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了解中國的古代以來的正史,到底看哪些書才是最正宗的?

木子17698249


推薦正史

⑴二十四史

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下至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1921年民國大總統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為正史,合稱二十五史,但也人不將《新元史》列入,而將《清史稿》列入二十五史。如果將兩書都列入正史,那就形成了二十六史。

⑵《資治通鑑》

北宋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鑑》,294卷,約300多萬字。它以時間為綱,以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徵淮南停筆,包含16朝、1362年的歷史,歷時19年完成。主要供統治者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在中國官修史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⑶《白話本國史》和《呂著中國通史》

這是華師大歷史學一級教授呂思勉的兩部通史,前一部於1923 年9 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後一部是抗日戰爭時期上海成為“孤島”之時,為適應當時大學教學的需要而編寫的,分上下兩冊,由開明書店先後於1940 年和1944 年出版。

⑷《中國通史簡編》

1941年范文瀾原著,後受毛主席委託準備將其擴充為《中國通史》,全書未成範先生逝世,後續工作由蔡美彪完成,從先秦一直敘述到清嘉慶年間。原本共10冊,前4冊為范文瀾著,後6冊為蔡美彪補充定稿。蔡美彪覺得應該補寫從道光繼位至宣統退位這一部分,便聯合其他學者編寫了《中國通史》第11、12卷。它代表了中國史學研究的整體水平,是近百年來最完整、最系統的一套中國通史。它通過記敘各個歷史時期的歷史事實與歷史人物,闡明中國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受到社會各界的歡迎。

⑸《中國歷史通俗演義》

蔡東藩自1916年開始用10年時間完成了此書,主本信史,旁徵野史,是一本通俗的中華通史,他被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 。

⑹《中國曆代政治得失》

中國國學宗師、最後一位士大夫錢穆,就漢、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組織、百官職權、考試監察、財經賦稅、兵役義務等政治制度作了概觀與比照,敘述了因革演變,指陳了利害得失。另著有《國史大綱》。

拒絕偽史

明代有個《永樂大典》,它包容萬象,忌諱較少,被篡改的史料僅為洪武、建文兩朝,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約3.7億字,幾乎沒有對中國傳統文化典籍進行破壞,顯示了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光輝成就。後來慘遭浩劫,加上或自然或人為的破壞,最終在歷史長河中湮滅了。臺北楊家駱蒐集了整整1000卷,但只佔全書1/23。

清代有個《四庫全書》,3800多人抄寫,耗時13年,收錄3462種圖書,約8億字。近代學者發現,很多描繪金元屠殺的史料遭到了刪除和篡改。令人氣憤的是滿清通過篡改文獻,達到對漢民族進行誣衊的目的,應該是一個被閹割的歷史。

一點看法

一般說來正史比較可信,但歷史是人寫的,有的正史也夾雜著國家意志和民族情緒,往往隱瞞一些政治事件與政治秘聞,不敢如實記載。所以說正史未必就是歷史,如《資治通鑑》、《清史》屬於官修的,也曾引起許多人的質疑與批評。

瞭解歷史也可以看看野史,也許野史能表達個人意志,但論述功過可能不太客觀,所以要進行理性分析和邏輯論證,要辯證看待問題,要辨別所記錄的真偽,而不能一味認同或一味貶低已經記錄的歷史。(圖片、資料源於網絡,如侵權請告之,立馬刪除相關部分)


天寧閣


1999年出版的《中國通史》由近500位專家編寫,白壽彝任主編,包括了五千年曆史,出版時受到中央領導人熱烈讚揚,稱為"史學界一大喜事"。江澤民、李鵬、李嵐清、王兆國都表示祝賀。

按一直來的說法,《二十四史》最為正統,但一來文言文難懂,不適合廣大讀者,二來也有謬誤之處。《中國通史》的出版,很好地解決了這兩個問題。

現在網上對《明史》很有爭議,有一部份人認為清廷組織編寫,不可信。但《中國通史》對《明史》的評價很高,認為符合史實,是《二十四史》裡較好的一部。

你想了解上下五千年嗎?快去讀《中國通史》吧!


阿斌270202161



資治通鑑為北宋司馬光撰,全書為編年體;二十四史為傳記式各朝史書,史記是從上古至漢朝;漢書更為詳細;後漢書、三國志均為記載上一朝的史書。


二十四史較資治通鑑詳細。除此,尚有近代史、即清史、民國史。


當然,還有今人整理編撰的中華上下五千年及中國通史,既有歷史記載也有編者觀點。


溯路之行2


推薦《二十四史》,並不是因為它最正宗,而是因為它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可以說是我國最詳細、最權威的一部歷史鉅著。

也先給一個建議:讀任何一部史書,即便它是公認最正宗的,都應該保持信七疑二否一的態度。

當然,此書也是有些許爭議的:二十四史中,最好也是最公正的是私人編纂的。《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這前四史都是私人編寫的(《史記》的作者司馬遷雖然是史官,但《史記》的編寫卻跟官府沒關。),真實性很高。

而《宋書》及以後的正史,都是當時的政府主導的。當時的編寫者有時採用的史料是小說家所言,以至於採寫了些個神話傳說,真實性就需要讀者自行判斷了。

最後,我們也可以從隋唐宋時期,日本一些僧侶、商人書寫的傳記,和明清時期,很多歐洲的傳教士、商人書寫的札記、手記一類,側面瞭解中國歷史。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五千年曆史,也是中華兒女五千年的血淚辛酸。也許讀的不是最正宗的歷史,但是非在心裡分明。


別忘了加關注噢。


從前1那些事兒


中國史書很多,從兩方面看史實。一,首選廿四史,且首選首卷史記,及附報任安書(參考指引),可知武帝及之前三千三百年之史,夏夲紀前以收古傳說為主。再就是資冶通鑑,乃宋神宗御批之名。寫了從周威烈王至五代周世宗(公元前四O三年至公元九五九年)的一千六百三十二年的十六朝編年史。且宋以後的各朝正史及地方誌較全面了,可看各朝正史與有目的考地方誌。二,現出的中華上下五千年,是包攬了且普及性的歷史書可讀。另各大學出的名家名教授的編史和專論除去觀點就是史實,可鑑。最後推薦中囯大歷史這書,是當代據歷史驗證和有據修正的書,還有國外漢學家,考古學家及歷史學家融入的研究成果及與西方同代各歷史期的比較,自然有現實的可讀和借鑑性。


黃親國旗


我在十歲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就已經看中國歷史。

但那時只能說是喜歡,還遠遠的談不上什麼明辨是非,我固執地認為:書中所說的一切就是真的、就是金科玉律、就是正確無比!

現在的歷史教科書的依據大多來自於司馬遷的《史記》,另外還有一些《二十四史》、《中華上下五千年》、《中國通史》等等。


對於這些東西,我認為我們只能借鑑、研究,雖說它不同於小說演義,雖說它還是比較嚴謹,但仍不免有很多的矛盾和遺漏之處。

時間已經過去了這麼多年,你如何能夠分出其中的哪些事是真的還是假的?

我一般是對《中華上下五千年》比較喜歡和信任的,書中的概述方式比較粗略,而這也正是它的精粹之所在。

也就是說在古代華夏大地上,大概發生了書中所描述的事情經過,如果像有些書中所描述的那樣細緻和精彩,那才是真正的誤人子弟!


東方中華不敗


答:《道德經》是人類共同遵循的普遍真理,只要以《易經》原理有陰先陽後與日主月次的辨證歸屬與和合認崇的兩性核心價值觀念,就能讀懂老子《道德經》中的正義之史序,有地道之準則,天道之標準,更有人和之道的理性繼承,傳承都對接轉型改觀的核心認同與認崇的理念觀點,就知三元共體,五屬具全,鑄成人間《正》義的道義與明德的和合的文明觀念所在。就能鑑別古與今的道義之史,就能傳承好偉大中華五千年的優繡傳統文明文化,就有偉大中華在當今偉大復興新時代,能讓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文化得到全面復興,能以近代革命文化,紅色文化,改革理念和現代先進科學文化融合一體,就能把中國的文明拓展世界,推向更高層,連接更深層的文明核心價值有和合共舉的引領象徵與人類共同信仰正確世界觀的樹立和崇高。


夢仙曲


最好看史記,中國古典文學名著題解,東周列國志,二十四史,中國通史,資資治通鑑等等,不過也有的不一定正確。


秋閣一憑欄


對文言好的。可讀《二十六史》《資治通鑑》《續資治通鑑》《綱鑑易知錄》《契丹國志》《金史,明史,清史紀事本末》等。

對文言不那麼好的。可讀《中國通史》呂思勉著。《中國通史》白尊彝著。《中國通史簡編》范文瀾著。《中國通史》卜憲群著。視頻版《中國通史》共百集。


無心比幹


最靠譜就是讀官方修訂的史書,先秦的讀《左傳》,《戰國策》等,秦漢以降讀二十四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