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杭州西湖是怎樣形成的

西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面,是中國大陸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它是中國大陸主要的觀賞性淡水湖泊之一,也是現今《世界遺產名錄》中少數幾個和中國唯一一個湖泊類文化遺產。

美麗杭州西湖是怎樣形成的

西湖三面環山,面積約6.39平方千米,東西寬約2.8千米,南北長約3.2千米,繞湖一週近15千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蘇堤、楊公堤分隔,按面積大小分別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嶽湖等五片水面,蘇堤、白堤越過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個小島鼎立於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與寶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島、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北宋詩人蘇軾(東坡)在他的名篇《飲湖上初晴後雨》詩中詠“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千古絕唱後,西湖又有了西子湖的美名。西子即春秋時越國的絕代佳人西施。比較天下數十以西湖命名的湖泊,也惟有杭州西湖當得起如此盛譽。南宋時,西湖出現了畸形的繁華豔麗,偏安江南的統治集團不思恢復故土,卻沉湎於湖光山色,奢靡享樂之中,一擲萬金,花天酒地,西湖於是又被人稱為“銷金鍋”,非常恰當,也非常辛辣。而弄清楚西湖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對西湖的現在和未來發展都有重要價值。

美麗杭州西湖是怎樣形成的

杭州西湖,最早據東漢(後漢)班固《漢書》卷二十八《地理志》記載:“武 林山,武林水所到之處出。東入海,行八百三十里”。一般認為,武林山即今靈隱、天竺一帶群山的總稱,而發源於這一帶的南澗,北澗等山澗匯合為金沙澗,東流注入西湖,是西湖最大的天然水源。因此“武林水”之名是最早見於記載的西湖的名字。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縣南江側,有明聖湖,父老傳言,湖有金牛,古見之,神化不測,湖取名焉”。此時衍生出西湖較早的另外兩個古稱:明聖湖和金牛湖。

一種說法認為是由於築塘而形成的。西湖本與海通,這是古今比較一致的看法,自劉宋文帝時錢唐縣令劉道真在 《 錢唐記 》 所記,東漢時錢唐郡議曹華信為防止海水侵人,招募城中人民興築了“防海大塘”,及成,“縣境蒙利”,因之便連錢唐縣衙門也遷來了,這就是今日杭州市的前身,西湖從此與海隔絕而成為湖泊,此說為歷代學者所承襲,流傳至今。

日本地質學者石井八萬次郎先生提出,西湖的形成原因是火山爆發,岩漿阻塞海灣而成為湖泊的。

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禎先生通過詳細實地調查研究,主張西湖原是一個瀉湖,否認了石井八萬次郎先生的推斷。這個觀點認為,西湖本為海灣,後由於江潮挾帶泥沙在海灣南北兩個岬角處(即今吳山和寶石山)逐漸沉澱堆積發育,最後相互連接使海灣隔絕了大海而形成瀉湖。

美麗杭州西湖是怎樣形成的

魏篙山先生根據 《 史記 · 秦始皇本紀 》 記載,秦始皇東巡會稽,“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西百二十從狹中渡”,可見當時(杭州附近)的錢塘江水面仍相當遼闊。而 《 漢書 · 地理志 》 所載“武林山,武林水所出,東入海”,則更清楚地表明直到西漢時期西湖仍為海灣,杭州市區尚未成陸。魏氏確信劉道真 《 錢唐記 》 所載華信築大塘之事,認定西湖與海隔絕成為內湖,時間應當是東漢。

美麗杭州西湖是怎樣形成的

林華東先生對眾多研究者主張的“西湖是因為東漢華信築塘成功後才形成”的說法提出商榷,認為倘確有華信築“防海大唐”,其功能應是防禦海潮衝擊吞沒陸地的捍海塘,如同 1983 年 7 月在杭州江城路立交橋所發掘的五代錢氏捍海塘的功能一樣,說明東漢華信築防海大塘時,內側地帶早已成陸,然因常受潮患,故在海潮衝擊要害處“立塘”,保護陸地不被海水吞沒。這並不能理解為華信在吳山與寶石山之間,築起一條如同建造水庫時的攔洪蓄水大壩後,從而促成西湖的形成。林氏主張最遲在東漢之前,西湖早已形成。

吳維棠先生從西湖東岸望湖飯店地下 4 米深的鑽孔採樣中,發現有一黑色富有機質和植物殘體的黏土層,碳 14 年代檢測得知距今 2600 年左右。白堤錦帶橋兩側的五六米深處的鑽孔中,有一炭化程度較高的泥炭層,厚 10 一 50 釐米,用其上部的標本作碳 14 年代測定,為距今 1805 年左右。泥炭層之下是青灰色粉砂質黏土,富有機質和炭化的植物乾枝,孢粉分析結果,有黑三稜、眼子菜等陸上淺水生的植物,表明當時西湖已是沼澤。據此估計,西湖在春秋時代已經沼澤化。在疏通西湖的時候,工人們曾發現一些石器和戰國至漢代的鐵斧,很可能是人們從事漁獵生產活動失落的。因此,吳維棠先生推斷:在西漢前,杭州非但不是海灣,連海灣成陸後遺留下的殘跡湖(西湖)都已沼澤化。這就無怪乎 《 史記 》 、 《 漢書 》 、 《 越絕書 》 等古籍中,只記及錢塘縣和別的湖泊,而沒有古西湖的記載。

美麗杭州西湖是怎樣形成的

儘管至今人們還不能清楚地知道西湖的成因,但隨著研究的深人,相信科學家會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