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分治是造成印巴衝突的原因嗎?你怎麼看?

秋天的紅葉882


印巴分治是造成印巴衝突的直接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

1947年印巴分治以後,根據《蒙巴頓方案》,各個地區根據宗教信仰人口情況自主選擇加入印度,還是巴基斯坦。但是克什米爾地區位於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當地人口77%信仰伊斯蘭教,但是土邦王公卻是一個印度教徒,當時猶豫不決加入哪一方。而當地穆斯林爆發起義,土邦王公向印度尋求幫助,傾向於加入印度,導致印度軍事介入,隨後巴基斯坦也軍事介入,進而引發印巴兩國對克什米爾長期的爭奪。

當初印巴為何分治,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一幫信仰伊斯蘭教的印度人不想留在印度內,所以才謀求獨立建立巴基斯坦。穆斯林教徒為何不願留在印度呢,因為穆斯林在整個英屬印度佔少數,留在印度內擔心會受到不公正的對待,所以才決定建立一個由全部穆斯林組成的國家。

在印巴分別建國以後,不管是印度,還是巴基斯坦,都想獲得更多的地盤和人口來壯大自己的實力,當時各個地區根據宗教信仰人口的多少選擇加入一方。畢竟信仰伊斯蘭教的人佔少數,所以加入巴基斯坦的邦比較少,主要是穆斯林化比較徹底的印度西部地區和孟加拉地區,所以巴基斯坦也迫切需要擴大自己的地盤。

而對於印度來說,雖然南亞大陸稱為印度,但是歷史上並未實現過真正的統一,在印巴分治以前,以甘地為首的印度國大黨就謀求實現整個印度大陸的統一。作為國大黨的領導人,甘地力主推動整個印度的統一,為了實現印度整體統一,甘地同全印穆斯林聯盟領導人真納進行了14次會談,但是真納去意已決,最終雙方未談攏,這才有了後來的印巴分治。

印巴為何一定要分治呢?不分行不行?

首先,印度國大黨和全印穆斯林聯盟這兩個英屬印度最大的政治勢力在共同建國上未達成一致,從政治上已經分裂,這使印度統一的夢想破裂。

其次,在整個英屬印度範圍內,由於印巴分治的分界線是由一名完全不瞭解英屬印度實際情況的英國律師花了兩個月時間閉門造成畫出來的,這導致很多地區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發生衝突。尤其是英屬印度西部的旁遮普地區被認為地劃分為旁遮普省和旁遮普邦,東部的孟加拉地區被人為地劃分為東巴基斯坦和孟加拉邦,這導致被劃為印度地區的穆斯林大量逃亡到巴基斯坦,被劃為巴基斯坦地區的印度教徒和錫克教徒大量逃亡到印度,引發巨大的混亂和衝突。而且有政治勢力在煽動推動印巴分治,如果不分,印度將面臨長期的內戰衝突,所以不得不分。

印度在獨立以後,首先從領土上推動印度的統一,這就包括搶佔克什米爾的土地、收復葡屬印度和法屬印度領土、佔領安達曼群島和尼科巴群島、吞併錫金王國、佔領藏南領土,這才使印度有了29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印度甚至對周邊小國使用羈縻之策,使他們與印度捆綁,即使名義上不屬於印度,但是實際上卻不得不唯印度馬首是瞻。

所以,印巴分治是導致印巴衝突的直接原因,但是印巴衝突的根本原因在於印巴分治以後,雙方都想通過擴張領土來壯大自己,而印度更是想推動整個南亞大陸的統一,這使雙方的矛盾不可調和。印度獨立後採取了一系列領土擴張政策,以及近期印度大力發展軍事力量,謀求加入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擴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和話語權,這都證明印度有著一顆勃勃雄心。如果有一天印度有整合南亞的實力了,不排除印度還會推動整個南亞的統一。


銘蘇先生


英國殖民當局匆忙出臺印巴分治方案,造成了許多地方短期內出現大規模人口流動甚至教派衝突、仇殺,尤其是在旁遮普地區表現特別突出,據最保守的估計旁遮普教派衝突和仇殺至少造成50多萬人死亡,1200萬人無家可歸,其造成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不信任與憎惡感對後來的印巴關係產生了很大的消極影響。

英國“蒙巴頓方案”決定將英屬印度分成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但在劃分兩大自治領邊界時,英國竟然派一些對印度歷史文化一竅不通的人來進行勘界,於是又產生了許多新的矛盾。同時鑑於印度存在許多相對獨立的土邦,“蒙巴頓方案”中又規定土邦可以自由選擇加入印度或者是加入巴基斯坦。結果在最具有戰略意義的克什米爾土邦,當地統治階層上層分子基本上是印度教徒,他們在印度的支持下公開宣佈克什米爾土邦加入印度,結果引起當地穆斯林居民和巴基斯坦的強烈不滿,最終導致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發生了大規模戰爭。由於克什米爾戰略地位重要,印巴兩國誰控制了克什米爾誰就可能相對對方而言取得壓制性優勢,因此數十年來兩國在克什米爾一直爭鬥不斷,誰也不願意克什米爾被對方全部控制,克什米爾於是成為了印巴關係中的死結。

另外,印度從獨立之初起就立下雄心要成為世界強國,而要達到這一目標,印度首先應該在印度洋區域稱雄。為此印度必須打壓在南亞和印度洋區域可能威脅自己區域霸主地位的國家,而在這個區域內有能力威脅印度霸主地位的,就只有巴基斯坦了。因此即使沒有克什米爾問題,印度也是會千方百計對付巴基斯坦,而巴基斯坦自然不願意屈服於印度必須堅決自衛,於是印巴雙方就陷入“冤冤相報何時了”的困局了。


疾風猛士


這都是歷史原因印度當年支解了巴基斯坦分為今天的巴基斯坦和斯里蘭卡2016年5月印度安全部隊在印控克什米爾殺害了布爾汗瓦尼,一個在網上發表反印度佔領言論的博主,當然,印度方面認為瓦尼是恐怖分子甚至恐怖分子的導師。之後的9月,印度邊防哨所遇襲,17名士兵被打死。印軍隨即對巴控克什米爾發動空襲。

這次的衝突,恐怕也仍然會在雙方熟悉的套路中展開畢竟,巴基斯坦沒有破壞印巴關係的意圖,不希望衝突升級,不會採取真正可能打破均衡的攻勢行動,而印度五月份要大選,拿巴基斯坦當選舉動員工具可能,真打一場曠日持久的邊界戰爭就沒必要了,再加上伊郎增派了幾個師準備越境打擊巴控克什米爾的恐怖分子這些都對巴鐵的外部國境環境不利,巴鐵經濟和外匯儲備都捉襟見肘,負擔不起大規模戰爭的開支所以和為貴發展經濟是正道。









合景仁


印巴分治牽扯到一些細節問題,而這些細節問題,才決定了後來的走向。


這是印度獨立時期的關鍵的三個人:巴基斯坦國父真納,聖雄甘地和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

你會發現一個事實:作為一個穆斯林,真納穿的是西服,而尼赫魯穿的是民族服裝。

為什麼?這是不是顛覆了你的認知?


真納一開始是民族主義者,而不是一個宗教主義者,在和英國鬥爭過程中,真納一直站在和尼赫魯的國大黨一邊的,如果甘地屬於“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那麼真納比甘地更加和平,因為真納連“不合作”都不同意,真納的建議是在英國法律範圍內進行議會鬥爭。


英國人在印度次大陸是慣常的“打一派壓一派”,要麼就是扶持印度教徒,打壓穆斯林,要麼就是扶持穆斯林,打壓印度教徒,每一次的扶一派,就會引發另外一派的仇視,這招屢試不爽,在真納時期,由於國大黨的民族運動興起,英國殖民者使用了全部的手段來拉攏穆斯林,包括單獨給穆斯林劃分選取,給穆斯林更好的教育,甚至穆斯林連考試都不用考,直接可以擔任公務員。

這激發了印度教徒巨大的不滿,在國大黨運動時期,以印度教徒為主的國大黨力主排斥穆斯林,真納想盡了一切的辦法來彌合,但是最終還是失敗了。

這是真納最後走向宗教主義的原因。


英國人在撤離印度次大陸,做印巴劃分的時候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或者都不能說錯誤,我一直都認為這是英國人故意的。在此我要隆重介紹一個人


這個人叫西里爾·拉德克利夫,是一名出生於威爾士的一個律師,用英國人的話說,此人連直布羅陀以東的地方都沒去過的人,而真正劃分印巴分治,把這條線劃出來的人,就是這位仁兄,而這條分割線是獨立當天才公佈的,導致了巨大的混亂,埋下了此後的禍根。

而克什米爾問題,只不過是印巴衝突的表象化罷了。


李建秋的世界


老鐵認為您的提問就是答案,沒有印巴分治哪來的印巴衝突,更沒有前三次印巴戰爭,即使有也是教派或者民族的內部衝突,而且還會得到相當程度的政府管控。但老鐵並非說分治必然帶來衝突,印巴衝突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東西巴基斯坦劃分,和克什米爾的主權歸屬沒有明確的界線,這才是最重要的發端,這是殖民主義者為削弱曾經的殖民地所慣用的手段。


二戰後,由於受兩次世界大戰的消耗,跟其它殖民者一樣英國這個世界最大殖民主義者,也無力繼續對那些規模較大地區(國家)維持殖民統治,在世界風起雲湧的反殖民獨立運動中被迫放棄了對其的統治。

但是這些腐朽沒落老牌帝國主義列強,並不甘心讓獲得了民族解放的新國家順利發展,肢解、製造主權歸屬不確定地區等伎倆,都是他們繼續介入攪亂削弱這些地區國家十分有效的手段,例如美國為中東石油和地緣利益,而製造了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領土爭端;釣島、獨島主權爭端,半島分治;英國的麥克馬洪線、克什米爾地區,東西巴基斯坦領土等等一大串亂七八糟的問題,給這些地區國家埋下了衝突乃至戰爭的禍源,作為永久的潰瘍面削弱這些國家和地區。



在龐大的印度兩側劃分歸屬一個國家的東西巴基斯坦,既給印度製造了安全的心理壓力,又給它留下了領土擴張的可能性,引爆了印巴之間的大規模戰爭;而克什米爾地區的主權歸屬懸置、分治線的糊里糊塗,像麥克馬洪線一樣又給兩國留下了永無休止的爭端禍根,又讓兩國為此爆發了兩次大規模戰爭,直到今天仍然看不到休止的希望,並且在此基礎又延伸為民族、教派衝突不斷,這才是印巴衝突乃至戰爭的根源。


當然,如果英國殖民當局撤出東印度殖民地時不搞印巴分制,作為一個統一的國家就不可能爆發印巴戰爭,事實上,在它制定分治方案之時,就是在製造讓印巴撕裂的過程,而其搞出這麼多懸案,才是製造印巴今天這種敵對關係的最直接原因和手段,假設當初分治不搞出個東西巴來,並劃定清晰明確的雙方邊界,即使在過程中會有雙方的關係惡化,但卻徹底消除了後來這一切互相撕裂削弱的敗家的戰爭和衝突,也許我們的南方,南亞地區會是個極其有利於發展的和諧祥和友好的外部環境。


鐵嶺鋒


我的觀點是印巴分治是印巴衝突的主要原因,但是並不是根本原因。假設印巴沒有分治,要是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印巴之間依舊會有矛盾和衝突,只是沒有現在的大而已。

印度和巴基斯坦原先同為英國的殖民地。二戰後,由於國內戰時消耗巨大,無力再管轄海外殖民地。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宣佈獨立建國。分治後至今兩國衝突不斷,其產生衝突的原因有以下三點:1.領土爭端。即克什米爾地區的歸屬問題。2.宗教問題。巴基斯坦信奉伊斯蘭教,印度大部分信奉印度教。3.宗教引起的恐怖主義問題。

假設印巴沒有分治,那麼第一點領土問題就不存在。但是,宗教矛盾與恐怖主義活動並不會消失。我一直認為,宗教問題是世界上最複雜的國際問題,從一定意義上講,要是沒有分治,宗教之間的矛盾只會更加劇烈。因為當時分治的依據大體上就是根據伊斯蘭教與印度教來劃分巴基斯坦與印度的。現在大家都是同一國家,國家只要對兩個宗教有一絲的差別對待,那麼不同宗教間為了自身利益就會產生大的衝突。

有些人認為印巴同一個國家了,那麼即使有宗教矛盾或者恐怖主義也能靠著國家力量進行治理。這個想法是美好的,但是現實很骨感。參考各個中東國家,他們甚至只有一個宗教—伊斯蘭教,只是分支不同罷了,但是依舊恐怖組織林立,連年戰火。歸根到底,他們缺少一個強有力的政府。那現在再試想一下,印度和巴基斯坦同屬一個國家,那政府該會是什麼樣呢,是印度教主導,還是伊斯蘭教主導。即使是聯合政府,對於這樣一個錯綜複雜的宗教形勢,稍稍處理不好宗教間的矛盾,覺得自己不利的一方必定會奮起抗擊,一場衝突是在所難免的。最後,還有最重要一點,政府政策不持久性,國家政府每四五年就要換人,有些政策會直接被繼任者推翻。這對於不同宗教不同信仰的人來說,是福還是禍呢?


拾之秋


印巴分治不是印巴衝突產生的根本原因,可以這樣說印巴分治和印巴衝突這不是一對因果關係,而是印度當時因國內歷史以及宗教矛盾原因所產生的一對結果,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結果。

1849年,英國殖民了全印度,直到1946年,由於二戰的原因,英國國力嚴重削弱導致英國無法維持對英屬印度的殖民統治,從此才揭開了印度各派政治勢力討論印度獨立的事宜。當時印度國內第一大黨國大黨和印度國內的穆斯林聯盟已經與英國簽署相關獨立協議,但是最後以尼赫魯為首的國大黨又單方面撕毀協議要求與英國重新談判,這無疑是對印度穆斯林的背叛,隨後印度的穆斯林尋求建立一個獨立的穆斯林國家。該協議的撕毀就直接導致了印巴分裂的局面,英屬印度獨立出巴基斯坦和印度。巴基斯坦以伊斯蘭教為主,印度以印度教為主。現在有不少觀點把印巴分裂的責任歸究在印度最後一任總督蒙巴頓身上,我覺得是有失偏頗的,當時印度國內的宗教矛盾已經非常嚴重了,如果不分治,那就要打內戰。

印巴衝突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雙方圍繞在克什米爾主權問題上的爭奪。當時克什米爾的王公本來也想獨立,遲遲不肯聲明歸屬印度還是巴基斯坦,結果一隊巴基斯坦士兵入侵克什米爾,導致克什米爾王公出逃印度,王公於是宣佈克什米爾歸屬印度,然而克什米爾絕大部分平民信仰伊斯蘭教,願意歸屬巴基斯坦,印度看到苗頭,也立即出兵爭奪克什米爾,由此還拉開了三次印巴戰爭,第三次印巴戰爭,巴基斯坦大敗,東巴基斯坦被迫獨立為孟加拉國。

當然以上是我個人觀點,印巴問題錯綜複雜,遠遠不是幾句話就能說明白的。


Dandy13125


印度分治方案Partition of India(也叫蒙巴頓方案),其主要背景是二戰後英帝國國力衰微,第三世界第一次革命浪潮宣起。

英國為了維持其統治地位(持續對印巴的影響力)便提出了蒙巴頓方案來分治印度次大陸。

蒙巴頓方案涉及

一.次大陸主要部分成立英屬印度,在西旁遮普地帶成立英屬巴基斯坦

二.東北地區克什米爾土邦歸屬權未定,由土邦首領進行決策(在這裡英國很巧妙的利用了外交上的離間技巧)

克什米爾的衝突在哪呢

首先,克什米爾作為土幫,英國在撤離印度次大陸時就給與它自治權力,它可以自成一方,可以跟隨印度,也可以是巴基斯坦,英國不干涉其選擇。

但是現實這個地區最大的矛盾就是,80%的人口都是穆斯林,而地區的首領確實印度教,這對印巴雙方來說都是優勢也是劣勢,巴基斯坦希望公投,而印度反對,因為穆斯林人口多,對印度很不利

在當時的環境下,戰爭爆發了(40年代戰爭成本很低)

徜若印巴沒有克什米爾問題,那麼我認為雙方的關係會像捷克和斯洛伐克一樣,和諧分家

從歷史來看,克什米爾地區經過了三次戰爭的爭奪

第一次戰爭47-49年,雙方都很膠著,都建國不久,軍力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水平,最後印度佔優勢,拿下3/5的克什米爾領土

二次戰爭65年,在蘇軍武裝的幫助下,印度陸軍在軍事素養和戰略素養很佔優,但是空軍優勢卻被巴基斯坦佔據,最後聯合國調停,總體來說,巴方損失更大(陸軍人數和裝備)

三次戰爭爆發在71年,不記正面戰場印度的絕對優勢,光是東巴基斯坦(孟加拉獨立)就讓巴方很吃不消。這次戰爭以印度完勝

其實可以從歷史慣性來看,印度的優勢越來越明顯,無論從與大國的外交關係,經濟還是科技,印度都比巴基斯坦優秀。未來戰爭的成本越來越高,並且在雙方有核後盾的基礎下,大規模戰爭爆發的可能性都很低(除非巴方宗教思想戰勝了政治理性)。

克什米爾問題會一直延續下去,畢竟現在雙方都覺得虧,和70多年前一樣,除非爆發一次較大規模戰爭,讓勝利方來處置這個問題





戰術轟炸姬


因果律來看,印巴衝突當然是英國結束印度殖民後的印巴分治政治安排的結果。

稍稍再深入一點,就會發現根子是印度的野心。

拿印巴衝突的熱點在克什米爾來說,殖民時期克什米爾不是英國直屬的,按當初印巴分治的一個原則,作為一個土邦可以直行選擇加入印度還是巴基斯坦或者獨立,大多數土邦沒有直行選擇的餘地基本都被印度吃掉了,克什米爾民眾是穆斯林國王信印度教,印度又要吃,巴基斯坦忍無可忍,造成今天的這個狀況。

再拿果阿來說,是葡萄牙人的一小塊殖民地,跟澳門一個意思。印度的做法是出兵把葡萄牙人趕走了,對比一下中國的做法,是不是很有意思。

再說說大家都熟悉的中印衝突,中國很早就表面態度不承認馬克馬洪線,同時中國也並沒有驅趕實際佔領的印度人,反而是印度人不斷挑釁,中國什麼性子,都給惹毛了,按地上一頓摩擦。如果不是中國,換個國家,印度這麼賤這麼作死又這麼渣,早被弄死了。

印度的野心是個挺有意思的事。歷史上印度是個地理概念,一直是粉碎狀態,就是英國殖民時期也有很多自治的土邦,幾千年一直是外面一波波打進去,而輸出的只有宗教,基本上是人畜無害樣子。英國讓印度看到了帝國的樣子,現在印度彷彿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全世界都挺慣著它的。


tfm5


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不是鐵腕手段,更多的手段是分而治之。英國的印巴分治是被印度的宗教衝突逼出來的辦法。

莫臥爾王朝是入侵的突厥化的蒙古貴族建立的。由於突厥化的信仰是伊斯蘭教,印度的伊斯蘭教在統治者提倡下得到傳播。埋下了印度宗教衝突的禍根。

英國決定撤出時,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衝突愈演愈烈。權利的分配和宗教利益不可調和。特別是甘地遇刺後,宗教衝突失去約束,造成大規模的傷亡。伊斯蘭教徒堅決主張獨立建國。英國的印度總督蒙巴頓提出了印巴分治方案。克什米爾成了難題。按原來方案是各土邦自願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各土邦王公貴族多信仰印度教。下層民眾信仰伊斯蘭教。衝突不可避免。

印巴衝突的實質原因是宗教衝突。

印巴分治是宗教衝突的結果。印巴分治不是印巴衝突的原因。

如果在印巴分治時,英國強勢介入,用宗教隔離兩派有可能消除隱患。但恰恰英國沒有實力約束伊斯蘭教和印度教雙方,留下禍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