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三家共同強調一個“靜”字,但何為“靜”?

直播成長


道家: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儒家: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 ;佛家:風動、幡動而心不動。請看此文——

遠離喧譁與浮躁,儒釋道說“靜”——始於靜,終於悟,得於喜——


安靜是品,

清靜為性。

寧靜生明,

恬靜成美。

——題記

你話癆嗎?你愛鬧嗎?你路怒嗎?你任性嗎?你喜歡喧譁嗎?你習慣嘈雜嗎?你深陷焦慮或者浮躁嗎?

我們試舉其中一種表現。

在公交、在地鐵,小孩和大人一起大聲地說話。小孩也許很可愛,童言無忌,尚在渾然無我的狀態中。而大人則處於旁若無人或者直似如入無人之境的狀況……這在中國似乎是個習以為常的景象。

天倫之樂,我們似可不以為怪。但也許正是因為從小的教育,從小的習慣,從小的素養,一些國人在公眾場合(如機場、車船、餐廳、街頭甚至在劇場等)隨意喧譁、呼三喝四、大聲通話而無所顧忌,在國內、國外都形成了負面的國民形象。

喜歡熱鬧、喜歡扎堆,似乎是文化習慣。熱鬧、開朗、坦直固然是好的,但是如果不分場合、隨意任性、走了極端就有問題了。

這可以歸結為文明素養和習慣問題,根本上說是一個教育問題。隨著教育的進步,我們的國民素質將會逐漸提升。

藉此話題,今天專門說說安靜。

要知道,安靜是一種美德,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喜悅——始於靜,終於悟,得於喜。

靜本身就是一種品性,延伸開來是一種素質和能力,是專心致志、創造發明的起點,是生活樂趣、工作樂趣乃至人生樂趣的土壤、水、空氣和陽光。

\t其一,靜是品性的根本。

品性如果是一棵大樹,靜,就是根、就是樹幹——而不是枝葉,能大風吹而巋然不動。正如同禪宗六祖慧能所說,風動、幡動而心不動。

靜以修身,靜利於養性。老子有云:“靜為燥君”,“躁勝寒,靜勝熱”,此為靜的本質屬性、相反比對和降服作用;“清靜可以為天下正”,是說靜的社會治理作用。同樣,儒家所說:“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也指明瞭靜的品性作用和社會治理意義。

可以說,靜是諸種品行的根本,也是諸種品性的“主帥”。

人生如此,社會亦然。當今社會過於浮躁,靜是根治浮躁的處方。安靜能清除浮躁、戰勝浮躁,能使社會和個人在積極進取的同時,避免急功近利,避免喧譁嘈雜,避免貪慾浮華,以清醒冷靜的省思,合理地應對事物的發展變化,提升駕馭事物發展變化的能力,做到坦然以對、從容處之、樂觀向上。

其二、靜是探索的狀態。

“至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老子的這句話告訴我們,當靜達到一種靜思或冥想狀態,有利於發現事物的規律性。如中國古代農業、天文曆書等成就都是通過“靜觀其復”的方式取得的。深入觀察,潛心鑽研,長期深耕,全身心、沉浸式的投入,能夠培養專心致志的習慣和能力,能夠打開探索之門,獲得新發現,取得新突破,由此掌握自然和社會的規律。

文王在拘禁靜觀中而演成八卦,司馬遷在發憤潛心中而寫就《史記》,所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其三、靜是動勢的起始。

這裡說的動勢是一種動能,主要包括靈感頓悟、發明創造、判斷決策等方面。

動勢起於靜,止於靜。

老子說,“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頓悟靈感——“來不可遏,去不可止”、“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等等說法,都是大文藝家靜觀之下的共同經驗及描述。

靜也是發明創造的起點。在靜思、無意識狀態甚至在夢境中,科學家們能夠獲得重要的靈感。如數學家高斯苦思某個問題,忽然如腦海裡劃過閃電,謎題得到了解決;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當化學家庫勒夢見一條蛇咬著自己的尾巴,一下子明白了苯分子的環狀結構。

靜有利於判斷、決斷,歷史上很多重大事件、重要決策都說明了這一點。如空城計的成功就是處變不驚、臨危不亂、從容不迫的成功。經過深思熟慮,從而瞭然於胸,胸有成竹,才能形成明斷,形成科學決策。

其四:靜是喜悅的微笑。\t

你認識你自己嗎?你需要證明你是你嗎?這個問題其實並不滑稽。

認識你自己,是人生重大問題;提升你自己,是人生的重要目的。

在生活中,當你通過靜擺脫了困擾,達到了內心的安寧和喜悅,特別是當你通過靜的素養和能力,達到智慧的狀態,達到自由、自在、超越、創造的境界,如“瞭然於胸”,如“醍醐灌頂”,如“恍然大悟”,你才會深深地意識到,你認識了自身的潛能,你認識了自身,你證明了自身。

英國哲學家、歷史學家羅素說,“所謂幸福的生活,必然是指安靜的生活,原因是隻有在安靜的氣氛中,才能夠產生真正的人生樂趣。” 這種真正的人生樂趣,不是低俗,不是低級趣味,不是蒼白空虛,不是短暫易逝。恰恰相反,真正的人生快樂是充實的,恆久的,是安寧的快樂,是走向高層次的快樂。

——靜,是喜悅的微笑。

這,才是真正的快樂!

先行者總部——

生命本悟,快樂本心。
天人本一,智慧本光。
——經行天下光未央歡迎交流,
歡迎訂閱——

<strong>


經行天下光未央


“靜”字是華夏傳統文化之精髓之一,儒釋道三家對其有著不一樣的詮釋。

儒家之“靜”,內省、致中和

儒家追求的是聖賢人格,而達到這種境界的必由之路便是“靜坐”,已達到“內省,致中和”。

曾子有云:“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儒家提倡的至聖人格追求,一者需要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二者便是“靜坐”下來,反省自身之得失,即“靜坐常思自己過,閒談莫論他人非。”,此謂“自省”。

關於致中和,《中庸》有云: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可見,“致中和”乃儒家之最高境界,是君子必須遵循去用一生追求的準則。

“喜怒哀樂”屬於“情”,“喜怒哀樂之未發”則屬於“性”,性無善惡,王陽明的“無善無噁心之體”都是說的儒家的中和之境。

這一切的體驗都需要“靜坐”去體悟,因此,宋明的儒學大家都是“靜坐”的倡導者。

道家之“靜”:坐忘、體道

《道德經》中有:“致虛極,守靜篤”“歸根曰靜,靜曰覆命”“重為輕根,靜為躁君”“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等論述。

道家創始人老子言簡意賅的《道德經》中出現的如此頻繁,可見“靜”在道家之分量。

莊子的《齊物論》開篇便描述“南郭子綦隱機而坐”,即“靜坐”,子綦靜坐後,忽然對天長噓,子游問其原因,子綦答曰“吾喪我”,也就是說子綦通過“靜坐”達到了“忘我”的境界。

只有“忘我”,才能心無執著,與萬物融為一體。

莊周夢蝶,蝶變莊周,便是這“與萬物融為一體”之境。

因此,道家靜坐之核心為“忘我”。

釋家之“靜”:去執、修慧

佛家的“禪坐”、“打坐”,即是“靜坐”的另一種說法。

佛家之靜坐,要訣便是“空”,即空化外物,可獲得宇宙之大智慧,進入“佛”之境界。

佛家之三義: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即自覺為智慧,覺他為慈悲,覺行圓滿為悲智雙運、圓融無礙。

這一切皆以“開悟”為基礎,而開悟之關鍵,則是“靜坐”。

佛經在“開悟”之後,智慧的落實還要靠“行願大千”完成,即“空化外物”後,重返人間,切實實踐,方能修得正果。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筆者嘗試回答您的問題:

一、儒釋道說的“靜”就是每個人都有的“內在覺性”,把覺性打開就是“靜的狀態”。

從心裡“無序焦慮”狀態進入“靜”的狀態。它不是什麼高深的境界,但它是一種很具體的生命體驗。而且我們很難從思想、認知的角度進入“靜”的狀態,是實踐性的。



二、不要把“靜”想的太玄乎,靜的反面是“無序焦慮”,其實可以從物理學角度來解釋。

因為從物理學的角度解釋:

一方面人的大腦30秒就會產生各種雜念,也就是說心理的無序焦慮狀態就是一種常態,我們要接受這個事實;

另一方面大腦中樞神經處理信息的能力非常有限。而我們每天要面對數百萬億位的信息,大腦若被這些不相關的信息和事瓜分著(或者想著結果或者計算得失),往往讓你很難集中注意力在當下的事情中,所以內心的寧靜就難以湧現。

這個時候就要靠“有序的心理狀態”篩選然後進入意識。這種“有序的心理狀態”物理學家也叫“心流狀態”,說白了,安靜專注讓人快樂,注意力一直能留在當下的事情中,不用想結果,也不會分心,內心的統一感受成就美好體驗,處在心流時的並不感到快樂,你專注做事,自己都忘了。過後回味就會有種滿足感,這種滿足感會讓你快樂。



三、怎麼才能進入“靜”的心流狀態呢?

1、首先,安靜的自然環境確實可以讓你放鬆,助益你進入“靜”的狀態。尤其在事務繁忙感覺心裡失序之後可作為一種調節。

但若自己位況上該做的事情沒有有效的應對,天天跑到大自然裡去修心,“想安靜”,其實也是自欺逃避,更安靜不了,甚至很有可能越來越焦慮,惡性循環。

所以,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做自己該做的事(誠實),獲得實踐的成長心得,才能獲得幸福感的、獲得安靜清晰的心流體驗。



2、其次、要為自己設定清晰的目標、而且能及時反饋。

因為心理學發現: 相對人被迫做一件事,一個人沒事可做,漫無目的的時候,才是體驗最差的時候,他的精神渙散, 沒有精氣神。也會陷入憂慮、恐懼、無聊這些負面情緒裡。所以,不管目標是主動還是被動,都比漫無目的行動來的好。

另一個是目標要及時反饋。它能讓人在每完成一步之後立馬知道自己完成的好不好。登山的人每攀登一步就知道自己的位置又上升一截。

清晰的目標和及時反饋是相輔相成的。沒有清晰的目標你根本不可能有反饋因為你不知道做到了沒有,大部分人不容易堅持,都是目標不確定。

比如:

健身“每次儘量做”就是一個不清晰的目標,你大腦還要在做的時候反覆思考“我是不是盡力了啊?”很難投入。

但是如果是“做到20個一組,組間休息30秒,實在做不了就放下”。這就是一個清晰能反饋的目標。

及時反饋不至於讓你渾渾噩噩的,清晰自己在做什麼。



3、最後,做的事儘可能要和自己的能力和挑戰匹配。

因為高能力、低挑戰容易無聊;低能力、高挑戰容易焦慮。如果做一件事不是無聊就是焦慮,這種體驗怎麼讓你堅持下去呢?對吧?

因為心理學發現當難度略高於5%-10%的時候最容易有心流。而人在注意力集中很容易進入心無旁騖的心流安靜狀態。此時的你身心合一絲毫容不下無關的情緒,甚至連自我都不見了,但感覺卻很舒服。過去兩小時就好像兩分鐘,無論做什麼事都會價值百倍。

所以,關於“靜”的心流狀態,大家要去實踐,實踐了,你才就有心得。以上就是我對儒釋道靜的理解。



梁春光說


先說我的觀點:

靜只是儒釋道三家的入門基礎,而並非它們的核心精髓!


大自然中的萬事萬物,都可以從“體”和“用”兩個方面來解釋!所謂體,就是一個事物的本質內涵,“用”就是由“體”發“用”,比如水,以液體流動等為“體”,能滋潤解渴為“用”!



下面就從“體”“用”兩個方面,分別解釋下儒釋道:


一.儒家重視外用入世:


儒家四書之一的《大學》中有:“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中間的“靜安”就是儒家文化的“體”,這個體如何達到呢?就是通過知止有定的方式!那麼靜安之後呢,必須起用,否則就如一灘死水,毫無價值了!


因此儒家,就是在知止有定的能靜之體上,發起為民請命的入世之用!儒家特別強調“入世務實”,才在以後出現了“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推廣“仁義”的孟子,“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等等太多的治世良才,它們無不以“為民請命”為職責,為我們展現了儒家關心世道人心的內聖外王之道!


這就是儒家,得體而重用的入世之學!


二.道家重視內聖之體:


儒家和道家本來是一體不分的,比如孔子七十讀易經悟天道,孔子與老子坐而論道等!因此道家的體,也就是儒家的體,只是二者得體而後,起用不同,好比水都是一樣的水,有人用來煮茶解渴,有人用來滋潤大地萬物!


那麼道家的“體”,是什麼呢?我們可以從道教的一些儀軌教義,非常明顯的看出來:

比如道教重視打坐,重視煉丹,重視太極養生等等,道家門徒以“得道成仙”為最終極的理想!而對世間的國家社稷民生問題,避而不談。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道教並非一味的消極逃避,而是更加重視出世修道而已,這裡沒有鄙視批評的意思,歷史上有很多道士,在亂世而能撥亂反正,功成身退者!


道家也有行善助道的修行規範,也可算是他們入世的一面,但他們的核心還是修道成仙


這就是道家,重視得體修道的出世之學!


三.佛家體用雙彰:


這就不難理解了!比如佛家的戒定慧,出家受戒,佛教弟子更重視的是開悟成佛,普度眾生!因此佛家不但出世,更主張的是入世!


有人可能會說了,佛家也是出家的,甚至隱居山林,隔絕人間!


這不假,但佛家僧人的隱居都是暫時的,最終還是要入世人間的!

比如宋朝的濟公活佛,近代偉大的禪師~虛雲法師,臺灣的星雲法師的人間佛教等!哪一個不是得道之後,浪跡人間,普度有緣人!


再比如,家喻戶曉的觀音菩薩,彌勒佛等,都是人間菩薩入世的典型代表!


這就是佛教,一個入世與出世兼顧的慈悲智慧之學!


儒家入世,道家出世,佛教將兩者盡入囊中!


對此,你更喜歡哪一個呢?我是國學愛好者,分享者,如果您也有同感,歡迎下方留言評論,一起學習交流吧!


南師著作讀書會


靜對普通的眾生來講,就是安靜,冷靜,靜而安詳的靜。

對於修行者,靜是形容字面表達的意義,是初學者剛進入修行的一個狀態,比如說:肉體的每個器官和肌肉,神經系統以及沒個細胞進入到放鬆的狀態。這種狀態叫靜。同時觸發到初禪的可能性會增加。

達到靜的狀態是觀,觀是純粹的聯想,沒有雜念的意念是恆定狀態。觀的狀態會觸發四禪八定的。

禪是頓悟到時間和空間的縮短,也就是說一秒鐘是頓悟穿透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幾萬年的積累……可以在那一秒鐘的頓悟中全部參透,達到無漏清淨……

字面的表達很難表達清楚的。萬分之一都沒有。只為參考一下……


A哈斯A


首先這三家都是有關修行的,儒釋道三家是人乘天乘解脫乘。儒家仁義禮智信對應投人的五條戒律,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不妄語。道家是天乘,道士要守五戒,同時修行。佛家修行更是要守五戒。

那為什麼三家都跟靜(定)有關呢。因為主要都是以戒成就。而戒律本身是戒生定,定生慧的。所以我們看哪怕在人間,位置做的越高的大官越是風不驚浪不驚。這個和他見過多少市面關係並不太大,主要是前生或者今生早些時候有戒律,戒自然生定的。(另外定生慧,戒相越圓滿,對世界的認知也越清醒)。以不殺生為例,遠離殺生鬥爭的人耳不聞苦生,會自然生出慈悲,嚴守戒律的話,容易有仁和昭然之相,這就是慈悲之相。

我附上的是淨空法師講的華嚴經,上面不光說到禪天是要定力,實際上欲界天都已經要定力了。要上天就要守戒,而戒是自然生定,定自然生慧的



長善施


為什麼儒、釋、道都講究一個“靜”字,先要明白儒、釋、道論述內涵所處的“真實世界"的背景。

現代科學所認識到的真實世界,是基於牛頓經典力學所描繪的“單一結構世界”,也就是三維空間,如果把時間也算上,就是“四維時空”。

而儒、釋、道所認識到的真實世界,是一種“重疊結構世界”,現代科學所認識的“單一結構世界”只是“重疊結構世界”的顯性世界部分,在“重疊結構世界”中,還有一部分是人的感官感覺不到的“隱性世界”。

“隱性世界”是“重疊結構世界”的主體,也就是說,在“顯性世界”中所有一切的主體都在“隱性世界”中,在“顯性世界”中所有一切事物發生變化的原因、動機、動力也都在“隱性世界”中。

既然,“完整的世界”是“重疊結構世界”,那麼,處在“重疊結構世界”中的人,自然,也是重疊結構的,請看下圖:

“完整的人”由三層人體、三層意識重疊而成。

一般人平時只會使用最外面一層的意識,掌控人體,而儒、釋、道教人的是,如何使用最裡面一層的意識,掌控人體。

所以,這就牽涉到首先要讓最外面一層意識安靜下來的問題,只有讓外面的意識安靜下來,最裡面的意識才有可能發揮作用。

這就是儒、釋、道都講究“靜”的原因所在。


心智玩家


談到守靜,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古代,有一個人叫列禦寇,時人尊稱他為列子。列子從小善於射箭,而且百發百中。更有奇者,他每次射箭左手臂上放一盛滿水的杯子,右手搭弦一發緊接一發,次次中的而且杯中的水一點也沒灑出。因此,列子對自己的技藝很是滿意。

有一天,一個叫伯昏暓人的修道者路過,正好看到列子在練習射箭。列子自信的問:“老先生,你覺得我的技藝怎麼樣?”老人搖了搖頭:“年青人,你跟我來!”於是列子跟著老人來到山上。再看老者,腳步後退到懸崖邊上,一隻腳踏在石頭上,另一隻腳已懸空了二分之一,然後紋絲不動地站住。對列子說:“年輕人,上前來!”

列子看到這樣的景象,嚇得癱軟在地上,大口地喘著氣,再無心射箭。

故事到此結束,但它給人們的 啟示卻沒有完。儒釋道都講一個“靜”字,無疑是告訴人們:無論是做學問還是參禪、悟道都必須修心。心若亂了,什麼也做不成!


歐陽大拙


這裡說一個誤區吧!大家瞭解了這個誤區之後也就明白為什麼強調,什麼是靜。

清靜可以讓人得道,一味追求清靜會讓人啥也得不到。

從一開始清靜就是做為一種方法存在的!如《道德經》“清靜可以為天下正”;如《莊子》中說心齋之法,其目的也是幫人做事;司馬遷他爹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中也說“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精神專一是人心清靜後的自然狀態,在此之後,能察覺無形的大道,故曰動合無形;

道教修法、丹道、占卜都講究清靜後修用。這一切都在說清靜是方法,不是目的!

但是有些人就不明白這件事,看先賢說清靜,就一味追求清靜!有情之人追求清靜哪裡比得上無形死物了?所以古代有人諷刺他們是自了漢,自己給自己了結了,你說可笑不可笑!可悲不可悲!他們倘若願意退一步想先賢除了說清靜,還做了什麼?這個執迷也不會入了。

為什麼人要靜了?人心靜就是雜念少,你雜念少,專注度就高!如此學習做事,思考啥的都有效率。

但大部分只能在自己擅長喜歡上的事情上形成這種狀態,說糙點吧,農村不少老頭子老太太不識字,但幹農活就很專注,這其實就是一種靜,這玩意沒那麼神秘。


全真道士梁興揚


《周易》就有“一陰一陽為之道”的名言,靜為陰,動為陽;靜則氣守,動則耗氣。因此,靜就是守心,排除雜念的意思。

《道德經》說:“歸根曰靜,靜曰覆命。”又說:“孰濁以止?靜之徐清。”在第45.章提到:“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第57.章還說:“我好靜,而民自正。”這些都說明了什麼是靜及靜的作用。

道教的靜是要求教徒入坐,排除雜念,從自我回歸本我,修煉目的是“得道成仙。”道教煉丹術也是尋求長生不老藥。

佛教(釋)要求教徒靜心念佛,一心向佛,“佛者,空空如也”;有一首詩說得最明白:

菩提本無樹,

靈鏡也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必拂塵埃?(頓悟派)

他們提倡生死輪迴,要修煉往西方極樂世界。

儒家的靜則有明顯區別,倡導靜心修養: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太極拳也強調要入靜,意守丹田,靜中有動,移步如貓行,雙手打孤形或抱圓……目的是運氣於經絡,讓氣血流暢運行於全身,鍛鍊內臟及植物性神經系統為主。

以上是關於什麼是靜以及儒釋道,太極拳對其運用的區別。

供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