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該如何調理?

心不碎何以面對


脾胃虛弱是中醫術語,含義較為籠統, 包含了脾氣虛、脾陽虛、脾不統血、中氣下陷、胃陽虛、胃氣虛、胃陰虛及脾胃虛寒等中醫證候。其中脾氣虛是脾胃虛弱的基本類型,脾氣虛證是指脾氣不足,失其健運所表現的證候。多因飲食不節,勞累過度,久病耗傷脾氣所致。

人類進食胳膊和手上的餐具

脾胃失衡的辨別:

1、脾氣虛時唇偏白,重則無血色;胃火上行,唇乾,重則有裂紋。

2、脾氣虛得太久,上牙齦萎縮;胃氣虛弱久,下牙齦萎縮。

3、脾氣虛弱便溏稀,重則瀉肚;胃火上行,大便乾硬。

4、脾氣虛時四肢不溫;胃火旺時人躁且熱。

5、胃陽不足,胃脘涼而脹痛,嘔吐清涎。

脾虛會導致肥胖,皮膚變差,怕冷又怕熱,拉肚子,經量大等症狀,所以如果您出現了脾胃虛弱的症狀一定要從運動跟飲食兩方面來調理脾胃,建議可以嘗試艾灸調理好。艾灸足三里、關元穴、氣海穴等穴位可以很好的調理脾胃。

在進行艾灸的時候可以選擇艾灸床全身灸也可以選擇艾灸儀局部灸,具體使用哪種方式根據個人情況而定,如果經濟允許,小編建議大家用艾灸床做全身灸,效果要比局部艾灸好很多,畢竟是由內而外全方位的調理身體。


大唐艾神


脾虛,為中醫名詞術語。泛指因脾氣虛損引起的一系列脾臟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現象及病證。包括脾氣虛、脾陽虛、中氣下陷、脾不統血等證型。

脾在五行中屬土,在五臟陰陽中屬陰中之至陰。脾主運化,統血,升清,輸布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人體出生後,各臟腑組織器官皆依賴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養,故稱脾為“後天之本”。其與胃、肉、唇、口等構成脾系統。素體脾虛或飲食不節、情志因素、勞逸失調,藥、食損脾或慢性腎病患者溼邪久居,損傷脾氣等原因引起脾的功能虛衰、生化之源不足。脾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幾乎所有的胃腸道疾病都可出現或伴有脾虛。

什麼是脾虛證,脾虛證有什麼症狀?

脾虛證是指脾臟虛弱而引起的病證,其病情比較繁雜,主要有嘔吐、洩瀉、水腫、出血、經閉、帶下、四肢逆冷、小兒多涎等臨床表現。

1.脾氣虛

腹脹納少,食後脹甚,肢體倦怠,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形體消瘦,或肥胖浮腫,舌苔淡白。

2.脾陽虛

大便溏稀,納少腹脹,腹痛綿綿,喜溫喜節按,形寒氣怯,四肢不溫,面目無華或浮腫,小便短少或白帶多而清晰色白,舌苔白滑。

3.中氣下陷

在脾氣虛見症基礎上,有氣陷臨床表現,如久瀉、脫肛、子宮脫垂等。

4.脾不統血

在脾氣虛見症基礎上,有慢性出血臨床表現,如月經過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見脾氣虛弱的一些症狀。

脾虛如何調理呢?

健脾是一個週期比較長的工作,首先我們要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配合飲食療法,按摩,才能使身體達到一個比較好的狀態。

1.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態,加強鍛鍊,增加消耗,使身體整個運轉起來。生活中儘量少吃辛辣油膩刺激食物,最最重要是忌食生冷!早睡早起,避免熬夜。

2.我們可以每天餐後或睡前,進行摩腹,也就是把手掌搓熱,順時針揉肚子,促進消化吸收。

3.配合食療,首先推薦傳統祛溼健脾老配方—薏苡赤小豆粥。如果有條件可以把薏苡仁炒後再煮粥。其次推薦健脾益氣配方——山藥薏米粥(薏米:山藥:糯米=1:3:7)適用於脾胃虛弱所致食慾不振、脘腹脹滿。

4.每日在家可以進行按摩,比如足三里、三陰交、陰陵泉、太白、地機等穴位。用指腹按摩,最好感受到痠麻脹痛。堅持按摩,一定有效果。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緣一橫指處。(虎口圍住膝蓋,四指併攏,食指放於脛骨前緣,中指指尖所指位置就是此穴。)

陰陵泉:小腿內側,膝下脛骨內側凹陷中,與足三里相對。

三陰交: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孕婦禁針。

地機:小腿內側,內踝尖與陰陵泉連線上,陰陵泉下3寸。

太白:足內側緣,足大趾本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擁有一個脾健康的狀態,告別脾虛。“脾主肌肉四肢,榮唇”,所以我們就定個小目標以肌肉溫暖四肢有力,口唇紅潤有光澤,整個人生機蓬勃,對於生活中的每件事都擁有passion為我們的步入脾健康的第一階段。


百科名醫


在中醫的角度,脾為“後天之本”,有“主運化”、“主統血”、“主肌肉肢”、“脾為之衛”以及“脾為氣血生化之源”的功能,以上不僅涵蓋了現代醫學的消化系統,而且與神經、內分泌、血液、循環、免疫、生殖、運動系統功能也密切相關。

脾虛,多因飢飽失常或過食肥甘厚味生冷,或勞倦過度,或思慮過度、情志失調,或吐瀉日久、損傷脾土,或溼邪侵襲、內困脾土,或稟賦不足、素體脾胃虛弱,或久病調養失慎,或他髒病變及脾,或過服苦寒及攻伐藥物等致脾胃氣、血、陰、陽受到損傷所致。

脾虛證根據病因病機,可分為脾氣虛證(包括脾虛溼蘊、脾不統血、中氣下陷3項兼證)、脾陽虛證和脾陰虛證3種證型。臨床診斷標準如下:

1.脾氣虛證:神疲懶言,倦怠乏力,食慾減退,食後腹脹,排便無力,面色萎黃。

在脾氣虛診斷基礎上,兼見以下症狀:

1.1大便溏滯,口膩不渴,舌苔白厚膩者為脾虛溼蘊證。

1.2便血或嘔血,或月經量多,或牙齦出血等慢性出血症狀之一者,為脾不統血證。

1.3胃脘墜脹不適,食後、站立或勞累後加重;肛周或下腹或腰部墜脹不適,站立或勞累後加重;久瀉久痢;兼具上述症狀之一者為中氣下陷證。

2.脾陽虛證:大便清稀甚則完谷不化,畏寒肢冷,腸鳴轆轆,口泛清涎,面色恍白,帶下清稀量多。

3.脾陰虛證:飢不欲食,肌瘦膚熱,唇乾少飲,大便偏幹、排出無力,手足煩熱。

舌象變化是另一重要體徵,臨床中需結合伴隨症狀綜合判斷。

脾虛證舌象體徵分級表

辨證論治:

1.脾氣虛:治宜健脾益氣。主方:四君子湯:人參、白朮、茯苓各9g,甘草6g《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1.1脾虛溼蘊:治宜益氣健脾、滲溼止瀉。主方:參苓白朮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1.2脾不統血:治宜益氣補血、健脾攝血。主方:歸脾湯:黨參12g,白朮12 g,黃芪15 g,當歸12 g,茯苓12 g,遠志10 g,酸棗仁12 g,龍眼肉10 g,木香9 g,生薑4片,紅棗4枚《濟生方》

1.3中氣下陷:治宜補中益氣、昇陽舉陷。主方:補中益氣湯:黃芪15g、黨參15g、白朮10g、炙甘草15g、當歸10g、陳皮6g、升麻6g、柴胡12g、生薑9片、大棗6枚《脾胃論》

2.脾陽虛:治宜溫中散寒,補氣健脾。主方:理中湯: 人參 15g、乾薑15g、炙甘草15g、白朮15g《傷寒論》

3.脾陰虛:治宜甘淡扶脾。主方:慎柔養真湯:黨參、白朮、白芍、茯苓、山藥、蓮子肉、黃芪、麥冬各10g,炙甘草、五味子各5g《慎柔五書》

常用中成藥:

1.四君子丸:益氣健脾。用於治療脾胃氣虛,食少便溏。

2.香砂六君丸:益氣健脾,和胃。用於治療脾虛氣滯所致消化不良、噯氣食少、脘腹脹滿、大便溏洩。

3.參苓白朮顆粒:健脾、益氣。用於治療體倦乏力、食少便溏。

4.補中益氣丸:補中益氣,昇陽舉陷。用於治療脾胃虛弱、中氣下陷所致體倦乏力、食少腹脹、便溏久瀉、肛門下墜或脫肛、子宮脫垂。

5.補脾益腸丸:益氣養血,溫陽行氣,澀腸止瀉。用於治療脾虛氣滯所致的腹脹疼痛、腸鳴洩瀉;慢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過敏性腸炎等。

6.附子理中丸:溫中健脾。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所致手足不溫、脘腹冷痛、嘔吐洩瀉。

7.人參歸脾丸:益氣補血,健脾養心。用於治療心脾氣虛所致心悸、失眠多夢、健忘、體倦食少、面色萎黃以及婦女月經量多色淡、淋漓不止。

預防保健:

1.飲食規律,飲食有度,拒絕暴飲暴食。食物選擇上儘量避免生冷、寒涼以及難消化之物,防止損傷脾胃;同時少吃煎炸辛辣、油膩的食物,少飲酒以防蘊溼生熱。可多食用健脾益氣的食物,如粳米、鍋巴、山藥、蓮子、芡實、扁豆、薏米、豇豆、粟子等。

2.起居有常,勞逸結合,如飯後散步可助消化。堅持鍛鍊身體,提高身體抵禦外邪能力,運動方式可選擇太極拳、八段錦等。

3.思慮傷脾,勿憂思過度及急躁易怒。注意調暢情志,多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參考:《脾虛證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

(本答案由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陳永康提供)

歡迎關注“逸仙藥師”,內有關於各種疾病合理用藥的文章!


逸仙藥師


您好,一個熱愛中醫的姑娘來就自己的親生體驗來談談如何調理,也是希望這個問答能讓人們認識到脾胃虛弱並不可怕,還是要樂觀地去改善。


在我看來,脾虛是最慢調理的疾病,因為得靠“養”!不要指望吃一些名貴補藥來調理好,相反可能吃一些不值錢的食物反而對脾胃好。


脾虛雖說不像疼痛那樣有定處,但是是讓人很不舒服的,去醫院檢查也無從下手檢查,但是就是不舒服。明顯的一點,就是很乏力,乏力的同時伴有無名火,總是易怒,甚至發怒了都懶得發出來,有這些情況都可能是脾虛的原因。

我當時的脾虛,最嚴重的症狀出現在夏天,臉上長痘,不停地出油,是真的很厚的油,擦了還會有,沒胃口,沒食慾,吃一點就撐肚子,早上起床嚴重困難,就算起來了,也是“早起困一天”“晚起困一上午”




對於學生來說,真的很影響我的生活和學習,後來就去看中醫,我看了那些藥物,全是洩火藥,三黃“黃連,黃芩,黃柏” 苦到崩潰,沒辦法咬著牙吞。


吃完只能說稍微改善了食慾,但是想要立馬見效,很難!

說說我自己怎麼改善的吧!

  1. 心情一定要舒暢,要懂得釋放壓力,木克土,肝臟不好,抑制脾胃。所以為什麼有些人生完氣沒食慾,就是脾胃被抑制!

  2. 飲食清淡,吃飯七分飽,我每天晚上喝粥,一些小米粥,山藥粥等等。
  3. 一定要運動,脾胃需要靠運動來提升脾氣,但是運動絕對不能大出汗,否則得不償失了!每天微微出汗即可!
  4. 堅持,脾胃問題不是一天形成的,那麼慢慢每天調整良好的生活習慣,會慢慢好轉的。



願所有脾胃虛弱的朋友們都能慢慢好起來,希望你們和我一樣堅持下去,我很慶幸我在這麼年輕的年紀就重視了中醫,而且也帶動家人一起養生,我希望我能和更多的人一起努力!喜歡養生的,請你們關注我,不會讓您失望的~



獸醫新同學


脾胃虛弱分為:脾氣虛、脾陽虛、胃氣虛、胃陰虛。

脾氣虛的症狀主要是氣短乏力、頭暈、大便溏瀉,容易出血,血色淡,甚至面色蒼白;

脾陽虛主要表現:胃腹冷痛,食生冷油膩就會腹痛腹瀉,大便稀;



胃氣虛主要表現:胃脹,胃痛,呃逆,食少,飯後脹滿;

胃陰虛主要表現:虛火上炎,口乾、容易飢餓,胃酸、隱痛不適,口舌生瘡等。



脾胃不和影響食慾使得身體沒有足夠的精力應付一天的工作或是學習,我們在瞭解脾胃虛弱的原因的同時,還要學會如何進行有效調理,讓脾胃恢復正常的功能,保障我們的身體健康。

下面介紹幾種調整脾胃虛弱的方法。

保持良好的情緒

情感因素對食慾、消化、吸收都有非常大影響。因此保養脾胃,首先要保持良好的情緒。據研究,不良情緒可導致食慾下降、腹部脹滿、暖氣、消化不良等,而良好的情緒則有益於胃腸系統的正常活動。



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

宜吃健脾促進消化的蔬菜粥;

宜吃含有維生素c的水果;

宜吃養氣血的雜糧粥。

蘋果中含有大量的鎂、硫、鐵,銅、碘、錳、鋅等微量元素。


薏米有健脾利溼、清熱排膿功能。用於脾虛洩瀉水腫腳氣。


山藥含有澱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質,有利於脾胃消化吸收功。


生菜中含有膳食纖維和維生素C。



忌吃辛辣的蔬菜;

忌吃生冷的水果;

忌吃肥膩,發性的肉食。



梨屬於寒性水果。

狗肉屬於發物。

豬肉(肥)含有大量脂肪。

堅持運動

要堅持參加適當的體育活動,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做氣功等。


適當的體育鍛煉能增加人體的胃腸功能,使胃腸蠕動加強,消化液分泌增加,促進食物的消化和營養成分的吸收,並能有所改進胃腸道本身的血液循環,促進其新陳代謝,推遲消化系統的老化。


蔡笑英


脾虛的人一般是由過度勞累,營養不均、飲食不規律,病後體虛所致。脾在身體內的作用是運化營養物質的,脾虛會導致營養物質的運化出現障礙,身體臟腑都需要靠脾運化的營養物質滋養,脾虛會導致身體出現一系列不適,那脾虛如何調理?

避免長時間勞累:無論是做那種類型的工作,機體都不可以過度勞累,勞逸結合是身體運作的基本,很多年輕人每天工作加班到深夜,身體和大腦經常處於十分疲勞的狀態,對脾臟是十分不利的,所以,有脾虛症狀的人不可以過度勞累。

避免熬夜:熬夜是現代人的一大殺手,經常熬夜不僅會引起睡眠障礙,還會引起內分泌失調,同時對脾臟的傷害是很大的,身體得不到休息,會加重脾臟的工作量,引起脾虛。

加強鍛鍊:多參加體育活動,鍛鍊機體功能,增強體魄,對身體有很多的好處,弓箭步的動作會對脾胃有很多好處。

飲食調理:首先做到飲食規律,三餐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食物上應選擇易消化,如麵條、粥類、避免辛辣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如粘性、乾硬、油炸類。

多吃利脾的食物:山藥、紅棗、扁豆、胡蘿蔔、香菇、雞肉、牛肉等,這些食物都可以補氣養脾。

去溼氣:身體溼氣重也是引起脾虛的一大原因,去除溼氣可以選用紅豆薏米粥,也可以選擇用生薑和紅糖泡水喝。


養娃視頻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4aeb0001ca86b2de6b9c\

大醫本草堂


脾虛的人如此多,到底該如何養脾?

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因此養脾是養生的關鍵,到底應該如何養脾?現在小編分享一下對養脾的幾種好建議。

情緒控制對於養脾很重要

養脾,先要養好情緒。想想天地萬物,各有規律,各行其道,我們生活在天地之間,應該開心才是。感恩天地,給了我們生命;感恩萬物,為我們提供生活的必需,並且給我們以快樂。經常想想別人的好,多存感恩的心、向善的心、快樂的心,這樣心境自然就開了,自然肝氣順暢,脾土得以安康。這也是養脾的方法。

養脾的四個要點要牢記

其一,食物喜溫燥

脾喜燥惡溼,喜溫惡寒,因此養脾要食些溫性的或燥性的食物或中藥。比如,我們廚房裡常用的各用香料多是溫性偏燥的,因此亦具養脾之功。如紫蔻、砂仁、肉蔻、肉桂、丁香、花椒、大料、小茴香、木香、白芷、良姜、乾薑等等。脾主土,故需食多得土氣的食物,如地下長的地瓜、山藥等;脾喜溫惡涼,故需食溫;脾色為黃,故需食黃色食物,小米色黃,最養脾土;脾德在緩,故需食甘味以緩脾之情。

其二,健脾養胃茶療

平時空閒的時候喝杯 隨草記埤泰茶,屬於內調養生茶飲,內含白扁豆花,肉桂,生薑,大棗,茯苓等天然草本成分,能夠給深度滋養脾臟,修復因感受溼熱之邪或脾虛水溼內生,日久化熱,或長期過食甘肥厚味生溼助熱的脾胃。

其三,香味入脾,可醒脾燥溼

香味入脾,香可醒脾,香可燥溼,亦可讓脾舒暢。炒香的食物多具養脾之功,如炒花生、炒瓜子等。再者,米或麵食烤成半焦半糊時即有香味,亦可養脾。小時候我最喜歡吃鍋邊上烤成焦黃色的玉米餅子或饅頭,大概小孩子天性知道此物健脾。推之,烤成金黃色的麵包又焦又脆,此當屬養脾之物。

其四,養脾的中藥及湯方

脾為中土,為陽氣左升之樞機。歷代有不少養脾的中藥及湯方:健脾燥溼有蒼朮,有平胃散;補脾化溼有茯苓,有四君子湯;醒脾助運有草果,有醒脾散;溫脾祛寒有乾薑,有理中湯;升脾益氣有黃芪,有補中益氣湯;養脾和中有人參,有桂枝人參湯。如此等等,皆是宣暢脾陽、調和中氣之方藥。


萌萌麻麻永遠愛你


脾虛類型及健脾方法大總結(轉需)

溼氣總是在夏季盛行,

剛剛立秋,是否依然感覺溼氣沉沉?

總感覺渾身倦怠、乏力、動不動就鬧肚子,腸胃差

天沒那麼熱,虛寒還是止不住的冒!

經常無故水腫,小腹肥肉堆積……

這些都是脾虛、溼氣重的外在表現!

說到溼氣,一定會說脾虛,這是中醫上常講到的,它不是簡單的指脾臟,而是說我們人體整個的運化系統,是人體五個重要的臟器之一,且一般脾虛的人,腸胃很差,因此常說脾胃虛弱,兩者相輔相成。

脾虛分類:

【脾胃虛弱】

脾胃虛弱常表現為:病程長,經常洩瀉,大便稀溏,色淡無臭味,夾有不消化食物殘渣,食後易瀉,容易腹脹,尤其是食入過度,大便多,食慾不振,面色萎黃,疲憊倦怠,瘦弱亦或虛胖,舌苔白。

【脾氣虛】

脾氣虛常表現為:氣短乏力、頭暈、大便溏瀉,易出血,血色淡,甚至面色髒白。

【脾陽虛】

脾陽虛常表現為:胃腹冷痛,食生冷油膩就會腹痛腹瀉,大便稀。

【胃氣虛】

脾陽虛常表現為:胃脹,胃痛,呃逆,食少,飯後脹滿。

【胃陰虛】

脾陽虛常表現為:虛火上炎,口乾、容易飢餓,胃酸、隱痛不適,口舌生瘡等。

其實,脾胃虛弱除了自己吃中藥熬製中藥,還可以用一些簡單易行的方法來健脾養胃,比如中藥健脾去溼茶沁元茶

它對去溼熱有很好的效果,是市場上比較認可的一種中藥祛溼茶。比如一些食療方法,也一定程度上健脾去溼,不要小看這些簡單的日常飲食哦。

下面為大家介紹幾種去溼粥:

1、蓮子山藥粥

材料:蓮子30克,山藥80克,粳米50克。將蓮子去皮及心,加山藥、粳米及水煮粥食用。適用於消瘦、食慾不振的脾胃虛弱者。

2、紅棗小米粥

材料:紅棗10個,小米30克,先將小米清洗後上鍋用小火炒成略黃,然後加入水及紅棗用大火燒開後小火熬成粥食用。適用於消化不良伴有厭食的脾虛者。

3、沙參麥冬扁豆粥

材料:取沙參10克,麥冬10克,扁豆15克,粳米50克。先將沙參、麥冬加水煮20分鐘取汁,將汁加粳米、扁豆煮成粥食用。適用於手足心熱、便乾的脾陰虛者。


果蔬食健康


脾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幾乎所有的胃腸道疾病都可出現或伴有脾虛。脾虛嚴重的還會出現嘔吐、腹瀉、水腫、出血等症狀,脾虛吃什麼食物補最快?七種食物補脾益胃!

粳米

粳米性平,味甘,有補脾益氣之功。《食鑑本草》即有記載:“粳米,皆能補脾,益五臟,壯氣力,止洩痢,惟粳米之功為第一。”《本草經疏》亦云:“粳米即人所常食米,為五穀之長,人相賴以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無毒,雖專主脾胃,而五臟生氣,血脈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膚。


山藥

中醫認為山藥味甘,歸脾胃經,具有健脾補氣、補腎固精、養陰養肺的功效,適合慢性腹瀉、便溏、脾虛等症患者食用,但是氣滯脹滿者和溼重者不宜食用。

糯米

糯米味甘、性溫,入脾、胃、肺經;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止虛汗的功效。適用於脾胃虛寒所致的反胃、食慾減少、洩瀉和氣虛引起的汗出、氣短無力、妊娠腹墜脹等症,適宜肺結核、神經衰弱、病後產後之人食用。糯米所含澱粉為支鏈澱粉,所以在腸胃中難以消化水解,如果患有胃炎、十二指腸炎等消化道炎症者,應該少食。老人、小孩或病人也宜慎用。



鯽魚

鯽魚有很好的健脾利溼作用,身體浮腫、容易口渴、食慾差、容易睏倦的人吃鯽魚可以健脾,緩解這些症狀。


地瓜

地瓜是補脾胃的食物之一,它具有補脾、寬腸胃、益氣力的功效,很適合身體瘦弱、容易乏力、脾虛的人吃,但是吃地瓜要注意適量,如果吃多了容易導致胃腸道脹氣,還會有反酸燒心的現象。

牛肉

牛肉也是健脾胃的食物,它蛋白質含量高,但是脂肪的含量卻比較少,除了能益脾胃,還能強筋骨、補氣血,身體虛弱的人可以多吃。


薏苡仁

俗稱苡仁米、六穀米。有補脾健胃的作用。明·李時珍說它“能健脾益胃”。《本草經疏》也有“味甘能入脾補脾”的記載。脾虛者宜用苡仁米同粳米煮粥服食,相得益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