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7歲,孩子對死亡是無懼的!爸媽做好這6點,穩保孩子平安!

上個月12日,江蘇句容市華陽實驗小學9歲的學生,疑因撞碎學校玻璃擔心懲罰,在留下遺書後自殺。就在昨天上午,又有一名12歲少女在槐蔭區劉長山路附近一小區10樓跳樓。而這些都僅僅只是被媒體報道出來的個例,還有更多沒有被報道出來的悲劇總在不停的發生。有網友感嘆:“過去的孩子,放學回家都是跳橡皮筋,現在的孩子卻學會了跳樓。”

不得不說,在這個年代,不僅僅只是家長的壓力大,孩子的壓力有時候更大,幾乎每個孩子都揹著整個家庭最為沉重的夢想。只要孩子有一丁點的不對,或者學習成績下滑一分,都會遭遇全家人的盤問,甚至是責備、懲罰和打罵。

自殺的孩子,年齡越來越低,有時候孩子們的自殺理由更是讓人難以置信。8—17歲的孩子,往往對死亡是無懼的,作為爸媽,如果我們能夠在平時做好這幾點,一定能夠穩保孩子平安。

8—17歲,孩子對死亡是無懼的!爸媽做好這6點,穩保孩子平安!

(1)關於死亡的教育,我們不逃避也不美化

在我國,“談死色變”就跟“談性色變”一樣,都是大部分家長最忌諱的言論。

如果孩子在看了某個電視情節後問家長:“這個人死了,我明天會不會死掉?”家長一定會立馬否決:“瞎說什麼,呸呸呸。”如果孩子跟父母一起參加某個親戚的葬禮,孩子會問:“他是死了嗎?為什麼他躺在那裡一動不動?”家長會各種美化死亡這個事實,比如:“他想他的媽媽爸爸了,他去找他們去了。”“他去了很遙遠的地方旅遊,那裡沒有病痛沒有煩惱。”“他去了另外的國度,那裡有鮮花,有美食,有一切美好的事物,卻唯獨沒有壓力、煩惱和悲痛。”

當孩子對“死亡”這個詞語好奇的時候,家長千萬不要避諱也不要美化。告訴孩子“生老病死”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因為人只能在這個世界上活一輩子,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不要因為任何人、任何事就放棄自己的生命,要遵守交通規則避免發生意外等,當然還要告訴孩子在珍惜自己生命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珍惜別人的生命,絕不做危害他人性命的事情,因為有一個事實叫“一命抵一命”。

8—17歲,孩子對死亡是無懼的!爸媽做好這6點,穩保孩子平安!

(2)正確看待孩子的學習成績,別把孩子往死裡逼

在這個時代,分數成了評判一個孩子好壞的唯一標準。哪怕孩子很善良,經常做一些樂於助人的事情,但是在家長眼中學習成績差就應該被一票否決;哪怕孩子很勤勞,不僅自己的生活能夠自理,還幫著家長做更多的家務,但是在家長眼裡學習成績差的孩子,再勤勞也沒有未來;哪怕孩子在某個特長上面出類拔萃,但是在家長心中對升學考試沒有半絲好處的特長,都是沒用的……

很多家長覺得,我的任務就是努力賺錢,給孩子營造更好的生活環境,而孩子的任務就是100%的取得好成績。雖然學習是作為學生的重要職責,但是學習也不是孩子人生的全部。如果一個孩子只會學習,其他的事情都不會,那他也不過就是一個考試的機器而已,成不了大事兒。

明明孩子在某個科目的成績上一直很穩定,可在最近的這一次考試中發揮失常了,家長立馬就會貼上標籤——“這個科目你開始偏科了,我應該馬上你報輔導班。”不惜重金砸向輔導班、興趣班、才藝班,在家長眼裡就是對孩子好,可想想一個周下來,孩子沒有半天的休息時間,不是泡在作業堆裡,就是奔跑於各類課外輔導機構,這樣的孩子不累嗎?幸福嗎?是真的對孩子好嗎?

用平常心對待孩子的學習成績,不管孩子的學習成績好壞,都應該接受,而不是用白眼、責備、打罵、侮辱、踐踏等方式來對待那個為了學好疲憊不堪卻還愛你的孩子。

8—17歲,孩子對死亡是無懼的!爸媽做好這6點,穩保孩子平安!

(3)尊重孩子的個性差異,別把自己的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

家長們常常掛在嘴邊的話,往往都是:“我小時候就是因為家裡窮,不能供我上學,導致我沒有多少文化。我現在費心費力的掙錢供你上學,你還不知道用好成績回報我,你說我生你來又有何意義?”

每個孩子都有個性差異,有的孩子在學習上一點不用父母操心,依然能夠取得好成績;有的孩子無論如何對學習都提不起興趣,但是孩子卻很有生意頭腦;有的孩子學習成績總是墊底,但是在某個特長上面卻極其出色;有的孩子學習成績不咋地,但對理髮卻頗感興趣……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並非一句空話,而在現實生活中,各種職業又豈止三百六十個?只要孩子找準了自己喜歡的事情,加以堅持總會發光發熱。有些遺憾,只能是遺憾,不能把自己的遺憾強加在孩子身上,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是家長的附屬品。孩子的出生,就註定孩子有屬於自己的未來,而絕非帶著為家長完成使命的責任而降生。

8—17歲,孩子對死亡是無懼的!爸媽做好這6點,穩保孩子平安!

(4)學會傾聽,能用父母的身份給孩子指導,也能用朋友的身份給孩子陪伴

有些家長,很霸道,總覺得自己是家長,所以孩子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應該聽自己的。某一件事情上,孩子覺得是對的,家長覺得它是錯的,那就是錯的;而如果孩子覺得它是錯的,那隻要家長覺得它是對的,它就應該是對的。

父母不是霸權主義的實施者,在專政的情況下,孩子更容易逆反。有的家長,在孩子犯錯後,根本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就對孩子狂抽耳光、拳打腳踢、各種辱罵。或許這件事情的背後另有隱情呢?又或許孩子也是逼不得已的呢?如果我們連孩子為什麼要做錯的原因,都不願意聽孩子說清楚,那我們又有什麼資格說自己是真的對孩子好呢?

別總是站在高處看待孩子,那樣你會覺得孩子做什麼事情都礙眼。如果你能夠學會傾聽孩子的想法,以一個朋友的身份給孩子陪伴,我相信很多時候孩子的做法都會得到你的理解。而當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之後,你接下來的教育和引導,孩子也更願意聆聽和執行。

8—17歲,孩子對死亡是無懼的!爸媽做好這6點,穩保孩子平安!

(5)接納孩子的不完美,要有“孩子畢竟是孩子”的胸襟

有些家長,自己在事業上,混了十幾年還是一個小職員,每個月拿著底薪混日子,在公司就是“階下囚”。在家裡卻到孩子那裡找存在感,感覺自己什麼都強,尤其是在教育孩子這一塊,孩子只有服從,不準反抗。有的家長,自己讀書的時候就是一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狀態,而如今自己不管是在生活還是在工作中,都是一種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心態,卻總是喜歡給孩子制定目標,非要孩子有多麼出色。

人無完人,更何況是孩子!每個孩子都會有缺點,每個孩子都會有不足,家長要學會接納孩子的不完美,要有“孩子畢竟是孩子”的胸襟。如果我們對孩子錙銖必較,那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孩子自然不會感覺到父愛和母愛。孩子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不教會孩子如何承擔犯錯的責任,而是把責任推給孩子,讓孩子自己面對。

讓一個孩子最為絕望的事情,就是自己的父母不值得自己信任。當一個孩子的安全感,被家長一次次消磨的時候,他內心的崩潰真的只有自己清楚。

8—17歲,孩子對死亡是無懼的!爸媽做好這6點,穩保孩子平安!

(6)孩子各種不聽話,都別怪手機、電腦,要怪就怪自己不會引導

有人說,孩子就不應該用手機和電腦,因為手機和電腦害人,會讓孩子上癮。其實,讓孩子上癮的不是手機和電腦本身,而是家長錯誤的引導方式。有些家長在孩子小時候,就把手機、電腦等作為誘餌,以此來激勵孩子好好學習。剛開始他會對孩子說:“你只要好好學習,考到了多少分或者多少名,我就給你買一個手機或者買一臺電腦。”當孩子達到這個目標的時候,家長又說:“你繼續努力,再進步幾名,我就讓你每天多玩一會兒手機。”試問,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能不對手機上癮嗎?

我有一個小學同學,前幾年流行用直板手機的時候,他因為犯罪入獄了。前年他出獄,家裡人給他買了一個智能機,他琢磨了好長一段時間,都沒弄明白各種操作。不讓孩子碰手機或電腦,根本不現實!在這個信息時代,不讓孩子接觸手機、電腦這不等於逼著孩子落後嗎?當孩子想查閱某個知識的時候,拿到手機或者打開電腦,卻不知道去哪裡搜索,這難道對孩子的學習有利?

只要家長引導得當,孩子根本不可能因為手機而影響學習成績,反而手機只會成為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的有效工具。比如:在給孩子購買手機之前,家長就先和孩子約定好使用規則和使用時間;在購買了手機之後,嚴格按照計劃執行,而週末家長可以適當放寬鬆一點點,但是平時一定要堅守底線。當然,想要孩子對手機不迷戀,家長得先做到不做低頭族。如果家長成日裡低頭玩手機,那你說出的那句“好好學習,別玩手機”,你覺得還有說服力嗎?

8—17歲,孩子對死亡是無懼的!爸媽做好這6點,穩保孩子平安!

————————

8—17歲的孩子,思想不成熟,容易叛逆,容易一根筋,但是隻要家長能夠做好以上六點,我相信你不僅僅是穩保了孩子的平安,更能把孩子培養得很出色!家,是溫暖的港灣,很多孩子決定離開這個世界,都是因為這個世界上值得他留戀的人或者事幾乎沒有了。不管孩子學習多麼差勁,家長都應該理性對待,給孩子愛,給孩子安全感,給孩子幸福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