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來往往 漢口這座城 武漢地域生活散文隨筆

來來往往 漢口這座城 武漢地域生活散文隨筆

活在武漢 我們經歷的曲折美好都與這座城有關

標籤:旅遊城市地理、湖北武漢武昌漢口、地域民俗文化、旅遊生活隨筆、城市地理生活雜談雜感

來來往往 漢口這座城 武漢地域生活散文隨筆

來來往往,漢口這座城,從年少時的懵懂入夢到今日的雞零雜碎、密不可分,彷彿已經注入血脈。

猶記那時夏夜,小鎮街頭竹床陣一溜兒擺開。老人眯眼述說前塵往事,頑童四處追逐嬉鬧。童年如夢,恍惚遇見年壯的他們在碼頭搬運,在江邊候船,然後一船船紅綠的物件從水路運來;闖蕩江湖的大哥負傷帶來金銀細軟,一夜豪賭的爺爺趁夜色載回滿倉銀元……

記憶如此真實浮現,以至有時會迷惑了自己,到底哪些是夢哪些是真呢?

然而我真正對漢口的最早印象卻是來自於池莉。小時鎮上沒有什麼讀物,街頭巷尾的小人書在我幼兒時期已經翻了個遍。及至小學,仍然朦朧不化沉迷於此。初中時開始流行手抄流行歌曲、詩歌,流行的瓊瑤、古龍小說因被父親歸入禁書,讀到的也是一頁半頁。高考奪魁全家欣喜若狂,於是解禁小說及各類文薈,於是,這一年我讀到了池莉。

池莉在早期的作品中對武漢的描述像極了一個漢味十足的大鄉鎮。彼時我還未到過武漢,光是讀書就能感覺到漢口的潑辣味兒。夏夜乘涼,武漢跟老家一個樣,街頭巷尾擺起竹床陣,男人赤著胳膊搖著蒲扇坐在自己一方天地裡,喝著小酒聊著天。女人會比賽裙子涼鞋,走來走去串個門兒喊個娃兒。武漢的姑娘聊天夾雜漢罵帶著夏天火爐城市的那股勁兒,沒有看到,也想像得到了。但當時對武漢正處於嚮往期,不覺得難聽,只覺得好笑。她們把我們老家的罵法變成了漢腔罵出來了,格外有力啊。

大學到武昌,發現同學們竟來自天南海北,沒有兩個正宗的武漢伢。同舍的某女倒是一口正宗的漢口腔,地道武漢人,但是嘰裡咕嚕說起話來好像只有我這個湖北佬能聽得懂,外省的同學是一頭懵。所以我們在校也不聽、說武漢話的,大家都說普通話。那時只覺得武漢一座城,距離我們又遠又近,想說愛它不容易!

真正促使我決心留漢的,完全是一次偶然。那年月畢業,既沒有網絡也沒有手機電話,跟外界聯絡靠宿舍外電話亭喊話。出門一次需5點起早床趕538,晚了人多很難過漢口。有一次懵懂出門和同學一起赴漢口參加招聘會,出來的時候擠掉了,只能自己走。可是我天生路盲加上沒有幾何方位感,反正看了地圖也白搭,就看著站名往學校方向走吧。

我應該是從武廣坐車坐錯了,在解放公園下車。沿途邊走邊看,被解放公園路的鬱鬱蔥蔥迷惑著,一直走到了惠濟路。當年的惠濟路好像也是那樣典雅、幽靜,最主要是我看到了我喜歡的建築物,比如湖北省文學藝術家協會等等……我當時內心好歡喜啊!一路狂奔,後來又瞎轉了幾趟車,反正是把江岸逛了個遍。我看到了江邊張自忠路、市少兒圖書館、美術館以及江漢關那幾家久經歲月的銀行……

於是我有點醉了,我開始沉迷於漢口的這些文化建築,我不知道未來的路會在哪裡,但是我知道我一定需要留在這座城。

98年畢業,我輾轉從武昌到漢口,再到漢陽、又到武昌、江岸、江漢。細數曾經走過的路,這座城確實已經與我息息相關。買房賣房、賣房買房,結婚育子、歡喜哭泣,我們經歷的曲折美好都與這座城有關。(1238字)

文|牧童 (文學愛好者,湖北武漢人,211高校經濟系畢業。蘇白傳媒旗下遠望文學社工作室合作作者)

審讀:蘇白傳媒 編審 鄒劍川

運營:蘇白傳媒 墨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