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婚姻,夫妻一定是這樣生活的

20世紀著名的哲學家、小說家,俄裔美國人,安•蘭德說,“我以我的生命和對生命的愛發誓,我絕不為他人而活,也絕不要求他人為我而活

”。這句話同樣適用於婚姻中的我們。

婚姻,不僅是我們愛情的延續,也是我們活出自己的地方。

好的婚姻,夫妻一定是活出自己的。

好的婚姻,夫妻一定是這樣生活的

1.

婚姻中那些愛抱怨,覺得不幸福的人,大多是沒有活出自己—要麼是他為別人活,要麼是要求別人為他活。

婚姻中為別人活的人,是那種愛抱怨又自願付出最多的一方。

在他們看來,我為家裡付出了那麼多,我有權力和資格去抱怨。比如,那些在家裡又處理家務,又照顧孩子,自己還要工作的女人們,她們覺得自己付出這麼多,男人們怎麼就不體諒自己呢,下班後也不幫忙做家務,也不帶孩子,怎麼這麼懶。進而開始抱怨,自己多辛苦,多委屈,結婚前說好的那些,現在都沒兌現。

這樣的女人有很多,一方面確實她們能幹,上得廳堂下得廚房,另一方面是她們自願付出這麼多,更多的是為了自己在家裡有話語權,“我付出這麼多,就有資格抱怨”,也就是說,是她們自己選擇了這樣的活法—為他人而活。

其實,她們內心還比較享受這種狀態,有一種付出後的優越感。

如果她們能一直享受也好,否則有一天覺得自己真的很累,那就是痛苦的開始。

這種痛苦的來源就是她們的生活裡沒有自己。

有人可能會說,家務我不做行嗎,孩子不管可以嗎?當然可以。沒有人說,家裡沒有你一定會怎樣,是你們自己認為自己非常重要而已。換句話說,做家務和管孩子可以與老公分工,自己的時間就多起來。可能還要人說,老公從來沒做過這些,怎麼能做好呢?那是你自己認為的,他們不做是因為你們不給機會,更重要的是你們過於自信,認為只有自己能做好。

所以說,女人們為家人而活,更多的是自己選擇。

好的婚姻,夫妻一定是這樣生活的

2.

婚姻中還有一些人,要求別人為他們而活。

這樣的人一般是習慣了結婚前的生活方式。結婚前,他們曾經是家裡的掌上明珠,亦或是媽寶男,他們可以自顧自的開心快樂,不需要考慮其他。因為他們是家裡人生活的中心。

當這樣的生活方式帶到結婚後,夫妻的關係就會出現問題。因為更多的配偶不願意用對方父母的方式和他們相處,他們更覺得自己沒有義務去那樣對待他們,一句話“憑什麼!”

可見,那些要求別人都為他們活著的人,是自私的人,自我的人。

在他們心裡,自己的老婆/老公就應該這樣對自己。就像很多老婆會說,“你不這樣對我,就是不愛我”,這種非黑即白的思維,以及任性自我的想法,就是在展現他們的自戀。

自戀的人是活得“太自我”,導致別人沒有自我,這種建立在別人沒有自我基礎上的“活出自己”,不是真正地活出自己。

那些自戀的人,就是覺得自己是對的,自己是強大的,其他人就應該這樣做,和這樣的人相處很累。

有人說,這樣的性格在談戀愛的時候沒看出來嗎?是的,很可能看不出,因為人會偽裝,另一方面,戀愛時的被需要可能混淆男生的感覺。更何況,婚後的生活才能真實反映彼此的內心。

這種要求別人為他們而活的人,會一味地索取,而且永遠不會覺得滿足,因為人的慾望是無窮的,另一方面索取是他們的習慣,改變習慣也很不容易。

如果對方能夠甘願為之付出,那自然不會感到痛苦。但是一旦痛苦開始,這種讓別人為他們而活的人也會開始痛苦。

所以說,如果找不到一輩子甘願為自己付出的人,那就不要要求別人為自己而活。

好的婚姻,夫妻一定是這樣生活的

3.

我們不為別人而活,也不要求別人為自己而活,這不僅適用於婚姻,更適用於各自的人生。

好的婚姻,夫妻一定是各自活出真實的自己。

我願意為家人服務一定是我心甘情願的,且是為了愛,而不是為了所謂的話語權,更不是擁有抱怨的資格,這樣的婚後生活才能活出平等和尊重

我愛你,並不等於完全依賴你,以致要求你為我付出和負責,而是我有我的生活,我用我的方式來愛你,你有你的生活,你用你喜歡的方式和我相處,各自擁有空間和自由

你為我的付出,不會成為我對你的“應該”要求,我會記住你的好,也會改變自己原來以自我中心的生活習慣。我們以彼此為中心,共同成長和進步

好的婚姻,一定是夫妻之間有平等和尊重、有空間和自由,以及成長和進步,這樣才能活出各自的自己。

婚姻生活是彼此的修行之旅。修行不容易,珍惜的同時還需耐心。

好的婚姻,夫妻一定是這樣生活的

本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