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来往往 汉口这座城 武汉地域生活散文随笔

来来往往 汉口这座城 武汉地域生活散文随笔

活在武汉 我们经历的曲折美好都与这座城有关

标签:旅游城市地理、湖北武汉武昌汉口、地域民俗文化、旅游生活随笔、城市地理生活杂谈杂感

来来往往 汉口这座城 武汉地域生活散文随笔

来来往往,汉口这座城,从年少时的懵懂入梦到今日的鸡零杂碎、密不可分,仿佛已经注入血脉。

犹记那时夏夜,小镇街头竹床阵一溜儿摆开。老人眯眼述说前尘往事,顽童四处追逐嬉闹。童年如梦,恍惚遇见年壮的他们在码头搬运,在江边候船,然后一船船红绿的物件从水路运来;闯荡江湖的大哥负伤带来金银细软,一夜豪赌的爷爷趁夜色载回满仓银元……

记忆如此真实浮现,以至有时会迷惑了自己,到底哪些是梦哪些是真呢?

然而我真正对汉口的最早印象却是来自于池莉。小时镇上没有什么读物,街头巷尾的小人书在我幼儿时期已经翻了个遍。及至小学,仍然朦胧不化沉迷于此。初中时开始流行手抄流行歌曲、诗歌,流行的琼瑶、古龙小说因被父亲归入禁书,读到的也是一页半页。高考夺魁全家欣喜若狂,于是解禁小说及各类文荟,于是,这一年我读到了池莉。

池莉在早期的作品中对武汉的描述像极了一个汉味十足的大乡镇。彼时我还未到过武汉,光是读书就能感觉到汉口的泼辣味儿。夏夜乘凉,武汉跟老家一个样,街头巷尾摆起竹床阵,男人赤着胳膊摇着蒲扇坐在自己一方天地里,喝着小酒聊着天。女人会比赛裙子凉鞋,走来走去串个门儿喊个娃儿。武汉的姑娘聊天夹杂汉骂带着夏天火炉城市的那股劲儿,没有看到,也想像得到了。但当时对武汉正处于向往期,不觉得难听,只觉得好笑。她们把我们老家的骂法变成了汉腔骂出来了,格外有力啊。

大学到武昌,发现同学们竟来自天南海北,没有两个正宗的武汉伢。同舍的某女倒是一口正宗的汉口腔,地道武汉人,但是叽里咕噜说起话来好像只有我这个湖北佬能听得懂,外省的同学是一头懵。所以我们在校也不听、说武汉话的,大家都说普通话。那时只觉得武汉一座城,距离我们又远又近,想说爱它不容易!

真正促使我决心留汉的,完全是一次偶然。那年月毕业,既没有网络也没有手机电话,跟外界联络靠宿舍外电话亭喊话。出门一次需5点起早床赶538,晚了人多很难过汉口。有一次懵懂出门和同学一起赴汉口参加招聘会,出来的时候挤掉了,只能自己走。可是我天生路盲加上没有几何方位感,反正看了地图也白搭,就看着站名往学校方向走吧。

我应该是从武广坐车坐错了,在解放公园下车。沿途边走边看,被解放公园路的郁郁葱葱迷惑着,一直走到了惠济路。当年的惠济路好像也是那样典雅、幽静,最主要是我看到了我喜欢的建筑物,比如湖北省文学艺术家协会等等……我当时内心好欢喜啊!一路狂奔,后来又瞎转了几趟车,反正是把江岸逛了个遍。我看到了江边张自忠路、市少儿图书馆、美术馆以及江汉关那几家久经岁月的银行……

于是我有点醉了,我开始沉迷于汉口的这些文化建筑,我不知道未来的路会在哪里,但是我知道我一定需要留在这座城。

98年毕业,我辗转从武昌到汉口,再到汉阳、又到武昌、江岸、江汉。细数曾经走过的路,这座城确实已经与我息息相关。买房卖房、卖房买房,结婚育子、欢喜哭泣,我们经历的曲折美好都与这座城有关。(1238字)

文|牧童 (文学爱好者,湖北武汉人,211高校经济系毕业。苏白传媒旗下远望文学社工作室合作作者)

审读:苏白传媒 编审 邹剑川

运营:苏白传媒 墨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