產品,都是強關係+強話題屬性的,而下一代社交之王肯定是強場景+強主題屬性的。

我們給出兩大方向的預測:

1. Facebook的升級模式。這個方向是信息流社交電商。假設A在一個類似facebook的平臺上閱讀了一篇文章,並做了轉發,好友B看到了這篇文章,點擊了信息流廣告,併購買了一件物品。這個社交平臺給A一個提成。這種模式把通訊錄四大缺點都克服了,有歷史、有數據、有談資、有利誘。

2. 抖音的升級模式。這個方向是“段子+美女”組合的內容社交平臺。段子是強大的談資,美女是強大的利誘,模仿秀是低廉的生產成本,視頻是良好的用戶體驗。再把用戶分層運營(1%原創,9%模仿+轉發,90%欣賞),不斷地提升話題設置能力,這樣的平臺,符合年輕一代的人性。

如果你看過華為月球沙雕的廣告視頻,心中定會油然而生,哇,這種模式離商業化距離好近啊。從這個角度看,下一代社交之王大概率是張小龍與張一鳴的跨代對決。

摘自經濟觀察網

微信之後,誰是下一代社交之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