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明星演技拯救指南

劉愚按:這是一部讓人大開眼界的演技指南,是每個專業演員衡量自己能力的標杆。它從莎士比亞、高乃依、契訶夫那裡走來,卻影響了馬龍·白蘭度、羅伯特·德尼羅等電影演員,還使得周星馳因它而神魂顛倒、輾轉反側。

它就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著的《演員自我修養》。這本書不僅讓你用新的眼光看待演技,還帶領你去解讀舞臺、熒幕背後的秘密,讓你輕而易舉地戳穿流量明星的偽裝。

在這本書中,斯氏為我們指明瞭正確的演技和錯誤的演技。

錯誤的演技包括:再現的演技、機械的演技和過火的演技。我們今天在熒幕上所能見到的流量明星,幾乎都在示範後兩種錯誤的演技。正確的演技則難得多,它需要演員經歷體驗的修養以獲得真實感,並以動作的修養去形成下意思,最終達到演員的最高目的——生活於角色。

這就要求演員,應當「愛自己心中的藝術, 而不是愛藝術中的自己」。

01.

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

看過周星馳電影《喜劇之王》的人,應該都會記得片中出現過4次的這本書——《演員自我修養》。

影片裡,這部書是一個不得志的小演員尹天仇勵志奮鬥的象徵,是他的精神寄託,是他信仰般的存在。書的作者是俄國導演、演員、戲劇家、教育家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流量明星演技拯救指南

▲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Konstantin Stanislavski,1863-1938)

與周星馳本人一樣,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最初也是一位演員。不同的是,他幾乎沒有經歷過鬱郁不得志的落魄生活。他生在富裕的家庭,三十多歲就有了自己的劇院,一生導演了一百多部戲劇,譽滿天下。

到了晚年,他將自己的經驗理論化,創造出著名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將表演藝術體系化、規律化的大師。


流量明星演技拯救指南

▲《演員自我修養》作者: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出版社:三聯書店出版時間:2014

《喜劇之王》裡有一句被影迷們奉為經典的臺詞,「其實,我是一個演員」,這句話出自尹天仇最被忽視而落拓的時刻,他認為,儘管自己演的只是一個小小的龍套角色,但他對自己的定位是演員,他一定要盡力演好。

這句臺詞,對應於斯氏經典著作中對演員的定位:「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

斯氏認為,小角色一樣可以演出偉大。反之,如果演員不夠真誠,即便再大牌,飾演最重要的大角色,也只能是小演員。

他所說的「小演員」,就是不重視外在和內在的體驗、不去做文本分析的「業餘演員」。而在他的理想中,即使最小的角色,也可以成就其偉大,演員的職能正是在此體現。

斯氏曾經感慨,演員這個行當容易讓演員迷失自我,放棄對藝術的追求:

「 在我們這門事業中誘惑人的東西是太多了… … 經常處在大庭廣眾間, 表現自己、使自己顯得好看, 接受掌聲、 接受… … 誇讚,閱讀讚美的評論文章等等習慣——這一切都是大誘惑物,(它)會使我們習慣於受人崇拜, 會把我們寵壞。 於是會出現一種… … 撫弄自己渺小的演員自尊心, 使它酥癢的要求。 懷著這種興趣並且只滿足於這種興趣, 心地就要變得十分卑鄙齷齪 。」

他在一百年前說的這段話,放在今天的影視圈,同樣適用。

02.

三大災難性演技

事實上,現今幾乎每個演員都喜歡將斯氏所提倡的表演方式掛在嘴邊:將演戲當做生活,遵守生活的規律,追求真實。這種表演方式形成了一個學派,叫「體驗派」,意思是從生活的體驗中獲得表演的方法。

可真正理解並實踐這一方式的又有多少演員呢?

或許我們能從老版「四大名著」連續劇的拍攝中找到這樣的演員。導演、演員對每一個細節都精雕細琢,不厭其煩。據說六小齡童為了演好孫悟空,養了一隻猴子在身邊,每天觀察,日日學習。

而87版《紅樓夢》劇組,不僅讓讓演員研究分析原著,還讓他們同吃同住,練習琴棋書畫,提升藝術修養,以便感受角色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

這樣一說,似乎人人都可以理解所謂的「體驗派」。但只要你翻開《演員自我修養》,就會發現,自己其實一點都不瞭解。

為了讓專業演員和業餘讀者都能更容易地理解,斯氏選擇了以小說形式寫作這部「演技聖經」。他將自己當成一個初出茅廬的演員,帶領讀者一同慢慢破除謬誤,走入演員的藝術正途。

這本書以一齣戲劇的排練為情節展開,導演讓男主人公納隆凡諾夫和其他演員試著演一齣戲劇。納隆凡諾夫選擇出演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的《奧賽羅》,他在戲中將扮演摩爾人奧賽羅。

第一天回家後,他苦思冥想如何詮釋這個角色:

「奧賽羅生來是個非洲人,非得有些什麼東西把他所蘊蓄的原始生命(也許是一頭老虎)暗示出來不可。」

於是,納隆凡諾夫改變了自己的樣子,將臉塗黑,將毯子做成戰袍,用雨傘當作彎刀,辛辛苦苦地練了五個小時,完全沉浸在人物形象之中。

到了最後公演的那一天,當他喊出「流血啊!伊阿古,血啊!」這句經典臺詞時,迎來了臺下觀眾一片掌聲。

但是,導演卻認為,除了這一句話,他的整場演出幾乎全部是錯誤的。

斯氏繼而借導演之口,指出了三種錯誤的表演方法,同時表明他心中認可的表演方法,即「生活於角色」。

第一種錯誤的方法是「再現的藝術」。老練的演員往往喜歡使用這種方法,這類演員憑藉豐富的經驗把握角色「應該的」樣子,再以熟悉的方式把它表現出來。

但斯氏卻借書中導演之口評價道:

「只要他把自己認為滿意的形式決定好,他便利用他那機械地鍛鍊好的肌肉將那形式再現出來。因此……把生活於角色……看作另外的藝術工作的準備程序的一階段。」

也就是說,這類演員雖然注重外在表現,卻忽略了「角色的性靈的內部」,這也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心中第三壞的表演。

在斯氏看來,這樣的表演是「老戲骨」們常用的伎倆,他們根據對角色的分析而確定某種固化的表現形式,再依靠自己成熟的演技將它再現出來。

這種演技足可以糊弄絕大多數觀眾,而且效率很高。「演技派」們能做到隨時進入狀態,一分鐘熱淚盈眶,一秒鐘破涕為笑。中國觀眾最熟悉的,應該是《大腕》裡演員傅彪「哭靈」的那段演繹。

又比如電影《西蒙妮》(Simone),薇諾娜·瑞德(Winona Ryder)也曾展示過這類高超的演技。

但在斯氏的體系中,熟練而高超的「外在演技」並不是他認為最好的演技。

流量明星演技拯救指南

▲ 電影《西蒙妮》中的薇諾娜·瑞德在面試女主角的時候展現了驚人的演技

斯氏認為第二種壞的表演是「機械的演技」。這要比再現的方法更容易理解,也可以叫做「程式化的演技」。演員沿用約定俗成的表演方式,用「因循的圖形去扮演一個角色」。

對此,斯氏評論道:

「機械的演員借重他的面部、手勢、聲音和動作,只把一具刻畫著不存在的情感的死麵具給觀眾欣賞。為著這個目的,他們練好了一大套漂亮的把戲,想借外表的方法去偽裝出一切種類的情感」。

也就是說,這類演員的表演是程式化的、誇張的、沒有新意的,他們不在乎是否「生活於角色」。他們只記住一些表演方式,看到愛人死去就大喊,捂住胸口表示心痛,生怕觀眾不懂得他們在演什麼。他們很多的程式是從約定俗成的戲劇表演繼承下來的。

現在很多的流量明星無暇於或不屑於專業訓練,只能匆匆記住一些程式,因此都停留在膚淺的表演層面。

流量明星演技拯救指南

▲ 景甜在電影《金剛·骷髏島》中的扮相十足的「紅色娘子軍」風格

不過,這還不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最厭惡的表演。

最後一種演技,也就是斯氏深惡痛絕的一種,就是所謂「過火的演技」。這種演員,幾乎完全是業餘的,他們:

「抓住偶然得到的第一個人類一般化程式,毫不根據舞臺的必要加以磨鍊或準備,隨便拿來就用了。」

很不幸,書中的納隆凡諾夫恰好就在這個行列之中。導演批評他對奧賽羅的認識就是這種不假思索的「過火」的詮釋。因為奧賽羅是摩爾人,納隆凡諾夫就將他理解為「野獸一般」,在「囚籠裡跳上跳下」,「即使是在跟他前輩靜靜地談話的時候,也是惡語相加,咬牙切齒翻眼白的」。

這種情況在國產影視中極為常見,比如敵人總是一碰就死,但「抗戰英雄」永遠身受重傷還能勇猛戰鬥;比如女二總是惡毒心機的,而大女主們永遠是樂觀善良充滿同情心拯救蒼生的……

這類影視作品中,沒有人性中該有的愛情、傷感、糾結、陰暗,無視人性的複雜,編劇天馬行空,演員演技浮誇,幾乎是在侮辱觀眾的智商。

至此,斯氏就像上帝區分光暗一般,將演技的好壞中差分開了。知道了什麼是糟糕的演技,演員又該如何提升自己的演技呢?

03.

演員應當擁有的兩類修養

在斯氏的表演體系中,演員可以從兩種修養中提升自己的演技:一是對於體驗的修養;二是對於動作的修養。這兩種修養,又建立在「生活於角色」之上。

所謂「生活於角色」,既不是用高超的表演形式去再現一個用頭腦分析過的角色,也不是承襲某些技巧和不假思索地照搬。「生活於角色」是指在舞臺上生活,把最真實、自然的生活展現給觀眾。這就需要演員對生活產生極深的理解,注意生活上的細節,同時也需要對劇本、劇作家產生相應的詮釋。

既然是表演體系,就必然有別於演技訓練手冊。《演員自我修養》有著非常完整、如同建築一般的理論大廈。

看看斯氏是如何教人們演戲的吧,我們以書中《動作》一章為例。

在這一章中,斯氏安排導演親自和演員瑪麗亞演了一齣戲。他將瑪麗亞叫到臺上,然後開始翻看自己的札記簿,瑪麗亞以為導演在查東西,就坐在旁邊等。但在最後,導演卻告訴她剛才就是在演戲。

瑪麗亞驚訝地問:「難道我們的戲演過了嗎?」

斯氏試圖通過這個例子告訴演員,真實要比刻意地表演真實得多。

這樣的例子貫穿在整部《演員自我修養》中,斯氏從動作、想象、注意的集中、筋肉鬆弛、真實感、記憶、情緒、交流、適應等多方面闡釋自己的體系。

這些都可列為關於「動作」的修養當中,我們可以將其看成是配套於「體驗的修養」的訓練方法。

在「體驗的修養」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倡演員們走入生活,體驗自己角色該有的表情、神態、語言、動作、習慣等等。

舉個例子,電影《教父》中,維多·柯里昂(Vito Corleone)的扮演者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就是一位「體驗派」大師。為了演好黑手黨教父,他甚至親自找到黑手黨,去跟黑幫分子交談,觀察和學習他們的一舉一動,最終才成就了影史經典。

流量明星演技拯救指南

▲ 馬龍·白蘭度在《教父》中的經典形象

同樣的例子還有阿爾·帕西諾,在演《疤面煞星》(Scarface)時,他真的就如古巴的混混一樣,偏執、狠毒、自以為是。而到了《熱天午後》(Dog Day Afternoon),他又變成了因恐懼而渾身顫抖的搶劫犯。

雖然阿爾·帕西諾的演技具有極強的標識性,卻同時能夠將區別極大的角色分別完美詮釋,這就是好演員的典範。

流量明星演技拯救指南

▲《熱天午後》中阿爾·帕西諾連貫、具有極強爆發力的演技

周星馳扮演的尹天仇在《喜劇之王》中戲稱,「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講求一種「從外向內,再向外」的方法,其實他真的可以算讀懂了這本書。

「從外向內」就是體驗生活,學習生活,把自己變成客體,忘懷自己的個體存在。而「再向外」則是表現的過程,即如何將對生活、劇本、劇作家,以及自己的個人風格融為一體,並昇華成為舞臺形象。

04.

第四面牆

《演員自我修養》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後期的內容很多是斯氏死後才蒐集整理而成,這確是一大遺憾。

它的第一部分原名叫《體驗創作過程中的自我修養》,主要是講體驗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則是探討如何用外在形體來表達內心的活動。內在和外在的二元關係是整個斯氏表演體系的核心。

大多數學者認為斯氏的體系是一種現實主義體系,斯氏自己也這樣認為,演員不應該忽視斯氏對於內心重要性的反覆強調。在重視內心的同時,他甚至還將自己的研究延伸到了文本的分析中。

在《喜劇之王》的開頭,周星馳曾扮演一個「死不了」的神父,在所有人都死了之後,他還在不斷地表演自己的「內心戲」,這其實就是對斯氏這一理論的戲謔式致敬。

流量明星演技拯救指南

▲《喜劇之王》的經典開頭,周星馳與莫文蔚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體系,幾乎是一部對錶演藝術一勞永逸的總結。我們熟知的「世界三大表演體系」其實就是斯氏一人的天下。

這一概念最早是由我國著名戲劇、電影藝術家黃佐臨先生在介紹斯氏體系的時候,作為與斯氏相對來討論而提出。可是,後人離開當時語境,以訛傳訛,才形成了今天所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萊希特、梅蘭芳三體系之說。

本質上說,斯氏與貝托爾特·布萊希特(Berthold Brecht,德國戲劇家,1898-1956)、梅蘭芳的區別並不是體系之別,而是他們對「第四面牆」的認識不同,才造成了區分。

所謂「第四面牆」,是指觀眾所在的區域,它是一面假想出來的牆。有時,為了觀眾的觀看效果,演員會嘗試打破第四面牆。比如說美劇《紙牌屋》中的弗朗西斯·安德伍德,他時常望向鏡頭,與觀眾對話。

但斯氏認為,演員應該無視觀眾,使戲劇作品本身得以不受干擾地表達;布萊希特則希望在此基礎上讓演員得到解放,使演員自如地出入於戲劇情境與現實「觀看」之間,在其他問題上,布萊希特幾乎是提倡斯氏體系的。

而在梅蘭芳那裡,他認為其實並不存在這樣的一面「牆」。

就此而言,除卻斯氏體系,布萊希特與梅蘭芳也並沒有使表演方式形成為前後一致的體系。在這個意義上講,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體系實則可以稱為獨一無二的表演體系。

流量明星演技拯救指南

▲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與梅蘭芳兩位藝術大師的世紀會面使得兩種表演方式得到了互相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斯氏雖是最早建立表演體系的導演,卻沒有對現代方法嗤之以鼻。相反,他認為,只要能夠達到「最高目的」,什麼樣的方法都是允許的。這對後來電影藝術的發展起到了非常巨大的積極作用。

《喜劇之王》中的周星馳,雖然以無厘頭、意識流的演技著稱,卻始終朝著表現人物內心掙扎這一「最高目的」進發,因此並沒有違背斯氏的宗旨。周星星,可謂斯氏門徒!

如今,電影成了大眾最能接受的藝術形式。斯氏的「牆」儼然已被推倒。電影演員們如果演得不好,可以在鏡頭前不斷NG然後不斷重來,演技似乎已經不是演員最重要的「修養」。

但再細想一下就會發現,斯氏的體系不僅沒有因為電影的泛濫而消失,反而更加重要。它不僅使得演員得到體系化的、具體的訓練,而且使人們對演員的演技有了客觀評價的依據,進而也對觀眾的觀影行為進行了規制和訓練。

《演員自我修養》今天已成為表演體系的準則,流量明星們在火熱之中總不免遭到冷眼,原因不僅在於他們錯誤的演技,缺乏體驗和動作修養,更在於他們無法無視由粉絲組成的「第四面牆」。

此種情景下,流量明星們表情凝固,舉止僵硬,語氣單調,儘管作品很多,但都千篇一律,乏善可陳。更多在乎的是自己在粉絲眼中美不美,他/她扮演的只是作為明星的自己,而非角色。

若心中只有粉絲之牆,自然無意提升演技,更無法突破自我。

所有流量明星都有過氣的一天,而斯氏的體系卻仍像這本書最後一段對「自然法則」的論述一樣,歷經近百年依然牢不可破:

「要是你不知道這種真理,要是你不信服自然,要是你企圖想出『新原則』、『新基礎』、『新法術』的話,你會迷失路的。『自然』的法則是約束著一切的,沒有例外,破壞這些法則的人是可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