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人容易得糖尿病?

六木日天


目前糖尿病在我國越來越頻繁,而且發病的年齡越來越年輕化,這和我們日常糟糕的飲食習慣和作息習慣密不可分,預防糖尿病應該從現在就抓起,每個人也都應該為自己健康擔起一份責任。 什麼樣的人容易誘發糖尿病呢?



有遺傳病史的人

如果祖父輩患有糖尿病的話,這類朋友爆發糖尿病的幾率會比普通人更大,所以這類朋友更應當注意控制日常的飲食。這類朋友日常飲食最好清淡為主,避免高脂高糖食物的過多攝入。為平穩血糖,多增加富含膳食纖維食物的攝入量,比如粗糧雜糧,薯類食物,蔬菜類。減少精緻食物的攝入量,特別是少吃零食、甜食、甜飲料,更應該管住自己的嘴。多鍛鍊身體強壯體質。


抵抗力弱,身體弱,心理狀態差的人

因為胰島也可能遭到病毒侵襲而被破壞,胰島細胞是無法再生的細胞,一旦被病毒破壞,基本回天乏術,常見出現在一型糖尿病人上。被破壞的胰島完全無法分泌胰島素,需要注射胰島素平穩血糖。應當多加鍛鍊,提高抵抗力,讓身體強壯抵抗細菌病毒。特別是有遺傳病史的朋友更應該注意。

為什麼心理狀態也會增加患糖尿病的幾率呢?一般壓力大、抑鬱、焦慮狀態下我們更容易攝入更多食物,特別是女性群體,她們還特別喜歡選擇甜食,如果長期如此的話,對胰島施加負荷較大,更容易誘發糖尿病;另外,長期焦慮和抑鬱的情緒也會增加多種細胞突變情況的發生、讓我們的端粒酶變短(染色體兩端的保護物質,能夠減少複製錯誤,延緩細胞衰老),不僅可能破壞胰島細胞,還可能誘發更多的疾病。



飲食不節、長期高脂高糖飲食

這就是最大眾的原因了,暴飲暴食,飲食不節制,高糖高脂的飲食,是引起二型糖尿病的關鍵因素之一。胰島素是我們體內唯一能夠降糖的激素,長期暴食給它的壓力和負荷巨大,可能會降低胰島素敏感度,增加胰島負荷,破壞胰島細胞,長期如此的話,肯定會加重或者爆發糖尿病。


不愛運動、久坐不動、肥胖

運動對於預防糖尿病是十分有效的做法,運動能夠消耗多餘葡萄糖,多餘脂肪,讓我們保持體形,也對平穩血脂血糖有利,還能提高體質。那些久坐久躺的朋友,更容易屯肥貼膘,肥胖很容易增加胰島素抵抗,因為胰島需要分泌更大單位量的胰島素才能夠調節整個身體的血糖,胰島也想罷工了,長期如此的話,會爆發二型糖尿病,也會加重二型糖尿病。


王旭峰營養師


糖尿病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慢性高血糖為特徵的代謝性疾病,糖是我們人體的最重要的直接供能物質,糖和蛋白、脂肪可互相影響,糖的代謝紊亂必然會引起脂肪、蛋白質代謝紊亂,從而可以導致眼、腎、神經、心臟、血管等組織器官的慢性病變、功能減退甚至衰竭。

我們周圍有很多糖尿病患者,看著他們嚴格的糖尿病飲食,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確實非常辛苦,畢竟民以食為天,食是擺在第一的,所以痛苦也會更加明顯。

那我們很關心究竟什麼樣的人容易得糖尿病?

1、遺傳

家族如果有人有糖尿病的,尤其是直系親屬,則患糖尿病的風險會大些,糖尿病的發病和許多遺傳基因相關,遺傳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危險因素,這個我們無法控制,但是如果存在家人有糖尿病史的則需注意。

2、肥胖

肥胖主要是容易導致2型糖尿病。肥胖容易引起脂肪代謝紊亂,而有明確的研究證據顯示越肥胖,糖尿病的患病風險越高。

3、體力活動少

許多研究發現體力活動少的人,糖尿病發病的風險就高,活動最少的人與最愛活動的人相比,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2-6倍。有規律的體育鍛煉能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有些肥胖型糖尿病初期可通過運動鍛鍊,和減脂控制血糖,而延緩或者不用服降糖藥。

4、飲食飲食

高能量、少纖維素飲食是2型糖尿病的明確的飲食因素,長期攝取高脂肪、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和少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可增加糖尿病的風險。

另外某些疾病也可以引起糖尿病,比如高血壓、胰腺炎等,糖尿病的發病是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主要是包括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

小結

我們能做的減少糖尿病的發病也比較簡單,不肥胖、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纖維素飲食、勤快點鍛鍊身體,如果家人有糖尿病則更加需要注意這些。雖然不能說注意了就不會發病,但是可以明確的是一定會減少發病機會。

本文由內分泌科楊醫生指導,關注【骨科木匠劉醫生】獲取更多健康資訊!


骨科木匠劉醫生


糖尿病分兩種,一種是1型糖尿病,一種是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原來又叫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發病年齡輕,多數青少年發病,起病突然,症狀明顯,血糖水平高。單用口服藥無效,需用胰島素治療。

2型糖尿病,原來又叫非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常見於中老年人,肥胖者發病率高,常可伴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等。起病隱襲,早期常無任何症狀,大部分患者可不需要胰島素治療。

什麼樣的人容易的糖尿病?這個問題翻譯成醫學語言就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有哪些?

1.遺傳因素

無論是1型糖尿病,還是2型糖尿病,都有一定的遺傳傾向。父母中有一方患1型糖尿病的化,子女中得1型糖尿病的幾率為2%~5%。父母中有一方患2型糖尿病的化,子女中得1型糖尿病的幾率為5%~10%。

2.小時候的餵養方式

有報道,牛奶餵養的嬰兒,發生1型糖尿病的風險比母乳餵養的高。但發生2型糖尿病的風險無差別。

3.病毒感染

腮腺炎病毒、風疹病毒、鉅細胞病毒、肝炎病毒等的感染與1型糖尿病的發生風險增高相關。

4.飲食因素

攝入高熱量飲食及飲食結構不合理(高脂肪、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膳食與2型糖尿病的發生風險增高相關。

5.體力活動不足

體力活動不足的病人,胰島素敏感性降低,更容易得2型糖尿病。

6.肥胖

肥胖的病人,發生2型糖尿病的風險,比正常體重的人高3-4倍。

7.血脂紊亂

血脂紊亂的時候,脂肪酸容易氧化,會損傷胰島細胞,增加2型糖尿病的發病風險。


協和康復劉淑芬


糖尿病是生活中的一種較常見的慢性疾病,嚴重影響病人生活質量,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其發病不僅與生活方式、飲食密切相關,還與遺傳、年齡、體質、種族、妊娠、疾病、藥物等有著一定關係。糖尿病發病率正在呈現一逐漸上升趨勢。

那麼,有哪些人群較易患上糖尿病這種不易治癒的慢性病呢?首先,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有人好吃懶惰而不喜動,使體內脂肪能量等超標而易發糖尿病;也有的人喜歡吸菸、喝酒而易致糖尿病發生。其次,飲食偏愛肥甘厚膩人群:有人日常生活中偏愛大魚大肉、各種甜點等,也會造成體內糖分、脂肪等含量過高而引發糖尿病。第三、中、老年人群。年齡超過40歲的人體內胰島素受體可能會發生老化而引起胰島素抵抗,因此易引起糖尿病發生。第四,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曾有研究對2型糖尿病家族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當父母雙方有一個人患糖尿病時,則兒女患病風險為4/10,但如若父母雙方均有糖尿病時,則兒女患病風險上升至7/10,這既可能與遺傳基因有一定關聯,也可能與共同生活環境有一定關聯。另外,超重肥胖人群、有妊娠糖尿病病史人群、有高血脂及心血管等疾病人群、因用糖皮質激素得過一過性糖尿病人群、長期使用抗抑鬱藥物人群以及黑種人等,也是糖尿病疾病易患人群。

本期答主:王燦,醫學碩士

歡迎關注杏花島,獲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識。


杏花島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DF)2015年發佈的第7版糖尿病地圖數據顯示,全世界糖尿病患者約4.1億,而中國糖尿病人數位居首位,約有1.1億人。糖尿病最典型的症狀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三多一少”(多飲、多食、多尿和體重減輕),後期會有許多嚴重的併發症,比如失明、腳潰爛而截肢等。目前糖尿病不能根治,只能用藥物一直維持,對個人和社會都是非常大的經濟負擔!那麼,什麼樣的人容易得糖尿病(主要是2型糖尿病)呢?

1、胖子

有研究表面,糖尿病發生的危險性與肥胖呈正相關,BMI指數超過24 kg/m2(超重),甚至超過28 kg/m2(肥胖)、典型的腹部肥胖(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5cm),肥胖程度越重,時間越長,越容易得糖尿病。同時,肥胖的人也容易高血壓高血脂等。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控制好自己的體重,保持良好的體型,不止是為了外貌好看,更重要是為了身體的健康。

2、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

研究表面,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患糖尿病的概率遠高於正常人,並且糖尿病發生的年齡一般也早於正常人。其中母親患糖尿病的遺傳傾向高於父親。因此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生活中更應該注重從鍛鍊、飲食各方面預防糖尿病。

3、缺乏體力活動的人

運動可以消耗熱量、脂肪,還能增強胰島素的敏感性。所以,那些缺乏運動的人是糖尿病“瞄準”的對象。

4、有不良飲食及生活習慣的人

暴飲暴食或經常攝入高熱量食物,生活作息又不規律的人,易導致肥胖和降低胰島素敏感性,從而增加糖尿病發生的概率。

5、疾病和生活壓力大的人

疾病和生活壓力大的人精神容易緊張,身體較差,平時運動量往往又少,熱量消耗少,特別是一些中老年人,身體各種臟器又開始逐漸老化,細胞功能逐漸衰退,容易患糖尿病。

6、煙槍

疾病和生活壓力大的人精神容易緊張,身體較差,平時運動量往往又少,熱量消耗少,特別是一些中老年人,身體各種臟器又開始逐漸老化,細胞功能逐漸衰退,容易患糖尿病。

7、某些孕婦

(1)年齡超過30歲的高齡孕婦。

(2)肥胖,妊娠前體重超過標準體重的20%,或者妊娠後盲目增加營養,進食過多,活動過少,體重增加太多的孕婦。

(3)直系親屬中已出現過妊娠糖尿病病人的孕婦。

(4)以往妊娠時曾出現妊娠糖尿病的孕婦。

(5)生育過巨大胎兒(體重大於8斤)的孕婦。


華絡健康


在我們的傳統觀念中,糖尿病叫做富貴病。這是一種經濟條件好、社會地位高的人才容易得的病。但其實事實相反,糖尿病實際上是一種“窮病”。收入條件低,社會地位低的人很容易患糖尿病。

據數據研究表明,在國外,尤其是歐美國家,那些受教育高的,經濟水平好的一般患病率不高。這是因為他們接受的教育程度高,更注重對自己健康的管理和培養良好的生活方式。比如社會地位比較高的人會規律的健身,對疾病的瞭解相對較多,也會及時接受檢查和治療。

相比較下,社會地位較低,接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容易有吸菸、酗酒等不良習慣,而這些習慣恰巧是影響糖尿病的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而且由於經濟條件不高,大多數人身體不適不會及時的看病治療,病情會不好控制。

我國現在是當之無愧的糖尿病大國,沒10個人中就有1個人患有糖尿病。由於糖尿病是一種遺傳性疾病,家庭中患糖尿病的再患病的幾率就很大。

根據數據顯示,我國城鄉居民患糖尿病的患病率是不同的。雖然現在城市的患病率仍然比農村的高一點,但是農村的患病患病率正以快速的速度增長。而且一些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城鄉患病率差別已經不大了。

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是現在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條件與教育發展速度之間的矛盾。一些農村或是小城市的人,他們的生活水平已經有所提高,但對於疾病的教育卻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有的人甚至沒有預防疾病的認知,認為人要瀟灑生活,不要瞻前顧後,想吃就吃、想喝就喝,而不是規律健康的飲食和生活。

什麼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呢?

久坐不動,長期吸菸、飲酒,缺乏鍛鍊,吃一些高脂肪高油脂食物是不健康的。還有一部分人偶爾血糖超標不重視,認為少吃兩口飯就可以了,其實這是在給糖尿病發展壯大的機會!

古人說:“治未病”。藥物治療只是小招,從根源上解決問題才是大招。如果關於糖尿病的教育能夠普及,患病率會大大減低的。

以上圖片均來自於網絡!

http://m.baikemy.com/


百科名醫


都說糖尿病是富貴病,是不是生活好的就容易找上身來哪?生活貧困的人就少些哪,這話不無它的道理。

過去生活困難時,吃頓大米飯吃個白麵饅頭像過年是的,吃頓肉樂的找不著北,所以哪個時候糖尿病根本就沒聽說過也不知道什麼是糖尿病。人的身體都挺健康的。

現在好了,生活提高了,大米.白麵.雞.鴨.魚.肉隨便吃,不但不健康了各種疑難雜症病還多了起來。

據有關方面統計,全國患有糖尿病人數達幹萬,在臨近糖尿病邊緣的人更多。

問其原因,沒有正確的達案,不過有下例生活習慣的人要注意了,有糖尿病家族史的.爆飲爆食的.精神壓力大的.性格內向的.長期失眠的.肥胖的.喝大灑一天抽二包以上香菸的.工作壓力大的,高度緊張的.經常上夜班的.有消化系統疾病的.有心腦血管疾病的等等。

現代醫學技術還沒找到糖尿病的病因,還沒有根治的方法。但是經常運動的人.生活有規律的人.少餐.少油.少肉的人患糖尿病的機率會少這是事實。



羅英華752


糖尿病是當今世界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而中國糖尿病人數位居世界首位,因此,糖尿病成為了人們不可忽視的健康問題之一。目前糖尿病不能根治,只能用藥物一直維持,因此對於糖尿病我們要防患於未然,那麼,哪些人容易得糖尿病,或者說是糖尿病易感體質呢?

<strong>一、肥胖的人

研究表明,糖尿病發生的危險性與肥胖呈正相關,BMI指數超過24 kg/m2(超重),甚至超過28 kg/m2(肥胖)、典型的腹部肥胖(男性腰圍≥90cm,女性腰圍≥85cm),肥胖程度越重,時間越長,越容易得糖尿病。

同時,肥胖的人也容易發生高血壓高血脂等。所以我們應該控制好自己的體重,保持良好的體型,不止是為了外貌好看,更重要是為了身體的健康。

二、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患糖尿病的概率遠高於正常人,並且糖尿病發生的年齡一般也早於正常人。其中母親患糖尿病的遺傳傾向高於父親。因此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生活中更應該注重從鍛鍊、飲食各方面預防糖尿病。

三、缺乏體力活動的人

運動可以消耗熱量、脂肪,還能增強胰島素的敏感性。所以,那些缺乏運動的人是糖尿病“瞄準”的對象。

四、不良飲食及生活習慣的人

暴飲暴食或經常攝入高熱量食物,生活作息又不規律的人,易導致肥胖和降低胰島素敏感性,從而增加糖尿病發生的概率。

五、疾病和生活壓力大的人

疾病和生活壓力大的人精神容易緊張,身體較差,平時運動量往往又少,熱量消耗少,特別是一些中老年人,身體各種臟器又開始逐漸老化,細胞功能逐漸衰退,容易患糖尿病。

六、吸菸者

疾病和生活壓力大的人精神容易緊張,身體較差,平時運動量往往又少,熱量消耗少,特別是一些中老年人,身體各種臟器又開始逐漸老化,細胞功能逐漸衰退,容易患糖尿病。

七、孕婦<strong>

1.年齡超過30歲的高齡孕婦。

2.肥胖,妊娠前體重超過標準體重的20%,或者妊娠後盲目增加營養,進食過多,活動過少,體重增加太多的孕婦。

3.直系親屬中已出現過妊娠糖尿病病人的孕婦。

4.以往妊娠時曾出現妊娠糖尿病的孕婦。

5.生育過巨大胎兒(體重大於8斤)的孕婦。

如何預防糖尿病的發生

預防糖尿病,需要綜合飲食、運動,作息這三方面來進行科學合理安排。尤其是飲食,是否健康合理,直接影響到糖尿病的有效預防。所以,日常不妨做好下面這些工作,讓自己遠離糖尿病。

1.防止和糾正肥胖。

2.避免高脂肪高熱量飲食。

3.飲食均衡合理。

4.增加體力活動,參加體育鍛煉。

5.避免或少用對糖代謝不利的藥物。

6.積極發現和治療高血壓、高血脂和冠心病。

7.戒除菸酒等不良習慣。

8.勞逸結合,心情愉悅。

9.中老年人定期進行健康查體,除常規空腹血糖外,應重視餐後2小時血糖測定。


糖人健康網,一個有溫度的控糖平臺,歡迎關注,有問必答!


糖人健康網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為特徵的代謝類疾病。研究數據顯示糖尿病的發病趨勢越來越大眾化、年輕化。飲食和生活習慣不規律是導致糖尿病的重要原因。 什麼樣的人容易得糖尿病呢?“問上醫”帶大家一起來看看。


有以下生活習慣的人容易患糖尿病:

1.飲食不規律:飲食習慣不規律極易導致肥胖,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而且,突然攝入過多高能量食物,遠遠超出了肝臟和胰島素的負荷能力,會導致肝臟胰島素抵抗,使得多餘的能量無法及時代謝,久而久之會因能量過剩而患上2型糖尿病。

2.喜歡喝奶茶、碳酸飲料:奶茶中有大量的反式脂肪酸,碳酸飲料中糖分含量極高,長期喝奶茶或碳酸飲料會變胖,使得體內能量堆積過多,還可能加重胰腺的工作負擔,出現胰腺功能受損,從而提升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

3.缺乏運動:運動量不足,容易導致肥胖,而且身體的抵抗力會下降,然後很多疾病就會找上門來,包括糖尿病。

4.精神壓力大:目前的年輕一代面領著各種各樣的壓力,尤其是80、90後,如工作的壓力、家庭的壓力、生活的壓力等等。這些“高壓族”壓力過大卻長期得不到排解,可能導致血糖升高,使體內胰島素分泌量降低,胰島素利用不充分,增加了患糖尿病的風險。

5.經常熬夜,生活不規律:有的人經常熬夜,這種不規律的作息,特別容易導致內分泌失調,使體內胰島素分泌異常,從而影響血糖,導致糖尿病的發生。


除了以上生活習慣外,以下幾類人也容易患糖尿病:

  1.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直系親屬,包括父母及兄弟姐妹)。

  2. 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中老年人身體機能慢慢老化,身體抵抗力下降,增加了患糖尿病的風險。

  3. 高血壓、高血脂患者。

  4. 患有脂肪肝的人。肥胖的人多併發脂肪肝,在脂肪肝人群中糖尿病發生率約為46%。

  5. 患有多囊卵巢綜合徵的女性。多囊卵巢綜合徵可能導致內分泌代謝紊亂,使得體重上可能沒有突出改變,但已出現胰島素抵抗現象,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糖尿病的風險。

  6. 有巨大兒生產史或妊娠糖尿病的女性。

  7. 吸菸的人。

  8. 長期接受抗精神藥物或抗抑鬱藥物治療的人群。


該如何預防患糖尿病?

  1.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要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必要的話可以定期檢測血糖,及早發現血糖異常情況。

  2. 堅持運動:每週運動5天,每次30分鐘。

  3. 及時調節和排解壓力,避免因壓力過大導致內分泌失調,代謝紊亂。

  4. 懷孕期間要做到營養均衡最重要,並非吃得越多越好,還要注意檢測血糖。這樣不僅可以降低患糖尿病的風險,也能避免胎兒過大,導致分娩時困難。


  5. 患有多囊卵巢綜合徵的女性要遵醫囑治療和用藥,定期諮詢醫生,瞭解自己的治療和用藥是否合適。

  6. 保證規律的作息,避免熬夜。長期熬夜極容易導致內分泌失調,引起一系列健康問題。晚上睡覺前儘量遠離電子產品,給自己創造一個相對舒適的睡眠環境。

  7. 吸菸的人應該戒菸。

  8. 堅持常規體檢,至少一年保證一次體檢,尤其是身體感到不適時。體檢可以及早發現是否有其他器質性疾病或潛在疾病。




根據中華醫學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具有下列任何一個及以上因素的人士容易得糖尿病(高危人群):

1⃣不可控因素

①年齡≥40歲。

②遺傳。一級親屬(父母子女)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

2⃣不良生活方式

包括靜坐生活方式,飲食無節制者,生活不規律。

一方面,靜坐生活方式為以坐為主的娛樂或工作學習等,加上飲食無節制,生活不規律,本身極易引起肥胖等代謝功能紊亂的疾病,影響糖的代謝,同時,降低胰島素敏感性,從而增加發病概率;另一方面,運動可以改善胰島素抵抗,靜坐不運動的人群從中不能獲利。這是現在人誘發糖尿病的常見原因。

3⃣疾病因素

①糖尿病前期;

② 有妊娠糖尿病史的婦女;

③超重(BMI≥24 kg/m2)或肥胖(BMI≥28 kg/m2)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圍≥90 cm,女性腰圍≥85 cm)。

肥胖程度越強,時間越長,越容易患糖尿病。而減重有助於降血糖,也有助於降血壓、血脂,這種治療作用為眾多指南所強調,如《糖尿病防治指南》、《高血壓防治指南》、《高血脂防治指南》和《脂肪肝防治指南》等。

④高血壓[收縮壓≥140 mmHg)和(或)舒張壓≥90 mmHg],或正在接受降壓治療;

⑤血脂異常[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0.91 mmol/L和(或)甘油三酯(TG)≥2.22 mmol/L],或正在接受調脂治療;

⑥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

⑦有一過性類固醇糖尿病病史者;

⑧多囊卵巢綜合徵(PCOS)患者或伴有與胰島素抵抗相關的臨床狀態(如黑棘皮徵等);

⑨長期接受抗精神病藥物和(或)抗抑鬱藥物治療和他汀類藥物治療的患者。

在上述各項中,糖尿病前期人群及中心性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高危人群。


所以,要認識到預防糖尿病的重要性,鑑別自己是否是高危人群,及早干預調整,預防或推遲糖尿病的發生:

首先要定期體檢,關注自己的血糖情況,早發現早治療。

其次,因為生活飲食方式目前對糖尿病的發病及進展都有重要促進作用,所以需要綜合飲食、運動、作息等方面進行合理安排,養成健康生活方式,飲食均衡,吃動平衡,保持健康體重,戒菸酒,心情平和。如肥胖或超重,應積極減重。

最後,同時關注血壓血脂,對出現妊娠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多囊卵巢綜合徵等疾病時,積極治療,調整生活飲食,避免或推遲糖尿病的發生。

作者簡介:賀力,四川省民政康復醫院主管護師,臨床營養師,高級技能公共營養師,中國營養學會會員,四川省營養學會會員,王興國營養特訓班第五期學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