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系統學習歷史,有什麼好書推薦?

偷得浮生半日閒7777


想系統的學習歷史的話,這一系統,涵蓋的面可就大了去了。

中國古代史,近代史,世界史,正史,野史等等等等,歷史本就是一個系統的工程,真要系統的學起來可能會有點枯燥無味。

這也就是為什麼目前市場上趣味說歷史的書那麼火——同樣一個歷史事件用流行的方式生動的表現出來,也是歷史的進步。正好我手頭有幾本偏系統的書可以給您推薦一下,趣味性並不是那麼強,但是讀起來也不枯燥。

首推的是呂思勉先生寫的《你一定愛讀的極簡中國史》,厚厚的一本,當時書店搞活動28元買的,超值。雖說是極簡中國史,但是這本書把中國的歷史從上古時期一直講到現代,可謂是很系統了。

讀完這本書,對中國的歷史大的框架會有一個很清晰的概念。


第二本書是“羅輯思維”節目推薦的《殺戮與文化——西方軍隊勝利的秘密》,這是一本關於戰爭的書籍,也很有意思。當年希臘的大軍在撤退的途中還不忘開個民主會議討論一下,所以說西方的民主是有很深的歷史底蘊的。這本書也是相當的厚,但是讀起來有種看電影的感覺,想了解西方的戰爭史可以讀一下。


第三本是暢銷全球的《人類簡史》,這本書是站在整個人類的視角去自我剖析我們自身的歷史。看完有一種顛覆三觀的感覺。這本書從十萬年前有生命跡象開始一直寫到21世紀的資本主義,而且作者牛的地方是對於不同國家的讀者每本書裡面都有關於那個國家的側重點。看完這本書不禁要問,我們真的瞭解自己嗎?人類歷史發展到如今,真的是進化了嗎?


還有幾本是國內研究中國某個歷史時期比較有名的書籍比如黃仁宇老師的《萬曆十五年》,晏建懷老師的《帝國的臉譜——北宋官場的眾生相》,張鳴老師的《朝堂上的戲法》等等,都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明朝也好,北宋也好的一些政治現象,國計民生等問題。讀起來都很有意思。

要想系統的學習歷史,光是這幾本書肯定是不夠的,我也不是專業的歷史研究人員,只是對讀書這件事比較感興趣,大家也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四味書”

很多人喜歡歷史也是這個原因,因為有太多的謎團,為什麼大宋朝那麼有錢,打架就是打不贏呢?唐朝真的就那麼開放嗎?清朝入關以後,從上到下對漢文化是什麼態度呢?等等,帶著這些疑問再去讀相關的書籍就更有意思了。

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可是熟讀《二十四史》啊!


四味書


關於歷史學習,最出名的就是培根先生說過的,讀史可以使人明智。以前上學時候是為了應付考試,搖頭晃腦死記硬背教材上的歷史知識:哪一年,那個朝代建立,開國皇帝是誰,其實,定都哪裡,發生什麼重大歷史事件,有什麼特點或者歷史意義。工作以後,再讀歷史,就用批判和挑剔的眼光來對待歷史,不在唯書本是從,用後見之明來厚古薄今,或者厚今博古來顯示自己智識超群的優越感。

其實,學歷史的目的不是讓我們變得自大,更不是要用死記硬背的知識來炫耀,而是讓自己有對過去發生過的事兒有自己的認識,來提升生活的情趣和品味。今天發生的事情,基本上歷史已經發生過,熟知歷史,能使我們更好的解釋現實,知道未來有各種可能,可以讓我們對未來更有想象力,能更好的為未來做準備。

以下有三套書籍,推薦給大家:

1、錢穆、葉龍《中國通史》

中國歷史入門級讀物,是錢穆老先生耐心的為普通學生類似於現在的高中生寫的講稿,有點科普的性質。平易近人,娓娓道來,關鍵是不厚。

2、孫皓暉《大秦帝國》

堪稱鴻篇鉅製的大型史詩,描述了秦興亡生滅的歷史進程。大秦帝國,崛起於鐵血競爭的戰國群雄列強之林,從秦孝公開始,篳路藍縷,變法圖強,經過幾代君臣不懈努力,歷經一百六十餘年,最終橫掃六合一統天下。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血不流乾,死不休戰。”

3、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

歷史,不應該一直都是沉重的,同樣可以很有趣。有點類似於《百家講壇》的風格,通俗易懂,印象深刻。




生活不如詩意的棲息


先看看范文瀾版的《中國通史》吧,看看自己會對哪個朝代特別感興趣,再去找有針對性的史書來看。

1995年,《中國通史》出版,全書共十冊,其中前四冊為范文瀾著,後六冊為蔡美彪補充定稿。該書是我國近百年來最完整、最系統的一套中國通史。它通過記敘各個歷史時期的歷史事實與歷史人物,闡明中國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全書觀點鮮明、體例嚴謹、內容豐宮、文筆流楊,是受到社會各界普遍歡迎的優秀通史著作之一。 范文瀾是當代公認的史學大家、史學權威。上世紀四十年代,范文瀾到延安後,開始撰寫中國通史,當時擬定“略前詳後,全用語體,揭露統治階級罪惡,顯示社會發展法則等幾條”,作為準繩。這部在延安窯洞的油燈下寫出的我國第一部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系統敘述中國歷史的著作——《中國通史簡編》,是中國史學史上一個革命性的前進


歷史——學


告訴你個實用的方法吧。

首先,自己整理一份中國歷史年表,一份世界歷史年表。(要親自整理哦)

第二步,通讀易中天的《中華史》,讀的過程中,配合一讀些“一口氣了解XXX史”之類的快餐書。

最後,想要再深入研究歷史,那就必須要讀錢穆的一些著作,史記,二十五史,資治通鑑,以及世界各國的通史。

你要反過順序來讀,你會很迷茫,很痛苦滴。


冰雪驕子影像


歷史有真相,也有假象;有正面,也有負面;有前面也有後面,還有側面;上面下面都有,所以歷史就像萬花筒或多稜鏡,你以什麼心態去學去看,它就給予你什麼。

囉嗦一下,是想說明,學歷史要有思維,因為歷史隱藏著道理,即倫理道德,風俗禮數,典章制度等等可見不可見的東西,看起來非常龐大繁亂和複雜。那麼,你有一個整全的思維去走通那些道路理順那些方向脈絡嗎?

如果有,歷史的真假、多面,對你來說,就像妖怪,在火眼金睛的你面前,而能夠一眼望穿、古為今用。歷史真假是專家教授學者去研究的事情。

所以,學歷史,先學易經。學什麼,做什麼,有時間有精力有興趣,先學易經。

哪怕西方的哲學科學思維觀念理念,有了易經整全的思維,一眼就可看出對方到底什麼水平。

所以,無數的歷史事件,幾千年的歷史變遷,在易經面前,歷史兩字,就是案例分析。

儒學、道學、佛學,都指向易經。諸子百家、百家爭鳴,都指向易經。世界管理觀念、科學理念,都指向易經。

易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無所不包。有了易經系統整全的思維,你才能在所謂系統學歷史的過程中不迷路。

那什麼是易經,網上隨便一搜資料大把,大師書籍一搜也是大把。我的頭條裡有一篇關於易經的個人整理,稍微介紹了一下易經的隻言片語,有興趣可以瞄瞄。當然,我只是個文字的搬運工😄臨時的


一字二畫


建議先看看一下錢穆的《中國通史》,對於中國古代有一定的瞭解。雖然很多答主推薦呂思勉的書,但是我認為就不要看,他的書十分淺顯,只是一個框架。《通史》看完以後,可以看一些仇鹿鳴的書,比如《長安與河北》,田餘慶先生的書《東晉門閥政治》。如果通史都看不下去,那就從通俗的讀物開始看起,《中華上下五千年》這本書十分散落,零碎是給青少年,也就是小學,初中人看的。網上有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高天流雲的《如果這是宋史》可以看一下,培養一下興趣。

建議:先要有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你看完《中國通史》以後,覺得田餘慶和仇鹿鳴的書有意思的時候,你就可以看二十四史了,從史記開始。


人者仁義也


推薦幾本,楊伯峻的《春秋左傳注》這是讀春秋諸家註解的較為完備的本子要買上海古籍的;胡三省注的《資治通鑑》,要買中華書局出的20本的那種,精簡本都可以;史記可以買日人瀧川資言的《史記會注考證》楊海錚整理版的,上古出的,被稱為近70年,解讀史記最好的注書,居然是個日本人,尷尬吧。還有王先謙的《漢書補註》,這是彙集歷代《漢書》注書於大成的本子,也要買上古的。好了,先讀這幾本,不,應該是幾十本,讀完之後,會上升好幾個高度呢,估計周圍人會羨慕的看著你,哈哈😄,囉嗦一句,讀古書,一定得讀注書,沒有批註,對古代的職官,地名很難理解。


正在學歷史


作為中國人,應該先把本國曆史搞明白。很多人推薦讀《二十四史》。但我不建議。倒是覺得《通鑑紀事本末》不錯。

世界史,其實說白了也就是歐亞史。你說非洲和美洲有什麼歷史?字數太多的就不推薦了。《全球通史》不錯。《世界文明史》也是字數太多了,不適合。

既然提到歐洲,那再推薦一本《極簡歐洲史》。

如果,想了解人類史。那首推《人類簡史》。其實,這部書也是綜合了很多前人的智慧。包括:《自私的基因》《想象的共同體》《槍炮病菌鋼鐵》等。

想到哪,說到哪,有點亂。總結一下:

《通鑑紀事本末》——中國歷史

《極簡歐洲史》——歐洲歷史

《全球通史》——世界史

《人類簡史》——人類史

四本足矣。看完了這四本,自己就會找書看了。


參習處


歷史類書籍可以大致分為倆大類:一種是現代歷史學者編輯的古代歷史;一種是古代官方主持編輯的前朝古史,比如說明清時期的翰林學士一職,便有編修國史,記載皇帝言行的起居注。

現代史學也分為官方編著的歷史書籍,一般是出版社和教育局整理發佈,由於著作者大多從事歷史學專業,具有高度的專業性,因此內容基本詳實,比如《中國五千年》、《中國全史》、《萬曆十五年》等。

一種是民間歷史愛好者著作的史學類小說,這類小說的好處是多了很多作者的藝術加工和修飾,行文幽默易懂,缺點是專業度不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有《明朝那些事兒》、《回到明朝當王爺》、《極品家丁》等!


俠亦道


劍橋中國史是相當不錯的,相對來說歷史觀點不偏不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