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中,康熙為何要將歸順的陝甘提督王輔臣凌遲處死呢?

桑太太


糾正一下,陝甘總督王輔臣並沒有被凌遲處死,而是飲毒酒自殺;關於王輔臣的故事,鄙人有自己的一些觀點,說出來大家一起討論一下;

其實王輔臣和吳三桂有很多相似之處,他們倆都是多次投降又多次反叛,有人說,這樣的人天生背生反骨,一直就是個反叛的主,我覺得不應該過早下結論,我們要細究一下這個人每次反叛的原因和目的,再結合人物性格和所處環境來分析。

王輔臣一反:王輔臣剛出道時,是跟著他姐夫參加農民軍,明末由於多年戰爭,賦稅過重,很多農民都開始反叛,王輔臣就是其中之一,但是他有個毛病,就是好賭,有一次輸了好幾百兩,估計這錢是他姐夫辛辛苦苦賺的,當時氣得不行就要殺了他,沒成想,沒打過王輔臣,被反殺了;殺了他姐夫的王輔臣第一次走上了反叛的生涯;

總結下一反:標準的正當防衛行為,撐死也就是個防衛過當

王輔臣二反:防衛過當的王輔臣,跑到了明朝大同總兵姜瓖手底下,拜了姜瓖的手下王進朝為乾爹,從此改姓王;(他之前姓李)結果後來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自殺,明朝滅亡,姜瓖就投靠了農民軍大順政權,王輔臣也就跟著一起投降了;

總結二反: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領導反了,所以他也就跟著反了;理由很充分!


王輔臣三反:<strong>李自成在北京還沒活動兩天,吳三桂就領著清軍殺進來了,姜瓖一看形勢不好於是殺了大順將領張天琳,投降了大清,王輔臣也跟著投降了大清;

總結三反: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沒毛病!


王輔臣四反:姜瓖投靠了大清但是備受猜忌,加上他自恃居功至偉,結果一個沒忍住有打起來反清復明的旗幟,王輔臣一直鞍前馬後;

總結四反:姜瓖一定是跟王輔臣有一腿,不然王輔臣不能這麼玩命跟他幹,這是真愛啊!


王輔臣五反:也就是在反清復明的戰役中,由於王輔臣作戰勇猛,逐漸打出了名稱,在清軍中人送外號:馬鷂子;也就是這一戰,為他後來的地位打下了基礎;再後來姜瓖戰死了,王輔臣就像一個沒孃的孩子一樣,沒辦法又投靠了清朝。

<strong>總結五反:看來王輔臣跟姜瓖關係也一般,不然王輔臣應該跟姜瓖一起戰死啊!


王輔臣六反:投降清朝之後的王輔臣從此開始平步青雲,先是受到順治帝賞識,後結識洪承疇,通過洪承疇保舉做了總兵,再後來有認識了吳三桂,成為了吳三桂親信,再到後來又花錢找人推薦做了陝甘總督;成為了封疆大吏;就在這時,吳三桂反了,而且極力拉攏王輔臣;王輔臣一開始是拒絕的,但是後來由於和兵部莫洛存在分歧,由於莫洛將錢糧馬匹分配不均,王輔臣一怒之下殺死了莫洛投降了吳三桂,值得一說的是,王輔臣的兒子王吉貞此時還在北京當官呢;

總結六反:通過此事我們不難發現,王輔臣是個性情中人,而且時常管理不住自己情緒;


王輔臣七反:王輔臣降吳後,康熙爺命大將軍圖海出兵鎮壓,圖海使用圍而不攻,攻心為上的計策,加上康熙爺排了他兒子王吉貞來勸降,無奈王輔臣再次降清;

總結七反:估計所有人都看出來了,王輔臣反清投吳是一時氣憤,所以康熙帝、圖海包括他兒子王吉貞都沒過分逼迫他;


最終:再次降清的王輔臣受不住內心的煎熬,服毒自殺了;但是有幾個細節我們應該討論下,第一:王輔臣自殺前,無故毆打了剛娶的老婆,將他逐出了王家;第二:王輔臣散盡錢財給之前下屬,並密令他們不得說出曾經是他的屬下;第三:讓別人說他是暴斃不是自殺,以防連累看守他的圖海將軍;

通過這些細節,我們不難發現,王輔臣是個重情重義的漢子,他反覆投降大順--清朝--明朝只是為了報答姜瓖的知遇之恩,他殺死莫洛也只是為了保護手下利益,最後另死之前也不忘了不要牽連別人!


金總的格物致知


向敬之

凌遲,即千刀萬剮。康熙並沒有將降而復叛的王輔臣殺千刀,而是王輔臣畏罪自殺。

王輔臣在平涼被迫降清,已是第三次。第一次是隨前明大同總兵姜瓖降清,時為順治元年五月。四年後,即順治五年十二月,姜瓖聞訊豫親王多鐸病逝,攝政王多爾袞患病,據大同叛清歸順南明,王輔臣隨之反叛,曾讓英親王阿濟格連損多員大將。多爾袞親率諸王圍攻,轉敗為勝,姜瓖死於部將刀下,王輔臣再次降清,被順治帝破格封為御前一等侍衛,由於經略大學士洪承疇的賞識和推薦,使之受任總兵。

王輔臣平步青雲,專鎮一方,因隨平西王吳三桂追剿南明永曆帝,擒獲朱由榔,結下了深厚感情。不但吳三桂極力籠絡能征慣戰的王輔臣,就是朝廷也看重王輔臣,命為平涼提督,將其調離吳三桂麾下。

吳三桂挑起三藩之亂,第一時間想到拉攏王輔臣。王輔臣接受吳三桂的封賞,因宿怨暗害支持康熙撤藩的經略大學士莫洛,公然反叛,擊潰多鐸之子董鄂,使康熙帝腹背受敵。康熙被迫命中和殿大學士圖海為撫遠大將軍,領兵西征平涼,用幕僚周昌(周培公)計,迫降王輔臣。

王輔臣第三次歸順,康熙仍命其為平涼提督,但留下了圖海與之同守平涼。名曰同守,實在監視。王輔臣自知首鼠兩端,遲早會被康熙清算,但考慮到圖海對他有再生之恩,又想保住家人性命,於是想方設法自殺,最後選擇了服毒。

康熙帝也曾考慮防止王輔臣自殺,命人嚴密監控。但從康熙在勝利在望時,迫使曾反對撤藩的索額圖辭去保和殿大學士,且在勝利後向明珠出賣索額圖、將已下葬的吳三桂挖出挫骨揚灰等事來看,康熙是不會放過一再降而復叛、差點終止大清王朝的王輔臣的。王輔臣選擇自盡,也算是保住了全屍,堵住了康熙秋後算賬的嘴。


以禮觀書


小說是設計,比較有戲劇特色。

王輔臣根本不是康熙小兒能打敗的,唯一能和王輔臣對抗的是鰲拜,此時已經脫離大清政壇。別說小小的周培公,當年多爾袞帶兵,阿濟格博洛碩塞尼堪等大將都服不了王輔臣,就憑周培公,差點。周培公那麼厲害,怎麼收復不了臺灣?

王輔臣是邊將,主要作用是守土護邊,吳三桂造反的時候,王輔臣宣佈獨立,目的是北上抵抗厄魯特蒙古,他和吳三桂康熙都不聯合。縱使厄魯特蒙古巴圖爾琿臺吉心向清朝,但是此時的他的兒子噶爾丹已有反心。不是王輔臣在那裡看著,噶爾丹就不會推遲時間,等待父親死後,殺掉即位的哥哥僧格,然後造反。

王輔臣最後是自殺的,康熙沒有追究他造反責任。因為王輔臣終其一生是為中華守邊大將,他的目的不是當皇帝或者自立為王,他是想守土安邊,中華名將。

只是他先歸順李自成,又歸順姜瓖,又歸順大清順治。若不是天下不穩,他有存在價值。一旦天下平穩,鳥盡弓藏,王輔臣只能死。和王輔臣類似的是三國張遼,一生守土安邊。他的一生是悲劇,王輔臣武藝高強,一生守土安邊,卻沒有地方來平安下葬。

要是真如小說中,大清殺了王輔臣,噶爾丹就會推翻巴圖爾琿臺吉,南下與吳三桂配合,聯合俄羅斯擊潰清朝。三藩之亂之所以沒有俄羅斯配合,王輔臣起了很大作用,當時的俄羅斯正在和奧斯曼土耳其鬥爭,軍隊離這不遠。


童琪雅


王輔臣為當年平西王帳下一員大將悍匪,戰功卓越,身材偉岸,為人中豪傑,他力戰七十多次,,有四十多次攻城掠地戰的頭籌,為不可多的悍將,,,吳三桂反叛時派人聯盟反清,,,他絕殺莫洛于軍中,,準備舉義反叛,他雄居陝甘之要,提八萬鐵騎勢關天下大局,,康熙審時度勢派員說服下旨,只要不反叛,既往不究,,王鋪臣為清軍勢大而拆服,為平定三番之亂作出了貢獻,,。平定三番后王補臣加官進爵,深受皇恩,。也自知伴君如伴虎,飛鳥盡良弓藏,走狗烹,敵國破謀臣死的道理,,自知罪重,,乃自殺身亡,,以保全子孫後代,,


94310417小云


康熙自己受前代皇帝的影響,所以注重的滿漢交融,啟用比較有能力的漢族人參與政事,王附臣就是其中一個,王輔臣本來是大明的將領,也是吳三桂的屬下。所以在吳三桂頭像之後,自己也投降了,一直跟著清朝做事,後來康熙啟用了他,讓他做陝甘提督,這下王輔臣才算走上了人生的巔峰。

可惜所有的事情都是物極必反的。

康熙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37年,吳三桂擁兵反清,一路高歌猛進,年幼的康熙很難抵抗,一時間,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以及貴州、四川、廣東、廣西、福建、陝西、甘肅等地漢族將官紛紛起兵響應,連續攻入湖南、江西、浙江等省,而此時的陝西正是王輔臣管理的,這個時間段,康熙層給王輔臣寫信,讓王輔臣出兵,而此時的吳三桂也給王輔臣寫信,敘當年之情,一時之間,王輔臣唏噓不已,就這樣,他決定按兵不動,誰都不幫。

康熙大怒,派周培公去打王輔臣,沒想到王輔臣兵敗如山倒,最後不得了投降了康熙,而在康熙聖旨來的路上,王輔臣自殺身亡。

康熙為什麼會殺王輔臣呢?主要是因為他的按兵不動,康熙覺得留著也沒什麼作用了,況且此時的康熙四面楚歌,確實需要這樣的實力擁護。


雪舞未央



家畫電器


按正史的記載,他是首鼠兩端、咎由自取,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 : 榮於職場,死於內鬥。


愛上網的喵喵


和呂布一樣:三姓家奴!


分享到:


相關文章: